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圖,即可進入書城
本文為作者整理,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髖關節脫位多為高暴力損傷,暴力間接作用於髖關節導致關節脫位,且髖關節脫位的方向同受傷時的體位有很大相關性。髖關節屈曲、內旋的角度越大,越容易發生單純性的後脫位;而部分屈曲、內旋時,容易合併髖臼後壁骨折,或者股骨頭的剪切骨折。今天,就來了解一下髖關節脫位的閉合復位治療。
骨折分型
▲ 髖關節後脫位Thompson-Epstein分型
Ⅰ型:股骨頭中央凹下方的骨折;
Ⅱ型:股骨頭中央凹上方的骨折;
Ⅲ型:I型或Ⅱ型損傷合併股骨頸骨折;
Ⅳ型:I型或Ⅱ型損傷合併髖臼邊緣骨折;
▲股骨頭骨折的Pipkin分型
髖關節脫位和股骨頭骨折的評估
臨床評估
典型的髖關節後脫位,下肢處於屈髖、內收、內旋位。
典型的髖關節前脫位,下肢處於外旋、屈髖、外展位。
由於髖關節脫位大部分由於高暴力間接作用,因此必須首先排除全身其他臟器損傷,特別是頭部、胸腔、腹腔等。
除髖臼、股骨頭外,還應除外其他運動系統損傷,需要評估股骨頸、股骨幹、膝關節韌帶、髕骨和脊柱的損傷。
髖關節後脫位8%~19%合併坐骨神經損傷,而且閉合復位過程中亦有可能損傷坐骨神經,所以在復位前後需仔細評估坐骨神經損傷情況。
影像學評估
正側位像:觀察關節間隙,注意雙側對比,觀察關節內是否有骨折塊。
① 前後位片上,患側股骨頭與健側對比:較健側增大者提示前脫位,而較健側縮小者提示後脫位。
② Shenten線:股骨頸下緣與閉孔上內緣所構成的連續弧形曲線。髖關節脫位時,此曲線的完整性受到破壞。
③ 髂頸線( Clave線):髂前下棘外方的髂骨外緣與股骨頸外緣所連成的光滑曲線。髖關節脫位或股骨頸骨折時,此曲線失去完整連續性。
▲ 右側髖臼後脫位伴股骨頭骨折
A:復位前X線AP位片及患者體位,可見右側股骨頭較左側小,而且 Shenten線、 Clave線中斷,患肢屈髖、內收,內旋體位,注意患者膝關節部位合併軟組織損傷;
B:復位後X線AP位片及患者體位:示髖關節復位成功,同心圓結構恢復,患者體位正常。
髖臼 Judet位X線片:對於合併髖臼骨折的患者,應在復位前後加做該位置X線片。
① 髂骨斜位:患者平臥,身體向患側傾斜45°,鑑別髖臼前壁及後柱骨折;
② 閉孔斜位:患者平臥,身體向健側傾斜45°,顯示恥骨聯合至髂前下棘及髖臼前柱連續性。
▲ 髖臼Judet位
A:閉孔斜位:前柱(1),後柱(2)
B:髂骨斜位:後柱(1),前柱(2)
▲ 髖關節CT掃描,可以清楚地顯示股骨頭骨折,關節面不完整
▲ 股骨近端CT三維重建,顯示右側股骨頭骨折合併轉子下骨折
髖關節閉合復位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手術時機和手術條件
治療時機:閉合復位應當作為急診治療進行。由於髖關節脫位後,供應股骨頭、頸的血管發生扭曲,血管內皮受損,會造成血管栓塞,進一步減少股骨頭的血液供應。因此,應儘早復位,恢復股骨頭、頸的血液供應,減少股骨頭的壞死概率。
術前、術後均應評估患側坐骨神經功能和股動脈的搏動情況,並詳細記錄。
手術條件:有條件的應當在手術室,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進行復位,如果條件較差,也應當在監護的前提下適當給予鎮靜、鎮痛後再進行復位。
閉合復位注意事項
髖關節後脫位的復位方法
Bigelow法(問號法)
患者平臥於治療床上,助手協助固定骨盆,術者一手握住患肢踝關節,另一前臂彎曲套住患肢膕窩,沿股骨長軸持續牽引;
首先將患肢儘量內收、內旋、屈曲,患肢膝關節自內側貼緊軀幹;
此後牽引患肢使髖關節外展、外旋將股骨頭送入髖臼,並逐漸伸直患肢。
▲ Bigelow法復位髖關節後脫位
Allis法
▲ Allis 法復位髖關節後脫位
Stimson法
▲ Stimson法復位髖關節後脫位
髖關節前脫位的復位方法
改良Allis法
▲ 改良Allis法復位髖關節前脫位
Bigelow法(反問號法)
患者平臥於治療床上,助手協助固定骨盆,術者一手握住患肢踝關節,另一前臂彎曲套住患肢膕窩,沿股骨長軸持續牽引;
首先將患肢逐漸屈膝、外旋、外展,患肢膝關節自外側貼緊軀幹;
此後牽引患肢使髖關節內收、內旋將股骨頭送入髖臼,並逐漸伸直患肢。
▲ Bigelow法復位髖關節前脫位
術後評估
A:術前正位Ⅹ線片,可見左髖關節前脫位;
B:術前CT矢狀面重建,可見左髖關節前脫位,髖臼無骨折;
C:術前CT三維重建,再現髖關節前脫位的整體觀;
D:行閉合手法復位,術後正位Ⅹ線片,可見股骨頭復位,髖關節同心圓結構恢復
E:術後CT三維重建,再現髖關節復位,髖關節前壁完好
如果髓臼和股骨頭的同心結構未能恢復,髖關節仍處於半脫位,提示股骨頭或髖臼骨折,需進一步手術治療,重建髖關節的穩定性。
復位良好的Pipkin Ⅰ型的股骨頭骨折,前提是解剖復位或骨折移位<2mm,髖關節穩定,關節內沒有影響關節匹配的骨塊,由於骨折未經過負重區,可以行保守治療。
髖臼後壁骨折範圍小,髖關節穩定性未受破壞者,也可行保守治療。
▲ 男性患者,51歲,左髖關節後脫位合併左髖臼後壁骨折
A:術前X線片,可見左側股骨頭向後側脫位,合併髖臼後壁骨折;
B:術前CT矢狀面重建,可見股骨頭後脫位,髖臼後壁骨折,但骨折累及範圍較小;
C:硬膜外麻醉下行閉合復位術,術後複查X線片,見股骨頭已經復位;
D:術後複查CT三維重建,見股骨頭位置正常,髖臼後壁骨折範圍<25%,行保守治療
術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