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26日電(記者 上官雲)如果今天再讀一讀許多年以前誕生的《論語》,你會從中得到哪些啟發?
最近,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李山有關《論語》的解讀再次引發關注。他認為,除了學術研究之外,這本儒家經典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在李山看來,《論語》本身集合了許多富有哲理的人生體驗,如今對人們為人處世的方式,仍有參考價值。至於擇偶觀、職業規劃、如何看待人到中年的焦慮,它早就都說清楚了。
學會控制脾氣
很多時候,面對誤解或者爭論,暴躁的脾氣常常會成為吵架的導火索。《論語·學而》中有這樣一句經典之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資料圖:身著古典漢服,在古色古香的教室中誦讀《論語》,鄭州市第三十九中學的學生們迎來別樣的開學第一課。當天,該校師生以「論語今讀」為主題,或誦讀、或討論,借用孔子智慧,為現實學習、生活出謀劃策,共同上了一堂傳統文化教育課。 韓章雲 攝
「這句話有一種解釋是,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這就是君子。」李山說,反過來說,如果面對別人的不了解,無法控制情緒而大發脾氣,那就不是君子所為。
他提到了另外一句話「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這同樣可以看作是一條為人處世的準則。
從古至今,生活中類似的例子隨處可見:有些人一遇到別人的盤問就發火,總喜歡首先替自己辯解,把錯誤全部安插到別人頭上,能看到別人的毛病,卻永遠發現不了自己的缺點。
《論語》給出了解決辦法:就是「自己跟自己較勁」,蘧伯玉便是一個富有自省精神的人,到老年仍不忘想辦法減少過錯,這也是君子做人的基本準則。
「做人很難不犯錯,但《論語》告訴我們,至少你要有一個虛心的態度,儘量少犯錯、少發火,遇到問題先從自身找原因。」李山解釋。
以好心態應對焦慮
前段時間,「焦慮人的日常」、「外貌焦慮」等話題先後登上熱搜。有不少網友留言「對號入座」,總覺得自己有些心態失衡。
資料圖:此前,在廣西南寧舉行的首屆廣西工藝美術作品展暨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上,廣西工藝美術大師利成世的作品《論語明珠》吸引觀眾用放大鏡觀看,該作品將1.5萬多字的《論語》全文微刻在一枚珍珠貝母上,行楷字體纖毫畢現。中新社發 劉萬強 攝
「所謂『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也是《論語》中的一句名言。」李山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品格端正,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實際上可以化解掉很多焦慮情緒。
「有的人怕得不到功名利祿,得到了又怕失去,整天患得患失。《論語》中視之為『鄙夫』,認為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不可取。」李山說,所以,儒家講,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再比如, 處理問題「盡人事,知天命」。他舉例,孔子曾跟顏淵說過,如果人家用我們,我們就好好工作;不用我們,我們就走人。以這樣的心態處事,也就踏實了。
「這跟我們現在說的工作焦慮差不多,都是內心一種患得患失的情感。其實如孔子所言,待在家裡和做官是分開的。就算工作不如意,有點趣味照料一下家事,也不錯。」他說,
擇偶先得挑人品 擇業看興趣
除去教人如何調整心態、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關係之外,在李山看來,《論語》中表達的許多思想認識,對人們的婚戀觀、職業規劃也有現實意義。
「孔子給女兒選擇丈夫,選中了公冶長。他認為,公冶長通曉鳥語,是加分項;而且他堅定地說,哪怕公冶長被抓起來了,『雖在縲紲之中』,我也相信不是他的過錯。這代表了對公冶長人品的認可。」李山說。
圖片來源:《課本裡的<論語>》內文。出版方供圖
李山覺得,孔子的這些「婚戀觀」、「擇偶觀」值得學習:對方為人要穩妥,不去犯罪,總之,是個有才幹、處事周全的好人。
「關於職業,孔子所言也有現實意義。」子張向孔子詢問求官職得俸祿的方法,李山說,孔子回答,知道的事情慎言,不知道的事情存疑,說話少過失、行事少後悔,就是謀求祿仕之道。
李山經常碰到有人向他諮詢「什麼專業好找工作好掙錢」,但他很難給出回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興趣是比較好的老師。」
「孔子講,做事情,要先把事情做好,再講報酬。就擇業來說,『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不是看社會上什麼掙錢就去幹什麼,眼光要放長遠一點。」他解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