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穀是農村栽種最為普遍的作物之一,但是採收包穀是一件很繁瑣的事情,既要掰玉米棒子,還要晾曬、儲存,並且要把地裡的包穀杆砍掉,騰地什麼的,很是麻煩。今天,花腰妹就給大家介紹3個小妙招,讓你把包穀杆變廢為寶。
花腰妹的家鄉地處雲南玉溪山區,大片的山地裡栽種的幾乎都是包穀。雖然各地氣候環境不一樣,包穀收穫的時間也各不相同,但是一般情況下都是在8至10月份左右成熟採收。然而,時下已經是12月份了,我們好多村寨的山地包穀還沒採收,玉米莖杆、葉片、棒子都已經乾涸,為什麼還不採收呢?難道是因為農忙沒來得及收穫還是別有原因呢?帶著種種疑問,我專門跑到我大嬸家包穀地裡問個究竟。
我大叔和大嫂是村裡出名的莊稼手,尤其是最擅於栽種山地包穀,目前,他們都是60多歲的老人了,但是每年依然種10幾畝包穀,僅賣幹的包穀粒都要賣10幾噸,並且不請一個工。這麼多的包穀他們是如何採收、晾曬和儲存的呢?知道我的來意後,大嬸笑了,把我帶到了她家的包穀地裡。
來到包穀地,我發現地裡好多包穀依然"原封不動",玉米莖杆、葉片、棒子都已經乾涸,有些玉米棒子直接就是呈倒立狀掛在莖杆上。我隨手撕開一包玉米棒,剝開已經曬開變色的外皮,露出裡面金黃色的玉米,顆粒飽滿,整整齊齊。大嬸說,包穀成熟後不要急著採收,主要有3大優勢。
一是省工省力。包穀成熟後新鮮的玉米棒子含水分大,山地裡運輸不便,包穀一包一包掰下來,要費力撕開扯掉外皮後,用背簍或者竹籃裝起來,背到車上運回家。同時,包穀晾曬和儲存也是一個難題,沒有大曬場,也沒有大倉庫來堆放,僅僅是搬運的過程就很是費工費時。不如先不忙採收,經過風吹日曬,玉米棒子在莖杆上就慢慢脫掉水分,等賣的時候直接掰下來就可以脫粒出售了,省卻了晾曬、儲存的工序。
二是防黴防蟲防鼠害。傳統的包穀採收後,如果遇到雨水天,包穀容易出現潮溼、發黴等情況。還有就是在儲存過程中經常會被老鼠啃食或者發生蟲害什麼的,即便有些掛在房簷下,也防不勝防。而包穀在地裡不採收,玉米棒子幹掉後就會呈倒立狀掛在莖杆上,即便下雨也不用擔心,不會發黴也不容易生蟲,老鼠也很難吃到。
三是可以做豆架。我們這裡適合栽種菜豌豆、四季豆之類的蔬菜,而這些藤狀作物在栽培過程中,一定要搭架子才行。以往都要特意砍竹子或者樹枝之類的來做架子,而在包穀地裡栽種就可以很省力。玉米採收後,留下包穀莖杆,去掉葉片和莖稍,就是最好的豆架,何樂而不為呢?
都說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怎麼樣?我大叔大嬸夠聰明吧,他們的包穀莖杆利用小妙招你學會了嗎?
本文為三農小分隊圖文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本期作者:花腰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