橈骨頭脫位切開復位術

2021-02-12 骨筋論壇





單純橈骨頭脫位少見,大多數橈骨頭脫位並有尺骨上1/3骨折。橈骨頭脫位一般都有環狀韌帶斷裂,斷裂的環狀韌帶可以嵌在尺、橈上關節之間而妨礙復位。此外,橈骨上端有肱二頭肌附著,在環狀韌帶斷裂的條件下,肱二頭肌的收縮,易導致橈骨頭再脫位。因此,陳舊性橈骨頭脫位,或新鮮脫位手法復位失敗,或新鮮脫位手法復位後再脫位,或橈骨頭脫位並有橈神經損傷者,均應行切開復位術及環狀韌帶重建術。

⑴切取尺側帶蒂筋膜條

⑵將筋膜條環繞固定橈骨頸

圖1 橈骨頭脫位用尺側帶蒂筋膜條重建環狀韌帶

⑴闊筋膜條穿過尺骨的橈切跡部

⑵背側筋膜條環繞橈骨頸後縫合

⑶掌側筋膜條環繞繞骨頸至後方

⑷將前側筋膜條縫於背側條根部

圖2 用闊筋膜條重建環狀韌帶

[手術步驟]

1.體位 平仰臥,傷肢外展置於手術臺旁的小臺子上,或屈肘置於胸前。

2.切口、顯露 用橈骨頭及橈骨上段的後側顯露途徑(見後側顯露途徑),自肘肌與尺側伸腕肌間分開,沿尺骨緣切斷旋後肌,並翻向橈側,即可顯露橈骨頭、頸部[圖1 ⑴]。

3.復位 如為Monteggia骨折(尺骨折、橈骨頭脫位),一般先復位並內固定尺骨上1/3骨折,然後在尺、橈上關節間取出嵌入的關節囊和環狀韌帶,用拇指將橈骨頭向後向尺側推擠,即可復位。如為陳舊性脫位,則須清除尺、橈上關節內的瘢痕組織,始可復位。

4.重建環狀韌帶 先將環狀韌帶的斷端對合,檢查能否直接縫合,如果可能,用絲線縫合。一般說來,大多數環狀韌帶都不能直接縫合,須行重建術。方法有三:①在靠近尺骨的肌筋膜上,取1.0×10cm的帶蒂筋膜條,蒂部平橈骨頸,遠端切斷[圖1 ⑴ ⑵]。筋膜條繞過橈骨頸的前面,經外側及後面而至蒂部,在適當鬆緊度下(能固定橈骨頭,又不影響橈骨的旋轉活動),用絲線將之與蒂部縫合[圖1 ⑵]。②亦可取闊筋膜條(1.0×10cm2)進行重建。先將闊筋膜摺疊縫合,使光滑面向外;再在尺骨的橈切跡處並排鑽孔2~3個,使各孔洞相互溝通而成裂隙。將闊筋膜條穿過尺骨裂隙,先將背側一半繞過繞過橈骨前面,返回至尺骨裂隙,用絲線縫合。再將掌側一半闊筋膜條從橈骨前面繞至橈骨後面,與尺骨裂隙的闊筋膜條用絲線縫合[圖2 ⑴~⑷]。③用2mm直徑的矽膠管代替闊筋膜條重建環狀韌帶,方法同闊筋膜條重建。止血後,逐層縫合。

[術後處理]

1.術後用石膏託固定肘關節於90°,前臂中立位。

2.術後10日拆線,3~4周後開始主動鍛鍊伸屈及旋轉活動。

聲明:【本文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轉載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本文,歡迎聯繫滬寧網絡認領(可發郵件至gk@zggkhc.com或直接在公眾號留言),滬寧網絡會在後續文章聲明中標明。如覺侵權,滬寧網絡會在第一時間刪除。多謝!】

微信號:zggkhc

QQ交流群:92424092

官方網站http://www.zggkhc.com

聯繫方式:400電話:4008-240-121

來源:中國骨科耗材網,國內最專業的骨科耗材B2B網站!

閱讀是一種智慧,轉載是一種動力,分享是一種美德。
如果您沒有收穫,請及時反饋給我們;
如果您收穫良多,請分享給更多朋友!
傳遞能量 分享智慧 歡迎免費訂閱!
更多的精彩請關注微信號:zggkhc

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即可

相關焦點

  • 肩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肩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肩關節新鮮脫位合併肱骨頸、幹骨折,或肩盂骨折塊嵌入關節內,或肱二頭肌長頭嵌於關節間,或合併血管、神經損傷者,應行切開復位術。兒童及青年人的陳舊性脫位,亦應行切開復位;而對中年以上的陳舊性脫位,如已有關節軟骨變性,則應根據職業和年齡在切開復位術的同時,選用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反之,中年以上的陳舊性脫位,如無症狀,又有一定的活動度,可不作任何手術。
  • 髖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髖關節脫位分為前脫位與後脫位兩大類,臨床常見為後脫位。一般說來,髖關節新鮮脫位無論前後,在完善的麻醉下,手法復位甚易成功,療效也好。但陳舊性脫位;並有大塊髖臼骨折或股骨頭骨折,因而妨礙手法復位的新鮮脫位;或並有坐骨神經損傷,或手法復位失敗的新鮮脫位,則均須切開復位。陳舊性脫位還應在切開復位的同時,根據病人的年齡、職業及股骨頭病理改變等行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由於前脫位甚少,本節僅介紹後脫位的切開復位術。
  • 肩關節脫位的閉合/切開復位方法
    復位時先行肩部按摩並輕輕地搖擺活動肩關節,以解除粘連,緩解肌肉痙攣,然後手法復位。1.常見的閉合復位方法(1)足蹬法( Hippocrate法):傷員取仰臥位。術者立於傷側,用靠近患者一側的足跟置於患肢腋窩部,以胸壁和肱骨頭之間作支點,握患肢前臂及腕部順其縱軸牽引。
  • 這6種關節脫位復位,你學會了麼?
    手法復位時患者仰臥位,一般不需要麻醉,兩助手分別握住患者上臂及前臂對抗牽引,術者應首先糾正側方的移位(如果先糾正前後的移位則容易造成復位失敗),一般側方移位主要向橈側移位,術者雙手拇指抵住外移的橈骨頭,餘雙手四指握住患肢肘部使向尺側推擠橈骨頭,當側方移位糾正時有明顯回納感(圖5)。
  • 全身上下這6種關節脫位復位,你學會了麼?
    手法復位時患者仰臥位,一般不需要麻醉,兩助手分別握住患者上臂及前臂對抗牽引,術者應首先糾正側方的移位(如果先糾正前後的移位則容易造成復位失敗),一般側方移位主要向橈側移位,術者雙手拇指抵住外移的橈骨頭,餘雙手四指握住患肢肘部使向尺側推擠橈骨頭,當側方移位糾正時有明顯回納感(圖5)。
  • 家長注意了,別因為你的粗心,讓孩子出現橈骨頭半脫位
    其實這個時候很有可能是肘關節橈骨小頭半脫位!肘關節橈骨小頭半脫位,是指橈骨頭向遠端滑移,恢復原位時,環狀韌帶的上半部不及退縮,卡壓在肱蹺關節內,成為橈骨小頭半脫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牽拉肘"、「肘錯環」、「肘脫環」。
  • WJO:橈骨頭、橈骨頸骨折的流行病學與治療現狀
    兒童中橈骨頭頸部的骨折發生率僅有1.3%。 橈骨骨折的分型一般採用Mason-Johnston分型,根據這一分型方式,橈骨頭骨折可分為以下三型:I型骨折為橈骨頭骨折未移位;II型骨折為橈骨頭骨折伴移位;III型骨折為橈骨頭粉碎性骨折。Johnston在以上分型的基礎上添加了第IV型:橈骨頭骨折伴肘關節脫位。
  • 脛骨平臺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或者沿切口方向切開鵝足腱,骨折固定後再行縫合修復。注意在切開鵝足腱肘時不要損傷內側副韌帶。沿鵝足腱與腓腸肌之間,從骨膜外分離腓腸肌,即可顯露骨折部位。若需要向近端延伸顯露,可部分切斷腓腸肌內側頭,擴大顯露範圍。由於關節內視線有限,一般不做半月板下方關節囊切開術,僅作關節外復位之用。
  • 髖關節脫位的手法復位技巧,看完就會!
    對於髖關節脫位,印在我們腦海裡最深的就是教科書上的經典復位動作,要幾個人甩開膀子,來畫一個大大的問號,可實際上,對於它的治療,我們需要知道得更多
  • 即墨人民醫院成功實施即墨首例橈骨頭關節置換手術
    這是即墨人民醫院成功實施的即墨區首例橈骨頭關節置換手術,這項手術為複雜的、難以固定的橈骨頭粉碎性骨折的治療開闢了新途徑。患者是名建築工人,日前幹活時不慎自高處摔下,左肘無法活動。來即墨人民醫院後,經X線、CT檢查顯示「左橈骨頭粉碎性骨折」。
  • 常見骨折的中醫手法復位經驗介紹
    鎖骨骨折復位容易固定難。實踐證明,其重疊移位也不影響功能。臨床上不要盲目追求解剖對位,只要不成角就行,因為成角向上會刺傷皮膚,向下會刺傷胸膜。若一味的追求解剖復位,不注重固定,多次進行切開復位,則會加重損傷。兒童骨折常見的是青枝型;成人骨折有橫型、斜型、粉碎型。1.讓傷員坐位,用0.1%利多卡因5毫升,局部血腫內麻醉。
  • 『8分鐘創傷』髖關節脫位的手法復位技巧詳解,值得收藏!
    髖關節屈曲、內旋的角度越大,越容易發生單純性的後脫位;而部分屈曲、內旋時,容易合併髖臼後壁骨折,或者股骨頭的剪切骨折。今天,就來了解一下髖關節脫位的閉合復位治療。骨折分型髖關節後脫位8%~19%合併坐骨神經損傷,而且閉合復位過程中亦有可能損傷坐骨神經,所以在復位前後需仔細評估坐骨神經損傷情況。影像學評估正側位像:觀察關節間隙,注意雙側對比,觀察關節內是否有骨折塊。① 前後位片上,患側股骨頭與健側對比:較健側增大者提示前脫位,而較健側縮小者提示後脫位。
  •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手術
    (一)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切開復位關節囊成形術  [適應證]  1.對1~3歲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經手法復位失敗者
  • 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匯總!
    絕大多數的肩關節脫位(97%)是前脫位。典型的損傷機制是上肢強力外展和外旋。另外,肱骨近端受到從後向前的暴力也會造成肩關節前脫位。   肩關節前脫位可以進一步分為喙突下脫位和盂下脫位,而喙突下脫位是最為常見的脫位。   肩關節前脫位的患者通常前臂固定,輕度內旋和外展。
  • 掌指關節脫位
    手指扭傷、手指強力背屈等可引起掌指關節脫位,多見於拇指和示指。脫位後指骨向背側移位,掌骨頭突向掌側,形成關節過伸位畸形。 示指脫位後常偏向尺側,指間關節半屈曲。關節脫位手法復位往往失敗,此因拇指脫位時,掌骨頭穿破掌側關節囊,頸部被卡在縱行撕裂的關節囊間,掌板嵌入兩關節面之間,有時籽骨或拇長屈肌腱也嵌入其中,使復位困難。
  • 顳下頜關節脫位的復位手法
    掉下巴在醫學上叫做顳下頜關節脫位,那麼是發生了什麼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顳下頜關節脫位的概念。顳下頜關節脫位是指髁突滑出關節窩以外,超越了關節運動的正常限度,以致不能自行復回原位者。按性質可分為:急性脫位、復發性脫位、陳舊性脫位;按部位可分單側脫位和雙側脫位;按髁突脫出的方向、位置可分前方脫位、後方脫位、上方脫位以及側方脫位,後三者主要見於外力損傷時。
  • 肩鎖關節脫位,了解一下!!!
    2、第二型 肩鎖關節囊與韌帶破裂,鎖骨外側端「半脫位」。3、第三型 肩鎖韌帶與椽鎖韌帶均已破裂,鎖骨外側端「真性脫位」症狀體徵/肩鎖關節脫位 1、第一型者在肩鎖關節處有輕度腫脹與壓痛,臨床檢查與X線攝片都不能發現鎖骨外側有「半脫位」或「真性脫位」。
  • 肩關節脫位
    病因與分類創傷是肩關節脫位的主要原因,多為間接暴力所致。當上肢處於外展外旋位跌倒或受到撞擊時,暴力經過肱骨傳導到肩關節,使肱骨頭突破關節囊而發生脫位。若上肢處於後伸位跌倒,或肱骨後上方直接撞擊在硬物上,也可發生肩關節脫位。根據肱骨頭脫位的方向可分為前脫位、後脫位、上脫位及下脫位四型,以前脫位最多見。
  • 早讀 | 椅背復位法治療肩關節脫位
    新鮮肩關節脫位應早期手法復位,但手法復位前應準確判斷是否合併有骨折,必要時需行CT檢查,同時需要詳細體查明確是否合併神經、血管損傷情況,以防漏診。最好籤署手法復位同意書,交代風險及可能出現的併發症。肩關節復位手法較多,包括Hippocrates(手牽足蹬法)、拔伸託入法、牽引迴旋法及目前較為熱門的外展外旋法、肩胛骨復位法,但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現存最早的骨傷科專著由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就首次描述了應用椅背作為槓桿支點整復肩關節脫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