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德·弗雷德裡克· 巴斯夏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於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
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託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第一扇窗戶」被打破,如果沒有修復,將會導致更多的窗戶被打破,甚至整棟樓被拆毀。
案例分析
在18世紀,紐約以髒亂差聞名,環境惡劣,犯罪猖獗。地鐵的情況尤為嚴重,是罪惡的延伸地。
威廉·布拉頓被任命為紐約市警察局局長,此人篤信破窗理論。在任職期間,他不遺餘力地推行這一理論,教導他的警員治理犯罪要從影響生活質量的輕度犯罪行為入手。布拉頓向市民們宣告:警局將逐步提高對諸如公共場合酗酒、隨地小便等輕微犯罪行為的執法力度,逮捕那些屢次違法亂紀的人,包括向街上擲空瓶子,或者對他人財產進行破壞如果你在街上小便,你要進監獄。
他從地鐵的車廂開始治理城市中的髒亂環境:車廂乾淨了;站臺跟著也變乾淨了;站臺乾淨了,階梯也隨之整潔了,隨后街道也乾淨了,然後旁邊的街道也乾淨了,後來整個社區乾淨了,最後整個紐約變了樣,變整潔漂亮了。此後,紐約市的犯罪率神奇地急速下降。現在紐約是全美國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這件事被稱為紐約引爆點。
在公共場合發表言論,治理城市中的髒亂環境,向輕微犯罪行為宣戰,布拉頓的這些做法,無不遵循了破窗理論的主要原則。
破窗的出現,助長了人們的幾種心理:
棄舊心理、從眾心理、投機心理、頹喪心理(壞了的東西沒人修,公家的東西沒人管,很多人對社會的信任度就會隨之而降低。)
而且,不管把破窗理論用在什麼領域,角度不同,道理卻相似:環境具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
●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惡化的起點。
打個比方,你分別到兩位朋友家做客。朋友甲的家裡窗明几淨,地板上一塵不染。如果他忘了給你準備菸灰缸,你一定會在點菸之前請他幫你找一個菸灰缸,而決不忍心讓菸灰落在光亮的地板上。而朋友乙的家裡是隨處可見的塵土和紙屑。估計你也懶得要朋友給你找菸灰缸了,而是任由菸灰飛散,或是直接把菸蒂扔到地上了。
我們再來思考:假如大熱天走在街上,買根雪糕,半天沒有找到垃圾筒,你會將包裝紙放在哪兒?是不是找個有垃圾的角落,悄悄地扔掉呢?
所以,我們不僅不能做第N次打破窗戶的人,我們還要努力做修復「第一扇窗戶」的人。即使是當我們無法選擇環境,甚至無力去改變環境時,我們還可以努力,那就是使自己不要成為一扇「破窗」。
● 及時矯正和補救正在發生的問題
威爾遜和凱林在提出破窗理論的時候,也提出了破解的方法。他們指出了它的必要前提,那就是沒有及時修復。也就是說,只有在破窗沒有得到及時修復的時候,破窗理論才會應驗。
破窗理論告訴我們,要及時矯正和補救正在發生的問題。及時修補被打碎的窗戶,才能遏制問題的蔓延。
家喻戶曉的亡羊補牢的故事,道理就與之類似。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避免造成無法挽回的惡果。這就是破窗理論給我們的啟示。
這裡還有一個破窗理論,也稱「破窗謬論」,源於一個叫黑茲破窗理論利特的學者在一本小冊子中的一個譬喻。這位黑茲利特說,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戶,必將導致破窗人更換玻璃,這樣就會使安裝玻璃的人和生產玻璃的人開工,從而推動社會就業。
所以「破窗理論」的支持者說,有破壞就有進步,破壞不完全是壞事。「破窗理論」就是典型的「破壞創造財富」。把這樣的謬論放之於洪災,放之於地震,放之於戰爭,似乎都很合適,也就是所謂的「多難興邦」。
然而事實上:破窗沒有引起新的盡支出,只是轉移了支出。如果孩童沒有打破了窗戶,那麼原本破窗人會把更換玻璃的錢用於其他地方。假如破窗人把錢花在一件新衣服上,那麼會使裁縫和賣衣服的人開工,也會同樣推動了社會就業。
經濟學一個核心問題是「比較和選擇」,而要做好比較和選擇,一個重要前提就是不僅要看見那些「看得見的東西」,還要充分考慮那些暫時還不容易看見的因素。
幸運的是,並沒有太多人從未受「新破窗論」所惑,「比較和選擇」越來越理性,大膽探索、培育新事物成長壯大、搶佔先機的決心始終堅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