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2021-02-12 骨筋論壇




肩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肩關節新鮮脫位合併肱骨頸、幹骨折,或肩盂骨折塊嵌入關節內,或肱二頭肌長頭嵌於關節間,或合併血管、神經損傷者,應行切開復位術。兒童及青年人的陳舊性脫位,亦應行切開復位;而對中年以上的陳舊性脫位,如已有關節軟骨變性,則應根據職業和年齡在切開復位術的同時,選用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反之,中年以上的陳舊性脫位,如無症狀,又有一定的活動度,可不作任何手術。

⑴顯露肩關節前方,肱骨頭脫位於喙突下

⑵切斷喙肱肌、肱二頭肌短頭和肩胛下肌

⑶顯露脫位的肱骨頭及大結節骨折

⑷克氏針交叉固定肱骨大結節,保持關節復位

圖1 右肩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手術步驟]

1.體位 消毒時,病人取側臥位,傷肩向上,消毒滅菌和鋪巾後,使病人取仰臥,傷肩墊高30°位。

2.切口和顯露 按肩關節前內側顯露途徑(見肩關節前內側顯露途徑)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後,分開三角肌和胸大肌間隙,在鎖骨下及肩峰下0.5cm處切斷三角肌,外翻肌瓣,拉開胸大肌,即可顯露被一層纖維組織包裹的肱骨頭[圖1 ⑴],輕柔轉動上肢時手指可觸及肱骨頭及其活動。切斷部分胸大肌附著部,並於喙突下0.5cm處切斷喙肱肌和肱二頭肌短頭的肌腱,將之下翻。切斷時應注意勿損傷自喙突下經過的腋動、靜脈及臂叢神經。然後,捫清肱骨小結節,並將肱骨外旋,找出肩胛下肌附著部,將之切斷[圖1 ⑵],顯露肩關節的前面。

3.清理肩盂 如為新鮮脫位,關節囊的破口多在肩盂的前方和下方,沿破口切開關節囊,即可清除盂內的血塊,碎骨片等。如為陳舊性脫位,則沿肱二頭肌長頭向上追溯到關節囊,在肩盂的內側切開關節囊,清除關節內的瘢痕組織,並查清軟骨和盂唇損傷情況,修改手術設計。清除瘢痕組織時,應儘量保留關節囊。

4.松解肱骨頭 捫清肱骨頭後,緊貼肱骨頭切開粘連,切除覆蓋肱骨頭的纖維組織及影響肱骨頭復位的瘢痕組織,並輕輕反覆旋轉肱骨,充分松解肱骨上端。肱骨大結節的骨折片常位於肱骨頭的外側,或卡在肩盂附近,可用骨膜剝離器撬開,用巾鉗夾住,連同附於其上的外旋肌一起翻向外上側[圖1 ⑶]。

5.復位、內固定 清除瘢痕組織後,拉開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牽引臂部,並使之外展、內收和內旋,同時用手向肩盂推壓肱骨頭,使之復位。復位後,應輕柔地將肩關節作各方向的被動活動,直至達到正常範圍為止,同時觀察已復位的肱骨頭是否容易脫出。

如果肱骨大結節的骨折塊較大,復位後可用一枚螺釘固定;反之,如骨折塊較小,用螺釘固定可能造成劈裂,則可用克氏針貫穿固定,或用絲線縫合骨折塊周圍的軟組織進行固定。

如果復位後被動活動肩關節時,肱骨頭容易脫位,則應行內固定。此時一名助手可維持傷肩呈外展45°,前屈20°,術者用2枚克氏針交叉固定肩峰與肱骨大結節[圖1 ⑷]。殘端彎成鉤狀,留於皮下,術後2周拔出。

6.縫合 破裂的關節囊應儘量縫合,切斷的肩胛下肌肌腱應重新縫合,以加強前壁,防止復發。然後縫合喙肱肌及肱二頭肌短頭,三角肌及皮膚。

[術中注意事項]

1.陳舊性關節脫位由於粘連和瘢痕組織的形成,使解剖關係改變,層次不清。切除瘢痕時可能傷及血管和神經。因此,切斷喙肱肌時應在喙突下1cm以內;剝離關節組成骨時,應緊貼骨面進行。

2.關節脫位後,由於廢用,關節組成骨都有一定程度的疏鬆脫鈣。術中復位時忌用暴力,以防病理性骨折。

3.縫合時,關節囊及肩胛下肌肌腱應儘可能地修復,恢復原來的解剖關係,以防引起復發性肩關節脫位。

4.肩關節脫位並發肱骨外科頸折切開復位時,應切開關節囊,在直視下進行復位較為容易,且不易引起血管、神經的損傷。

[術後處理]

1.術後用外展支架固定,使傷肩呈外展45°,前屈20°,外旋25°。

2.病人半臥位,睡覺時應墊好外展支架,不使發生旋轉而再脫位。

3.術後2周,拆線並拔出克氏針。繼續用外展支架固定,但白日可解除繃帶,鍛鍊關節功能;晚上仍用繃帶固定。如此持續2~3月。

聲明:【本文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轉載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本文,歡迎聯繫滬寧網絡認領(可發郵件至gk@zggkhc.com或直接在公眾號留言),滬寧網絡會在後續文章聲明中標明。如覺侵權,滬寧網絡會在第一時間刪除。多謝!】

微信號:zggkhc

QQ交流群:92424092

官方網站http://www.zggkhc.com

聯繫方式:400電話:4008-240-121

來源:中國骨科耗材網,國內最專業的骨科耗材B2B網站!

閱讀是一種智慧,轉載是一種動力,分享是一種美德。
如果您沒有收穫,請及時反饋給我們;
如果您收穫良多,請分享給更多朋友!
傳遞能量 分享智慧 歡迎免費訂閱!
更多的精彩請關注微信號:zggkhc

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即可

 

相關焦點

  • 肩關節脫位的閉合/切開復位方法
    無並發損傷的肩關節脫位患者很少需要手術復位。單純合併大結節骨折患者,肩關節復位後大結節往往也能自行恢復到解剖位置不需要手術復位。年輕體壯的陳舊性肩關節脫位患者,脫位時間在4周左右、脫位的關節仍有一定的活動範圍、X線片無骨質疏鬆、無關節內外骨化者,可在全身麻醉下試行手法復位。
  • 髖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髖關節脫位分為前脫位與後脫位兩大類,臨床常見為後脫位。一般說來,髖關節新鮮脫位無論前後,在完善的麻醉下,手法復位甚易成功,療效也好。但陳舊性脫位;並有大塊髖臼骨折或股骨頭骨折,因而妨礙手法復位的新鮮脫位;或並有坐骨神經損傷,或手法復位失敗的新鮮脫位,則均須切開復位。陳舊性脫位還應在切開復位的同時,根據病人的年齡、職業及股骨頭病理改變等行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由於前脫位甚少,本節僅介紹後脫位的切開復位術。
  • 橈骨頭脫位切開復位術
    單純橈骨頭脫位少見,大多數橈骨頭脫位並有尺骨上1/3骨折。橈骨頭脫位一般都有環狀韌帶斷裂,斷裂的環狀韌帶可以嵌在尺、橈上關節之間而妨礙復位。此外,橈骨上端有肱二頭肌附著,在環狀韌帶斷裂的條件下,肱二頭肌的收縮,易導致橈骨頭再脫位。因此,陳舊性橈骨頭脫位,或新鮮脫位手法復位失敗,或新鮮脫位手法復位後再脫位,或橈骨頭脫位並有橈神經損傷者,均應行切開復位術及環狀韌帶重建術。
  • 肩關節脫位
    習慣上將肱盂關節脫位稱為肩關節脫位(dis-location of the shoulder joint)。肱盂關節由肱骨頭與肩胛盂構成。肩胛盂淺,由周圍的纖維軟骨及盂唇加深其凹度,再加上肩峰在肱骨頭及肩胛盂的上方形成的白窩樣結構(有學者稱為第二關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肩關節的穩定性,並使肩關節有最大範圍的活動。
  • 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匯總!
    絕大多數的肩關節脫位(97%)是前脫位。典型的損傷機制是上肢強力外展和外旋。另外,肱骨近端受到從後向前的暴力也會造成肩關節前脫位。   肩關節前脫位可以進一步分為喙突下脫位和盂下脫位,而喙突下脫位是最為常見的脫位。   肩關節前脫位的患者通常前臂固定,輕度內旋和外展。
  • 早讀 | 椅背復位法治療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亦稱肩肱關節脫位。古稱肩胛骨出、髃骨骱失或肩骨脫臼。肩關節脫位在臨床較為常見,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4%以上,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鬆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範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肩關節脫位又以前脫位最常見。
  • 【原創】兩種超簡單的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必學!
    【原創】兩種超簡單的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必學!肱盂關節由肱骨頭和肩胛盂構成,肩胛盂關節面小而淺,肱骨頭被包容性差,肩胛盂關節面面積僅為肱骨頭面積的1/3~1/4,關節囊和韌帶鬆弛薄弱,由此,肩關節有較大的活動度,但同時又不夠穩定而易於脫位,由於肩關節前下方結構更為薄弱,故肩關節脫位以前脫位最為常見,約佔所有肩關節脫位的95%以上。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的病因為創傷,多為間接暴力所致。
  • 11種肩關節脫位復位方法,骨科醫生收藏必備!
    肩關節由肱骨頭和肩胛盂構成,因肩胛盂小而淺加之外力作用常可脫位。創傷是肩關節脫位主要原因,多為間接暴力所致。臨床分前後、上下脫位。
  • 習慣性肩關節脫位怎麼辦?
    小徐,男青年,26歲,做公司宣傳活動時不小心的一次引體牽拉動作引起右側肩關節前脫位,一年前右側肩關節脫位兩次,未引起重視未找到脫位的原因,哪脫位的常見因素有哪些呢?解剖結構特點: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50%,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鬆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範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
  • 肩關節脫位與肩關節半脫位的鑑別診斷與治療(上)
    既然我們要區分肩關節脫位與肩關節半脫位,那我們就要問了:為什麼會發生肩關節半脫位與肩關節脫位,發生了我們該如何區別兩者?接下來我們就著手從不同病因與症狀與大家分享兩者的區別。(因文章內容有限,著重介紹外傷型肩關節脫位與偏癱型肩關節半脫位。)外傷型肩關節脫位按肱骨頭的位置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肩關節前脫位者很多見,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衝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圓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位。肱骨頭被推至肩胛骨喙突下,形成喙突下脫位,如暴力較大,肱骨頭再向前移致鎖骨下,形成鎖骨下脫位。
  • 肩關節脫位的治療策略 | 骨科基礎
    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鬆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範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按肱骨頭的位置分為前脫位、後脫位、上脫位和下脫位,以前脫位最常見。肩關節前脫位者很多見,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衝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圓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位。
  • 收藏 | 肩關節脫位的臨床診治要點
    必要時作雙肩CT掃描,即可清楚顯示出肱骨頭關節面朝後,且脫出關節盂後緣;有時可發現肱骨頭凹陷性骨折並與關節盂後緣形成卡壓而影響復位,或關節盂後緣的骨折。肩關節脫位的治療方法有很多,一般需要視情況而選擇。脫位後應儘快復位,選擇適當麻醉(臂叢麻醉或全麻),使肌肉鬆弛並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老年人或肌力弱者也可在止痛劑下進行。習慣性脫位可不用麻醉。
  • 7大關節脫位?復位方法一篇搞定!
    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其他方法可點擊《專題教程:肩關節前脫位手法復位大集合!(附:復位新技巧)》查看。絕大多數的肩關節脫位(97%)是前脫位。典型的損傷機制是上肢強力外展和外旋。另外,肱骨近端受到從後向前的暴力也會造成肩關節前脫位。肩關節前脫位可以進一步分為喙突下脫位和盂下脫位,而喙突下脫位是最為常見的脫位。
  • 中英文字幕:肩關節脫位(Shoulder Dislocation)
    肩關節是最常發生脫位的關節,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50%,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肩關節盂淺而小,對肱骨頭包容少
  • 一個動作,自測是否有肩關節脫位
    根據肱骨頭脫位的方向,肩關節脫位可以分為四型,分別是前脫位,後脫位,上脫位以及下脫位。其中以前脫位最為常見。我們都知道創傷是引起肩關節脫位的最主要原因,根據暴力的大小,力作用的方向以及肌肉的牽拉,前脫位時,根據肱骨頭的位置,又分為鎖骨下脫位、喙突下脫位以及關節盂下脫位三型。那麼肩關節脫位的臨床表現有哪些呢?
  • 骨科基礎 | 肩關節脫位診斷要點圖解
    肩關節脫位,亦稱肩肱關節脫位。古稱肩胛骨出、肩胛骨出、髃骨骱失或肩骨脫臼。最常見的脫位,佔所有脫位的50%前脫位最常見,佔肩關節脫位的98%發病率0.08 - 1.69%總體發病率1.7/100人(二)後脫位1、喙突突出明顯,肩前部塌陷扁平2、可在肩胛岡下觸到突出的肱骨頭3、上臂出現輕度外展及明顯內收畸形(三)習慣性肩關節脫位1、前脫位多見,常發生於20~40歲之間2、疼痛多不劇烈,肩關節活動仍有障礙
  • 肩關節脫位?推拿治療來整復!
    肩關節是全身大關節中運動範圍最廣而結構又最不穩定的一個關節,外傷時很容易引起脫位,在全身關節脫位的發生率中,肩關節脫位高居第二位
  • 肩鎖關節脫位,了解一下!!!
    第二型者在肩鎖關節處有頭同樣的體徵,與對側相比較,鎖骨外側端比較高,用力按壓有彈性感覺,X線片上可看到鎖骨外側端挑起,與對側比較,至少已有1/2以上已脫位,但不是完全性脫位。 2、第三型者鎖骨的外側端已挑出於肩峰的上方,局部腫脹亦比上述兩型重,肩關節活動亦受影響,肩關節任何動作都會加重肩鎖關節處的疼痛。
  • 這6種關節脫位復位,你學會了麼?
    改良的椅背復位法,使用肩關節復位器輔助復位。復位時患者坐位,一般不需要麻醉,將患肢外展腋窩搭於復位器(復位器高度可根據患者身高調節),肘關節伸直,前臂充分旋後,術者沿前臂軸線與地面40°角牽引,力量逐漸加大,同時可內收上臂以增加復位器的槓桿力,助手可扶住安置於椅背上的復位器給予對抗牽引(圖1)。復位成功後給予 Dugas氏位(圖2)固定2周。
  • 五種方法處理肩關節脫位
    當你到達略高於頭部的一個點時,肩關節就會自動復位。如果這樣很難成功,手牽拉時用一定的力量,使肌肉更加舒展。方法 2: 利用重力進行復位1、找個地方躺下當手臂脫位時,肌肉會收縮從而導致疼痛。當肌肉放鬆和舒展時,不出幾分鐘,肩關節應該就會自動復位了。方法 3: 利用膝蓋進行復位1、坐位,膝蓋貼在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