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的一個行動,李宗仁對漢水西岸指揮失靈,蔣介石對策是什麼?

2020-12-12 阿勝說歷史

日軍第39師團,因為三個偵察兵的錯誤情報,導致登岸受挫,但是田中靜一率領的第13師團卻一路高歌,繼續向西北突進,一直打到了老河口附近。

戰事進行到這個時候,李宗仁開始焦慮了。

儘管莫樹傑的第84軍在老河口,擋住了日軍前進的步伐,但是局面已經非常危急。如果說,隨棗會戰,李宗仁也算摸清了日軍的軍事部署,但是這一次,日軍的作戰計劃,就讓其難以猜透了,整個漢水東岸已經陷入了大混戰之中。

不僅僅是李宗仁難受,日軍內部也對作戰方向上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當時的戰局如下:日本第13師團保持著各個方向的機動進攻的勢頭。第30團剛剛擺脫湯恩伯集團的圍攻,退守到棗陽地區。第39師團在白河受挫之後,開始向第3師團靠攏。

在這樣的情況下,第十一軍司令部該如何打算呢

其實,園部和一郎一直猶豫。這個時候他的想法是收兵,甚至一度跟幕僚們說,宜昌不在作戰目標之內,這種會戰思想,與開戰之前,天野擬定的作戰計劃,完全相反。

5月23日,中國派遣軍高級參謀井本熊男要從南京趕過來,當天夜裡第11軍司令部召開了緊急會議,後勤參謀部也都同意了打到這一步,到此為止。

按照他們的作戰經驗,每次作戰一般不超過半個月,這是一個黃金點,如果超過了這個時間,很多問題會接踵而來,比如彈藥不足,糧草短缺。此次會戰已經進行了三周,僅僅是棗陽兵站被切斷這件事,就讓他們手忙腳亂。三周下來,日本士兵也累了,如果繼續進攻,至少還得拿出一周多的時間,頂在一線的部隊受不受得了都是一個問題。

最關鍵的是,打擊第五戰區主力的作戰目的已經達到,沒有必要在西攻宜昌。

但是高級作戰參謀田野正一極力的反對。

他的觀點也非常簡單,特別提到了一點,第11軍是山海關內唯一一支野戰機動部隊,擔任摧毀中國軍主力的任務,又擔任著戰略攻擊的使命,戰爭已經打到這一步,如果不順勢攻取宜昌,因僅僅有點累,就草率收兵,簡直是毫無道理。

很顯然帶天野的眼中,司令官園部和一郎,根本不了解第11軍的性質。

就這樣,園部和一郎決定繼續用兵,目標直指重鎮宜昌。

後來有很多中國將領回憶這場會戰,都認為日軍聲東擊西的戰術用得非常漂亮,尤其是戰爭的後半程,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攻擊第五戰區的中樞老河口,實際上已經悄悄地渡過漢水,轉攻宜昌。

其實正如前面所言,這並非是君在玩策略,而是當時他們真不知道,到底要不要打宜昌,導致日軍的幾路人馬來回反轉不停。

打宜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渡過漢水進入西岸。

天野判斷,漢水對岸有中國軍隊重兵把守,因此渡河之前必須隱蔽,日軍第3師團和第39師團必須統一行動,為此他專門到第39師團走了一趟,第一是現場傳達命令,第二就是徐為白河沙洲全軍覆沒事件後的整改計劃。

然而第39師團又鬧出了么蛾子,按照計劃,第39師團必須和第3師團同一時間渡河,也就是6月1號凌晨。但是5月31日剛入夜,晚上7點左右,突然傳來了爆炸聲。天野一打聽才知道,第39團開始朝漢水對岸進行炮擊,並且持續了一個多小時。

就等於說,提前把日軍要渡河的消息傳達給了對岸的中國軍隊。

日本內部到底怎麼處理這件事,我們這裡不介紹。但是6月1日,第3師團還是順利地度過了汗水,佔領了襄陽,緊接著第39師團佔領了宜城。

到了這個時候,李宗仁才驚異地發現,日軍都向漢水西岸集中了,於是他立即命令周喦第75軍南下,救襄陽,湯恩伯部隊轉向樊城,池峰城的第30軍開往老河口。

出人意料的是,日軍竟然直接放棄襄陽。

一天之後,日軍第13師團,在鍾祥強渡漢水,放棄襄陽的第3師團,拿下南漳,迅速向荊門和當陽攻去。

這些都讓李宗仁感到非常的意外。

遠在重慶的蔣介石也感到非常意外,連夜召開會議,根據當下的態勢,日軍不僅僅只是打棗陽和襄樊那麼簡單。經過一番分析,蔣介石最後說道:現在戰場的形勢已經急速變化,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對漢水西的作戰指揮已經失靈,必須重新就近組織新的司令部。

就這樣陳誠臨危受命,頂了上去。

相關焦點

  • 蔣介石「冬季攻勢」,讓日軍吃了小虧,東京又策劃了什麼計劃?
    #1940年3月,蔣介石在重慶召開了「冬季攻勢」總結大會,一個月的攻擊之中,擊斃日軍8000多人,中國傷亡超過了50000人,儘管數字對比中國處於絕對的劣勢,但是整個攻勢的戰略意圖完美的達到了。開完會之後,一份情報被遞交上來:日軍在近期會有大行動,但是不能確定在第5戰區還是在第9戰區。的確,在冬季攻勢中,日本第11軍遭受中國的圍攻,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恥辱,正在緊鑼密鼓地策劃一次大規模的報復行動。
  • 棗宜會戰,李宗仁按老經驗排兵布陣,面對日軍第11集團軍有效嗎?
    上文我們說到,日軍集結了20萬軍隊,將對第五戰區展開一場大會戰。李宗仁得到情況之後,自然也沒閒著。4月13日,李宗仁在戰區司令部所在地老河口召開了集團軍總司令會議,制定了作戰計劃:李宗仁讓黃琪翔為中央兵團長,率領自己的集團軍和孫震的集團軍負責襄花公路正面,以及大洪山和桐柏山之間的預設陣地。
  • 蔣介石李宗仁纏鬥半生,緊要關頭,為何不約而同推胡適選總統?
    就好比一個差生,通過作弊突然考上了第一名,同學們必然會以鄙視的眼光去看他。蔣站穩腳跟以後,不斷培養自己的勢力,任人唯親,排擠其他競爭對手,實施軍事獨裁。黨內大佬和地方實力派對蔣都不服,這大概也是以後國民黨內部矛盾不斷的重要原因之一。蔣介石和李宗仁首次會面1926年5月11日。
  • 為了阻擋2萬日軍南下,淹死了89萬無辜百姓!
    但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件慘案,堪稱民國一絕,因為造成該慘案的人竟然是國民黨的最高統治者蔣介石,而此次慘案,一共造成了89萬百姓死亡,堪稱民國史上最大的慘案。就花園口黃河決堤一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始末,就能看出蔣介石這一命令有多荒唐了!1938年,日軍在佔領華東之後,日軍下一個目標便是華中的徐州。
  • 李宗仁一直催促湯恩伯南下,不是沒有道理,後期作用太大了!
    湯恩伯的部隊,來到徐州之後,最開始的任務是阻擊棗莊附近的日軍。但是在這期間,李宗仁一直發電報催促湯恩伯,率軍南下,但是老湯並沒有執行命令。後來兩邊的通訊一度中斷,通訊恢復之後,李宗仁再次電報湯恩伯,讓其率領主力軍團必須迅速南下,如貽誤戰機,按韓復榘前例問罪。緊跟其後,李宗仁又給蔣介石發出了一份電報,說指揮不動湯恩伯。
  • 蔣介石撤離大陸時說了一句話,李宗仁回憶錄中曾提及
    儘管是迎新年,儘管桌上都是山珍海味,但參加宴會的國民黨軍政要員們,卻都沒有笑模樣,一個個正襟危坐,仿佛參加的不是宴會,而是追悼會。就在大家面面相覷時,蔣介石開口了:「現在局勢嚴重,黨內有人主張和談。對這樣一個重大問題,我不能不有所表示。現在擬好一篇準備發表的文告,先請張群先生朗誦一遍,再徵求大家意見。」
  • 自入湘北伐,李宗仁屢戰屢勝,蔣介石賞餉10萬元,卻為何惹他不滿
    一1925年夏,李宗仁和黃紹竑、白崇禧聯手,精誠合作,肅清省內軍閥,一統廣西,引起全國震驚。李宗仁在短短幾年間,從一個中下級軍官成長為統領一方的主帥,著實令人驚嘆。李宗仁等領導下的廣西也展現出一番不同於以往的新氣象。其他相鄰省則紛紛派人到廣西考察學習,當然其中也不乏試圖拉攏新桂系的地方軍閥。
  • 歷史上過目難忘瞬間:請杜月笙喝茶的戴老闆,圖7是落淚的蔣介石,僅...
    【臺兒莊戰役中,李宗仁(前排左)正在前沿觀察戰場態勢,指揮部隊作戰】臺兒莊戰役又稱臺兒莊大捷或血戰臺兒莊,是由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將軍所指揮,歷經第五戰區廣大國軍官兵的浴血奮戰
  • 蔣介石把黃金運到了臺灣,李宗仁把珠寶留在了上海!
    其後,國民黨內部各派經過激烈的爭奪,在國民大會上經過4次投票,於4月29日才選出蔣介石不滿意的李宗仁為副總統。5月20日,蔣介石、李宗仁就任總統、副總統。這對於蔣介石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政治打擊。並且由於國民黨政府在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外交上不斷遭受嚴重,其內部對總統蔣介石失去信心,卻對李宗仁表現出了興趣。蔣介石在迫不得已情況下,決定退居幕後,讓李宗仁作為代總統進行過渡。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宣告下野,由李宗仁「繼任」總統。
  • 李宗仁中國英雄人物!
    李宗仁1936年,李宗仁發表《焦土抗戰論》,其觀點與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速勝論」背道而馳。7月15日,國民政府電令白崇禧立刻出洋考察,李宗仁調往中樞軍委會任職,實際上要將二人趕出廣西,這一下激怒了他倆,他們公開抗命。蔣介石調集各路軍隊圍困廣西,而廣西也全省動員誓死一拼。桂系在輿論上佔領正義立場,東北軍、西北軍、我黨都通電聲援廣西。
  • 馮玉祥和蔣介石的恩恩怨怨,從拜把兄弟到決裂,究竟經歷了什麼?
    大家應該都知道,蔣介石早期一直消極抗日,總是大唱時機不成熟,說些如果抗日的話民族滅亡的更快之類的話,他也始終用這種觀點來說服馮玉祥和張學良。但是馮玉祥不理會這一套,要求北伐繼續打下去。蔣介石因為恐日,不想在前線指揮了,就把這一路的戰事交給了馮玉祥來指揮。 結果馮玉祥帶領部隊繞過濟南繼續打,一直打到北平。
  • 抗日戰爭華北川軍,各大戰區均棄如敝履,李宗仁為何卻思之若渴?
    1938年1月,由於韓復榘率部不戰而退,導致黃河防線被拱手讓於日軍,同時韓復榘還計劃聯合劉湘,共同抵抗民國政府入川,蔣介石下令誘捕處決韓復榘。為此蔣介石親自趕到河南開封,下令召開軍事會議,要求國軍第一戰區和國軍第五戰區所有師長級以上軍官無作戰任務者必須全員參加。
  • 龐炳勳:從抗日名將到日軍俘虜,抗戰勝利後在臺灣開餐館度日
    龐炳勳時年已經58歲,不但比其他的軍長年紀大,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都大好幾歲。民國時期軍人非常講究輩分,小輩將領不好意思指揮龐老哥,李宗仁只好升其當了軍團長,讓其獨自成軍。事實上龐炳勳的第三軍團只有一個師15000人,連甲種軍都比不上。
  • 蔣介石掃平地方軍閥讓日本頭疼:1930年4月1日中原大戰爆發在即
    站在國家民族的角度,蔣介石會不惜一切代價,徹底統一全國。所以,蔣介石開始了消除藩鎮的軍事行動和政治手段。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蔣介石軍政並用,拉攏新桂系大將俞作柏、李明瑞、楊騰輝倒戈,直接抄掉了桂系的廣西老巢。
  • 北伐戰爭寧漢合流,李宗仁迫使蔣介石辭職,為何卻無法徹底取代?
    北伐戰爭時期,掌控北伐軍的蔣介石在南京另起爐灶,組建民國南京政府,與汪精衛的武漢民國政府分庭抗禮,民國進入寧漢分裂階段。當時蔣介石麾下有北伐軍第一軍、第七軍支持,汪精衛則有唐生智的湘軍和張發奎的粵軍支持,雙方實力不相伯仲。
  • 老蔣黃河花園口決堤,上千萬百姓無家可歸,那日軍損失又是多少?
    1938年正逢李宗仁帶領的臺兒莊戰役在於日軍進行幾輪周旋之後終於取得勝利,也是讓日方軍隊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役。而此時的蔣介石心中立生一計,他想借著臺兒莊戰役大捷的猛勁再給日軍當頭一棒,於是他緊急調往徐州二十萬人馬想要與日軍決一死戰。只不過他沒料到自己落進了日軍的圈套裡。日軍看清了當前的局勢,便調了三十多萬兵力將徐州包圍了,他們想藉此機會將中國的主力軍隊一網打盡。
  • 蔣介石遷臺最大原因:李宗仁再三逼其出國
    美國特使經濟合作總署署長保羅·霍夫曼,蔣介石,李宗仁和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坐在沙發上。胡適則與魏的看法不一,曾提到:「臺灣只有七百萬人口,臺灣的工業又不是可以獨立自給的經濟基礎,我們必須在大陸上撐住一個自由中國的規模,維持一個世界承認的正式政府。」
  • 武漢淪陷的最後時刻,蔣介石才離開,他在想什麼,遭遇了哪些危機
    這一天,日軍第六師團的前鋒已經迫近了武漢漢口地區。然而蔣介石沒走,宋慶齡也沒走。如此危機的時刻,他在想什麼呢?很多人認為:蔣介石是要面子,別人不催他走,他就不走。 催他走的,是黃埔系學生也不行,必須是非嫡系出身的將官,比如軍令部長徐永昌這樣的。
  • 蔣介石同意史迪威指揮國軍,卻突然將其趕回美國,不只是性格不合
    史迪威此前有多次在華任職的經歷,會說中文,是一個中國通,對中國社會民情有相當的了解,也對中國產生了一定的感情。也正因此,原本是被派去指揮盟軍在北非登陸行動的他,於1942年3月來到中國擔任蔣介石參謀長,以及中印緬戰區美軍司令。史迪威與蔣介石的合作並不愉快,在第一次率領中國遠徵軍進入緬甸的時候,就因為軍隊指揮權的問題矛盾重重。
  • 南京大屠殺前夕:蔣介石趁夜逃離,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破釜沉舟
    11月17日,蔣介石緊急召集了國民黨高級將領開會。會上,蔣介石詢問大家對於南京防守的看法。李宗仁當時表示,「南京從戰術上講,是個絕地,敵人可以三面合圍,而北面又阻於長江,無路可退」。眾人見何表態,紛紛表示沒有異議,支持唐生智當衛戍司令指揮留守部隊堅守南京城。唐生智當場向蔣介石保證,他將在指揮南京保衛戰時,「臨危不亂、臨難不苟,沒有統帥命令,決不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