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的達觀,白居易的樂天,黃庭堅的淡泊,誰與莊子最知己?

2020-12-16 好玩的國學

中國知識分子歷來有儒道互補的人文精神。儒家的剛勁勇猛積極進取,讓知識分子們多以功業為貴,他們如杜甫般心懷「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夢想,渴望能做出一番於國於民有益的大事業。但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又往往讓知識分子們茫然無措,一旦失勢失意,人生則如狼奔豕突般進退失據。

於是,倡導心靈寧靜悠遊林泉、清心寡欲無為自守的道家哲學,成了知識分子們心靈的後花園。他們有的甘老林泉悠遊歲月,聽清風枕白雲;有的遊走於朝堂與山林之間,一半是官員,一半是隱士,在「朝隱」與「林隱」之間進退裕如。

儒家太累,佛家太苦。道家很好地發揮了調節知識分子心靈的作用。

老子的思想側重於治國,莊子的思想則是治心的良藥。在中國文化史上,特別是唐宋以來「貶謫文化」史上的那些遷客騷人,大多從莊子處找到了自我安慰的良藥——凡是選擇了莊子的齊物逍遙人生哲學的人,大多堅強樂觀,曠達地面對世俗風波和多災多難的人生,縱然人在荒蠻異鄉,也能把他鄉活成故鄉,從而優遊自在,活出生命的精彩。

白居易被貶到江州黃蘆苦竹之間,從開始的「江州司馬青衫溼」,到樂天知命的香山居士,莊子對他的心靈轉變起到了重要作用。白居易在《讀莊子》中寫道:

去國辭家謫異方,中心自怪少憂傷。

為尋莊子知歸處,認得無何是本鄉。

莊子有一顆深邃曠達澄明的內心。在莊子看來,人生本來自於虛空的烏有之鄉,人生也必將回歸到那空無寧靜的大道之境。因此,貧窮富貴、是非榮辱、成功失敗本無區別,區別在於一顆悟與不悟的內心。認識到這一點,人生就能超越世俗的煩惱,哀樂不入於心,不受凡塵之情的困擾。正是在莊子的指引下,曾經悲戚於潯陽江頭的白居易,一生不至於被悲傷所籠罩。

白居易的鐵桿兄弟元稹曾貴為宰相,但在仕途上也風波屢起,在被貶謫的生涯中,他聰明地選擇了莊子,因為「學取莊周淚莫多」,終於走出了人生的困境。

連一向排斥佛老的鐵漢韓愈,對莊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順世精神也頗為認同。莊子 「安之若命」的自我解脫自我順應的精神,是他「夕貶潮陽路八千」之後的心靈安慰劑。

柳宗元不學莊子,終日清冷憂鬱地「獨釣寒江雪」,鬱結之情無從排解,抑鬱半生英年早逝。

宋朝婉約派之宗秦觀,在多年的貶謫生涯中,終日「飛紅萬點愁如海」,竟然比老師蘇東坡早死,讓蘇東坡悲傷地不能自已。

秦觀的師兄黃庭堅曾寫詩說,「莊生亦有言,外物不可必」,顯然受到莊子齊萬物齊榮辱思想的影響,雖然未能像蘇東坡一樣將艱難困苦活成詩與遠方,但他能於貴州的荒山野嶺之中淡泊自守,顯然是拜莊子所賜。

古代知識分子受惠於莊子多矣!

從對生命自覺自醒的魏晉名士,到唐宋貶謫事件中的遷客騷人,中國知識分子大多以莊子為知音。而如果讓莊子選擇一個最為知己的人的話,非蘇東坡莫屬!

蘇東坡幾乎是北宋官場中最倒黴的人。從「烏臺詩案」到「元佑黨碑」,幾十年政治生涯中,他被一貶再貶,從黃州到海南,越貶越遠。但蘇東坡卻在異代知己莊子的指引下,將黑暗的日子撕出一條裂縫,讓風進來讓光進來,讓詩歌與心靈一起飛翔,在苦難中活出逍遙的境界。

蘇東坡是最懂莊子的人。

在黃州赤壁,蘇東坡用莊子的思想安慰那個悵然若失的「客」,同時也安慰自己。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蘇東坡從莊子的《逍遙遊》中讀懂了人生——人生之痛苦在於有待,而放下心中的利害,讓心自由起來,無所待的人生才能逍遙;

蘇東坡從莊子的《齊物論》中讀懂了永恆的宇宙——人生有限而宇宙永恆,唯有讓心胸超越俗世人生,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暢享大自然的永恆之美。

造物者給了清風明月,我們為何還要悲悲切切?

在莊子思想的浸染之下,蘇東坡無論身處何等絕境,他都能找到讓自己快樂的理由。

他不抱怨;他不扭曲;

他不憤懣;他不煎熬。

相反,他活得很詩意。

他有黃州的山水長江的濤聲;

他有承天寺如水的月光;

他有酒香茶韻詩朋禪友之樂;

他有自製的美酒和黃州豬肉;

他有楊貴妃都嫉妒的嶺南荔枝,

他有天涯海角的天風海浪。

只要心靈自在自足,人生何處不是故鄉?

剛到黃州時,蘇東坡也曾經茫然無措。但達觀的莊子一句「汝身非汝有」,讓蘇東坡洞徹了自我與人生。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如莊子般洞徹大道的蘇東坡,從此萬事不繫於心,他渴望將生命化作不系之舟,無為逍遙地放浪於江海之上。

人處於大道自然之中,連身體生命都並非你個人所有,人終將融入回歸於大道之中,認識到這一點,你為何還要悲傷?

莊子曾經看淡世間功名利祿與欲望紛爭,所謂的相位,不過是毛頭鷹眼中的死老鼠而已;莊子曾經看淡了人世間的相愛相殺,但人們爭來爭去不過是蠅頭微利而已。

蘇東坡在莊子的點化之下,洞徹了生活的本質,人生如夢啊!

他說,「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他說,「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他如莊子一樣夢蝶:「帶酒衝山雨,合衣睡晚晴,不知鐘鼓報天明,夢裡栩然蝴蝶,一身輕」。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蘇東坡將莊子的洞徹與冷笑,將他自適其適的精神,都寫進了《滿庭芳》中,作為自己一生追求的精神坐標: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蘇東坡再次強調,造物者給了我們清風皓月、無際的苔茵、高張的雲幕,你為何還要悲傷?何不 「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忘了世俗一切煩惱吧,別再向外馳求滿足,而與造化同樂,超脫功利世界,才能超脫自我!

蘇東坡與莊子的心靈相通,讓他雖然經歷一貶再貶無盡的苦難,而始終保持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從容。

有莊子的護體,世間當沒有什麼東西能傷害蘇東坡了。

相關焦點

  • 黃庭堅最知名的一首詩,其中兩句火了上千年,如今成網絡金句
    自古以來,有三種感情最讓人珍惜,即溫馨的親情、甜蜜的愛情和珍貴的友情。古人曾感嘆:「相識滿天下,知己無一人。」與親情和愛情相比,能持續一生的友誼仿佛更難得,但也並非不存在。王維的那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沒有感天動地的言語,卻把祝福化作美酒,願朋友一路順風。
  • 蘇東坡: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孤獨失意的時候,會想起蘇東坡的這句: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遇到人生起伏,失望落寞的時候,也會用蘇東坡的這句詩來勉勵自己: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林語堂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曾被命運高高地舉起,準備大有一番作為的時候,卻又被命運重重摔下。蘇東坡的一生,年少喪母,青年喪妻,中年喪子,仕途不順,一貶再貶,只有短暫的一時繁盛。
  • 唐宣宗寫白居易的詩,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有何玄妙
    是唐宣宗悼念白居易的一首詩歌。我們先說說悼亡詩。一般認為悼亡詩都是寫自己的親人的,尤其是老婆的。歷史上寫悼亡詩寫的很好有幾個人,一個是魏晉時期的大帥哥潘安,一個是唐朝的花心詩人元稹,還有就是宋朝的蘇東坡和南宋的陸遊,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寫給自己的老婆或者是前妻的(陸遊的那首黃藤酒)。
  • 白居易和他的紅顏知己們
    白居易這個年紀輕輕就得中進士的翩翩公子,更是不乏紅顏傾慕,其中很多是才貌出眾的名妓。白居易為她們留下了眾多旖旎詩文,也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個浪漫的猜測.貞元十六年,這一年是白居易最為高興的一年。年僅29歲的他進士及第,並且是同年得中進士的十七人中年齡最小的一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 白居易最服的那個人
    劉禹錫與白居易是多年的好朋友,相互有大量酬唱詩,後來還編寫成了《劉白唱和集》,白居易也以「四海齊名白與劉」自許,能讓老白這個牛人那麼服氣,這中間就像武林高手對決一樣,有著很多精彩的交鋒呢。  白居易率先出招,一首《春詞》美不勝收。  「低花樹映小妝樓,春入眉心兩點愁。斜倚欄杆背鸚鵡,思量何事不回頭?」
  • ...詩聖,誰更強?告訴你白居易、歐陽修、王安石、黃庭堅都是誰的粉絲
    就連大文豪蘇東坡也感嘆:「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然而,隨著二人的去世,李、杜詩歌的優劣之爭,也隨之湧現。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各執一詞,諸多分歧。如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三派意見:揚李抑杜;揚杜抑李;李杜並重。
  • 蘇東坡與劉景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蘇東坡愛花、愛酒、愛美食,另外,他還愛交友。在蘇東坡的朋友圈中,劉季孫(字景文)和他一樣,都是性情中人,慷慨豪邁,蘇東坡稱他為「慷慨奇士」。兩人的關係也特別好,時常一起遊覽山水,縱談古今,吟詩唱和。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聽說真覺院有牡丹花,一直想去觀賞,但沒抽出時間。
  • 你知道,蘇堤是蘇東坡造的,但白堤是白居易造的嗎?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裡,它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它命名為「蘇堤」。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人們以為這條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築的,所以叫它「白堤」。
  • 白居易|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元稹不愧是白居易的知己,白居易的晚年確是與茶相伴度過的。他食宿都離不開茶。在《閒眠》一詩中他寫道: 暖床斜臥日曛腰,一覺閒眠百病銷。 盡日一餐茶兩碗,更無所要到明朝。 在《食後》一詩中,他寫道: 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甌茶。
  • 白居易的一生,與茶有不解之緣
    廬山花徑:白居易草堂古今文人,不是愛茶,便是愛酒。白居易便是個愛茶之人。大唐長慶二年,皇城內再次掀起牛李黨爭,朝堂上的大臣互相攻訐,白居易看不下去,於是上疏論事。這一來就惹怒了天子,立馬將他遣出京師,調到杭州做地方官。
  • 喝墨水小酒館:三餐四季,適時而飲,原來白居易才是最懂酒的文人
    推杯換盞之後,更是可以成為知己。白居易一生的兩個摯友,也是從他的酒友開始的。  白居易與元稹可是「酒逢知己千杯少」,時常聚在一起舉杯暢飲,吟詩作對,甚至同榻而眠,分別之際也要不斷互相寫信贈詩。  元稹寫下「願為雲與雨,會合天之垂。」  白居易回復「夢中握君手,問君意何如?」
  • 蘇東坡:吾妻王弗聰明能幹,閏之溫柔體貼,但最懂我心的卻是朝雲
    林語堂曾在他的《蘇東坡傳》裡這樣介紹蘇東坡:「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
  • 薔薇是春日最後的見證,細品白居易黃庭堅等名家詩詞中的薔薇
    李白、白居易、元稹、孟郊、杜牧、李商隱等著名詩人皆有吟詠薔薇的詩篇。宋朝時,薔薇盛栽於洛陽、山東、兩淮、蘇州、揚州等地,品種漸多。蘇軾、黃庭堅、秦觀、周邦彥、張孝祥、陸遊、楊萬裡、範成大等著名詩人亦有薔薇詩詞傳世。薔薇之美,美在色澤。
  • 豁達一生任風雨,坦然面對路坎坷,只有蘇東坡
    後蘇東坡因與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1079年,蘇東坡在湖州任職不到三個月,又因為作詩有諷刺新法嫌疑罪名而入獄,歷史上稱為「烏臺詩案」。蘇軾坐牢一百餘天103天,幾次有被砍頭的可能。因為北宋時期趙匡胤曾定下不殺士大夫的規定,蘇東坡保住了性命。
  • 白居易關於友情的詩,短短8句道盡對知己最真摯的懷念,令人感動
    人的一生何等的漫長,能有朋友的陪伴,才是最幸福事情,然而白居易就這樣一個人獨自闖蕩了9年的時間,風也走,雨也過。白居易和元稹認識了幾十年,也成為朋友了幾十年。然而現在元稹已經離開自己有9個年頭了,悲痛欲絕的他於是便寫下了這首懷念朋友的詩。
  • 蘇東坡高徒黃庭堅,900多年前在瀘州的一個月,留下這些名勝
    黃庭堅才華橫溢,在此之前他是蘇東坡的鐵桿粉絲,對這位老師崇拜的五體投地,沒想著自己有一天居然跟他並列「蘇黃」。黃庭堅在宋元祐二年(1087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神宗實錄》修成後,提拔為起居舍人。遭母喪。黃庭堅性情至孝,母親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顏色,衣不解帶,及死,築室於墓旁守孝,哀傷成疾幾乎喪命。喪服解除後,任秘書丞,提點明道官,兼國史編修官。
  • 白居易10首經典寫茶詩,足見樂天對「茶」的愛及貢獻
    「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說明白居易在品茶、辨茶方面具有獨到的造詣。據統計,唐詩中共有茶詩684首,涉及作者97人,而白居易一人就65首,約佔總數的十分之一。把茶大量移入詩壇,使茶酒在詩壇中並駕齊驅的是白居易。從他的詩中,我們看到茶在文人中的地位逐漸上升、轉化的過程。我們一起讀讀樂天這些詩,看看樂天對茶是怎麼一個「愛」。
  • 詩壇知己:白居易與元稹·遙寄書信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白居易和元稹這對詩壇知己早期交往的日常,我們可以在白居易的詩作中窺見一斑,「月夜與花時,少逢杯酒樂」,講述了他們飲酒賞花時的酣暢;「秋風拂琴匣,夜雪卷書帷」,記錄了他們聽風賞雪時的愜意。
  • 白居易姓白名居易,字樂天,為何卻寫下「《長恨歌》」?
    為什麼提到這部電視劇呢,是因為劇中由王大陸飾演的渤王在其中一集問馬摘星,說他很好奇,白居易名居易字樂天,按道理來說應該是比較豁達的,為什麼卻寫下了《長恨歌》,而且還是「此恨綿綿無絕期「,他到底是有多恨?這一問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白居易為什麼寫下《長恨歌》。
  • 蘇東坡:宋代詩壇達觀不屈的靈魂
    而現在,讓我們一起透過詩詞,去品讀蘇東坡坎坷而偉大的一生。一《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正如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有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中國古代的文人們,有多少沉鬱頓挫的痛,就有多少達觀不屈的逆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