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了必須手術嗎?常見骨折的中醫手法復位經驗介紹

2021-02-13 中醫同城

鎖骨骨折復位容易固定難。實踐證明,其重疊移位也不影響功能。臨床上不要盲目追求解剖對位,只要不成角就行,因為成角向上會刺傷皮膚,向下會刺傷胸膜。若一味的追求解剖復位,不注重固定,多次進行切開復位,則會加重損傷。

兒童骨折常見的是青枝型;成人骨折有橫型、斜型、粉碎型。

1.讓傷員坐位,用0.1%利多卡因5毫升,局部血腫內麻醉。

2.讓傷員雙手叉腰,拇指在前、四指抱腰,挺胸,兩肩用力外旋、後伸。術者腳踩木凳,以膝部頂在傷員肩胛之間,雙手抓住傷員兩肩,緩慢向後拉,使肩極度後伸、外旋,直到骨折部位畸形消失為止。

3.助手將高低紙壓墊的高部,放在鎖骨上窩,低部跨越鎖骨,緊壓近側的骨折段,使它向下,再蓋上葫蘆形紙壓墊,用膠布固定。

4.助手將雙圈分別套在傷員的腋、肩部,傷側的套圈,必須壓住葫蘆墊,同時腋部雙圈要加厚或加棉墊,從背後拉緊雙圈,用布帶捆緊,在相當於雙肩水平處,再加一條布帶捆綁,胸前也用布帶捆住雙圈。

胸前的布帶同背後上方的布帶,是為了防止雙圈從肩部滑脫而用的,同時還可調整雙圈的鬆緊度。

1.有輕度移位的兒童鎖骨骨折,可用「8」字形繃帶或雙圈固定1~2周。

2.有重疊移位的青壯年鎖骨骨折,用手法整復,雙圈固定。

臨床可以按骨折數目分為單一肋骨骨折或2根以上多發肋骨骨折,也可按是否有併發症分為單純肋骨骨折和合併氣血胸肋骨骨折。

對單一肋骨骨折,無明顯移位者,不需手法復位。若骨折超過兩根以上,且有明顯移位者,應用手法復位。

復位時,令患者坐位,患側上肢上舉,胸部肌肉拉緊,術者用手輕輕壓住凸起的肋骨,同時主患者作深呼吸氣或咳嗽,借鼓氣力將下陷肋骨膨起。

肱骨幹骨折的傷員中,約有80%是30歲以下的青年。肱骨幹骨折處理不當,特別是切開復位,容易導致骨不癒合。

2.有移位的肱骨幹骨折;特別是下1/3骨折,容易引起橈神經損傷,應注意檢查是否有腕下垂。

固定方法(器材:夾板四塊)

1.夾板放置方式,肱骨幹上1/3骨折,超肩關節固定。

2.肱骨幹中段骨折,外固定不能超過肩、肘關節。

3.肱骨幹下1/3骨折,超肘關節固定。

前臂骨,《少林武功醫宗秘笈》稱「手背骨」,由於暴力造成尺骨、橈骨同時骨折,稱為前臂骨幹雙骨折,也稱橈、尺骨幹雙骨折。

這類骨折最常見,佔全身骨折的6.18%,多發生於青少年,前臂主要功能是旋轉,是人體手的重要功能,因此骨折後,最大限度恢復旋轉功能。

1.拔伸牽引;2.夾擠分骨;3.折頂;4.提按端擠;5.搖擺觸碰;6.按摩推拿。

掌背側尺、橈骨的間隙,各放一個塔形分骨墊,置於中下1/3骨間韌帶的位置,用膠布固定。

放置夾板,在助手的持續牽引下,術者先將夾板放在傷員的掌和背側,用手捏住,再放尺、橈側板。

背側板上端到鷹嘴尖,下端超腕關節1釐米;掌側板上到肘橫紋,下齊腕關節;尺側板上齊鷹嘴突,下以第五掌骨頸部;橈側板上平橈骨頭,下到橈骨莖突平面。

術者兩手固定夾板,助手先捆中間的兩道布帶,再捆上、下兩道。肘關節屈曲90度,三角巾懸掛在胸前,中下1/3骨折前臂放在中立位,中上1/3骨折前臂置於旋後位(掌心向前峰)。

第一期:握拳運動;第二期:小雲手;第三期:大雲手;第四期:反轉手。

需要注意的是,對尺橈骨單骨折,X線片看到重迭,實際是旋轉移位,所以在復位時,千萬別盲目牽引,牽引是拉不出來的,一手控制骨折端,先旋前,再旋後,就可以復位了。

復位要領:屈肘90度,輕牽,端捏骨折端。上1/3段骨折,使遠端旋後復位;中下1/3段,使遠端旋前復位。外固定同尺橈雙骨折。

尺骨幹骨折多因旋轉兼傳導暴力造成,常見於下1/4段。尺骨下1/4骨折因旋前方肌牽拉,多向橈側旋轉移位,出現假性重疊。

不宜牽引,僅行旋轉手法,即以「欲合先離」——先旋後、折頂,再旋前,即可復位。如果盲目切開復位,容易導致骨不癒合。

適用於5歲以下兒童有移位的股骨幹骨折。傷側、健側同時用膠布皮牽引,雙腿同時懸吊,臀部離開床面,牽引重量健側比傷側稍輕,為了防止成角畸形,可用夾板外固定。

適用於5~12歲兒童有移位的股骨幹骨折。股骨幹中、上段橫斷、重疊骨折,在麻醉下進行整復、夾板外固定後,傷肢水平牽引,或用託馬氏架牽引,重量2~3公斤。股骨上1/3骨折,傷肢應在充分屈髖,外展位牽引。股骨下1/3骨折,要儘量屈膝,以鬆弛膝後方的關節囊和腓腸肌,減少骨折遠端向後側的移位。

造成脛、腓骨骨折的直接暴力,多半是從小腿的前外側來的,兩根骨的骨折線在同一平面,常常是橫斷、短斜面或粉碎型。

小腿肌肉缺血性攣縮是嚴重的合併症,應仔細檢查。如果足背動脈無搏動、趾間關節屈伸和皮膚顏色變紫,溫度變冷等徵象,應考慮小腿缺血性攣縮的可能性。

1.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法:穩定性骨折(橫斷骨折);

2.跟骨牽引復位外固定法:不穩定性骨折(短斜面、粉碎、一骨多折)。

1.成人單純成角畸形,或兒童青枝型骨折:傷員平臥,麻醉後,一位助手站在傷肢外側,用肘彎套住傷肢膕窩,另一位助手一手握住傷員的腳背,一手把持腳跟,對抗牽引。術者一手託住成角處向上提,一手輕壓使骨折的遠斷端向上翹,在骨折成角畸形完全矯正後,敷藥、固定。

2.大斜面、大螺旋型骨折:按上面講的方法拔伸牽引後,術者一隻手放在骨折的近斷端,另一隻手放在骨折的遠端,兩手同時扣擠,使分離移位的骨折遠段和近段合攏。

3.粉碎型、一骨多段骨折:在用前面講的方法牽引下,術者一隻手託住小腿的遠端,另一隻手的拇指在骨折近段外側,四指在內側,從上到下歸擠骨折的斷端,使它平復。整復事,用夾板外固定,進行跟骨牽引,維持中立位。

4.有移位的穩定型骨折:膝關節屈曲150度左右,兩位助手對抗牽引。一般骨折,近端容易向前內側移位。術者應站在傷肢外側,兩手的拇指,同時放在骨折遠段的前側,其餘手指環抱小腿的後側。

近側牽引的助手將骨折的近端向後擠按,術者兩手四指,端提遠段向前,使骨折對位。如果還有餘留的側方移位,可同時推近端向內,拉遠端向外,使它復位。

夾板固定方法:上1/3骨折:應超膝關節固定。

中1/3骨折:內、外側板上平脛骨內、外髁的上緣,下平內、外踝。後側板下端的前弧部抵在跟骨結節的上緣,上到膕窩,兩前側板上到脛骨結節,下平踝關節的上緣。

下1/3骨折:超踝關節固定。內、外側板上到脛骨內、外髁的下緣,下超過腳底。前、後側板同中1/3骨折一樣。

練功可分為單純夾板固定和配合跟骨牽引兩種方式。

1.單純夾板固定的練功方法:

主要活動是腳用力背伸,股四頭肌用力收縮,中期:一般在整復後3~4周左右,應開始對傷肢進行次數較多、範圍較大的活動。

(1)腳用力背伸。

(2)在這個基礎上,傷肢由伸直位,逐漸屈曲90度,再伸直,後期:繼續鞏固初、中期的鍛鍊,恢復肌肉彈性。

2.夾板固定並跟骨牽引的練功方法:

(1)傷肢腳部用力背伸。

(2)健肢屈膝,腳蹬床。

肱骨外科頸位於解剖頸下2~3公分處,松、堅質骨鄰界所在部位,而且是肱骨頭後傾角支起點,因旋轉暴力或傳導暴力引起骨折,前者多旋轉、側方移位多見於青壯年,後者多見老年人而出現嵌插移位。

1.無移位型並大結節骨折;2.外展型;3.內收型;4.嵌插型;5.肩關節真性脫位;6.肱骨外科頸骨折並腋神經損傷(肱骨頭下垂——假性脫位)。

1.成角類。

三角巾懸吊反向固定法(內收—外展,外展—內收)。

2.移位類。

復位方法:俯臥牽引端提過頂復位法。

固定方法:超肩關節四塊夾板固定法。

復位口決:「先搖、後牽、正、側偏」。

需要注意的是,肱骨髁上骨折嚴重併發症合併肱動脈損傷,凡臨證必須檢查橈動脈搏動情況。如橈動脈摸不到,先屈肘160度觀察30分鐘,如仍摸不到,需手術探查。

另外,如局部腫脹嚴重,尚可摸到橈動脈者,先屈肘懸吊牽引,外敷消腫藥,待腫脹消減後,再行復位。

自從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並逐步在臨床應用以後,一些嚴重移位的骨折脫位病例被陸續報告。

例如:1914年,義大利醫生Monteggia首先報告兩例尺骨上1/3骨折合併橈骨頭向前脫位的病例,並因此也叫孟氏骨折。

旋後牽引端捏屈肘法(先復脫位,後復骨折)。此法是1980年我在天津醫院進修時,天津醫院蘇寶恆老專家傳授的「端捏屈肘法」。

使用此法骨頭比手術切開容易癒合,切開復位,往往導致尺骨不癒合。

復位成功後,先屈肘60度石膏託固定;兩周後,改前臂夾板固定。三角巾懸吊屈肘90度。

橈骨幹下1/3骨折並尺橈關節脫位,是1929年由Galezzi報告,故稱蓋氏骨折。

1.合併尺骨下端骨骺分離。

2.橫斷、螺旋或斜面型,骨折移位較多。

3.合併尺骨骨幹骨折或彎曲畸形。

第一類骨折,可按橈骨下端骨折處理。

第二類骨折,要先整復下尺橈關節脫位,然後再整復骨折。

第三類骨折,尺骨只是彎曲,沒有的折斷,要先將尺骨的彎曲畸形矯正,然後按第二類型整複方法整復。

前臂夾板固定,過伸位即掌側夾板達手指,背側夾板到腕關節。

橈骨遠端骨折是指橈骨遠側端2~3釐米範圍內的骨折。1406年《普濟方》首先描述了橈骨遠端骨折的移位特點,並主張用「牽抖法」復位,四塊夾板外固定。

西方醫學1814年Abaham Colles加以詳細描述過,此後即稱這種骨折為Colles(科雷氏)骨折。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是最常見的骨的之一。

1.伸直Ⅰ型無移位。

2.伸直Ⅱ型移位:①成角②移位③嵌插型。

3.伸直Ⅲ型關節面骨折。

1.屈曲Ⅰ型(1874年由Simth『S史密斯氏報告,稱「反克雷氏骨折」)。

2.屈曲Ⅱ型併尺橈關節脫位(1838年由Bartons巴爾通氏報告)。

3.屈曲Ⅲ型(反Bartons骨折)。

可分為8型:1.外翻型;2.外旋型;3.內翻型;4.側向擠壓型;5.踝上骨折;6.骨骺擠壓骨折;7.合併踝關節脫位型;8.骨骺分離型。

1.手法整復

襪套滑動牽引,超踝夾板固定法:


(1)整復時,應先矯正重疊、旋轉和側方移位,最後矯正成角畸形。有骨折、脫位,當脛距關節面恢復正常,骨折亦隨之復位。

(2)旋轉加翻轉:在矯正內、外翻轉畸形前。

(3)扣擠:在矯正翻轉的同時,術者在踝關節上、下對抗擠壓。

(4)推擠。

(5)背伸:在推拉過程中,可將踝關節背伸到90度。三踝骨折的內、外踝與後踝不能同時復位,應先復位固定內、外踝,然後再整復後踝。

固定方法:襪套牽引4~6周,超踝關節5塊小夾板固定6~8周。

固定夾板紙壓墊放置形式:襪套懸吊牽引。

2.手法復位

足後跟石膏託加小夾板外固定法,無牽引外固定式。

相關焦點

  • 鹽城1歲女孩骨折,蘇州中醫10分鐘復位
    蘇州市中醫醫院骨傷科副主任中醫師尤君怡仔細查看了瑤瑤的CT片及右上臂的情況,發現瑤瑤的肘部旋轉移位明顯,常規的處理方式是手術切開復位和內固定治療,但該治療方案創傷大,難免會遺留疤痕。經過詳細分析和評估,尤君怡認為,可採用中醫傳統的手法復位治療。
  • 造嗎?我們都被忽悠了!—手腕骨折看中醫 手法簡單康復快
    言歸正傳,        手腕骨折是骨科臨床常見的一種骨折,學名:克雷氏骨折、史密斯骨折、尺橈骨遠端骨折。這種骨折最常見於老年人,其次是小孩,再次是青壯年,可見於多個年齡段。               遇到這種情況,先簡單處理一下:找一個紙箱子,剪下一大塊來,摺疊一下,呈U形,把手和胳膊放進去,用繩子或者寬膠帶環形纏繞,這樣就把骨折的手腕固定住了,然後去醫院做進一步治療!去哪個醫院,當然首選中醫院了!!!!高唐縣中醫院每年治療上千例這種手法整復小夾板外固定的骨折。
  • 骨折後,關於復位、手術、癒合、功能恢復,骨科醫生給你講一講
    骨折後,關於復位、手術、癒合、功能恢復,骨科醫生給你講一講。01骨折的復位方法有哪些?在骨折之後,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受傷程度,會通過手法、牽引、手術進行復位。手法復位常用於橈骨下端骨折、指骨骨折、脛腓骨橫形骨折等能用手法幫助骨頭恢復功能的情況,醫生會將患者骨折的部位進行麻醉後,用牽引的手法將骨頭恢復原狀,最後再用石膏進行固定。
  • 蘭州12歲骨折男孩千裡赴青求醫,未經手術成功復位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高雅潔 日前,甘肅蘭州12歲男孩因右肩骨折前往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進行整復,經兩次拔伸牽引和手法復位,患兒骨折部位現已成功復位開始癒合。據了解,8月16日,倫倫玩耍時不慎摔倒,導致右側肱骨近端骨折。在當地醫院就醫後,醫生建議保守治療並給予了肩部支具外固定。然而5天後複查時發現,骨折部位出現錯位需要手術。「孩子小時候觀看閱兵式後就一直想當空軍,做手術肯定會留疤,參軍體檢就過不了了。」趙女士說,為幫助兒子實現夢想,一家人輾轉蘭州各大醫院就診,但得到的回答都是要手術。
  • 一文讀懂:喙突骨折的手術技巧及經驗
    大多數沒有移位或少許移位的喙突骨折可以通過保守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不穩定的、嚴重移位的喙突骨折,或聯合有其它的肩帶損傷,會引起肩部不適及功能障礙。當患者選擇手術治療時,喙突需予正確復位及牢靠固定,以恢復喙肩弓及 SSSC。
  • 這種骨科外固定方法已傳承2000年 四肢骨折特適合!
    交匯點訊 你聽說過60年代和80年代較流行的骨科外固定方法「中醫正骨小夾板固定」嗎?因不用開刀手術且注重功能恢復,這種骨科外固定方法正被越來越多的患者認可。江蘇省中醫院骨傷科魏成建主任醫師告訴交匯點記者,雖然當下各種現代骨科手術技術日新月異,但中醫正骨保守療法仍具有明顯的優勢,四肢骨折通過我們拔伸、折頂等手法進行閉合復位,再用小夾板外固定,既減少患者的損傷與痛苦,又方便調整鬆緊、外敷膏藥、早期功能練習,臨床效果非常好。
  • 鎖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鎖骨骨折(fracture of clavicle)好發於青少年,多為間接暴力引起,常見的受傷機制是骨折側方摔倒,肩部著地,受力傳導至鎖骨,以第1肋骨為支點,發生斜形骨折。也可因手或肘部著地,暴力經肩部傳導至鎖骨,發生斜形或橫形骨折。直接暴力常由胸上方撞擊鎖骨,導致粉碎性骨折,但較少見,若移位明顯,可引起臂叢神經及鎖骨下血管損傷。
  • 骨折了怎麼辦?所有的骨折都需要開刀治療嗎
    > 原創 朱越 常笑健康▼本文作者▼骨損傷在生活中十分常見,特別是在運動時,發生頻率非常高。骨折的上肢可固定在胸壁上使前臂懸於胸前;骨折的下肢可同健肢固定在一起。4 轉運在搬運傷者前,需確認傷者的情況,不能搬動或者挪動傷者患處,以免造成二次傷害。骨折一定要開刀嗎?
  • 四肢骨折特適合 歷史悠久的骨科外固定方法這家醫院還在用
    「雖然當下各種現代骨科手術技術日新月異,但中醫正骨保守療法仍具有明顯的優勢,四肢骨折通過我們拔伸、折頂等手法進行閉合復位,再用小夾板外固定,既減少患者的損傷與痛苦,又方便調整鬆緊、外敷膏藥、早期功能練習,臨床效果非常好。」江蘇省中醫院骨傷科魏成建主任醫師介紹說。
  • 脛骨平臺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韌帶止點的撕脫骨塊一旦復位固定後容易癒合,能有效回復韌帶的功能,因此應重視撕脫骨折的早期處理。前、後交叉韌帶斷裂:受手術空間的限制,直接縫合修補困難,很難精確恢復韌帶的長度,經常因韌帶過長遺留膝關節鬆弛等併發症。因此,不主張一期修復,待骨折癒合允許膝關節屈伸活動後,再二期關節鏡下重建韌帶的完整性。
  • 手腕骨折後多久能恢復正常
    要是自己的手腕突然出現了骨折就要休息一段時間,這個骨折修復時期儘可能不要去亂動自己的患處,要將骨折的部位固定起來,必須要保持一到兩個月左右的時間才可以恢復正常,而且在恢復的時候也要減少活動量,要循序漸進,一般來說對於手腕骨折分為保守和手術治療,如果是手術治療恢復的時間就會變得更加長一些
  • 橈、尺骨骨幹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由於尺、橈骨的功能複雜而重要,骨折的治療方針應當是解剖復位、堅強固定,防止併發症,儘早恢復功能,因此,尺、橈骨幹骨折切開復位的適應證是:1.閉合復位失敗或手法復位外固定後再移位者。2.骨折已1~2周,仍有嚴重移位者。[術前準備]同骨折切開復位術和內固定術。如需植骨,應準備髂部皮膚。[麻醉]臂叢麻醉或全麻。
  • 手腕骨折了該怎麼辦?
    腕部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見的骨折之一,典型的受傷機制是摔倒時手掌撐地,導致骨折。手腕骨折後是什麼樣子?大多數是閉合性骨折,即局部皮膚沒有破損。02幾乎所有的腕部骨折均可通過手法整復獲得滿意復位效果。手法復位滿意後通常採用石膏託固定,目的是制動,防止骨折移位。
  • 『早讀』 骨盆骨折的閉合復位經皮微創技術
    途中所示為三種常用的透視位之下復位時骨盆移動的方向,黃色箭頭自左至右分別為入口位、正位、出口位,藍色箭頭為入口位上骨盆上下移動時實際移位方向;紅色箭頭為出口位上骨盆上下移動實際移位方向;綠色為牽引下肢時移動方向經皮微創技術治療骨盆骨折要求首先對骨盆骨折進行閉合復位,因此手術難度較高。傷後10d內的患者復位成功率較高,超過10d後復位較為困難。
  • 尺骨鷹嘴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適應證]  尺骨鷹嘴骨折的治療有兩個目的;首先是半月狀切跡關節面的解剖復位,並有堅強的內固定,以便早期進行鍛鍊
  • 骨盆骨折的ORIF
    Tile C型骨折,恥骨聯合分離的同時,伴隨骨盆後環的斷裂,造成骨盆的完全不穩,只固定骨盆前環不能穩定骨折,必須同時進行後環的復位和固定。軟組織損傷嚴重,不能耐受開放手術者;嚴重的開放性骨折;膀胱、尿道等臟器損傷遺留腹壁導尿管,或腸管破裂在前方近手術切口處有造瘻口,為恥骨聯合內固定的禁忌證,此時應採用前述外固定架固定。
  • 淄博市中心醫院完成機器人輔助下骨盆複雜粉碎骨折復位內固定手術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奉娟 通訊員 劉灩 淄博報導10月18日上午,淄博市中心醫院骨科和301醫院創傷骨科陳華教授團隊合作進行了醫院首例機器人輔助下骨盆複雜粉碎骨折(Tile分型 C2型)復位內固定手術。
  • 腰椎滑脫需要復位嗎?必須手術嗎?
    腰椎滑脫其實在臨床上很常見。但是很多人一聽腰椎滑脫了,就非常害怕,覺得自己就沒得治了,下面我來科普一下。
  • 聽說骨折手術後會變「蜈蚣腳」?還能不能美美地穿涼鞋?
    仔細分析了張女士的影像學檢查後,李醫師告訴她,可以用「全踝關節鏡下內踝骨折閉合復位內固定術」。這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確保骨折復位堅強固定,而且不會留下難看的「蜈蚣疤痕」。  手術時,李醫師在張女士的踝關節開了兩個只有0.8cm的小孔,置入踝關節鏡,清理關節腔內的淤血和軟骨面損傷,並取出一小塊游離的軟骨塊。  接下來的復位更是厲害了。與傳統開放手術不同,李醫師並沒有在內踝切開8-10cm長的皮膚,而是利用踝關節鏡的小口子,進行內踝骨折的閉合復位。
  • 康復時間:常見骨折的康復原則
    治療中應嚴密觀察有無血運障礙,其早期症狀為劇痛,橈動脈搏動消失、皮膚蒼白、麻木及感覺異常,若處理不及時,可發生前臂肌肉缺血性壞死,造成嚴重殘疾。外固定解除後,主動做肘關節屈伸練習,禁止暴力被動屈伸活動,以避免骨化性肌炎的發生。⒋ 尺橈骨幹雙骨折 治療較為複雜,預後差。穩定型骨折經復位後,石膏固定時間一般為8-10周,並根據臨床癒合程度而決定拆除時間,切勿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