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鐘創傷』髖關節脫位的手法復位技巧詳解,值得收藏!

2021-02-07 醫貳叄雲學院

點擊上圖,即可進入書城

本文為作者整理,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髖關節脫位多為高暴力損傷,暴力間接作用於髖關節導致關節脫位,且髖關節脫位的方向同受傷時的體位有很大相關性。髖關節屈曲、內旋的角度越大,越容易發生單純性的後脫位;而部分屈曲、內旋時,容易合併髖臼後壁骨折,或者股骨頭的剪切骨折。今天,就來了解一下髖關節脫位的閉合復位治療。


骨折分型


▲ 髖關節後脫位Thompson-Epstein分型


Ⅰ型:股骨頭中央凹下方的骨折;

Ⅱ型:股骨頭中央凹上方的骨折;

Ⅲ型:I型或Ⅱ型損傷合併股骨頸骨折;

Ⅳ型:I型或Ⅱ型損傷合併髖臼邊緣骨折;


▲股骨頭骨折的Pipkin分型


髖關節脫位和股骨頭骨折的評估

臨床評估

典型的髖關節後脫位,下肢處於屈髖、內收、內旋位。

典型的髖關節前脫位,下肢處於外旋、屈髖、外展位。

由於髖關節脫位大部分由於高暴力間接作用,因此必須首先排除全身其他臟器損傷,特別是頭部、胸腔、腹腔等。

除髖臼、股骨頭外,還應除外其他運動系統損傷,需要評估股骨頸、股骨幹、膝關節韌帶、髕骨和脊柱的損傷。

髖關節後脫位8%~19%合併坐骨神經損傷,而且閉合復位過程中亦有可能損傷坐骨神經,所以在復位前後需仔細評估坐骨神經損傷情況。

影像學評估

正側位像:觀察關節間隙,注意雙側對比,觀察關節內是否有骨折塊。

① 前後位片上,患側股骨頭與健側對比:較健側增大者提示前脫位,而較健側縮小者提示後脫位。

② Shenten線:股骨頸下緣與閉孔上內緣所構成的連續弧形曲線。髖關節脫位時,此曲線的完整性受到破壞。

③ 髂頸線( Clave線):髂前下棘外方的髂骨外緣與股骨頸外緣所連成的光滑曲線。髖關節脫位或股骨頸骨折時,此曲線失去完整連續性。

▲ 右側髖臼後脫位伴股骨頭骨折

A:復位前X線AP位片及患者體位,可見右側股骨頭較左側小,而且 Shenten線、 Clave線中斷,患肢屈髖、內收,內旋體位,注意患者膝關節部位合併軟組織損傷;

B:復位後X線AP位片及患者體位:示髖關節復位成功,同心圓結構恢復,患者體位正常。


髖臼 Judet位X線片:對於合併髖臼骨折的患者,應在復位前後加做該位置X線片。

① 髂骨斜位:患者平臥,身體向患側傾斜45°,鑑別髖臼前壁及後柱骨折;

② 閉孔斜位:患者平臥,身體向健側傾斜45°,顯示恥骨聯合至髂前下棘及髖臼前柱連續性。

▲ 髖臼Judet位

A:閉孔斜位:前柱(1),後柱(2)

B:髂骨斜位:後柱(1),前柱(2)


▲ 髖關節CT掃描,可以清楚地顯示股骨頭骨折,關節面不完整


▲ 股骨近端CT三維重建,顯示右側股骨頭骨折合併轉子下骨折


髖關節閉合復位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手術時機和手術條件

治療時機:閉合復位應當作為急診治療進行。由於髖關節脫位後,供應股骨頭、頸的血管發生扭曲,血管內皮受損,會造成血管栓塞,進一步減少股骨頭的血液供應。因此,應儘早復位,恢復股骨頭、頸的血液供應,減少股骨頭的壞死概率。

術前、術後均應評估患側坐骨神經功能和股動脈的搏動情況,並詳細記錄。

手術條件:有條件的應當在手術室,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進行復位,如果條件較差,也應當在監護的前提下適當給予鎮靜、鎮痛後再進行復位。


閉合復位注意事項


髖關節後脫位的復位方法

Bigelow法(問號法)

患者平臥於治療床上,助手協助固定骨盆,術者一手握住患肢踝關節,另一前臂彎曲套住患肢膕窩,沿股骨長軸持續牽引;

首先將患肢儘量內收、內旋、屈曲,患肢膝關節自內側貼緊軀幹;

此後牽引患肢使髖關節外展、外旋將股骨頭送入髖臼,並逐漸伸直患肢。

▲ Bigelow法復位髖關節後脫位


Allis法


▲ Allis 法復位髖關節後脫位


Stimson法



▲ Stimson法復位髖關節後脫位


髖關節前脫位的復位方法

改良Allis法


▲ 改良Allis法復位髖關節前脫位


Bigelow法(反問號法)

患者平臥於治療床上,助手協助固定骨盆,術者一手握住患肢踝關節,另一前臂彎曲套住患肢膕窩,沿股骨長軸持續牽引;

首先將患肢逐漸屈膝、外旋、外展,患肢膝關節自外側貼緊軀幹;

此後牽引患肢使髖關節內收、內旋將股骨頭送入髖臼,並逐漸伸直患肢。


▲ Bigelow法復位髖關節前脫位


術後評估


A:術前正位Ⅹ線片,可見左髖關節前脫位;

B:術前CT矢狀面重建,可見左髖關節前脫位,髖臼無骨折;

C:術前CT三維重建,再現髖關節前脫位的整體觀;

D:行閉合手法復位,術後正位Ⅹ線片,可見股骨頭復位,髖關節同心圓結構恢復

E:術後CT三維重建,再現髖關節復位,髖關節前壁完好


如果髓臼和股骨頭的同心結構未能恢復,髖關節仍處於半脫位,提示股骨頭或髖臼骨折,需進一步手術治療,重建髖關節的穩定性。

復位良好的Pipkin Ⅰ型的股骨頭骨折,前提是解剖復位或骨折移位<2mm,髖關節穩定,關節內沒有影響關節匹配的骨塊,由於骨折未經過負重區,可以行保守治療。

髖臼後壁骨折範圍小,髖關節穩定性未受破壞者,也可行保守治療。

▲ 男性患者,51歲,左髖關節後脫位合併左髖臼後壁骨折

A:術前X線片,可見左側股骨頭向後側脫位,合併髖臼後壁骨折;

B:術前CT矢狀面重建,可見股骨頭後脫位,髖臼後壁骨折,但骨折累及範圍較小;

C:硬膜外麻醉下行閉合復位術,術後複查X線片,見股骨頭已經復位;

D:術後複查CT三維重建,見股骨頭位置正常,髖臼後壁骨折範圍<25%,行保守治療


術後處理


相關焦點

  • 髖關節脫位的手法復位技巧,看完就會!
    髖關節脫位常見的併發症:1.神經血管損傷 ;2.盆腔臟器損傷 ;3.骨折;4.創傷性關節炎;5.股骨頭壞死;,一手繞過大腿根部向外方牽拉,即可將內移之股骨頭拉出     四、陳舊性髖關節脫位脫位未超過2個月,宜先行手法復位;復位前,應先作骨骼牽引一周左右,將股骨頭逐漸拉到髖臼平面,然後在麻醉下手法復位。
  • 髖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髖關節脫位分為前脫位與後脫位兩大類,臨床常見為後脫位。一般說來,髖關節新鮮脫位無論前後,在完善的麻醉下,手法復位甚易成功,療效也好。但陳舊性脫位;並有大塊髖臼骨折或股骨頭骨折,因而妨礙手法復位的新鮮脫位;或並有坐骨神經損傷,或手法復位失敗的新鮮脫位,則均須切開復位。陳舊性脫位還應在切開復位的同時,根據病人的年齡、職業及股骨頭病理改變等行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由於前脫位甚少,本節僅介紹後脫位的切開復位術。
  • 『8分鐘創傷』一文讀懂:肩鎖關節陳舊性未復位的脫位的治療技巧
    肩鎖關節陳舊性未復位的脫位可以採用與急性脫位同樣的分類方法。自1861年對肩鎖關節脫位進行手術治療以來,有超過100種不同的手術技術用於急性和慢性肩鎖關節脫位的治療。今天,就來了解常用的治療方法及手術技巧。
  • 髖關節脫位
    髖關節脫位髖關節,由髖骨的髖臼與股骨頭構成。髖臼緣附有關節盂緣。使髖關節囊厚而緊張,周圍有韌帶加強,其中最強大的是前方的髖股韌帶,它有限制髖關節過伸的作用。,治療:手法復位一:以左髖關節後脫位為例。第三步右手更換位置.改為扶住傷肢膝關節內側,使髖關節外展外旋。第四步將整個傷肢逐步伸直。此法操作時.傷肢移動方向類似」?」,左右側「?」相反。手法復位二:患者仰臥在治療床上.以左髖關節脫位為例。
  • 髖關節脫位.
    髖關節脫位髖關節,由髖骨的髖臼與股骨頭構成。髖臼緣附有關節盂緣。使髖關節囊厚而緊張,周圍有韌帶加強,其中最強大的是前方的髖股韌帶,它有限制髖關節過伸的作用。治療:手法復位一:以左髖關節後脫位為例。第三步右手更換位置.改為扶住傷肢膝關節內側,使髖關節外展外旋。第四步將整個傷肢逐步伸直。此法操作時.傷肢移動方向類似」?」,左右側「?」相反。手法復位二:患者仰臥在治療床上.以左髖關節脫位為例。
  • 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匯總!
    通常在 15 至 20 分鐘之內可以獲得復位。   該方法的優勢在於相對易於復位和避免大力的牽拉。不足之處在於很難對俯臥位的患者進行鎮靜。患者身體旋轉,帶動患肢肩關節被動外旋直至復位。也可以通過改良的方式進行復位,患者仰臥位或坐位,由術者來將患肢極度外展和外旋。  當外旋 70 至 100° 時可以出現脫位復位。該方法不會帶來創傷並且易於使用,文獻報導的成功率在 78% 至 90% 之間,超過 80% 的患者不需要麻醉下進行復位。
  •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手術
    (一)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切開復位關節囊成形術  [適應證]  1.對1~3歲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經手法復位失敗者
  • 【原創】兩種超簡單的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必學!
    【原創】兩種超簡單的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必學!肱盂關節由肱骨頭和肩胛盂構成,肩胛盂關節面小而淺,肱骨頭被包容性差,肩胛盂關節面面積僅為肱骨頭面積的1/3~1/4,關節囊和韌帶鬆弛薄弱,由此,肩關節有較大的活動度,但同時又不夠穩定而易於脫位,由於肩關節前下方結構更為薄弱,故肩關節脫位以前脫位最為常見,約佔所有肩關節脫位的95%以上。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的病因為創傷,多為間接暴力所致。
  • 髖關節脫位分為哪幾種類型?應該如何診治?
    髖關節由股骨頭與髖臼組成,支持著人體的直立和行走,其周圍有著大量堅韌的韌帶以及健壯的肌肉瓣,因此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只有當人體遭受到大型暴力衝擊或進行激烈且不合理的運動時,才有可能患上該病。髖關節脫位一般分為三種類型:1.髖關節後脫位:指人體在遭受強暴力衝擊後,股骨頭從韌帶之間的薄弱區脫位,並造成後關節囊及圓韌帶撕裂。此時會出現髖關節屈曲、內收、患肢畸形變長,且患處有明顯的疼痛感等症狀。2.髖關節前脫位:由扭轉、槓桿或傳導暴力等引起,股骨頭從髂股韌帶與恥股韌帶之間的薄弱區穿破關節脫出。
  • 這6種關節脫位復位,你學會了麼?
    圖2    肩關節脫位復位後固定外觀像肩關節復位器(圖3)可放置於椅背處,軟性拱墊寬度約5~8cm,高度可調。肘關節前脫位復位手法與之相反。手法復位成功後肘關節屈曲90°固定4周後行功能鍛鍊。圖7    橈骨小頭半脫位復位示意圖髖關節脫位多為直接暴力所致,常見為後脫位,偶有前脫位和中心脫位。後脫位,前脫位也可合併髖臼骨折。髖關節結構穩固,必須有強大的外力才能引起脫位。
  • 全身上下這6種關節脫位復位,你學會了麼?
    圖2    肩關節脫位復位後固定外觀像肩關節復位器(圖3)可放置於椅背處,軟性拱墊寬度約5~8cm,高度可調。肘關節前脫位復位手法與之相反。手法復位成功後肘關節屈曲90°固定4周後行功能鍛鍊。圖7    橈骨小頭半脫位復位示意圖髖關節脫位多為直接暴力所致,常見為後脫位,偶有前脫位和中心脫位。後脫位,前脫位也可合併髖臼骨折。髖關節結構穩固,必須有強大的外力才能引起脫位。
  • 肩關節脫位的閉合/切開復位方法
    臨床上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佔全身關節脫位的一半左右,男性肩關節脫位是女性的3倍,創傷是肩關節脫位的主要原因,多由間接暴力或槓桿作用所致。肩關節脫位根據盂肱關節的不穩定的方向可分為前脫位、後脫位、上脫位、下脫位和胸腔內脫位。前脫位最為常見,佔盂肱關節脫位的95%以上。
  • 11種肩關節脫位復位方法,骨科醫生收藏必備!
    肩關節由肱骨頭和肩胛盂構成,因肩胛盂小而淺加之外力作用常可脫位。創傷是肩關節脫位主要原因,多為間接暴力所致。臨床分前後、上下脫位。
  • 顳下頜關節脫位的復位手法
    掉下巴在醫學上叫做顳下頜關節脫位,那麼是發生了什麼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顳下頜關節脫位的概念。顳下頜關節脫位是指髁突滑出關節窩以外,超越了關節運動的正常限度,以致不能自行復回原位者。按性質可分為:急性脫位、復發性脫位、陳舊性脫位;按部位可分單側脫位和雙側脫位;按髁突脫出的方向、位置可分前方脫位、後方脫位、上方脫位以及側方脫位,後三者主要見於外力損傷時。
  • 早讀 | 椅背復位法治療肩關節脫位
    新鮮肩關節脫位應早期手法復位,但手法復位前應準確判斷是否合併有骨折,必要時需行CT檢查,同時需要詳細體查明確是否合併神經、血管損傷情況,以防漏診。最好籤署手法復位同意書,交代風險及可能出現的併發症。肩關節復位手法較多,包括Hippocrates(手牽足蹬法)、拔伸託入法、牽引迴旋法及目前較為熱門的外展外旋法、肩胛骨復位法,但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現存最早的骨傷科專著由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就首次描述了應用椅背作為槓桿支點整復肩關節脫位的方法。
  • 堂姐妹走路似「鴨步」 一查竟是髖關節脫位
    直到淇淇上周發燒到縣城醫院,有位醫生覺得她走路不對勁,建議他們拍片檢查,結果發現是患了髖關節脫位。蓉蓉一查,也是同樣的問題。家長慌了神,幾番打聽帶著孩子來到廣州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廣東省骨科醫院)兒童骨科就診。「發育性髖脫位的患者,年齡越小,治療越簡單、效果越好,但姐妹倆都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而且脫位時間較長,只能經過手術治療」。
  • 7大關節脫位?復位方法一篇搞定!
    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其他方法可點擊《專題教程:肩關節前脫位手法復位大集合!(附:復位新技巧)》查看。絕大多數的肩關節脫位(97%)是前脫位。典型的損傷機制是上肢強力外展和外旋。另外,肱骨近端受到從後向前的暴力也會造成肩關節前脫位。肩關節前脫位可以進一步分為喙突下脫位和盂下脫位,而喙突下脫位是最為常見的脫位。
  • 髖關節脫位檢查方法
    但由於有些輕度脫位、半脫位的很難靠手法檢查確診,而且寶寶腿上脂肪多、腿的長短也較難明確。因此,6個月以下的嬰兒可做超聲波檢查確診。要注意的是,由於6個月以內的嬰兒骨骼未鈣化、骨化中心尚未出現,拍X光片只有一片空白,因此不要讓寶寶白白遭受X光的傷害。10個月以上的寶寶可用X光確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非常重要。
  • 小兒髖關節脫位
    治療要趁早
    雖然小兒髖關節脫位的發病原因至今並不完全清楚,但現在根據臨床經驗總結,專家一致認為該病的發生可能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  1.內分泌因素  小兒髖關節脫位「重女輕男」,女孩的發病率遠遠大於男孩。鄭州市骨科醫院小兒骨科自1987年建科以來,共收治3000多例小兒髖關節脫位的患者,其中男女比例約為1:4.6,程富禮將如此懸殊的比例歸結為「內分泌因素」,即雌激素的作用。
  • 橈骨頭脫位切開復位術
    單純橈骨頭脫位少見,大多數橈骨頭脫位並有尺骨上1/3骨折。橈骨頭脫位一般都有環狀韌帶斷裂,斷裂的環狀韌帶可以嵌在尺、橈上關節之間而妨礙復位。此外,橈骨上端有肱二頭肌附著,在環狀韌帶斷裂的條件下,肱二頭肌的收縮,易導致橈骨頭再脫位。因此,陳舊性橈骨頭脫位,或新鮮脫位手法復位失敗,或新鮮脫位手法復位後再脫位,或橈骨頭脫位並有橈神經損傷者,均應行切開復位術及環狀韌帶重建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