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看北宋黃庭堅的道家思想

2020-12-23 冬月的書影小屋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詩,出自宋代王庭堅的《雜詩七首。這首詩延續了黃庭堅一貫的寫作手法:擅於用典,邏輯嚴密

有的人覺得黃庭堅的詩,讀懂很難、賞析更難、傳授則是難上加難,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知道詩詞背後的典故以及黃庭堅的道家思想。

黃庭堅的《雜詩七首》原詩是這樣: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短短的28個字,就用了4個典故,包括蘧廬、綠鬢、真得鹿和夢為魚。下面我們來逐一分析。

1、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蘧(qiu,二聲)廬」是指古代驛站中供人休息的房子,也就是旅館的意思。它的典故出自於《莊子集釋》,「仁義,先王之蘧廬,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

「綠鬢」大多出現在古詩文中,還有一個成語叫綠鬢紅顏,意思是年輕漂亮。「綠鬢」原本的意思是烏黑而有光澤的鬢髮,那麼「綠鬢疏」就可以理解為時間流逝,黑髮都變少了。

這句詩的意思就是,我們只不過是寄居在天地間的一個住所,世間萬事把我們烏黑亮麗的頭髮都消磨疏了。這裡明顯蘊含著道家思想:人生在世,不過只是在旅館暫宿,一轉眼青絲就成白髮,何必苦苦追逐。

2、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真得鹿」是化用蕉鹿夢的典故,指的是人世虛幻的富貴繁榮,出自《列子·周穆王》

古代常把「鹿」當作富貴的象徵,這裡的「鹿」最初是由一個人在偶然間得到的,隨後又迅速轉到其他人手中,並多次出現在夢裡,讓得到鹿的人都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在做夢了,隱隱有一種「夢裡不知身是客」的感覺。

「夢為魚」出自《莊子·大宗師》孔子和顏回的對話:「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如果你夢到自己是一隻鳥,便會在天上飛翔;如果你夢見自己是一條魚,便會在水中潛遊。

這也就是說,人往往會做出的各種行為,取決於他的自我認知,也就是他認為自己到底是什麼。你在夢裡認為自己是鳥,所以可以飛起來,但你真的變成鳥了嗎?你在夢裡認為自己是魚,所以遊水,但你真的變成魚了嗎?你認為中的財富和人生,真的是真實的嗎?

把這兩句話聯繫起來,就是世界上有幾個人能真正得到權勢和富貴呢?人們只是活在幻想中罷了。這個富貴是虛幻的但讓人魂牽夢繞,人們始終不知道自己其實在夢裡,或許夢醒之後就會一無所有。

3、詩詞背後蘊含黃庭堅的道家思想

黃庭堅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也是江西詩派的開山之祖,並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合稱「一祖三宗」。

黃庭堅作詩有三個重要特點:

第一、注重用字,他的詩被稱為「字字有來處」。這首《雜詩七首》的四處用典就是最好的例證。

第二、重視句法,句法簡易但能夠巧妙引出詩詞主旨。

第三、講究章法,在前人優秀作品中仔細揣摩,然後探求詩詞結構的曲折變化。

在這首《雜詩七首》中,我們或多或少地可以找出黃庭堅寫詩的三個特點,但也能看出他並不固守於詩法之中,積極探求新的思想境界。

黃庭堅

而這種重要的思想境界,就是前文裡提到的道家思想,他沉醉於書法與文學之中逃離官場的渾濁和世事的無常,也一直試圖用道家的這種虛無思想來尋求精神解脫。同時,詩中也表達出他豁達的人生觀,表現出道家淡泊、樂觀的人生哲學

相關焦點

  • 黃庭堅最有哲理的一首詩,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一個七歲的小孩有這樣的見識,著實是讓人驚嘆,其實也可以理解,畢竟古人從小開始接觸傳統文化,黃庭堅正是站在道德的最高處,以此來俯瞰芸芸眾生,可以寫出這樣的作品也就不覺得奇怪了;而且正如前所說的黃庭堅是一位天才,對於天才來說自然是與眾不同。
  • 寒露讀詩:「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究竟為何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黃庭堅《雜詩七首》之一不解古詩深意,是因為我們與詩人古今環境不相同,悲歡不相通。今日寒露,秋意漸濃。讓我們一起走入黃庭堅的世界,探究「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為何意。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上方關注百家號:唄媽美學
  • 網上流傳的神句「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如何理解?
    很多人可能看到或轉過這句,卻未必有所理解。語出黃庭堅的《雜詩七首》其一。《雜詩七首》為黃庭堅七言絕句組詩。藝術性一般。不知何時火了第一首,應該是網絡捧紅的吧,尤其是這一句「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網上瘋傳的厲害。
  •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這句詩出自黃庭堅的《雜詩七首》之一。在黃庭堅的所有詩句中,除了他在《寄黃幾復》中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之外,就屬這句詩最富有哲理,在黃詩中算是我最喜歡的一句了。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宋朝的詩大都含有哲理,這首也不例外。再加上黃庭堅注重鍊字,這短短兩句詩信息量卻是很大。要想真正明白黃庭堅想要表達什麼,還要先知道這句詩背後的兩個典故。
  •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黃庭堅) 高歌誰和餘?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辛棄疾) 荷花十裡,清風鑑水,明月天衣。
  • 網絡爆紅音樂《執迷不悟》: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本來就稀薄寡淡,像是一本書中提到的——旅途中遇到的人,多是清塵濁水,後會無期。」若是都可以將世間的關係,情感之間的糾纏看得如此清楚,那往往就不會出現那麼多痴情故事。所以承認自己是個「俗人」又有何不可呢?前久看到這樣的一個文案,說李白寫了那麼多詩,像他那樣豪放不拘的人,肯定寫完就忘了,放不下的就只有我們這些俗人。還不說,真挺有道理的,但是放不下是人性執念一種,像極了接下來要說的這首網絡爆火的流行歌曲《執迷不悟》。
  • 這些稀少的古風女寶寶名字,美得像詩一樣,洋氣又新穎
    子墨老師再為每個寶寶起名的時候都會根據不同的姓氏和字形和音律來搭配適合的名字,好的名字讓姓氏和名字搭配的相得益彰,相反就會很彆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有一個能脫穎而出的名字,那麼選名的時候就要格外用心,避免重名率高,爛大街的名字,也要避免繞口名,使用偏僻字的名字,希望大家一定注意。下面和子墨老師一起來欣賞這些稀少的古風女寶寶名字,美得像詩一樣,洋氣又新穎的好聽名字吧。
  • 書法人物黃庭堅
    簡介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
  • 蘇東坡的達觀,白居易的樂天,黃庭堅的淡泊,誰與莊子最知己?
    老子的思想側重於治國,莊子的思想則是治心的良藥。在中國文化史上,特別是唐宋以來「貶謫文化」史上的那些遷客騷人,大多從莊子處找到了自我安慰的良藥——凡是選擇了莊子的齊物逍遙人生哲學的人,大多堅強樂觀,曠達地面對世俗風波和多災多難的人生,縱然人在荒蠻異鄉,也能把他鄉活成故鄉,從而優遊自在,活出生命的精彩。
  • 「二王」及其書脈對黃庭堅書法審美觀的啟示——篆隸筆意
    在這樣環境下,黃庭堅作為宋代文壇、書壇的先驅者,對篆籀書跡自然會有關注,但是他對「篆隸筆法」的傾心和推崇,有著多方面的原因,除了直接從王書中悟入外,其中有一點便是其父黃庶在他的蒙學之時對他的影響。 黃庶一生都為下層官員,但是這不影響其眼界和思想。在其詩稿《伐檀集》中《擬歐陽舍人古篆》一詩中他提到:隸書滿紙籀文廢,字法破碎失本根。中間陽冰入篆室,下筆日與丞相親。
  • 道家思想對蘇軾書法最重要的影響表現在其「無法」的創作方法上
    作者:鄒建雄道家思想對蘇軾書法創作最重要的影響還表現在其「無法」的創作方法上。基於對唐書森嚴之「法」的反叛與突破,宋書標舉「尚意」。這「尚意」書風與其代表人物蘇軾的高標力舉是分不開的。蘇軾認為王安石之書法之所以達到上乘,就是因為他不以前人之法為法,而是以「無法之法」為法。並且這種「無法之法」是不可以學得,即使想要去學也會得不到要領。因為這個「法」很獨特,每一個體都互不相同。蘇軾又對此作了進一步的闡析:曇秀來海上,見東坡,出黔安居士草書之一軸,問此書如何?坡云:「張融有言:『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吾於黔安亦云。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道家莊子與惠子的辯論誰贏了?
    也就是說,莊子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而沒有絕對,世界上的一切看起來是豐富多彩的,但你要站在世界的最頂端用哲學的眼光去看的話,你會發現事物之間其實沒有差別,這就是莊子的齊物論。所以,莊子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辯論是沒有意義的,純粹是浪費時間,辯論的勝負根本無法確定事物的是非,從萬物齊一的角度,是非都是相對的,從更深遠的道來說,是與非其實也是沒有界限的。
  • 黃庭堅的一首六言詩,構思精妙,最後兩句更是寓意深刻
    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年少時都非常刻苦勤奮,他們滿腹經綸,入仕後也積極上進,希望盡一己之力,為國效力。可是很多人的遭遇卻非常坎坷,於是便藉助詩行,抒寫心中複雜的心情。人活一世,沒有誰不希望幸福快樂。有人正張網以待,有人卻毫無警戒,北宋一位才子目睹了這一切之後,就深有感觸。下面分享黃庭堅的一首六言詩,構思精妙,最後兩句更是寓意深刻。蟻蝶圖北宋:黃庭堅蝴蝶雙飛得意,偶然畢命網羅。群蟻爭收墜翼,策勳歸去南柯。
  • 黃庭堅水仙花四首:得水能仙天與奇,仙風道骨今有誰?
    一百年後,北宋的黃庭堅晚年在湖北鄂州過著壓抑艱辛的謫放歲月,但是朋友眾多,歲末來到荊州,朋友給他送來了本地特產,早梅和水仙,黃庭堅一看,眼都直了。為什麼呢,因為楚人好客,一送就是五十顆,那簡直就是袖珍森林呀,有這麼漂亮的冬天的花草,在霜雪中清幽綻放,而且維護相當簡單,用石頭或者細沙壓住根部就行。「得水能仙天與奇,寒香寂寞動冰肌。
  • 引鶴銘入草,雄強逸蕩,境界一新的黃庭堅作品賞析
    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舉進士,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後擢升起居舍人、秘書丞、國史編修官。紹聖年間因章惇、蔡卞等黨人論實錄多誣,被貶為涪州別駕,安置黔州,此後多次被貶官在外,最後至宜州(今廣西宜山),死於該地。
  • 散文|不知夢:不過是聚散一場
    此間造化有三,一曰夢中痴,二曰憶夢喜,三曰失夢悲。恢宏與細膩,不過是聚散一場一、萬象迷濛之痴夢中有萬象迷濛之痴。夢中人們大抵是不知夢的,甚至在完全陌生的環境裡也不會有一絲詫異。這座巨大容量的冰山為你準備了創世所需要的海量素材,如同洪水一般淹沒夢境裡微不足道的違和感。正是你所熟知的一切,構成了你無力反駁的騙局。夢境織起了羅網,每日在水面上打撈起入局的蜉蝣,時間一到,又拋回水裡。冰水驚醒做夢的人,人們顧著醒後的瑣事,又是朝九晚五過活一日。拖曳著疲憊的軀殼,回到水中,冷卻了今日。
  • 宋代文化開始打破門類限制,佛禪思想對文化整合會通產生重要影響
    程頤說得更為明白「散之在理: ,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這些說法都包含著一種一本化生萬末、萬末又歸於一本的辯證思想。而這種辯證思想在以前的儒家學說裡從來沒有像這樣明白地表達過,正如朱熹所說:「千五百年間,不知人如何讀這個,都似不理會這道理,一實萬分,萬一各正,便是理一分殊處。」
  • 道家、中醫為什麼對「夢」如此重視?
    很多亂夢紛紜的人被治療後,或夢少了或者記不住了,說明睡眠質量提高了。道家另外一個高人,列子有一本書叫《列禦寇》,我們都把他的文章當作寓言和神化來看,其實那是道家修煉的真實記錄。愚公移山出自《列子》。《列子》:古之真人,其覺自忘,其寢不夢,幾虛語哉?我覺得我做夢了但是不記得了,這是對莊子的另外一個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