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曹凱
乘地鐵碰到小學同學,寒暄一番各奔東西。突然想起伊小辰光,因為勒男女同學當中儕混得開,綽號叫「萬能膠水」,伊同桌名字裡帶了一個「萍」字就叫「爛蘋果」,心裡一陣暗好笑。當年讀書咯辰光,幾隻搗蛋鬼熱衷於給每一個同學起綽號,我好幾年裡就一直被叫「大頭」。多年以後,有些人咯名字老早忘記忒了,但綽號還是念念不忘!
綽號,大多數是從名字諧音或外形特徵上演化出來的,也有出於行為舉止。譬如:「萬能膠水」出自於行為舉止;「爛蘋果」引申自名字;「大頭」則是外型;還有,把又瘦又長同學叫成"綠豆芽",同樣長得又瘦又長,但腳有外趴就叫"蟹腳",笡頭就是「六點零五分」。當年上海家長為小朋友起名字咯辰光,非但要叫得響亮,含義高雅,而且還要兼顧到不要被同學起不好聽咯綽號,特別是名字用上海閒話讀起來不可以有歧義。
上海人假使姓譚,起名字咯辰光一定要離「宇」字音遠一點,因為姓譚咯同學曾經給阿拉取綽號「痰盂」。還有,嚴姓的名字不能用「旺」,畢姓的不要碰「珊」,綽號叫「閻王」和「癟三」總歸不好聽。柴姓人家如有兩個兒子,千萬不可以取名「柴思、柴武」,原以為文武雙全,但用上海閒話講起來就會產生歧義。當然,聶姓和夏姓人家,囡兒起名字要注意「思萍」和「卓佩」。
文革期間,沒有師道尊嚴,阿拉班裡有一個年輕咯語文老師姓卞,普通話裡卞姓和大小便的「便」字同音,大家背後頭儕叫伊小卞。我咯同桌腦子缺根筋,上課回答問題咯辰光叫:「小卞、小卞」,卞老師沒有聽清爽,就走過來輕輕對伊講:「不要大聲叫小便太難聽」。啥人曉得伊馬上改口叫:「大卞!」
中學畢業大家儕長大成人了,再叫小辰光咯綽號有點不恭敬,所以大家改口叫名字。但是當面叫名字,背後就叫「魁兄」或者「某格裡」:姓王就叫「王格裡」,姓陸就叫「陸格裡」,「魁兄」和「格裡」這兩種稱呼是上海特有咯。
「魁」的意思北方人叫「顯擺」「充大尾巴狼」。
陸連奎當年是上海公共租界咯督察長,先拜黃金榮為「老頭子」,發跡後自認為是「上海灘老大」,得罪了「四大家族」,結果被暗殺。所以勒上海灘上還有一句俚語:「儂再魁也魁不過陸連奎!」,因為「魁」和「奎」讀音有點雷同,所以一直有人混用。「魁」可以組成好幾個詞組:「擺魁勁」「魁兄」「魁嗒嗒」。而上海人經常講的則是:某某人「老魁」。聽說蘇州人也有用「老魁」和「擺魁勁」來形容人咯。
「格裡」是老上海常用咯綽號,源自洋涇浜英文「同事」咯諧音,據說最早是稱呼洋行裡職員,後來,穿西裝擺架子咯男人也會被叫做「某格裡」,有點不屑一顧咯意思。
到了文革期間,一切儕顛倒了,大大小小,男男女女儕叫「師傅」或者「同志」。改革開放以後,覺得叫「師傅」太俗,叫「同志」太革命,還有可能被歧義為同性戀,所以大家就改叫「經理」或「總經理」,一時間連小超市咯負責人也要稱「總」,又過了一段辰光「老總」也泛濫成災,就乾脆叫「老闆」,一下子星火燎原,連大學教授所帶咯科研團隊儕稱呼教授為「老闆」。不過,勒阿拉這代人口中,叫「先生」「老師」最順口,叫「魁兄」「某格裡」最親切。
現在從年輕人嘴巴裡講出來咯上海閒話,比起以前要簡單多了,而且大有向普通話靠攏咯趨勢,伊拉不能體會用上海閒話取綽號時咯樂趣,不曉得「魁兄」「格裡」是啥意思,更不理解上海閒話裡咯噱頭是哪能擺進去咯!如果有一天上海閒話咯詞組儕要從普通話翻過來,而且還倷伊當作是正宗,搿就一點也沒有勁了!
「言話」基本解釋:說話,談話。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天錫見其風神清令,言話如流。」宋·蘇軾《歸去來集字》詩之三「言話審無倦,心懷良獨安。」此與今日上海話中「言話」的用法是一致的。
「閒話」基本解釋:指閒談;背後議論他人是非的話;不滿意的話,有關私人的謠言、傳聞、幕後消息等。見陸遊《雪意》詩:「閒話更端茶灶熟。」
圖:網絡 / 編輯:渺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