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肩關節新鮮脫位合併肱骨頸、幹骨折,或肩盂骨折塊嵌入關節內,或肱二頭肌長頭嵌於關節間,或合併血管、神經損傷者,應行切開復位術。兒童及青年人的陳舊性脫位,亦應行切開復位;而對中年以上的陳舊性脫位,如已有關節軟骨變性,則應根據職業和年齡在切開復位術的同時,選用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反之,中年以上的陳舊性脫位,如無症狀,又有一定的活動度,可不作任何手術。
⑴顯露肩關節前方,肱骨頭脫位於喙突下
⑵切斷喙肱肌、肱二頭肌短頭和肩胛下肌
⑶顯露脫位的肱骨頭及大結節骨折
⑷克氏針交叉固定肱骨大結節,保持關節復位
圖1 右肩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手術步驟]
1.體位 消毒時,病人取側臥位,傷肩向上,消毒滅菌和鋪巾後,使病人取仰臥,傷肩墊高30°位。
2.切口和顯露 按肩關節前內側顯露途徑(見肩關節前內側顯露途徑)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後,分開三角肌和胸大肌間隙,在鎖骨下及肩峰下0.5cm處切斷三角肌,外翻肌瓣,拉開胸大肌,即可顯露被一層纖維組織包裹的肱骨頭[圖1 ⑴],輕柔轉動上肢時手指可觸及肱骨頭及其活動。切斷部分胸大肌附著部,並於喙突下0.5cm處切斷喙肱肌和肱二頭肌短頭的肌腱,將之下翻。切斷時應注意勿損傷自喙突下經過的腋動、靜脈及臂叢神經。然後,捫清肱骨小結節,並將肱骨外旋,找出肩胛下肌附著部,將之切斷[圖1 ⑵],顯露肩關節的前面。
3.清理肩盂 如為新鮮脫位,關節囊的破口多在肩盂的前方和下方,沿破口切開關節囊,即可清除盂內的血塊,碎骨片等。如為陳舊性脫位,則沿肱二頭肌長頭向上追溯到關節囊,在肩盂的內側切開關節囊,清除關節內的瘢痕組織,並查清軟骨和盂唇損傷情況,修改手術設計。清除瘢痕組織時,應儘量保留關節囊。
4.松解肱骨頭 捫清肱骨頭後,緊貼肱骨頭切開粘連,切除覆蓋肱骨頭的纖維組織及影響肱骨頭復位的瘢痕組織,並輕輕反覆旋轉肱骨,充分松解肱骨上端。肱骨大結節的骨折片常位於肱骨頭的外側,或卡在肩盂附近,可用骨膜剝離器撬開,用巾鉗夾住,連同附於其上的外旋肌一起翻向外上側[圖1 ⑶]。
5.復位、內固定 清除瘢痕組織後,拉開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牽引臂部,並使之外展、內收和內旋,同時用手向肩盂推壓肱骨頭,使之復位。復位後,應輕柔地將肩關節作各方向的被動活動,直至達到正常範圍為止,同時觀察已復位的肱骨頭是否容易脫出。
如果肱骨大結節的骨折塊較大,復位後可用一枚螺釘固定;反之,如骨折塊較小,用螺釘固定可能造成劈裂,則可用克氏針貫穿固定,或用絲線縫合骨折塊周圍的軟組織進行固定。
如果復位後被動活動肩關節時,肱骨頭容易脫位,則應行內固定。此時一名助手可維持傷肩呈外展45°,前屈20°,術者用2枚克氏針交叉固定肩峰與肱骨大結節[圖1 ⑷]。殘端彎成鉤狀,留於皮下,術後2周拔出。
6.縫合 破裂的關節囊應儘量縫合,切斷的肩胛下肌肌腱應重新縫合,以加強前壁,防止復發。然後縫合喙肱肌及肱二頭肌短頭,三角肌及皮膚。
[術中注意事項]
1.陳舊性關節脫位由於粘連和瘢痕組織的形成,使解剖關係改變,層次不清。切除瘢痕時可能傷及血管和神經。因此,切斷喙肱肌時應在喙突下1cm以內;剝離關節組成骨時,應緊貼骨面進行。
2.關節脫位後,由於廢用,關節組成骨都有一定程度的疏鬆脫鈣。術中復位時忌用暴力,以防病理性骨折。
3.縫合時,關節囊及肩胛下肌肌腱應儘可能地修復,恢復原來的解剖關係,以防引起復發性肩關節脫位。
4.肩關節脫位並發肱骨外科頸折切開復位時,應切開關節囊,在直視下進行復位較為容易,且不易引起血管、神經的損傷。
[術後處理]
1.術後用外展支架固定,使傷肩呈外展45°,前屈20°,外旋25°。
2.病人半臥位,睡覺時應墊好外展支架,不使發生旋轉而再脫位。
3.術後2周,拆線並拔出克氏針。繼續用外展支架固定,但白日可解除繃帶,鍛鍊關節功能;晚上仍用繃帶固定。如此持續2~3月。
聲明:【本文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轉載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本文,歡迎聯繫滬寧網絡認領(可發郵件至gk@zggkhc.com或直接在公眾號留言),滬寧網絡會在後續文章聲明中標明。如覺侵權,滬寧網絡會在第一時間刪除。多謝!】
微信號:zggkhc
QQ交流群:92424092
官方網站http://www.zggkhc.com
聯繫方式:400電話:4008-240-121
來源:中國骨科耗材網,國內最專業的骨科耗材B2B網站!
閱讀是一種智慧,轉載是一種動力,分享是一種美德。
如果您沒有收穫,請及時反饋給我們;
如果您收穫良多,請分享給更多朋友!
傳遞能量 分享智慧 歡迎免費訂閱!
更多的精彩請關注微信號:zggkhc
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