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性腕部軸向骨折與脫位的治療

2021-03-04 骨關節空間



本文原載於《中華創傷骨科雜誌》2015年第11期

創傷性腕部軸向骨折與脫位是指腕骨軸向分離(可伴有腕骨骨折且骨折塊參與軸向脫位)伴相應掌骨移位,導致手橫弓結構紊亂,即正常腕橫弓和掌橫弓的連續性中斷,手掌變扁、寬,腕骨及掌骨間不穩定,可伴有手指的旋轉畸形。多見於病例報告,常採用手術治療創傷性腕部軸向骨折與脫位不僅有骨與關節結構的紊亂,而且伴有皮膚、神經、血管、肌腱和肌肉等軟組織的廣泛損傷。本文回顧性分析2004年1 1月至201 3年9月期問我們收治的7例創傷性腕部軸向骨折與脫位患者資料,旨在探討創傷性腕部軸向骨折與脫位的治療、併發症及預後。  

 

 

一、一般資料  

本組7例(表1),男4例,女3例;年齡為34—48歲,平均38.1歲;損傷側別:左側3例,右側4例。致傷原因:擠壓傷(傷肢誤入旋轉機器)5例,壓砸傷(高處墜落,重物掌背側重壓)2例。根據Garcia-Elias分型:尺側軸向骨折與脫位(圖1A)4例,包括經鉤骨、豌豆骨周圍軸向骨折與脫位2例(閉合性與開放性損傷各1例,開放性損傷未傷及重要神經、血管),開放性鉤骨、豌豆骨周圍軸向骨折與脫位2例(1例皮膚軟組織狀態尚可,另1例皮膚軟組織碾挫重,皮下瘀斑,血供差)。橈側軸向骨折與脫位(圖1B)3例:均為開放性損傷,大多角骨周圍軸向脫位2例,大、小多角骨周圍軸向脫位1例,手部皮膚呈脫套狀,其中2例皮膚及皮下組織重度碾挫,深部組織外露,指體血供尚可;1例皮膚軟組織嚴重損傷,創面汙染重,拇指雙側神經血管束及肌腱白近端抽出,示、中、環、小指血供差,皮溫低。

二、手術方法    

採用全身麻醉,常規衝洗、消毒,閉合性經鉤骨、豌豆骨周圍軸向骨折與脫位患者在手背側切開手部深筋膜,在腕部掌面切開腕管,避免手部骨筋膜間隔症候群及腕管症候群的發生,採用腕關節背側入路復位固定骨與關節;6例開放性損傷患者行徹底清創,去除汙染嚴重及壞死組織,採用背側入路復位固定骨與關節,延長掌側切口探查並修復正中神經,其中4例患者一期修復腕骨間韌帶。    

三、術後處理    

術後5例患者予以管型石膏固定,其中2例出現皮膚壞死,二期行腹部皮瓣成形術修復創面;另2例患者因受傷時創面汙染嚴重,皮膚軟組織損傷重,術後患肢出現嚴重感染,多次感染創口擴創術後手部血供差,行前臂截肢術,閉合殘端(表1)。  


 

7例患者術後獲7~ 113個月(平均77個月)隨訪。手功能恢復情況按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部分功能評定試用標準評定:優1例,良2例,可1例,差3例。1例閉合性經鉤骨、豌豆骨周圍軸向骨折與脫位患者術後腕部功能恢復優,能夠繼續從事原來的工作。2例開放性(經)鉤骨、豌豆骨周圍軸向骨折與脫位患者術後腕部功能恢復良好,能夠繼續從事原有工作,偶有疼痛感。1例伴脫套傷的開放性鉤骨、豌豆骨周圍軸向骨折與脫位患者軟組織損傷嚴重,最終行前臂遠端截肢術,腕部功能未恢復。1例開放性大多角骨周圍伴腕關節背側軸向脫位患者因創傷性關節炎行近排腕骨摘除、腕關節融合術,腕關節活動度喪失。1例開放性大、小多角骨周圍軸向脫位患者腕部功能恢復可,不能從事原有工作;另1例開放性大多角骨周圍伴第2腕掌關節軸向脫位患者創面汙染重,皮膚軟組織狀態差,合併感染,多次手術治療後最終行前臂遠端截肢術,患者腕部功能未恢復(表1)。    

典型病例1:女性患者,36歲,因左腕部擠壓傷3h人院。查體:左手腫脹,變平、變寬,皮膚軟組織完整,未見皮下瘀斑,橈側3個半手指皮膚感覺減退,掌麵皮膚感覺約為S3級。X線片示鉤骨、豌豆骨和掌骨向近側尺側移位。常規消毒,麻醉生效後,在手背第3,4掌骨之間做切口,並將其延伸至掌側皮膚,探查正中神經、清除血腫及允分暴露分離的尺側序列,復位分離的第3,4掌骨基底與頭鉤關節,應用1.2 mm克氏針同定,修復撕裂的頭鉤韌帶、背側腕骨間韌帶、掌側的頭三角韌帶及部分損傷的伸肌支持帶。術後克氏針及石膏制動6周,最終腕關節功能恢復優(圖2)。    

典型病例2:男性患者,38歲,因右手壓砸傷2h入院。查體:右手腫脹明顯,扁平畸形,拇指橈側、虎口區、環指尺側及小魚際可見汙染創口,創緣肌肉及深部組織外露,碾挫,右手各指端皮膚感覺SO級,手掌及手背皮膚感覺Sl級,手指不能主、被動活動,腕關節活動較對側受限,肘關節活動未見異常。常規消毒,麻醉生效後用雙氧水、鹽水、強力碘依次反覆衝洗3次。清除壞死及失活組織,探查見尺血管及尺神經連續性存在,右手各指血供欠佳,大多角骨及第1掌骨向橈側移位,其餘腕骨向背側脫位,復位脫位的大多角骨並用克氏針固定,因子部血供欠佳,二期予以復位背側脫位腕關節,閉合創口;後期行近排腕骨切除、腕關節融合術,腕關節功能恢復差(圖3)。    


 

1901年至2009年文獻共報導了72例腕部軸向損傷,多為病例報告。本組7例患者均由腕部高能量損傷(擠壓傷、壓砸傷等)所致,單純橈側軸向脫位1例,另6例為伴發其他腕骨序列紊亂的特殊軸向骨折與脫位。創傷性腕部軸向骨折與脫位是腕部掌、背側受高能量暴力導致的一類特殊腕部損傷,主要表現為腕骨骨折與脫位伴發相應掌骨間的分離。當腕橫弓受到來自掌、背側的高能量暴力時,作用力會分配到整個腕骨,受累的腕骨是單純分離還是伴有骨折,取決於外力在腕骨問關節面分力的大小:平行於腕骨間關節面的分力越大,越容易發生軸向分離;與關節面成角的分力越大,越容易發生骨折。腕部受擠壓、扭轉、壓砸等高能量暴力時,易造成皮膚軟組織損傷,且其損傷程度與腕部損傷機制及暴力的強弱有關。腕部軸向骨折與脫位在臨床上常伴有廣泛的軟組織損傷。    

腕部軸向分離或骨折脫位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腕部不穩,主要症狀為腕部腫脹、疼痛,伴或不伴神經損傷,嚴重者發生骨筋膜間隔症候群,常需與其他類型腕部不穩進行鑑別,特別是與月骨周圍分離或骨折脫位相鑑別。腕部軸向分離或骨折脫位與月骨周圍分離或骨折脫位均為高能量損傷導致腕部內在結構排列紊亂(腕骨沿不同方向的分離,可伴有骨折),但兩者腕部內在序列分離的本質存在差別:腕部軸向分離或骨折脫位因腕部掌、背側高能量擠壓致遠排腕骨間及掌橫弓分離;而月骨周圍分離或骨折脫位為高能量外傷暴力沿骨傳導至腕部,進而導致近排腕骨間分離。後者常由閉合性損傷所致,表現為腕及手部輕、中度腫脹,早期漏診率較高;而腕部軸向分離或骨折脫位多為開放性損傷,局部腫脹伴軟組織損傷,對於閉合性或無明顯分離症狀的患者,也存在漏診情況,但漏診率較月骨周圍分離或骨折脫位低。    閉合性腕部軸向損傷的非手術治療應用有限,易於復位且管型石膏能維持腕部穩定的輕度損傷可以採用非於術治療,但目前極少見文獻報導採用非於術治療。對於開放性損傷的治療,閉合復位克氏針內固定能夠達到治療效果,但是嵌插的軟組織與骨折塊常阻止解剖復位,應採用切開復位治療。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術後療效確切,結果滿意。除Norbeck等報告1例患者術後腕部功能恢復為可外,其餘患者腕部功能恢復均為優或良。但對於伴有嚴重軟組織損傷的患者,即使早期手術治療,術後功能恢復也不理想。1901年至1987年文獻報導的40例創傷性腕部軸向骨折與脫位,其中單純伴有神經、肌肉、血管等軟組織損傷而無骨折者9例:伴發骨間肌損傷、止中神經症狀及骨筋膜間隔症候群的1例患者傷後採用保守治療,手指輕度旋轉畸形未得到改善。另8例行手術治療,其中2例(骨筋膜間隔症候群1例,骨間肌損傷1例)患者行切開復位、制動,術後腕部功能恢復良好;伴有神經損傷的3例患者採用閉合復位內固定,術後腕部功能恢復良好;1例融合舟骨與大小多角骨的患者術後腕部功能恢復良好;1例切除損傷鉤骨的患者術後腕部功能恢復差;1例因累及尺、橈動脈等嚴重軟組織損傷而行截肢術,術後腕關節功能無恢復。1970年至1986年在Mayo醫學中心治療的16例患者中,術後根據Green與0'Brien評分系統評定腕部功能:評分< 60分者4例,全部伴有嚴重皮膚軟組織損傷。本組患者中經鉤骨、豌豆骨周圍軸向骨折與脫位2例,鉤骨、豌豆骨周圍軸向骨折與脫位2例,大多角骨周圍軸向脫位2例及大、小多角骨周圍軸向脫位1例,全部採用手術治療,根據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部分功能評定試用標準[10]評定療效:1例閉合性經鉤骨、豌豆骨周圍軸向骨折與脫位及2例開放性(經)鉤骨、豌豆骨周圍軸向骨折與脫位患者因軟組織損傷較輕,關節復位後手掌屈、背伸活動度未見受限;1例大、小多角骨周圍軸向脫位患者因軟組織中度損傷,二期行皮瓣移植術,腕關節活動度較健側受限;l例大多角骨周圍軸向脫位患者因傷時血供差,後期行近排腕骨切除腕關節融合術,腕關節無活動度;1例鉤骨、豌豆骨周圍軸向骨折與脫位患者及1例大多角骨周圍軸向脫位患者因嚴重開放性軟組織損傷繼發感染而行前臂遠端截肢術。本組7例患者腕部皮膚軟組織損傷程度不同,治療方式及預後存在明顯差別。閉合性腕部軸向骨折與脫位的治療效果優於開放性腕部軸向損傷,伴輕度皮膚軟組織損傷的腕部軸向骨折與脫位患者術後功能恢復優於伴重度皮膚軟組織損傷患者,這表明腕部功能的恢復與皮膚軟組織損傷的程度有關。因此,我們認為軟組織損傷的程度直接影響腕關節功能的恢復。本研究以腕關節活動度及活動時肌力為主要指標評價創傷後腕部功能,而國外學者多採用患肢握力、活動時疼痛程度等指標評估創傷後腕部功能,故本研究所得結果與國外文獻報導結果不太一致。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於為回顧性分析,且病例數偏少,部分病例隨訪時間較短等。    

在腕部軸向骨折與脫位的治療中,無論是開放性損傷還是閉合性損傷,手術治療優於非手術治療,其治療方案取決於皮膚軟組織的損傷程度。對於閉合性損傷,應高度重視骨筋膜間隔症候群或急性腕管症候群等併發症,一旦出現,應早期切開行筋膜室或腕管減壓術;對於開放性損傷,這2種併發症的發生兒率明顯降低,但部分患者仍需二期行神經松解。早期徹底清創,適時有效減壓、切開復位內固定及儘可能一期修復損傷的結構,是有效、合理的治療方案,其中軟組織損傷程度的意義遠遠大於骨與關節損傷程度,軟組織損傷的程度與預後相關,直接影響手和腕關節的功能。  

參考文獻(略)

(收稿日期:2015-07-11)

(本文編輯:聶蘭英)



相關焦點

  • 成人肘關節骨折脫位的治療
    而複雜性肘關節骨折脫位則不僅僅是軟組織的損傷,常常合併肱骨小頭、尺骨冠突等部位的骨折,因此也被稱為肘關節骨折脫位。肘關節後脫位通常是肘關節旋後位受到軸向和外翻應力。前脫位則是肘關節在屈曲時受到向前的暴力或者是肘關節過度伸直位受傷。O'Driscoll 描述的 Horii 環反映了肘關節脫位所合併的軟組織損傷是從外向內發生(圖 1)。
  • 腕關節大全--的解剖,骨折,脫位(值得收藏)
    腕骨骨折脫位可能在常規X線片被忽視。CT的多平面和體積重建可以顯示隱匿腕骨折和來說明骨折脫位的複雜性和程度。腕骨的正常解剖線圖。腕關節正位片八個腕骨和三個腕弧(Gilula弧),其被示為粉紅色(弧Ⅰ),藍色(弧II)和紅色(弧III)線。
  • 【每日學術】橈骨遠端骨折畸形癒合的治療與進展
    手術適應證及手術時機 對橈骨遠端骨折畸形癒合患者行手術治療,不僅要考慮患者對握力 腕部活動範圍等功能的需求,也要將畸形解剖結構納入考慮 適應證包括: 有疼痛症狀,腕部功能障礙與相應的腕部畸形相符; 術前影像學檢查無明顯的橈腕關節損傷; 符合以下影像學標準之一:尺偏角25° 背傾角>20° 尺骨變異>5 mm 關節內移位>2 mm;
  • 肩關節脫位的治療策略 | 骨科基礎
    肩關節脫位按肱骨頭的位置分為前脫位、後脫位、上脫位和下脫位,以前脫位最常見。肩關節前脫位者很多見,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衝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圓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位。後脫位很少見,多由於肩關節受到由前向後的暴力作用或在肩關節內收內旋位跌倒時手部著地引起。
  • 腕關節
    影像學結構遠排腕骨層面顯示遠排腕骨沿手腕背側面排列,呈凹向掌側的弧線,大多角骨與鉤骨鉤相對,中間的空隙主要為腕管的斷面。腕管內有指淺、深屈肌腱和拇長屈肌腱共9條,正中神經居其前部。腕管和大多角骨前面為拇指對掌肌和拇短展肌,腕管正前方是掌腱膜。最內方是小指短展肌和小指對掌肌。手腕背側也有許多的伸肌腱。
  • 一個動作,自測是否有肩關節脫位
    X 線檢查可明確脫位類型和確定有無骨折情況。如果是創傷性肩關節脫位,應儘快復位,對於初次脫位者,根據患者的情況適當選擇麻醉(臂叢麻醉或全麻),使肌肉鬆弛並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如果是習慣性脫位則可不用麻醉。復位手法要輕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發生骨折或損傷神經等附加損傷。
  • 收藏 | 肩關節脫位的臨床診治要點
    必要時作雙肩CT掃描,即可清楚顯示出肱骨頭關節面朝後,且脫出關節盂後緣;有時可發現肱骨頭凹陷性骨折並與關節盂後緣形成卡壓而影響復位,或關節盂後緣的骨折。肩關節脫位的治療方法有很多,一般需要視情況而選擇。脫位後應儘快復位,選擇適當麻醉(臂叢麻醉或全麻),使肌肉鬆弛並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老年人或肌力弱者也可在止痛劑下進行。習慣性脫位可不用麻醉。
  • 肩關節脫位的復位方法大全(附視頻)
    患者仰臥,用布單從腋窩部繞過胸部由助手對抗牽引,術者向下向外 45° 牽拉患肢(圖1)。同樣,在缺少助手的情況下,可以將布單栓在擔架的床欄上。將上臂輕度外旋可以幫助肱骨頭去除關節盂前緣的阻擋。一旦肱骨頭被牽開,那麼就要將肱骨近端輕度向外牽引。
  • 早讀 | 椅背復位法治療肩關節脫位
    新鮮性、外傷性肩關節前脫位,多由間接暴力引起,患者側向跌倒,上肢呈高度外展、外旋位,手掌或肘部著地,地面的反作用力由下向上,經手掌沿肱骨縱軸傳遞到肱骨頭,肱骨頭向肩胛下肌與大圓肌的薄弱部分衝擊,將關節囊的前下部頂破而脫出
  • 習慣性肩關節脫位怎麼辦?
    外傷原因導致:肩關節前脫位者很多見,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衝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園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位。後脫位很少見,多由於肩關節受到由前向後的暴力作用或在肩關節內收內旋位跌倒時手部著地引起。
  • 濱州市中心醫院推治療胸鎖脫位及鎖骨近端骨折新方法
    近期以來,濱州市中心醫院骨脊柱外科收治了胸鎖關節脫位及鎖骨近端骨折的病人各一例,入院後經X線及CT檢查,明確診斷,因胸鎖關節特殊的解剖結構及功能,在關節脫位及鎖骨近端骨折方面,存在一定困難,且普通鋼板固定易出現再次脫位等情況,全科醫護人員進行病例討論後決定應用胸鎖鉤接骨板進行治療。
  • 肩關節脫位
    臨床表現和診斷有上肢外展外旋或後伸著地受傷史,肩部疼痛.腫脹.肩關節活動障礙,病人有以健手託住患側前臂、頭向患側傾斜的特殊姿勢(圖59-7)即應考慮有肩關節脫位的可能。檢查可發現患肩呈方肩畸形(圖59-7),肩胛盂處有空虛感,上肢有彈性固定;Dugas徵陽性:即將患側肘部緊貼胸壁時,手掌搭不到健側肩部,或手掌搭在健側肩部時,肘部無法貼近胸壁;X線正位、側位片及穿胸位片可確定肩關節脫位的類型、移位方向及有無撕脫骨折。目前對懷疑有肱骨頭骨折者臨床可行CT掃描。嚴重創傷時,肩關節前脫位可合併神經血管損傷,應注意檢查患側上肢的感覺及運動功能。
  • 肩關節脫位與肩關節半脫位的鑑別診斷與治療(上)
    (因文章內容有限,著重介紹外傷型肩關節脫位與偏癱型肩關節半脫位。)外傷型肩關節脫位按肱骨頭的位置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肩關節前脫位者很多見,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衝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圓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位。肱骨頭被推至肩胛骨喙突下,形成喙突下脫位,如暴力較大,肱骨頭再向前移致鎖骨下,形成鎖骨下脫位。
  • 三種常見的肩關節脫位及治療
    該測試包括向外外展(拉)手臂,並將其旋轉到即將脫臼且患者極度焦慮的程度。此時停止陽性測試。X 射線也用於確認脫位和任何骨折。成像將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以便更好地觀察脫位和損傷。磁共振成像也可用於顯示任何病變的範圍。如果需要手術,外科醫生將要求進行關節鏡診斷檢查,其中包括插入肩關節的光纖攝像機,以便外科醫生可以看到脫位的狀態。
  • 腕關節X線閱片技巧
    相對肩關節脫位等,腕關節脫位臨床相對會少見一些。腕關節脫位系由於組成腕掌關節各骨的關節面,失去正常對位關係,正因為腕部特殊的解剖結構,導致臨床醫師有時候會有漏診的可能。腕關節解剖腕關節解剖範圍可以分成狹義和廣義兩種概念:狹義指橈腕關節,廣義指旋前方肌遠側緣平面-腕掌關節平面,包括尺橈骨下端及8塊腕骨、掌骨基底部。
  • 腕關節X線閱片技巧,收藏!
    腕關節脫位系由於組成腕掌關節各骨的關節面,失去正常對位關係,正因為腕部特殊的解剖結構,導致臨床醫師有時候會有漏診的可能。腕關節解剖腕關節解剖範圍可以分成狹義和廣義兩種概念:狹義指橈腕關節,廣義指旋前方肌遠側緣平面-腕掌關節平面,包括尺橈骨下端及8塊腕骨、掌骨基底部。
  • 肩關節脫位的閉合/切開復位方法
    當上肢處於外展外旋位向側方跌倒或受到撞擊時,手掌或肘部撐地,暴力經過肱骨傳導到肩關節,使肱骨頭突破關節囊前壁,向前滑出,造成肩關節前脫位。若上肢處於後伸位跌倒,或肱骨後上方直接撞擊在硬物上,也可發生肩關節前脫位。後脫位佔肩關節脫位的1.5%~3.8%。多由肩關節前方受到撞擊或肱骨頭過度內旋時受撞擊時肱骨頭向後衝破關節囊造成。
  • 肩關節脫位?推拿治療來整復!
    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下面就為讀者朋友介紹幾種肩關節脫位的推拿治療仰臥位拔伸足蹬整復肩關節脫位1、患者仰臥位,以右肩為例,術者立於病者患肢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右膝伸直用足蹬於患者腋下2、患者仰臥,以左肩脫位為例,助手位於患者左膝側,用左足後跟蹬著患者的左腋下,用繃帶一端縛患者左手腕上,另一端繫於助手的腰部,助手扶平病人肘,身體向前傾,然後徐徐拔伸患上肢,術者用拇指按肩,以四指端託肱骨頭使之入臼。
  • 必看:腕關節X線高清解剖及閱片技巧
    若此角度改變,提示橈骨遠端骨折或腕關節脫位。B.正常為8~18mm,且橈骨莖突較尺骨莖突低1~1.5cm。若此長度改變,提示橈骨遠端骨折。C.正常為2~8mm。腕關節骨折、脫位時此角增大,此角減小見於Madelung畸形和卵巢發育不全。 B.正常為21~51。若此角度改變,提示腕骨骨折或腕關節脫位。*腕骨高度指數:d與第3掌骨長度的比值,正常範圍0.54±0.03。Nattrass腕骨高度指數為d/e,正常範圍1.57±0.05。
  • 【洪中病例】七旬老人摔傷致手腕骨折,洪中正骨免手術痛苦
    ,經攝片檢查發現是右橈骨遠端骨折,骨折斷端短縮明顯,遠折端向橈側移位,掌側成角。骨折遠端向背側及橈側移位。兒童可為骨骺分離;老年人由於骨質疏鬆,輕微外力即可造成骨折且常為粉碎骨折,骨折端因嵌壓而短縮。粉碎骨折可累及關節面或合併尺骨莖突撕脫骨折及下尺橈關節脫位。2、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 較少見,骨折發生原因與伸直型骨折相反,故又稱反Colles骨折。跌倒時手背著地,骨折遠端向掌側及尺側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