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遇皆歡喜,所得皆善良,所讀皆收穫。善待每一個文字,關注我,暢聊「跨境八卦」那些事兒~
2020-11-09 10:20
臨近年底,國內紡織服裝出口企業瘋狂開啟「爆單」模式,但多家工廠卻直言笑不出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訂單多到不敢接單,工廠直呼是在「打白工」
「雖然自9月份開始紡織服裝市場訂單就迅猛激增,但其實對於工廠端而言實則很困惑。」江蘇棉澳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吳衛兵告訴雨果網:「突如其來的爆單潮,短時間內工廠往往招架不住。上半年,部分企業因經營困難大面積遣散員工,如今員工回不來,訂單自是不敢接,即便加大力度加緊招工,依然難以確保規定時間內完成訂單。」
「訂單多到不敢接」的境況導致諸多外貿企業非常被動。上海意唯昕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嘉平頗感無奈道,由於生產商報價變更頻繁,而外貿企業對成品售價普遍偏低,利潤不高的出口訂單被迫採取放棄策略。
外貿行業復甦進行時,但出口企業「打白工」現象亦不容忽視。雨果網綜合多位出口企業總結如下幾點原因:
一是原材料價格持續攀升,利潤遭擠壓。原材料價格暴漲之下,包括坯布、面料、印染等聞風而動。吳衛兵坦言:「由於疫情以及搖擺不定中美貿易政策,使得很多小型外貿工廠瀕臨倒閉。原材料供應商在對外貿產業的預估都較為悲觀,產品備貨方面也就相對更謹慎,關鍵還是原材料短缺非常嚴重。」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15日,國內棉花平均價為14263.08元/噸,自9月初已累計上漲12%,創下了去年8月份以來的新高。
二是勞動力缺乏,產能不足難破用工荒窘境。「持續大半年的疫情,使得部分勞動力流失。一時間訂單劇增,臨時組織的工人不但工價高,而且熟練度也不夠。同時外貿訂單對於交期要求比較嚴格,因此急單和大單接受度很低。內銷外貿的雙上漲使得工人更願意做簡單出量的內銷產品。」吳衛兵說道。
三是匯率因素,外貿企業生存唯艱。據多位外貿從業者透露,雖然眼前訂單看似瘋狂上漲,但生意難做也是不爭的事實。人民幣升值讓部分外貿企業面對增加的出口訂單時難以抉擇,不知如何報價、如何接單,是他們當前最大的困惑。基於此,大量貿易商甚至採取「高報價,低成交」的策略,待價而沽,而根據最新成本核價之後的報價客戶大多其實難以接受。
四是中短期訂單偏多,未來能否長期留存是思考關鍵。據了解,目前大部分紡織出口企業訂單基本是1-3個月的中短期訂單,6個月以上的長訂單相對偏少。李嘉平分析道:「早在今年年初,國內疫情爆發時,明顯感受到外貿訂單加速向東南亞轉移趨勢漸顯。隨著國內疫情得以迅速控制,而其他紡織製造國家疫情陸續爆發,且無法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中國紡織供應鏈的穩定性是所有需求方的首選。縱觀全球市場零售商對於貨品需求總量相對往年有所下滑,但得益於中國供應鏈穩定性,攬下的訂單份額也就更多,才會有當前訂單『急劇上漲』的景象。」
不過雖然訂單暴漲趨勢喜人,但其實這些訂單更多是應急之舉。業內人士認為:「轉移速度快,說明此類訂單通貨性質更強,買家更看重價格、加工速度等因素。而一旦印度國內生產能力恢復,國內生產成本優勢降低,訂單能否長期留在國內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如何讓「回流」的訂單變為「長留」?
原料價格攀升、人工成本高企,同時因品種需要頻繁調試設備、影響產能等顧慮,紡織服裝出口企業對小量多批次、無利潤訂單較為排斥,部分企業甚至寧可減產、停機也不願接手應急訂單。面對進退兩難的處境,外貿企業該如何自救?
1、外貿企業做好長期布局規劃。「紡織服裝訂單未來短期內會有增長,但從大趨勢來看,成品縫製往東南亞市場轉移的趨勢不可逆。疫情後,訂單仍然會往柬埔寨、越南、巴基斯坦這些地區轉移。因此,對於以上地區縫製廠的投入和開發,外貿企業務必需要做好提前布局。」李嘉平說道。
2、注重品牌打造,向更高端市場迸發。全球疫情之下,更突顯製造業和供應鏈的重要性。海外用戶接下來將會加強對於優質供應鏈把控,甚至會在本土市場投資一些優質生產資源。而如何進一步提高產品價格,注重品牌打造,向更高端的市場迸發是接下來每個外貿企業值得深思的問題。
3、合理接單,擴大產能促成訂單保質保量完成。吳衛兵建議:「從供應商角度,時下最關鍵的是針對常規產品的備貨,從原材料開始儘量源頭採購,包括坯布,印染等環節入手。擺脫市場化的操作,利用自身的資源儘量減少原料缺失對工廠造成的影響。另外,訂單方面做好合理接單,先滿足老客戶的需要,新的客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積極擴大產能,尋求配套的加工廠,去料加工,總公司進行質檢後道服務,進而做到保質保量完成訂單。」
4、立足長期發展,增強用戶粘性。「紡織服裝市場時下已經進入整合期,出口企業若想長久生存,務必在上下遊尋求增加粘性。比如,向跨境出口電商板塊發展等。」李嘉平預測,後疫情時代全球貿易市場或將有如下三點變化:
①線上消費在歐美國家比重會繼續增加。
②由於疫情導致歐美國家失業人群劇增,這些人很有可能會轉變成為亞馬遜賣家。
③由於移動智能設備在發展中國家的普及,以及4G,5G等通信設施的發展,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會有更多的人通過線上來完成訂單的採購。這些訂單具有小批量的特點,對於長期給大型商超服務的製造企業將會是巨大的挑戰。
當然,針對近期紡織服裝出口訂單「急劇上漲」的現象,外貿企業自身還需要進行深度思考,比如目前的「上漲」是否就意味著紡織外貿已經回暖?這是所有工廠都有的感受嗎?這些目的市場(國家,區域)是在哪裡?以及所有銷售模式的零售商的訂單都有「上漲」了嗎?基於全方位思考下,這或許對於外貿紡織企業接下來如何積極擁抱變化會起到不小的幫助。
展望未來,李嘉平直言,全球紡織品的消費需求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是趨於穩定向好的,無論是傳統的消費市場還是發達國家或地區,但由於近些年來這些地區經濟的持續疲軟,採購方對於降成本的需求愈加強烈。由此,訂單向採購成本更低的國家或地區轉移大勢所趨,尤其是向免進口關稅的產地轉移將是未來長期的發展方向。
(文/雨果網 陳林)
【特別聲明】未經許可同意,任何個人或組織不得複製、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內容。轉載請聯繫:editor@cif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