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物頻頻爆出售假,用戶投訴不斷,遭中消協點名批評

2020-12-21 中華網

日前,潮流網購社區得物App宣布將打造亞洲乃至全球最大的人工智慧鑑別場景,野心可謂不小。

然而最近多年,得物APP推出的鑑定服務頻遭用戶質疑,有關該平臺的售假投訴一直不斷。記者查詢發現,截至2020年7月13日,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有關「得物APP」的投訴量達33025條,其中不少涉及「商品質量差」、「假貨」、「鑑定服務不靠譜」、「退貨難」等情況。

業內人士指出,對得物APP而言,頻頻爆出的售假事件不僅影響平臺口碑、造成用戶流失,也在無形中給其打造全球最大AI鑑別場景增添了不小的阻力。

得物售假投訴不斷,鑑定服務遭質疑

得物App原名為「毒App」,出身於虎撲社區,其曾因「炒鞋」概念而被公眾熟知,一度得到王思聰、陳赫等知名人士的支持。

2020年初,該平臺由「毒」更名為「得物」。對於改名原因,得物官方表示,在用戶意向調查中,很多新用戶對於「毒」沒有清晰的認知,更名後的品牌名稱簡潔且具有清晰的品牌指向性。

不過,一位不願具名的業界人士表示,「毒」更名為「得物」除了讓用戶對品牌有更清晰的認知,也更貼合平臺拓展交易品類、進行品牌升級的需求。此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規避風險,「畢竟『毒』這個字眼不太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利於傳播正向價值。」

而不管是更名前的毒App還是如今的得物App,都面臨著鑑定服務遭質疑、用戶控訴平臺售假、隨意收取手續費等問題。

記者查詢發現,截至2020年7月13日,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有關「得物APP」的投訴量達33025條,其中不少涉及「商品質量差」、「假貨」、「鑑定服務不靠譜」、「退貨難」等情況。

一位匿名用戶在黑貓平臺上反映稱,其在得物APP上購買的一雙籃球鞋存在質量問題,僅穿了一次前側就開膠裂開。其向客服反饋後,對方給予不合理的處理方案。

有類似遭遇的用戶並不在少數。另一用戶也在黑貓平臺反饋,「在得物APP上買的三葉草鞋子穿了兩次到處開膠,聯繫客服竟然讓自己粘,抵制假貨,要求退貨退款!」

隨後,該用戶補充道,其購買這雙鞋子花費逾七百元,穿兩次後就出現開膠的情況,得物APP的客服給出的處理方案就是提供100元維修費用,讓人「非常氣憤」。截至目前,該投訴也未得到妥善處理,用戶表示將維權到底。

與此同時,有關得物APP的鑑別服務也成為用戶質疑及投訴的重點。一位匿名用戶在黑貓平臺上稱訴稱,其在得物上出售一雙喬丹11籃球鞋,被對方以無法鑑定為由拒絕交易;但之後經得物認可平臺識貨APP鑑定,其所售球鞋為真。該用戶表示,經過與得物客服溝通後,對方依然拒絕對交易失敗負責,不予賠償,且拒絕二次銷售。

此外,得物APP還被質疑隨意收取手續費,導致用戶「退貨難」。7月5日,有用戶訴稱,其通過得物APP購買了一雙安德瑪球鞋,價格為693元,但鞋子尺碼偏小。在不影響二次銷售的前提下,該用戶要求原價退貨退款,但得物APP客服卻要求其支付89元手續費。

針對上述投訴案例涉及的情況,藍鯨TMT記者致電得物APP的運營公司上海識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試圖進一步核實,不過電話無人接聽。

遭中消協點名批評引關注,「多重鑑別」有名無實還是實至名歸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剛剛過去的618年中大促,中消協日前發布的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也點名了得物APP。

報告顯示,在6月1日至6月20日共計20天監測期內,中消協共收集「618」相關消費維權類信息648.85萬條,其中與得物App有關的負面信息8735條,相關負面信息分別在6月9日盒18日出現兩次峰值。

上述報告還引用了三個得物APP的消費者投訴案例,主要涉及假冒偽劣、鑑定費、優惠券等問題。

對此,得物APP方面回應稱,該平臺堅定只做正品,創立的「先鑑別,後發貨」交易模式是與其他電商平臺最顯著的差異;報告引用的三個案例,得物表示平臺均已跟進,用戶接受處理結果。

得物強調,「從我們平臺發出的每一件商品,都會經過多次覆核查驗,包括貨品真假、瑕疵分級,再將貨品快遞給買家,買賣雙方完成交易。如果鑑別為非正品,訂單不會成交,商品將退回給賣家。」

對於案例所涉及的「鑑定費」,得物APP回應稱,其在商品交易過程中提供的「每件商品查驗鑑別」等品控服務,為用戶降低了交易過程中存在的風險,故平臺會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成本費用。

據媒體報導,得物APP的鑑定師並非來自於專業品牌商,而是將業內小有名氣的鑑定者聚集起來,準入門檻由平臺審核,授予他們「鑑別師」資質。在交易過程中,得物APP會抽取賣方成交價的7.5%—9.5%作為佣金。

而根據得物APP官網介紹,平臺籤約了第三方鑑別服務上數百位業內頂尖、具有多年經驗的潮流商品鑑別師,打造了以潮流商品研究為核心的「鑑別實驗室」;鑑別師除了是骨灰大神級sneaker玩家和潮人,更是球鞋潮流領域的"研究人員」。同時,得物APP還與中檢集團奢侈品鑑定中心合作,在球鞋潮品鑑別領域展開長期多形式合作。

不過,得物APP同時承認,人工鑑別難免產生極小概率的誤差,因此平臺承諾「假一賠三」。但對於在中消協監測期內出現的8735條負面信息,得物APP並未作出具體解釋。

有用戶對記者指出,近兩年在虎撲力推及名人效應加持下,得物的潮品鑑別服務人氣較高,但在所謂的「多重鑑別」之下仍鬧出了不少產品鑑定爭議,不得不讓人對這項服務的專業及可靠性產生懷疑。

此外,中消協也在報告中提醒道,網購平臺必須在法制與規則的邊界內「跳舞」,諸如「退鞋要交鑑定費」之類的奇葩規則、霸王條款,流露出的是對法律與規則的無視與無知。而「新進」主體的這種懵懂無知,是個案還是普遍行為,應該引起相關各方的關注和警惕。

AI鑑別場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官網資料顯示,得物App由上海識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識裝信息」)推出,是集正品運動潮流裝備交易、球鞋潮牌鑑別、互動圖片社區於一體的綜合移動網際網路平臺。其最為獨特之處,就是在傳統電商模式的基礎上添加「鑑別服務」,並推出"先鑑別,再發貨"的購物流程。

天眼查信息顯示,識裝信息為虎撲旗下公司,後者持股15%。得物App創始人兼CEO楊冰為該公司實際控制人及大股東,其個人持股比例為55%;經股權穿透,楊冰的持股比例約71.44%。

在融資層面,得物App截至目前共經歷三輪融資,背後投資方包括虎撲體育、紅杉資本中國、高榕資本等;其中Pre-A輪融資金額為5千萬美元,其餘兩輪融資金額暫未披露。在2019年4月完成第三輪融資後,得物APP的投後估值超10億美元。

客觀來看,鑑別服務的確稱得上是得物APP的核心競爭力及最大賣點。該平臺將正品潮流電商和潮流生活社區視為兩大核心服務板塊,自成立以來便傾斜大量資源提供鑑別服務。具體而言,其主要通過計算機識別、AI輔助等技術來完成對潮品的鑑別與查驗,以此儘量保障用戶的正品體驗。

而這卻暗中催生了鮮為人知的灰產。記者調查發現,有用戶在閒魚平臺出售得物APP整套包裝,包括「防偽扣、鑑定證書、膠帶、包裝盒」等,售價在5-20元不等。更巧合的是,發布者幾乎都來自於暗藏假鞋產業鏈的福建莆田。

如今,得物APP經過多年在鑑別領域的沉澱,對這項服務的發展抱持著極高的期待。據多家媒體日前報導,得物App宣布了該平臺未來的發展目標:打造亞洲乃至全球最大的人工智慧鑑別場景。

根據報導,得物App將投資數億元建設全球供應鏈中心,基於人工智慧技術及多年沉澱,搭建完整的人工智慧鑑別查驗系統。該項目將建成數十條自動化產線,基於圖像識別技術和高精算法,快速識別商品異常,並對異常情況進行實時精準判斷。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頻頻爆出的售假事件,讓越來越多的用戶對得物APP的鑑別服務提出了質疑,不僅影響平臺口碑、造成用戶流失,也在無形中給其打造最大AI鑑別場景的夢想增添了不小的阻力。

相關焦點

  • 得物去「毒」難阻售假投訴,鑑定服務頻遭質疑
    然而最近多年,得物APP推出的鑑定服務頻遭用戶質疑,有關該平臺的售假投訴一直不斷。記者查詢發現,截至2020年7月13日,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有關「得物APP」的投訴量達33025條,其中不少涉及「商品質量差」、「假貨」、「鑑定服務不靠譜」、「退貨難」等情況。
  • 「得物APP」被中消協點名 屢被投訴售假貨貓膩多
    監測期內,共收集得物App有關負面信息8735條,主要涉及假冒偽劣、鑑定費、優惠券等問題。中國質量新聞網官方投訴平臺黑牛投訴,也曾屢次收到得物APP疑似售賣假冒偽劣產品的投訴。 得物APP購物頻遇假難維權 近日,黑牛投訴曾接到消費者徐先生的投訴稱,今年4月份,其在得物APP上花了522元給自己孩子買了一雙耐克鞋,但是孩子開學後穿了10天就出現脫線的情況。徐先生懷疑買到了假冒偽劣的鞋子,便聯繫了得物APP客服,但是客服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返還20元券。
  • 得物APP投訴、違規迷霧,楊冰的潮流經怎麼念?
    忐忑者中,得物APP想必五味雜陳。就在半個月前,中消協剛在信用上點其名。違規被點名,得物有「毒」?對此,得物APP向首條財經表示,三起用戶售後案例均已處理完結。在情況聲明中,其也指出,不管有沒有監督,得物都會對用戶的每一件商品負責到底。且強調,為更全面地保障用戶權益,得物App承諾「假一賠三」。客觀而言,上述回應有態度、有效率、有實操,值得肯定。
  • 中消協「618」消費維權輿情報告:老羅、得物App被點名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6月29日電 (謝藝觀)29日,中消協發布的「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顯示,負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帶貨、價格競爭、簡訊騷擾、紅包活動、假冒偽劣等方面,得物App涉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羅永浩直播帶貨翻車等被點名。中消協介紹,在6月1日至6月20日共計20天監測期內,共收集「618」相關消費維權類信息6488460條,日均信息量32萬餘條。
  • 海底撈否認排號花錢可插隊遭打臉,中消協點名海底撈排隊亂象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中消協15日發布了《「十一」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點名批評高德地圖、海底撈等商家。  資料圖 攝:趙鵬  海底撈否認排號就餐花錢可插隊,遭打臉  中消協在監測期內,還收集到「住宿餐飲」類負面信息208928條。
  • 李佳琦遭中消協點名!顧客買完後卻不讓換貨,李雪琴等人也在列
    11月21日,就有網友發帖稱「李雪琴李佳琦被消協點名了」。 李佳琦遭點名的主要原因就是「買完不讓換」,也就是說李佳琦只管賣不管售後。有顧客在他的直播間買完東西後,如果商品有質量問題之類的,對方也只讓退不讓換。
  • ...回應「中消協點名」:正竭力避免直播翻車,會保護消費者利益|鈦...
    而「羅永浩直播翻車」一事成為中消協的點名案例。網友反映的問題包括:老羅帶貨的鮮花到貨後不新鮮;羅永浩直播間相同產品價格比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貴出不少,不符合直播間宣傳的「全網最低價」等等。今日,針對「中消協點名」,羅永浩在個人微博就鮮花不新鮮、並非全網最低價兩個問題進行回應。
  • 消費者稱在得物買到假冒偽劣的椰子鞋、Gucci、Burberry,得物APP...
    然而,這款名為「得物」的APP卻因涉及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問題,被中國消費者協會點名通報。6月29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顯示,監測期內,中消協共收集得物APP有關負面信息8735條,主要涉及假冒偽劣、鑑定費、優惠券等問題。
  • 得物App回應被投訴:3起用戶售後案例一周前已處理完結
    中新網6月30日電 29日,「中消協點名得物App」相關熱搜內容,以及中國消費者協會在其發布的《「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一文中提到得物在618期間的被投訴情況,並引用了3個消費者投訴案例。回應中,得物App對相關報導中提到的幾個案例的實際情況分別進行了說明。案例1:尺碼不對,退貨被索「鑑別費」。 6月18日用戶通過得物App在線客服反饋尺碼不合適想退貨。當晚,用戶通過黑貓投訴。經過客服與用戶協商後,6月19日已為該用戶免除89元服務費並予以退貨,用戶接受處理結果。目前黑貓投訴狀態為已辦結。
  • 有鞋「毒」的得物,售假的「毒」解了嗎?
    炒鞋熱引發的亂象叢生,一度引起了品牌忠實用戶的不滿,作為目前國內頭號「鞋販子」,在炒鞋風潮正盛的時候,毒APP也成首當其衝挨罵的對象,隨著抵制聲層出不窮,炒鞋成為社會重點關注行為。 2019年10月,在炒鞋市場瘋狂數月後,央行發出警示函指出,國內球鞋轉賣出現炒鞋熱,炒鞋平臺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並且點名批評了10餘個炒鞋平臺,此時,還未更名為得物的毒APP排在首位。
  • 海豚家深陷「假貨門」 虛假宣傳、惡意拉新投訴不斷 許筱的會員...
    中消協點名批評、行政處罰之後,海豚家再起風波,深陷虛假宣傳等投訴難以自拔。而成立五年之際,信任、口碑、質量正逐漸成為海豚家難以逾越的坎。當中,有用戶表示,海豚家聲稱「免費領取小黑卡」實際上也並不免費,涉嫌誤導消費者,惡意引流。而對於活動規則,平臺標註與客服解釋也前後不一。時隔三個月,雖然小黑卡的熱度已下降,但關於海豚家的投訴仍在不斷增長。截止發稿時,海豚家在黑貓投訴及聚投訴中的投訴量已累計超過16700條,其中「虛假宣傳」、「售後服務差」、「假貨」、「不退款」等為重災區。
  • 中消協618消費維權報告:羅永浩、國美直播、得物App等被點名
    中國網財經6月29日訊 中消協29日發布「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顯示,今年「618」促銷活動期間消費維權負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帶貨、價格競爭、簡訊騷擾、紅包活動、假冒偽劣等方面。其中,羅永浩直播翻車、國美直播帶貨不發貨、得物App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等案例被中消協點名。
  • 中消協怒了!汪涵、李佳琦被點名批評!
    11月20日,通過對10月20日—11月15日期間相關消費維權情況進行網絡大數據輿情分析中消協發布「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 中消協稱,例如,汪涵直播帶貨翻車疑雲和李雪琴親歷直播帶貨造假。 有媒體報導,網絡中流傳的朋友圈截圖顯示,11月6日汪涵「順德專場直播」中,有商家繳納10萬元開播費後,當天成交1323臺,退款1012臺,退款率高達76.4%。而且其他商家也有類似遭遇,導致店鋪收到了平臺虛假交易警告。
  • 中消協打假網易等海淘卻遭硬懟,雅詩蘭黛拒絕站邊:究竟怎麼回事?
    2月7日,中消協發布《2017年「雙11」網絡購物價格、質量、售後服務調查體驗報告》,點名多家「海淘」平臺涉嫌售假。 隨後,聚美優品也於9日發布聲明,稱中消協報告中提及的聚美優品問題商品(雅詩蘭黛特潤修護肌透精華露50ml裝)採購自海外正規免稅店,是海外專櫃正品,並稱公司已將相關正品憑證以書面形式提交中消協。 12日,中消協再次對此事作出回應,所有的信息在7日的報告中已經公布,沒有任何改變。 雙方為什麼會各執一詞?究竟誰的檢驗報告出了差錯?
  • 消費者稱在得物買鞋買到到假冒偽劣的椰子鞋、Gucci、Burberry等
    然而,這款名為「得物」的APP卻因涉及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問題,被中國消費者協會點名通報。6月29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顯示,監測期內,中消協共收集得物APP有關負面信息8735條,主要涉及假冒偽劣、鑑定費、優惠券等問題。
  • 中消協《雙11維權報告》點名這些明星直播帶貨 你買的有沒問題?
    11月20日,中消協發布《「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報告顯示,今年「雙11」促銷活動期間消費負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帶貨、不合理規則兩個方面。其中,在直播帶貨相關案例特別點名了汪涵、李雪琴、李佳琦等知名主播。
  • 炒鞋退熱,得物「毒」難解
    這背後,伴隨炒鞋崛起的相關產業也在迅速降溫,其中加碼品類擴張、社區轉型,同時又被中消協、電子商務協會頻繁點名的「得物」,其境遇或許是一個縮影。熱得快,涼得快的造富神話隨著一代年輕消費者的成長和流行文化的演變,潮鞋逐漸成為新生代們的社交貨幣。甚至有人說,80後炒房,90後炒幣,00後炒鞋。
  • 風波不斷,得物「毒」難解
    2020年初,「毒」APP進行品牌升級,更名為「得物」APP,對於改名原因,得物官方表示,在用戶意向調查中,很多新用戶對於「毒」沒有清晰的認知,更名後的品牌名稱簡潔且具有清晰的品牌指向性。此次品牌升級,得物APP形成了「潮流電商+潮流社區」等功能定位,並且不斷強化「潮流正品網購平臺」的形象。
  • 炒鞋風口不再 得物APP盈利迷茫
    來源:時代周報得物APP(下簡稱「得物」)近期不斷被點名。「之前是央視,這幾天又是中消協。」7月4日,從得物離職不到半年的張恆(化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6月29日,中消協公布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其中特別提及得物,其在監測期內共被搜到8735條相關負面信息,主要涉及假冒偽劣、鑑定費、優惠券等問題。
  • 得物APP盈利迷茫:炒鞋風口不再 接連被央視、中消協點名
    炒鞋遇冷  事實上,得物問題頻出,與炒鞋市場變化不無關係。  2019年10月,在炒鞋市場瘋狂數月後,央行發出警示函指出,國內球鞋轉賣出現炒鞋熱,炒鞋平臺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並且點名批評了10餘個炒鞋平臺。  彼時,還未更名為得物的毒APP排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