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肩關節脫位怎麼辦?

2021-03-03 北京地壇掌上健康

小徐,男青年,26歲,做公司宣傳活動時不小心的一次引體牽拉動作引起右側肩關節前脫位,一年前右側肩關節脫位兩次,未引起重視未找到脫位的原因,哪脫位的常見因素有哪些呢?

解剖結構特點: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50%,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鬆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範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

外傷原因導致:肩關節前脫位者很多見,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衝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園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位。後脫位很少見,多由於肩關節受到由前向後的暴力作用或在肩關節內收內旋位跌倒時手部著地引起。

肩關節脫位如在初期治療不當,可發生習慣性脫位。習慣性肩關節前脫位多見於青壯年,究其原因,一般認為首次外傷脫位後造成損傷,雖經復位,但未得到適當有效的固定和休息。由於關節囊撕裂或撕脫和軟骨盂唇及盂緣損傷沒有得到良好修復,肱骨頭後外側凹陷骨折變平等病理改變,關節變得鬆弛。以後在輕微外力下或某些動作,如上肢外展外旋和後伸動作時可反覆發生脫位。

肩袖撕裂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肩關節運動損傷,肩袖撕裂經常被誤診為「肩周炎」,造成治療延誤,肩袖撕裂變成巨大撕裂等,也是肩關節脫位一種原因。肩袖是覆蓋於肩關節前、上、後方之肩胛下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等肌腱組織的總稱,位於肩峰和三角肌下方,與關節囊緊密相連。

MRI可幫助確定肌腱損傷的損傷部位和嚴重程度,尤其是磁共振造影檢查(MRI)可以清晰的顯示肩袖的部分撕裂,對診斷具有較高的價值。在MRI對肩袖損傷的診斷上,至少在2個平面評估,注意肌腱變性與撕裂信號鑑別,肌腱的形態,如果有肌腱損傷,則要看是否累及肌肉,評價肌肉的萎縮程度。

治療:脫位後應儘快復位,選擇適當麻醉(臂叢麻醉或全麻),使肌肉鬆弛並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老年人或肌力弱者也可在止痛劑下進行。習慣性脫位可不用麻醉。復位手法要輕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發生骨折或損傷神經等附加損傷。急診收入院在靜脈麻醉下復位成功。

(1)足蹬法  患者仰臥,術者位於患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於患側腋窩,兩手用穩定持續的力量牽引,牽引中足跟向外推擠肱骨頭,同時旋轉,內收上臂即可復位。復位時可聽到響聲。

(2)科氏法  此法在肌肉鬆弛下進行容易成功,切勿用力過猛,防止肱骨頸受到過大的扭轉力而發生骨折。手法步驟:一手握腕部,屈肘到90度,使肱二頭肌鬆弛,另一手握肘部,持續牽引,輕度外展,逐漸將上臂外旋,然後內收使肘部沿胸壁近中線,再內旋上臂,此時即可復位。並可聽到響聲

(醫學科普具有普適性,如有個性化需求,請您就診諮詢。)

相關焦點

  • 肩關節脫位與肩關節半脫位的鑑別診斷與治療(上)
    既然我們要區分肩關節脫位與肩關節半脫位,那我們就要問了:為什麼會發生肩關節半脫位與肩關節脫位,發生了我們該如何區別兩者?接下來我們就著手從不同病因與症狀與大家分享兩者的區別。(因文章內容有限,著重介紹外傷型肩關節脫位與偏癱型肩關節半脫位。)外傷型肩關節脫位按肱骨頭的位置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肩關節前脫位者很多見,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衝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圓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位。肱骨頭被推至肩胛骨喙突下,形成喙突下脫位,如暴力較大,肱骨頭再向前移致鎖骨下,形成鎖骨下脫位。
  • 3分鐘掌握 習慣性肩關節脫位的手術治療
    習慣性肩關節脫位的病理改變主要為:A前側關節盂唇和關節的撕裂或盂緣骨折、磨損;B肱骨頭後外側凹陷骨折。A改變使肱骨頭向前脫位的屏障減弱,B改變使肱骨頭外旋至一定角度,凹陷骨折即能滑過孟唇,發生再脫位。此法優點是無論肱骨頭有無病理缺損,盂緣是否脫落,均可防止肩關節再脫位,缺點是肩關節外展、外旋活動受限。一、適應症1.肩關節前脫位復發頻繁,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者。2.脫位復發僅少數幾次,且脫位發生的時間間隔很長,對工作和生活影響不大者不宜手術,有特殊職業要求者應嚴格權衡後慎重施行。
  • 肩關節為何會習慣性脫臼?
    脫臼即脫位,人體最容易脫位的關節是肩關節,佔全身關節脫位的45%,而且復位後很可能再脫位,形成習慣性脫臼。比較輕的會在運動時復發,嚴重的睡夢中也會脫位,導致心中長期存在一種脫位恐懼感。運動員一旦患上此病,那麼運動生涯幾乎等於被終結。要想知道肩關節為什麼會習慣性脫臼,就要先了解它如何維持穩定。
  • 肩關節脫位的閉合/切開復位方法
    臨床上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佔全身關節脫位的一半左右,男性肩關節脫位是女性的3倍,創傷是肩關節脫位的主要原因,多由間接暴力或槓桿作用所致。肩關節脫位根據盂肱關節的不穩定的方向可分為前脫位、後脫位、上脫位、下脫位和胸腔內脫位。前脫位最為常見,佔盂肱關節脫位的95%以上。
  • 肩關節脫位的治療策略 | 骨科基礎
    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鬆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範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按肱骨頭的位置分為前脫位、後脫位、上脫位和下脫位,以前脫位最常見。肩關節前脫位者很多見,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衝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圓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位。
  • 一個動作,自測是否有肩關節脫位
    根據肱骨頭脫位的方向,肩關節脫位可以分為四型,分別是前脫位,後脫位,上脫位以及下脫位。其中以前脫位最為常見。我們都知道創傷是引起肩關節脫位的最主要原因,根據暴力的大小,力作用的方向以及肌肉的牽拉,前脫位時,根據肱骨頭的位置,又分為鎖骨下脫位、喙突下脫位以及關節盂下脫位三型。那麼肩關節脫位的臨床表現有哪些呢?
  • 收藏 | 肩關節脫位的臨床診治要點
    必要時作雙肩CT掃描,即可清楚顯示出肱骨頭關節面朝後,且脫出關節盂後緣;有時可發現肱骨頭凹陷性骨折並與關節盂後緣形成卡壓而影響復位,或關節盂後緣的骨折。肩關節脫位的治療方法有很多,一般需要視情況而選擇。脫位後應儘快復位,選擇適當麻醉(臂叢麻醉或全麻),使肌肉鬆弛並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老年人或肌力弱者也可在止痛劑下進行。習慣性脫位可不用麻醉。
  • 骨科基礎 | 肩關節脫位診斷要點圖解
    優惠報名即將截止,長按查看詳情本文由作者原創整理,未經允許請勿轉載肩關節脫位是最常見的關節脫位肩關節脫位,亦稱肩肱關節脫位。古稱肩胛骨出、肩胛骨出、髃骨骱失或肩骨脫臼。最常見的脫位,佔所有脫位的50%前脫位最常見,佔肩關節脫位的98%發病率0.08 - 1.69%總體發病率1.7/100人
  • 肩關節脫位
    習慣上將肱盂關節脫位稱為肩關節脫位(dis-location of the shoulder joint)。肱盂關節由肱骨頭與肩胛盂構成。肩胛盂淺,由周圍的纖維軟骨及盂唇加深其凹度,再加上肩峰在肱骨頭及肩胛盂的上方形成的白窩樣結構(有學者稱為第二關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肩關節的穩定性,並使肩關節有最大範圍的活動。
  • 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匯總!
    絕大多數的肩關節脫位(97%)是前脫位。典型的損傷機制是上肢強力外展和外旋。另外,肱骨近端受到從後向前的暴力也會造成肩關節前脫位。   肩關節前脫位可以進一步分為喙突下脫位和盂下脫位,而喙突下脫位是最為常見的脫位。   肩關節前脫位的患者通常前臂固定,輕度內旋和外展。
  • 肩關節脫位?推拿治療來整復!
    肩關節是全身大關節中運動範圍最廣而結構又最不穩定的一個關節,外傷時很容易引起脫位,在全身關節脫位的發生率中,肩關節脫位高居第二位
  • 肩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肩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肩關節新鮮脫位合併肱骨頸、幹骨折,或肩盂骨折塊嵌入關節內,或肱二頭肌長頭嵌於關節間,或合併血管、神經損傷者,應行切開復位術。⑴顯露肩關節前方,肱骨頭脫位於喙突下⑵切斷喙肱肌、肱二頭肌短頭和肩胛下肌⑶顯露脫位的肱骨頭及大結節骨折⑷克氏針交叉固定肱骨大結節,保持關節復位圖1 右肩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手術步驟]1.體位 消毒時,病人取側臥位,傷肩向上,消毒滅菌和鋪巾後,使病人取仰臥,傷肩墊高30°位。
  • 早讀 | 椅背復位法治療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亦稱肩肱關節脫位。古稱肩胛骨出、髃骨骱失或肩骨脫臼。肩關節脫位在臨床較為常見,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4%以上,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鬆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範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肩關節脫位又以前脫位最常見。
  • 中英文字幕:肩關節脫位(Shoulder Dislocation)
    肩關節是最常發生脫位的關節,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50%,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肩關節盂淺而小,對肱骨頭包容少
  • 肩關節脫位康復指導手冊【圖文完整版】
    導讀當側位跌倒時,手掌著地,軀幹向一側傾斜,肩關節一般處於外展位,此時易引發關節脫位,此外,上臂在外展位突然過度背伸或外旋、肱骨頭後方受擊也可造成肩關節脫位。1.保守治療:肩關節脫位後,如果沒有嚴重的併發症,可以採取手法復位,迴旋發和足登法(Kocher)。2. 手術療法:肩關節脫位後,如果有下列情況,應採用手術治療。肩關節脫位合併神經或血管損傷;手法復位失敗者;合併肱骨外科頸或肱骨大結節骨折手法復位困難者。
  • 【原創】兩種超簡單的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必學!
    【原創】兩種超簡單的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必學!、肩鎖關節、胸鎖關節及肩胸關節,但以肱盂關節最為重要,臨床上習慣將肱盂關節脫位稱為肩關節脫位,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關節脫位。
  • 11種肩關節脫位復位方法,骨科醫生收藏必備!
    肩關節由肱骨頭和肩胛盂構成,因肩胛盂小而淺加之外力作用常可脫位。創傷是肩關節脫位主要原因,多為間接暴力所致。臨床分前後、上下脫位。
  • 五種方法處理肩關節脫位
    當你到達略高於頭部的一個點時,肩關節就會自動復位。如果這樣很難成功,手牽拉時用一定的力量,使肌肉更加舒展。方法 2: 利用重力進行復位1、找個地方躺下當手臂脫位時,肌肉會收縮從而導致疼痛。當肌肉放鬆和舒展時,不出幾分鐘,肩關節應該就會自動復位了。方法 3: 利用膝蓋進行復位1、坐位,膝蓋貼在胸前
  • 5種方法教你處理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時,伸展肩部、上臂和軀幹的肌肉都會引起劇烈的疼痛。如果你不幸肩膀脫位,嘗試一下下面的方法來快速復位。1、屈曲上肢。你可以在坐位、站位或仰臥位進行復位。屈肘,使前臂和上臂呈90度角。這個動作可能會很痛苦,但是如果不是不堪忍受,你還是可以繼續的。
  • 習慣性顳下頜關節脫位的臨床治療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顳下頜關節科張清彬教授 習慣性顳下頜關節脫位,又叫復發性脫位,指的是有反覆發作的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