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題:「南水」潤京都:逾52億方水用在哪兒?
新華社記者魏夢佳
5年前,清澈江水,從位於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庫出發,沿1400多公裡乾渠,流入京津冀豫,為缺水嚴重的北方帶來甘霖。
5年來,我國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已發揮顯著綜合效益。記者從北京市水務局獲悉,作為終端受水區的北京,截至本月初,已累計接收南來江水52億多立方米,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200萬,缺水困局因南來江水得以緩解。
(小標題)「南水」佔北京自來水供水總量七成
冬日,頤和園團城湖水波瀲灩。從南方跋涉千裡而來的江水,在這裡,抵達旅程終點北京。江水進入各水廠後,經過嚴格淨化處理,最終輸送至全市管網,進入首都千家萬戶。
北京大興區市民張穎對這幾年自來水的變化感受很深:「過去水垢比較大,一燒水水上就一層,吹都吹不過來,我們不得不到外面打桶裝水。南水北調以後明顯感到水變清亮了,水流也更大了。」
北京水資源稟賦先天不足,人均水資源量僅100立方米左右,遠低於國際公認的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警戒線。為平衡供水缺口,多年來,北京不得不超採地下水保障城市供水,以年均21億立方米的水資源量支撐年均36億立方米的用水需求,並為此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全線通水,此後每年為北京調水超10億立方米,源源不斷的「南水」為乾渴北京一解燃眉之急。
江水進京後,北京嚴格按照「節、喝、存、補」的方針最大限度利用。52億多立方米的江水中,有30多億立方米都用於自來水廠供水,外調水佔自來水供水總量達七成,供水範圍覆蓋中心城區及大興、門頭溝、昌平、通州等遠郊區。
北京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進京江水大大增加了北京的水資源總量,提升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改善了居民用水條件,也為城市副中心、新機場等北京重點區域建設提供了水源支撐。目前,北京人均水資源量已提高至150立方米左右。
監測數據顯示,5年來,「南水」水質穩定保持在地表水二類以上,居民普遍反映自來水水鹼減少。
(小標題)地下水「止跌回升」緣於「南水」補充
「南水」增加了北京的水資源總量,改變了城市供水格局,也為城市贏得了寶貴的水資源涵養期。進京江水中,累計有10億多立方米用於向城市河湖補水及回補地下水,促進了首都的水資源涵養恢復。
北京885個地下水監測點數據顯示,今年10月底,北京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埋深為22.78米,與「南水」進京前相比,地下水水位回升2.88米,地下水資源儲量增加14.8億立方米。
水務部門介紹,「南水」進京前,北京多年來超採地下水,不僅嚴重消耗地下水儲備,還導致河道斷流、溼地萎縮、井泉枯竭、地面沉降等問題。1999年至2014年底,北京平原地區地下水位年均下降1米。
北京市水資源調度中心副主任王俊文說,隨著進京江水持續補充,全市地下水逐漸開始「止跌回升」。2015年以來,北京平原區地下水水位下降速度逐年減緩並開始緩慢上升,尤其2018年起,地下水水位回升明顯。
基於充沛的「南水」,全市也逐步關停自備井、大幅壓採地下水。近幾年來,北京大規模開展自備井置換工程,新增130餘萬市民喝上了市政自來水。
2014年,「南水」進京前,北京在懷柔、平谷等主要應急水源地開採地下水水量為2.8億立方米,佔全市總供水量的7%;2018年,在這些應急水源地開採地下水量已降至1.27億立方米,約佔總供水量的3%。「地下水開採量和佔比都明顯下降,極大促進了北京地下水源的休養生息。」王俊文說。
(小標題)「南水」增加首都水資源戰略儲備
在密雲水庫遠眺,碧波萬裡,煙波浩渺。這裡是華北最大的水庫,也是北京最重要的地表水飲用水源地。然而近年來,由於降水偏少等原因,水庫每年蓄水量不足設計庫容的四分之一。源源不斷的「南水」,讓這一首都「大水缸」得以養精蓄銳。
5年來,北京利用「南水」向密雲、懷柔、大寧、十三陵等北京本地大中型水庫累計存蓄江水6億多立方米。
密雲水庫管理處主任劉大根介紹,目前,通過調蓄工程輸水至密雲水庫的「南水」水量累計已超4.5億立方米,水庫蓄水量連年攀升。同時,由於有大量「南水」為城市供水,水庫本身年平均供水量也由過去3到4億立方米降至現在1億立方米左右。
數據顯示,2015年初,密雲水庫蓄水量約8.5億立方米。經過「南水」持續補充,今年水庫蓄水量突破26億立方米。
「『南水』使首都供水保障的『家底』更加殷實,發揮了巨大作用。」劉大根說,水庫水位上升後,周邊生態環境也得到有效改善,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
北京市水務局表示,未來還將推動外調水多元保障及輸水工程體系建設,保障城鄉供水安全,改善水生態環境。到2030年,北京將具備接納利用約20億立方米外調水的能力,對宜居城市建設的水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加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