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汀州:石城與長汀之間的鹽糧生意

2022-01-01 贛江源

 南宋至民國時期,汀州(長汀)至石城之間開始出現鹽糧流通,汀州的潮鹽北運入石城,石城的糧食南銷於汀州。至明清時期,這種貿易逐漸成熟、發達,直到公路取代了贛閩古商道之後,這種大規模的鹽糧流通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那麼,石城和長汀之間的鹽糧流通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路線與旺季

其一,路線。由贛南進入福建的路線主要有三條:第一條,從瑞金經過黃竹嶺(篁竹嶺),翻越武夷山脈進入汀州。這條路在唐朝初期便形成了。據《重修長汀縣誌》記載:「唐開元二十四年(736)置汀州,領有長汀、黃連(寧化)、龍巖三縣。長汀西北經篁竹嶺至江西瑞金一百三十裡,巨商小販悉由此路。」這條古道至今保存完好,從山下到山背,全線鋪設青石路面,寬度為一二米左右,古道中央的車轍烙印,至今歷歷在目,車印深六七釐米,最深處為9到12釐米不等。由此可見當時運輸的繁忙。第二條,從瑞金經過長汀的隘嶺,翻越武夷山脈,抵達古城鎮進入汀州。這條道路也在唐朝初期便形成了。第三條,從瑞金經過新路嶺,翻越武夷山脈進入汀州。

從石城進入長汀的道路主要是第一條。據走訪秋溪等地80歲以上的老農可知,石城至長汀的鹽糧商道為:

第一,石城上水片的木蘭、小松、豐山、觀下,甚至廣昌、南城、黎川等地的糧食集中於石城縣城東門碼頭,上船運至屏山秋口村碼頭。再由挑伕運送,經魚鱗院、飯湯坑、大楓樹下、關刀丘、下新屋、中新屋、上新屋、秋溪圩、社公灣、鯉魚咀、洋仙排、蛇嶺下、彩湖、瑞坑、觀音坑、焦羅灣、泮田,瑞金縣日東鄉沿崗村、瓦窯排,長汀縣的黃竹嶺、長禾田、中山、絲毛坪、排下、元坑、鄭坊村、羅竹坪、溜須陂、上印塘、印黃村、飛機場、觀音廟、長汀縣城水東街。這條商道是鵝卵石鋪的路,石城人叫做「石階路」。

其中,從屏山的秋口村到秋溪大約有20裡,從秋溪到觀音坑有20裡,從觀音坑到瑞金沿崗有15裡,翻越黃竹嶺為20裡(10裡路上嶺、10裡路下嶺),過了黃竹嶺到長汀縣城還有45裡路程,全程為120裡。

第二,石城縣下水片的橫江、煙坊、齊賢、珠璣、張坑等地人去長汀的路線是:橫江、煙坊、石溪、王坑口、觀音坑、泮弼村、瑞金縣日東鄉沿崗村,後面的路線同上。

(客家學者劉善泳的著作《走汀州》)

第三,石城下水片的大由,甚至寧都縣的固村、固厚、田頭、長勝、對坊、賴村等地去長汀的路線是:曾坑、牛場下、相見嶺、綠水、新屋裡、王沙排、新塘尾、龍崗圩、蘭陂、新寨腦、竹坑等地,抵達瑞金日東鄉沿崗村,後面的道路和上面相同。

黃竹嶺在長汀縣西北,是江西瑞金通過往長汀的要道。翻越黃竹嶺的20裡山路,道路十分險峻,「紆盤折阪,崖壁斷絕如蛇蜒鶻起」。黃竹嶺山頂有一個規模宏大的涼亭——江福亭,即江西福建交界的涼亭。

青壯年從石城秋溪挑大米到長汀,早晨四五點鐘出發,走10個小時左右,下午四五點可到長汀縣城水東街。有時候,擔子比較沉,便會在翻過黃竹嶺之後,在排下住宿一個晚上,翌日凌晨4點多出發,早上8點左右抵達長汀縣城的水東街。

從石城到長汀的鹽糧流通路線,特別兇險的路段是翻越黃竹嶺那20餘裡,因為這裡經常有虎狼般的土匪出沒。新中國成立之前,長汀土匪猖獗,群盜如毛。土匪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少數無業游民和退伍軍人,出沒於深山叢林中,以搶劫旅行孤客。第二,部分鋌而走險的窮人。苛稅繁興,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生活開支增大,謀生乏術;許多人有「餓死不如打死」、「為農為工不如為兵為匪」的歪念。拋棄一切固有的職業,反向綠林中討生活。小幫的三五成群,大幫的連營結寨。打村劫舍,擄人勒贖。第三,部分為富不仁的土豪劣紳。城鄉殷實富戶,常和土豪劣紳勾結,暗通土匪,藉以分肥,魚肉鄉民;或陰縱其子弟以通土匪,或暗助槍彈以濟土匪。

所以,從石城到汀州的商販挑伕們多二三十人結伴而行,風雨兼程,沿著崎嶇曲折的山道來往於長汀和石城之間,每天走90多裡路。為了安全,他們一般下午四五點鐘便找客棧休息。雖然如此,被土匪搶劫的事情依然時有發生。

(從石城到長汀縣城的商道)

(走汀州路上的風雨亭)

其二,旺季。春夏季節因為要從事農業耕種,秋收之後臨近過農曆年(春節)前的三個月即農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是田間農事間歇期,大米、豆子、花生、茶油、菸葉等已堆積如山,而且這段時間的雨水比較少,多為晴天,這100來天內,便是一年內進行鹽糧生意的旺季,奔波在閩贛邊古道上的商販和挑伕絡繹不絕。

據石城縣秋溪村80多歲的老農回憶,秋冬農事間歇期三個月,可以走10來趟汀州,賺的錢可供全家購買新衣服、年貨,也可以為來年的春耕準備一些農具、種子和肥料等。

「走汀州」的成員

石城人把到長汀做生意叫做「走汀州」,其成員可以根據以下幾種標準分類:

其一,按照工作時間可分為:長期走汀州者和兼職走汀州者。其二,按照工作性質可分:挑腳(挑伕、挑擔工)、小商販和巨商。其三,按照性別可劃分為:男挑伕和女挑腳。客家婦女勤勞堅韌,大多不纏腳。她們長期往返於閩贛邊區,充當運輸鹽糧工作的挑工。她們多為已結婚的婦女,家境比較清貧,或者男性出外務工,家中需要經濟收入。有一首客家山歌是這樣唱的:「見妹扁擔百二三,阿哥心頭著下驚。心想同你哇多少,又見人多勿敢聲。」由此可見,走汀州者有部分客家婦女。


(走汀州的挑夫)

從事鹽糧生意並非人人都可以勝任,必須具備以下素質和要求才可以從事這種艱苦的工作。第一,要有過人的膽識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複雜的社會環境,他們都必須勇敢地面對。走汀州的路上有許多如狼似虎的土匪盜賊,尤其是黃竹嶺20裡,大批土匪無惡不作,殺人越貨,許多人便殞命於此。走汀州者必須有過人的膽量來應對這突如其來的兇險事件。沉重的貨擔也是走汀州者必須面臨的問題。第二,要有比較廣泛、密切的人脈。潮鹽或者說汀鹽贛銷,贛糧賣於閩粵,都需要比較密切的人脈,才可以獲得當地相關的售賣信息,從而獲得更好的收入。閩贛兩省官府在商道上設有收稅的關卡,如螞蝗般吸吮商人、挑夫的鮮血,如官府內有熟人,可以免除許多麻煩和稅收。第三,熟悉長汀的文化。比如,聽得懂長汀客家話,熟悉其風土人情。當然,汀州和石城毗鄰,歷史上的長汀縣和石城隔山而居,習俗相同,語言相似,傳統上就有兩省邊界通婚的習慣,這也給雙方進行鹽糧流通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走汀州」的收入

南宋至民國時期,石城盛產大米、花生、豆類、油類,而潮鹽入汀州之後,石城等地的食鹽也由汀州收算發運,大批石城商販挑伕挑糧到汀州銷售,再從汀州挑鹽回石城銷售,從中獲得一定的收入。但是,儘管從事鹽糧販賣生意十分辛苦,但收入卻不是很高。

據石城友聯村上村人、1936年出生的賴道明說,挑100斤大米到長汀,可以換回50斤食鹽,賣掉之後,所獲得的利潤為50斤大米。目前石城最好的大米為2.3元一斤,換言之50斤大米相當於現在的115元。扣除路上的夥食、住宿等開支,也就可以賺到100元左右。而來回一趟至少要兩天時間,日利潤約為50元錢。

據石城縣洋和村社公灣人、1936年出生的賴後祥說,挑一斛(75斤)大米去汀州,賣掉後可以買到兩包鹽(60斤),食鹽挑回石城縣賣掉後可以換回三桶米(112.5斤),也即花三天時間可以賺到1桶(37.5斤)米的利潤。目前石城縣比較好的大米每斤要2.3元,37.5斤大米相當於現在的86.3元,日利潤約為29元。賴後祥還說,一般是凌晨四五點從秋溪社公灣出發,掛燈籠於挑擔上,走到洋地的彩湖、瑞坑村,天才蒙蒙亮。再走到黃竹嶺的海螺村吃午飯,午飯是自己帶的草袋飯。大約在下午五點左右可以抵達長汀水東街。晚上在長汀住一宿,住宿費只要幾毛錢,夥食是自己帶米,客棧幫自己蒸熟。

據石城縣洋和村大嶺嶂人、1927出生的賴建才說,走一趟汀州至少要兩天時間,一般是要三天時間,因為買入大米和賣掉汀州鹽也需要時間。這三天時間可以賺10來塊錢,可以買到90多斤米。

(長汀縣城的街巷)

石城農民為了養家餬口,雖然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但仍然硬著頭皮走汀州。他們曾在山歌中這樣傾訴心曲:「挑擔阿哥苦難言,一步勿得一步前。挑得重來挑勿起,挑得輕來又冇錢。」「講悽涼最悽涼,擔竿絡索準眠床。人人問艾(我)樣式歇(怎樣睡覺),牙牙呲呲到天光。」

當然,如果本錢雄厚,僱傭幾十位挑伕走一趟汀州,可以換來比較可觀的利潤。石城縣贛江源鎮洋和村社公灣的陳氏家族開基祖陳宗祥,清末從石城縣屏山鎮羅陂村溪背遷移而來。他原來在江東廟棲身,靠打短工為生,後和秋溪廖家坪一位寡婦(廖美囡的祖母)結合,生下獨生子陳正發。陳正發通過走汀州起家,從挑伕發跡,轉身為鹽糧商人,後成為社公灣自然村的首富,繁衍為一個大家族。他在下水片大量地收購稻穀,在洋和村街子上用水碓加工為精白大米,僱傭幾十位挑伕挑到汀州府銷售,再在汀州購買食鹽等「汀州貨」回石城銷售,扣除工錢等成本,還可獲得一筆可觀的利潤。類似陳正發這樣白手起家的老闆,石城還有很多。

您點一個贊」「在看」和分享給更多人

小編的工資就漲五毛!

相識是緣,相逢是歌。長按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贛江源!廣告聯繫小編請加微信:songshanbei

相關焦點

  • 福建長汀:汀州八縣的崇學之地——汀州文廟
    汀州文廟位於福建龍巖市長汀縣兆徵路路北,縣政府的西鄰。文廟背後不遠處就是風景秀美的臥龍山,四周的其它小景點也有很多。汀州文廟是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始建於宋代,歷史上規模很大,直到近代。因為長汀是以前汀州府首府之地,相當於現在較大的地級市,所以它的文廟也不是一般的縣級文廟可比。不過,現在它留存下來的規模小多了,只剩兩進院子。霞客的鏡頭以上對汀州文廟的認知,是我後來才有的。我結識汀州文廟,純屬偶遇。我在陌生的長汀兆徵路上漫遊,偶然看到了高大而古樸的欞星門,就拐進去參觀了。欞星門是孔廟的標配。欞星即靈星,是主管風雨、農業生產的神靈。
  • [探索·發現]還長汀人民一個古汀州
    新聞中心 > 央廣網國內 > 國內滾動 [探索·發現]還長汀人民一個古汀州
  • 福建長汀汀州客家首府獲批成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近日,國臺辦舉行例行發布會,公布了最近新批准的包括長汀縣汀州客家首府在內的4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名單,另外3家分別是,泉州安溪清水巖,江蘇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及四川綿陽梓潼文昌祖庭。 「長汀別稱『汀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客家首府,是客家人的發祥地,也是福建最具代表性的客家縣。」
  • 客家首府長汀-五代汀州建制變化
    汀州是其中的一州,閩西的長汀、寧化、沙縣、龍巖是三十六縣中的四縣。王審知死後,閩國內亂,至後晉開運二年即南唐保大三年 (945),閩國為南唐和吳越所滅。同年九月,汀州刺史許文鎮以汀州降於南唐。南唐保大四年(946),割汀州沙縣地置劍州,汀州屬縣由三減為二。
  • 汀州印象——長汀一個新的打卡地
    汀州印象山莊是以垂釣、餐飲、拓展、燒烤為一體的休閒度假場所,地處長汀策武皇館,從縣中心出發開車僅需12分鐘左右車程。 山莊很大,這裡有山有水有小屋,是一座天然氧吧,空氣清新到想把它裝起來帶回家。
  • 「客家首府,最美汀州」,對汀州最初的印象
    有讀者評論說到了徽州和汀州,那麼今天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汀州古鎮吧。汀州是位於今福建省最西邊的地市——龍巖市,是閩粵贛三省的古道樞紐和邊陲要衝。對它初印象只知道它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鎮,亦是客家人主要聚集地和發源地之一,有「客家大本營」和「客家首府」之稱。
  • 如何看待汀州八縣被分割歸龍巖三明和長汀縣申請撤縣設市的?
    客家話和廣東話是海外華人之間相互溝通的最重要兩大語言。客家人在國內主要分布在閩、粵、贛、桂、川、臺等省,其中最主要的聚居地為贛南、閩西和粵東地區,而這塊地區的中心即是古汀州(今以長汀為中心的閩西八縣)。長汀是古汀州的州府所在地,也是贛南、閩西、粵東客家聚居地的中心,自古代設立汀州府以來,就是福建三府之一,自唐宋至今都是客家首府。
  • 「印象汀州」長汀文化旅遊商品創意大賽徵集啟事
    一、活動名稱「印象汀州」長汀文化旅遊商品創意大賽二、組織架構主辦單位:長汀縣旅遊發展中心 、福建省古韻汀州旅遊發展有限公司三、賽程安排(一)作品徵集:2020年3月30日至2020年5月20日(二)作品評選:2020年5月25日(三
  • 了意汀州——古城印象
    客家母親汀州最熱鬧的門——濟川門汀州最古老的門——廣儲門,又稱三元閣了意,這是客家方言,解釋為有意思、有趣味。長汀,古稱汀州,這是一座充滿古韻的城市。因為一條汀江,造就了古老的汀州府;又因為有這汀州府,造就了大名鼎鼎的客家民系。
  • 汀州美食︱長汀尋味:長汀(中)地瓜粉的狂歡......
    長汀也不例外,在這裡,地瓜曾經是饑荒年代最可靠的主食,地瓜粉則一直是長汀美食中最重要的潤滑劑。  地瓜粉的主要成分是澱粉,多數人頂多勾芡用用而已,但在長汀,地瓜粉的用途被發揮到登峰造極,日常飲食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它——蒸的、煮的、炒的、汆的,無「粉」不歡,就算當成主食,也是豐富多彩的。
  • 客家首府,大美汀州
    中國有兩座最美麗的山城,一座是福建長汀,另一座是湖南鳳凰。」——紐西蘭 路易·艾黎長汀曾經有一個驕傲的名字:汀州,它曾是閩西政治中心,統轄一方,也是近代紅色革命早期重要的發祥地。客家母親河在古老的城牆前日夜流淌不遠千裡往梅州奔去,古城內隨處可見歷史留下的厚重的印記。
  • 4月29日長汀「汀州大道」邊上有一幅地塊出讓:起始價2.1億元
    如您有新聞線索歡迎爆料,一經採用紅包酬謝, 長汀縣自然資源局國有建設用地 使用權拍賣出讓公告 經長汀縣人民政府批准,長汀縣自然資源局定於2020年4月29日上午10時在龍巖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長汀分公司公開拍賣出讓一幅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
  • 長汀有啥好玩的?福建「客家首府」被譽中國最美山城!
    地處福建西部武夷山脈南麓的長汀縣,別稱「汀州」,為福建省八閩之一,境內山青水秀,融自然與人文景觀於一體,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山城之一」。自盛唐到清末,長汀一直是閩西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素有「客家首府」之稱。
  • 長汀古鎮,客家首府
    汀州古城,位於福建長汀,歷史上為州郡路府所在地,因為地處閩粵贛三省的古道樞紐和邊陲要衝,是連接贛州、梅州的中心樞紐和商貿重鎮,史稱「闤闠繁阜,不減江浙中州" ,被稱為"福建西大門",譽為八閩客家首府。現今保留的汀州古城牆,從東到西將朝天門、五通門、惠吉門、寶珠門、西水門聯結在一起,長約1500米。 三元閣原是唐代古城門,原名鄞江門,後改廣儲門,現位於汀州鎮和平路,花崗石徹基,青磚鬥拱,頗為壯麗汀州古城牆,位於位於福建長汀縣汀州鎮,依山傍水,環抱全城,形狀宛如「觀音掛珠」。
  • 了意汀州——東街信步
    從福音醫院出來,沿著東大街前行,這又是一條長汀的傳統老街。其它城市一般只能保存下一兩條老街,而長汀縣城這樣的老街卻保留下許多條。整條街道也還是保留著傳統的韻味。經過塗氏宗祠、性紳別墅,這條街上還有一處當年的革命舊跡——紅軍汀州兵站舊址,門口是水果攤,感覺裡面像個大雜院。大抵因為這個地方重要的革命遺址太多了,無法全部保護到位吧。
  • 閩西古城數汀州
    翻開長汀古城過往千年的浩瀚史卷,尋覓蹤跡叩問淵源,試圖讓自己向古汀州更靠近一些。長汀古稱「汀州」,位於福建西部閩贛交界處,如今隸屬於龍巖地區,是國務院第三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客家首府。長汀古城自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始設汀州,有近1300年的歷史,歷代朝廷便開始在此修城牆,建廟宇。這裡曾設過州、郡、路、府,唐代就已是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一,福建四大名城之一,這裡一度舟楫塞河,商賈雲集,名流齊聚,儼然成為了閩西政治商貿重鎮。宋代汀州太守陳軒曾有詩為證:「一川遠匯三溪水、千嶂深圍四面城」、「十萬人家溪兩岸,綠楊煙鎖濟川橋」等等,從中可窺見汀州古城往昔的繁華與鼎盛。
  • 夜色下的汀州古城,盡顯寧靜安逸美景,送您一處世外桃源
    客家首府,大美汀州。作為一個地道的長汀客家人。小編始終認為,生活在這樣一座美麗的小城中,是上天對我的一種眷顧。長汀是歷史上的汀州府,其位於福建省西部,閩西龍巖與江西省瑞金市的交界之處。長汀的常住人口超過了40萬人。它是福建省的第五大縣。歷史上的戰亂,迫使無數中原人幾經南遷。
  • 要不,把閩西還給汀州吧 !
    要不,把閩西還給汀州吧! 把龍巖市,改名汀州市! 長汀古城:被遺忘的「客家故都」 終於來到長汀。 這是我首次進入客家祖地,首次進入汀江流域,首次進入土樓世界之外的客家區域。在這裡,一個始於唐、興於宋、終於清的古老州名耳熟能詳 —— 汀州!天下水皆東,唯汀獨南!
  • 汀州 | 與一碗扁肉
    汀州居閩之上遊,延劍邵汀,八閩上四州之地,歷來僻遠瘴癘,很難給下四州的人們留下太文明的印象,直到抗日戰爭,福州遷永安,廈門遷長汀。福建沿海的雙璧,藏納於武夷山下,他們帶來了巨量的人口,也帶來了種種手足口腹之愛好。比如汀人自古雨天著蓑衣戴鬥笠,或擎黑布傘,沾水之後行走如挾泰山超北海。
  • 福建美食名城長汀,這些客家美食你吃過嗎?
    許多來長汀的人都由衷的嘆息。客家首府,大美汀州。長汀縣位於福建省西部,隸屬於龍巖市。自古以來,它一直是福建,廣東和江西三省的邊界中心,被譽為「福建省西門」。長汀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被「中國十大國際友人」路易斯·艾利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