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城市綠心西北部市民文化休閒組團,與行政辦公區隔大運河相望——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建築是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兩環、一心」規劃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7月19日,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從北投集團獲悉,劇院項目首根工程樁近日順利開鑽,標誌著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工程正式進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計劃春節前三大建築完成主體結構封頂。
三大建築效果圖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項目建設。」作為三大建築項目的全過程代建單位和共享配套設施項目的投資建設主體,北投集團承擔著項目開發建設任務,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工程建設推進較為順利,上半年項目止水帷幕工程順利實現全面封閉。4月30日,三大建築項目土護降工程全面完成;7月初,劇院項目首根工程樁順利開鑽,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工程正式進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
三大建築施工現場
三伏天烈日當頭,工人們冒著高溫在現場有條不紊施工。根據安排,三大建築計劃於今年9月底具備主體工程施工條件,2021年春節(2月12日)前完成主體結構封頂,2021年底前實現外立面亮相,2022年底完工。三大建築共享配套設施項目也在同步實施,本月將啟動工程樁實施,2021年春節前完成主體結構的60%,2021年6月實現主體結構完工,2022年底完工。
三大建築共享配套項目效果圖
作為通州大運河畔崛起的新地標,三大建築各具特色,運河文化深度交融其中。
城市副中心劇院又名「文化糧倉」,集演藝演出、藝術創作、藝術教育、現場體驗等功能於一體,項目負責人介紹,其設計理念源於通州古糧倉和運送物資的船舶。劇院項目建築面積約12.53萬平方米,高49.5米,歌劇院、音樂廳和戲劇院三個表演藝術的「文化容器」,分別設有1800個、1600個和1000個座位。
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又名「森林書苑」,集知識傳播、城市智庫、學習共享等功能於一體,其設計理念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赤印」,屋頂的樹狀建築結構宛如森林傘蓋,以銀杏樹葉片為靈感來源,體現出圖書館傳承知識、傳播文化的功能定位。據介紹,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定位為現代大型省級公共圖書館,建築面積約7.5萬平方米,建築高度為22.3米,設有古籍文獻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架閱覽區、智慧書庫、報告廳等功能分區,日接待量約為5000至8000人次。
首都博物館(東館)又名「運河之舟」,集收藏保管、開放式展陳、科學研究、社會教育、文保修復等功能於一體,其設計理念源於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三個元素,以運河為線索,將歷史文化融入建築,南側形似巨帆,高高揚起;北側形如船隻,堅實厚重,描繪出一副運河圖景。首都博物館(東館)定位為智慧型綜合博物館,建築面積約為9.7萬平方米,建築高度35米(最高點48米),日接待量約為6000人次。
三大建築共享配套設施是由北投集團投資、建設、運營的優質資產,項目總建築規模約 30萬平方米,集商業配套、餐飲服務、地鐵交通、能源保障、文化創意、親子娛樂、藝術培訓、共享停車於一體。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國際一流的商業共享空間,為遊覽三大建築及城市綠心的遊客提供高品質的配套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