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60年來最冷冬天」可以說刺激著每一個人的神經,「拉尼娜現象」更是成為了很多人茶餘飯後的談資,甚至很多人早早地翻找出了自己的羽絨服,準備抵禦隨即而來的寒冷。而羽絨服或棉服的主要原材料就是棉花。
於是,「最冷冬天」成功將今年棉花的價格「炒」至了去年的2倍還要多,目前全國平均棉花價格集中在9.34元/斤,且整體表現出震蕩上漲的趨勢。
實際上,「最冷冬天」不免有炒作的嫌疑,其所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紡織廠和印染廠的生意火爆,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純棉紗的價格出現了大幅上漲,漲幅甚至達到了500~1000元/噸左右。也正因如此,目前的棉花價格,相比於去年,也確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就目前綜合情況來看,今年種植棉花的農民還不能高興太早。
下面我們就先來看一下,影響今年下半年棉花價格的因素都有哪些,又會對棉花價格產生怎樣的影響。具體內容體現為以下兩方面。
其一,今年棉花產量明顯減少。回顧去年,棉花價格實在讓很多農民心酸不已,甚至部分地區還刷新的近年來最低水平。其中,去年山東棉花的價格普遍集中在3~4元/斤左右;河北棉花的價格集中在3.5元/斤左右,且後期降價明顯;新疆棉花的價格更是刷新了最低價記錄,普遍集中在2.8元/斤左右。
正是因為去年棉花價格的普遍下跌,讓很多農民都退出了種植棉花的行列,致使今年棉花的產量明顯減少。據專業數據統計,截止到9月4日,全國累計採摘籽棉折皮棉約0.9萬噸,同比減少了約2.1萬噸,比過去4年的產量均值還減少了約3.4萬噸。
由此可見,在棉花產量明顯減少的情況下,其價格自然會有所上升。雖然今年1~8月份,中國進口棉花的數量在119萬噸左右,但是,就整體市場供需關係來看,棉花價格仍然有持續上升的可能。
其二,「最冷冬天」炒作熱度不減,棉花需求量仍然處於高位。近幾日,多地氣溫下降得比較明顯,尤其是東北部分地區,氣溫甚至降到了冰點,一些上了歲數的老人,甚至披上了羽絨服。一時之間,使得很多人對於「最冷冬天」這一說法深信不疑,從而導致「最冷冬天」的炒作熱度依然不減。
也正因如此,很多嗅到商機的服裝從業人員,開始追加大量訂單,企圖利用這一噱頭大賺一筆,進而使得很多印染廠、紡織廠以及服裝加工廠,紛紛開始了「全負荷」生產的模式。據業內人士表示,很多工廠處於高進貨、低庫存的狀態,尤其是在棉花等原材料的進貨上,形成了汽車排隊卸貨的局面。
由此可見,只要「最冷冬天」的熱度不減,棉花的市場需求量就會一直處於一個較高的水平,棉花的價格也會在大體上保持「震蕩」上漲的形勢。
總的來說,產量的下降和炒作熱度的不減,使得未來棉花的市場環境偏向較樂觀的一面。但是,對於種植棉花的農民而言,以下這兩個因素也要考慮在內。
目前專家對於「最冷冬天」進行了及時闢謠,表示「拉尼娜現象」確實屬實,但是今年是否為「最冷冬天」仍然無法蓋棺定論,因為近期多地區降溫的現象,與「拉尼娜現象」並無必然聯繫。而且,今年的冬天到底會冷到什麼程度,也是一個由多方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現在就定義為「最冷」還言之過早。
如此一來,專家的及時闢謠,很可能會對「最冷冬天」的輿論熱度,造成一定的「降溫」影響,進而間接影響到市場對於棉花的需求量。所以建議農民,儘量採取「即採即賣」的方式,處理手中的棉花,利用當前的輿論熱度,保住現有利潤,不宜過長時間留存。
由於疫情的影響,下遊消費仍然處於疲軟的狀態。就全球而言,今年棉花的產量上漲了約94萬噸,但消費需求卻同步下降了約437萬噸。如此看來,目前下遊消費仍然處於一種疲軟的狀態,而且隨著氣溫的逐漸變冷,消費市場受疫情的影響可能會加劇。屆時,很可能會出現羽絨服或棉服「產大於需」的情況,進而使得棉花的需求量和價格雙雙下跌,所以建議農民一定要在入冬之前,將手中的棉花全部銷售出去。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