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80年代中期,英國威士忌傳奇人物阿夫雷德·巴納(Alfred Barnard)參訪了蘇格蘭威士忌酒廠,並在他的書作中對此做了描述。以今天的視角來看,許多威士忌小規模酒廠手工釀製麥芽威士忌仍舊值得我們鑑賞,讓我們回顧一下單一麥芽威士忌的歷史。
工業化
19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科菲蒸餾器的問世,威士忌界開始了重大轉變。工業化遍及蘇格蘭高地地區的最偏遠地區。不久之後,政府開始對酒精飲料以及威士忌徵稅,法律規定只允許已獲經營執照的酒廠繼續生產,非法蒸餾時代宣告結束。
19世紀末,以蒸餾為副業的農場逐漸發展成獨立經營的公司。隨著火車新路線延伸至蘇格蘭最偏遠的角落,威士忌可以便捷地被運送至城市。在調和威士忌盛行時期,一些著名品牌例如帝王(Dewar’s)和翰格(Haig)出現。而在當時,單一麥芽威士忌市場黯淡,僅有蘇格蘭當地人品飲,用作調和威士忌的調味基酒,同時銷售至世界各地。
調和威士忌的巨大成功使企業得以發展,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才停滯。調和威士忌品牌和口味基本成型。單一麥芽威士忌是調和威士忌中最重要亦是決定著風味的組成部分,企業非常依賴其供給資源,他們開始尋求威士忌來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
由於整個行業依賴於僅有的少數幾個國家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威士忌產量急劇下降。在1919-1933年禁酒期間,儘管向美國市場走私烈酒能抵消禁酒令帶來的部分損失,但是產量再也無法恢復到戰前水平。這對於威士忌公司來說是非常嚴峻的問題。
高負債以及首批倒閉潮接踵而來。隨著1933年禁酒令的結束,行業復甦,英國獲允用威士忌向美國償還戰爭債務。蒸餾酒業公司(The Distiller’s Company Ltd)成為無冕之王,並接管了許多酒業公司和酒廠。
產業集中化
在戰爭之後,產業集中化加快,原來的二十多家大公司現僅存八家。由美國和英國領導的全球擴張加劇了競爭局面的形成,由此,大部分公司或遭合併或遭巨頭收購。
法國公司保樂力加通過收購芝華士兄弟和格蘭冠酒廠以後與成立已久的英國公司一爭高下。美國的競爭者也不甘落後,佔邊、傑克丹尼和百加得品牌也積極追趕,佔邊品牌收購懷特麥凱威士忌,後來讓三得利公司收購,三得利因此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品牌。
在20世紀80年代,單一麥芽威士忌的成功是如此之大,很快就跟隨旅行者們進入了各地的超市。當大公司後來意識到這個變化後,格蘭菲迪所屬集團威廉·格蘭父子早已搶先一步佔據了市場。
巨頭公司開始發展單一麥芽市場,一家接著一家,行業中的巨頭們開始清庫存。幾乎所有企業都是有威士忌庫存的,而他們都想在短期內獲利。在格蘭菲迪之後,其他小規模的蘇格蘭威士忌公司抓住了他們的機會,InverHouse和Edrington集團以上億的銷售額佔取了市場主要份額。巨頭企業利用他們的成本優勢進行分銷,較小規模的威士忌公司則可以通過高價值特別瓶裝獲利。
麥芽威士忌的盛行給予了小公司更多的存活以及發展空間。在今天,單一麥芽威士忌的成功,不僅歸功於巨頭企業對行業的成功推動,也得感謝獨立裝瓶商在發展史中所作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