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因為疫情影響,海外很多企業無法正常開工,給中國的企業帶來了大量的訂單。例如歐美的服裝企業給印度工廠下訂單,結果印度工廠裡的工人大面積感染新冠病毒,這生產出來的貨物也往往帶著病毒,誰敢要?於是這些歐美服裝品牌只能把訂單轉給中國企業。
不光是服裝紡織企業,歐美各國居民因為需要在家隔離、在家辦公和在家學習,對個人電腦和平板等需求大增,而這些消費電子產品基本都是從中國出口。
更為爆量的則是防疫物資了,口罩、手套、防護服、呼吸機等產品更是供不應求。2020年的最大牛股英科醫療從年初的10元漲到年底的230元,漲幅高達23倍,靠的就是其供不應求的醫用手套業務。據其剛剛發布的2020年報預告來看,業績大增六倍左右!
中國這些外貿企業業績如此火爆,2020年中國的總體出口規模也在繼續大幅增加,絲毫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但是年終盤點,很多企業卻陡然發現,利潤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人民幣在2020年的匯率漲幅非常大。在上半年的時候,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尚在6.84到7.19之間波動,但是隨著美聯儲不斷印鈔,導致美元不斷貶值,從5月份開始,人民幣匯率迎來了持續的單邊上漲趨勢。
2020年5月27日,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自7.1954的年內低點開啟大漲,一路漲到6.5左右。而在進入2021年之後,人民幣的這波上漲趨勢依然沒有停下腳步,近期更是漲到了6.4068人民幣兌換1美元。
這意味著,同樣出口貨物賣得100萬美元,在近期只能換回641萬人民幣不到,而在去年5月份,能換回719萬人民幣。半年多的時間,匯率變化讓企業少獲得78萬人民幣!匯率帶來的收入損失高達10.8%!
要知道,有些行業的出口利潤可能也就15%到20%左右,甚至更低。這番匯率波動幾乎把利潤率的一大半給吃掉了,讓企業出口翻倍之後一算細帳,可能還比前一年的總利潤數值還低,頓時感覺這一年白幹了。
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其實通過金融工具是最合適的。合理通過匯率期貨來做套期保值,提前鎖定匯率波動到一個固定的數值,就可以規避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但中國目前尚未開設外匯期貨市場,這就需要相關企業去香港等離岸市場來做這項業務。
另外一個辦法,就是同步漲價了。人民幣匯率大漲,意味著進口需要的貨幣變少。如果出口企業的原材料是進口的,那麼成本下降也可以彌補匯率損失。
但如果出口企業的原材料不是進口的,那麼就需要對以美元計的售價進行適度漲價,才能低於匯率帶來的損失。如果這樣做也有一個風險,那就是可能會失去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過中國商品相對於其他國家的商品物美價廉,價格優勢較為明顯,因此還是具備一定的漲價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