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音樂調五臟,奇妙的中醫音樂療法

2021-02-12 科普健康教育中心

在我們中醫學理論中,五臟可以影響五音,五音可以調節五臟。宮商角徵羽,五音調和搭配猶如一個辨證鮮明的治療方案,就成了一種特殊的養生保健和治療方法。在古代琴棋書畫是作為養身之術的,其中琴排於第一位,說明在修身養性方面,音樂最有魅力和效果。

一.百病生於氣,止於音也

據說在古代,真正中醫大師不用針灸和中藥,而是用音樂。"一曲終了,病退人安"。

《黃帝內經》的成書標誌著中醫的誕生。其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左傳》:音樂像藥物一樣有五味,正確的享受音樂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在古代宮廷配備樂隊和歌者,不純是為了娛樂,還有一項重要作用是用音樂舒神靜性、頤養身心。

中國古代的音樂只有五音:角、徵、宮、商、羽。這五個音階分別被中國古代博物學家賦予了五行的屬性:木(角)、火(徵)、土(宮)、金(商)、水(羽)。中醫學是個各學科的交匯學科,真正的中醫大師就是個博物學家!這五音曾經一度處於失傳或無人研究的境地。感謝那些挖掘古音樂的學者和大家,使她重見天日。

中醫心理學講,音樂可以感染、調理情緒,進而影響身體。在聆聽中讓曲調與情志、臟腑之氣產生共鳴,達到鼓動血脈、通暢精神和心脈的作用。當音樂振動與人體內的生理振動(心率、心律、呼吸、血壓、脈搏等)相吻合時,就會產生生理共振、共鳴。這就是「中醫音樂療法」的現代醫學理論基礎。

「百病生於氣,止於音也」。其中這個氣不單單是指情緒,其實主要是指五臟的髒氣和六腑、奇恆之腑之氣。根據每個人自身的身體結構不同,臟腑之氣的差異,配合不同的音樂,就可以使五音防病、養身。運用五行原理,五音的相生、相剋、相互制約關係,五音搭配組合,影響失調的人體來調和身體。

「用樂如用藥」。在繁體字中,樂、藥、療三字同源,音樂與藥物、治療具有天然的聯繫。音樂可以舒體悅心,流通氣血,宣導經絡,與藥物治療一樣,對人體有治療的能力。

音樂也有歸經、升降浮沉、寒熱溫涼,具有中草藥的各種特性。而且音樂需要炮製,同樣的樂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節奏、力度、和聲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藥處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區別一樣。"這種說法雖然有點牽強的感覺,但是也體現了音樂的醫藥作用。

用音樂治療,也有正治、反治。讓情緒興奮的人聽平和憂傷的樂曲,是最常用的方法,還可以使樂曲與情緒同步,幫聽者宣洩過多的不良情緒。例如:以如泣如訴的樂曲帶走悲傷;以快節奏的音樂發洩過度興奮的情緒。"這個是大家聽音樂總結的一點點經驗,估計這個大家都有一點經驗和感受。

二.養心音樂

心臟出問題,常出現失眠、心慌、心胸悶等情況,從而導致胸痛、煩躁等表徵。

最養心曲目:養心氣最需要的是平和,所以推薦的最佳曲目為《紫竹調》。這首曲子中運用屬於火的徵音和屬於水的羽音配合很獨特,補水可以使心火不至於過旺,補火又可使水氣不至於過涼,利於心臟的功能運轉。

最佳聆聽時間:21:00-23:00。中醫最講究睡子午覺,所以一定要在子時之前就要讓心氣平和下來。

三.養肝音樂

肝不好常常出現抑鬱、易怒等情緒,而乳房脹痛、口苦、痛經、舌邊部潰瘍、眼部乾澀、膽小、容易受驚嚇則是外在表徵。

最養肝曲目:肝順需要木氣練達,適合欣賞的曲目為《胡笳十八拍》。這首曲子中屬於金的商音元素稍重,剛好可以克制體內過多的木氣,同時曲中婉轉地配上了較為合適的屬於水的羽音,水又可以很好地滋養木氣,使之柔軟、順暢。

最佳聆聽時間:19:00-23:00。這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間,一來可以克制旺盛的肝氣,以免過多的肝氣演變成火,另外可以利用這個時間旺盛的陰氣來滋養肝,使之平衡正常。 

四.養脾音樂

長期的暴飲暴食、五味過重、思慮過度等都會讓脾胃產生不適,腹脹、便稀、肥胖、口唇潰瘍、面黃、月經量少色淡、疲乏、胃或子宮下垂都是常見的症狀。

最養脾曲目:《十面埋伏》。脾氣需要溫和,這首曲子中運用了比較頻促的徵音和宮音,能夠很好地刺激我們的脾胃,使之在樂曲的刺激下,有節奏的進行對食物的消化、吸收。 

最佳聆聽時間:在進餐時,以及餐後一小時內欣賞,效果比較好。  

五.養肺音樂

吸菸、過度疲勞、呼吸道疾病、廚房油煙、汽車尾氣、濫服藥物、飲食不當都是引發肺部疾病、甚至致癌的誘因。咽部潰瘍疼痛、咳嗽、鼻塞、氣喘、容易感冒、易出汗,都是肺不好的表現。

最養肺曲目:《陽春白雪》。肺氣需要滋潤,這首曲子曲調高昂,包括屬於土的宮音和屬於火的徵音,一個助長肺氣,一個平衡肺氣,再加上屬於肺的商音,可以通過音樂把你的肺從裡到外徹底梳理一遍。  

最佳聆聽時間:15:00-19:00。太陽在這個時間段裡開始西下,歸於西方金氣最重的地方,體內的肺氣在這個時段是比較旺盛的,隨著曲子的旋律,一呼一吸之間,裡應外合,事半功倍。

六.養腎音樂

腎乃先天之本,經常熬夜、過度勞累、喝酒喝濃茶都會傷腎。面色暗、尿頻、腰酸、性慾低、黎明時分腹瀉,都是腎不好的表現。

最養腎曲目:《梅花三弄》。腎氣需要蘊藏,這首曲子中舒緩合宜的五音搭配,不經意間運用了五行互生的原理,反覆的、逐一的將產生的能量源源不斷輸送到腎中。一曲聽罷,神清氣爽,倍感輕鬆。

最佳聆聽時間:7:00-11:00。這段時間在一天裡是氣溫持續走高的一個過程,人和大自然是相互影響的,在這個時間段,太陽在逐漸高升,體內的腎氣也蠢蠢欲動地受著外界的感召,如果此時能夠用屬於金性質的商音和屬於水性質的羽音搭配比較融洽的曲子來促使腎中精氣的隆盛。

附:音樂處方

失眠

平湖秋月

月兒高

相關焦點

  • 聽音樂調五臟,奇妙的中醫音樂療法(收藏)
    打坐站樁打坐修行 | 站樁養生丹道修煉 | 奇門遁甲‍‍在我們中醫學理論中,五臟可以影響五音,五音可以調節五臟。在古代琴棋書畫是作為養身之術的,其中琴排於第一位,說明在修身養性方面,音樂最有魅力和效果。據說在古代,真正中醫大師不用針灸和中藥,而是用音樂。"一曲終了,病退人安"。《黃帝內經》的成書標誌著中醫的誕生。其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左傳》:音樂像藥物一樣有五味,正確的享受音樂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
  • 【中醫文化】中醫音樂養生——古琴
    古琴同樣講究「天人合一」「陰陽平衡」,其與中醫二者息息相通。中醫藉助湯藥、針灸來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古琴則是藉助音律相和來調身、調息、調心而調攝身心、祛病保健,其二者的核心理念是從不同的角度平衡身體陰陽,達到祛病強身、保健養生的作用。音樂作為人類抒發情感和需求的一種方式,很早就在醫學上被運用了。
  • 中醫情志病與五臟的關係
    精神活動是以五臟精氣為物質基礎的功能活動。當五臟發生虛實盛衰變化,往往對外界刺激極為敏感,會直接影響到人的情志活動,產生相應的變化。如:肺氣虛時,易產生悲傷情緒;肝陽之氣上亢時,易情緒激動而易發怒。五臟精氣的偏盛偏衰,決定了人的體質、性格特徵,以及對疾病易感性的異同。《內經》中敘述了五種性格類型的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陰陽平和之人。
  • 婦科中醫:女人過了45歲,常喝2碗湯,調五臟補氣血,延緩衰老
    婦科中醫認為,這些症狀可以從氣、血、五臟3方面調養,首先是氣血,氣血不足不但會使人看上去無氣色、易衰老,還是很多婦科疾病的源頭。其次是五臟,人體五臟六腑隨著時間變化,其功能可能會慢慢下降,中醫理論中提到,精氣不足是五臟虛弱的表現,因此,女人過了45歲,常喝1碗湯,可調五臟、補氣血,延緩衰老。
  • 做操聽音樂
    做操、聽音樂等。 輕音樂《喜相逢》負責催眠,《花好月圓》等音樂調節患者食慾不佳;還有新冠強肺通絡操,負責調理身體。 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後,還不能馬上回家,需在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瀋陽中心康復病房繼續進行康復治療及醫學觀察。1月14日,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瀋陽中心康復病房的醫生接受記者採訪,對患者的康復治療及醫學觀察情況進行了介紹。
  • 奇妙的中醫∣盆底肌修復中醫有妙招
    中醫對於盆底肌康復有何妙招? 來自海口市中醫醫院 婦產科醫學碩士 中西醫結合副主任醫師 魏競男 做客《奇妙的中醫》 為您帶來關於盆底肌康復的中醫知識
  • 中醫淺談五臟五行……
    所以要說中醫養生就不得不說五臟之間內在的聯繫和相互滋生的關係。 木→火→土→金→水      肝→ 心→脾→肺→腎如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正常發揮。火生土,即心火溫脾土,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主生血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營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的功能。
  • 更年期失眠的女性可以選擇中醫針灸療法治療失眠
    更年期失眠的女性可以選擇中醫針灸療法治療失眠,綜合調理臟腑功能,平衡陰陽調節情志。 一般女性在 45 歲 ~55 歲期間會經歷更年期,這個時期為女性必經階段。
  • 書香機關|司富春:蕁麻疹的中醫療法
    書香機關|司富春:蕁麻疹的中醫療法 2020-11-07 09: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醫針灸療法的原理
    【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都能收到健康養生文章】 中醫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燻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
  • 在B站聽音樂就能包治百病?
    音樂療法的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專著《黃帝內經》中就指出「內有五臟,以應五音」,「喜傷心.怒傷肝,優傷肺,思傷腫,恐傷臂。故音樂者,所以動葛血脈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並將現代音樂治療法與電療及中國傳統醫學結合,創立了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治療,如音樂電療法、音樂電針灸、音樂電針麻醉以及音樂電磁療法。目前我國雖成立了音樂治療協會,但音樂治療工作尚處於起始階段,無論臨床驗證還是基礎理論都有待探索和發展。
  • 臍灸:平陰陽、通氣血、調五臟、生元氣,一穴治百病,不可不灸!
    肚臍為任脈要穴,又名「神闕」,「神」,神氣也,「闕」,宮殿之寓,故而,「神闕」就是指神氣出入的通道。肚臍作為人體的中心點,與五臟六腑有著極為密切的生理、病理聯繫。使用最多的是隔姜灸,就是在艾絨的基礎上配合生薑的藥性。
  • 如何調五臟 中醫教你多用這三個方法
    傳統中醫認為
  • 古方通脈排毒療法
    【古方通脈排毒療法簡介】      古方通脈排毒療法是結合古法中醫經脈學形成精確診斷
  • 聽音樂的好處及作用
    3、音樂可以刺激腦部,活化腦細胞,適當的音樂刺激對腦部的活動有很大的幫助,甚至達到防止老化的功效。4、音樂可以提升創造力、企劃力以及刺激右腦,尤其是古典樂曲,對右腦的訓練與發展是很有幫助的。5、音樂可以幫助入眠、提高免疫力、增加 神經傳導速率、增強記憶力與注意力,讓人的身心都得到適度的發展、釋放。
  •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中醫療法
    中醫傳統療法作為一種綠色療法,已被廣泛的應用於輔助生殖技術中。中醫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優勢在於綜合了對局部靶器官與整體內分泌水平的雙重良性調節。
  • 中醫外用敷法驗方匯總!全面學習中醫痛症療法,貼敷療法
    八、癰一味消腫湯(《中藥貼敷療法》) 黃芩6g。將曬乾的黃芩切碎,投入500ml水中,火煎20分鐘過濾;然後放入無菌紗布浸泡3天,即得黃芩紗條敷料。將患處用雙氧水消毒後,覆上黃芩紗條,再覆以消毒紗布,用膠布固定,每日2次,2日1療程。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癰、疽、疔、癤。九、顏面癰腫三黃湯(湖北中醫雜誌1985;(1):20) 黃芩、黃柏、黃連各10g。
  • 情志相勝法|最具有中醫特色的心理療法
    在中醫學眾多的心理療法中,最具有中醫特色的應該是情志相勝法。
  • 中醫:五味入五臟
    常聽中醫,增長健康 (61)《黃帝內經》肺主相傅之官 五味入五臟,在日常生活中,口味常常預示著我們身體的需要,我們的身體往往是我們最好的健康引導者。當你自己特別想吃這個東西,特別想吃那個的時候,中醫的原則是想吃的東西就可以吃。
  • 中醫療法治百病——疥瘡
    其他療法外治法(1)先以苦參90g,地膚子90g,蜀椒60g,煎湯洗浴全身。再用除疥膏(硫黃120g,紅粉20g,大楓子40g,核桃仁40g,先將前2味研極細,與後2味搗研如泥),自頸以下,遍擦全身。(2)先以熱水或肥皂溫水洗浴,成人可用10%到20%硫磺軟膏,嬰幼兒可用5%硫磺霜劑遍擦全身,早、晚各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