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發現疑似馬門溪龍類足跡群

2020-12-26 中國日報網

本報北京12月12日電(記者張蕾 通訊員王董浩)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發現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足跡保存於昌都地區的中侏羅統察雅群紅色泥質粉砂巖或紅色粉砂質泥巖中,含足跡地層的巖性以及原生沉積構造和無脊椎動物遺蹟指示了濱湖相的沉積環境,說明這些恐龍曾經活躍於古昌都湖周圍。該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的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的恐龍分布範圍。

本次發現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和萬曉樵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馬丁·洛克利(Martin G.Lockley)教授、德國足跡學者亨德裡克·克萊因(Hendrik Klein)等共同發表於最新的國際古生物學期刊《歷史生物學》。論文中描述了4個足跡點約99個蜥腳類恐龍足跡,長度從22釐米到99.3釐米不等,展示了具有不同年齡層次和體形的恐龍群落。所有足跡點的足跡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尺寸,並都被科學家歸為雷龍足跡(Brontopodus)。其中,中、小尺寸的足跡為該地區首次報導。「從此前記錄的骨骼化石來看,昌都地區的恐龍動物群與四川中侏羅世的蜀龍動物群類似。我們認為,這批大、中、小三種足跡的造跡者體長對應為22米、10米和5米,其中大型足跡的造跡者很可能屬於中晚侏羅世廣泛分布於中國西部的馬門溪龍類。」邢立達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研究所發現的足跡點中,「大腳印」是昌都著名的景點,當地人將蜥腳類的後足印當作英雄「格薩爾王」的腳印,認為這是神跡而加以保護和供奉,從而促進了該足跡的良好保存。2011年,足跡學家對該足跡點進行過報導。2017年至2019年的田野考察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多個專家團隊又先後對該區域進行了詳細探究,並在下伏層位找到多組足跡,採集了詳盡的數據。

來源:光明網

相關焦點

  • 【光明日報】西藏昌都發現疑似馬門溪龍類足跡群
    【光明日報】西藏昌都發現疑似馬門溪龍類足跡群 2020-12-13 光明日報 張蕾 王董浩 足跡保存於昌都地區的中侏羅統察雅群紅色泥質粉砂巖或紅色粉砂質泥巖中,含足跡地層的巖性以及原生沉積構造和無脊椎動物遺蹟指示了濱湖相的沉積環境,說明這些恐龍曾經活躍於古昌都湖周圍。該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的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的恐龍分布範圍。
  • 蜥腳下目較原始的常見恐龍,峨嵋龍,馬門溪龍,蜀龍等簡筆畫
    體型為中等大小的蜥腳類恐龍。它們身長10到15.2米,由於後肢較長,峨嵋龍的背部最高點位在臀部,而非肩膀,高度為4米,重量約4噸。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它們生活在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早期,廣泛分布在東亞地區。馬門溪龍的體長可達22到26米,而脖子佔一半長度,馬門溪龍可能是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脖子最長的動物。
  • 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隱藏著大自然什麼秘密?
    巴中市通江縣毛浴鎮一個小山坡的石板上發現了疑似恐龍腳印,經過古生物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現場鑑定,這些腳印確係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距今約1.3億年。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留下腳印的恐龍連同那個遠古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透過1.3億年的腳印,我們能洞悉大自然的哪些秘密?
  • 西藏昌都解放70周年成就展在津開幕
    1950年10月19日,人民解放軍解放西藏昌都,並在昌都升起了西藏歷史上第一面五星紅旗。昌都戰役的勝利為和平解放西藏鋪平了道路,推動實現了西藏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歷史性轉折。昌都的發展成就,凝聚著天津幹部群眾的心血汗水。自1994年開始,天津開始對口支援西藏昌都。1995年5月1日,天津第一批援藏幹部進藏開展工作。截至目前,天津已派出先後九批、共計732名幹部人才來到雪域高原傾情援藏。
  • 達仁堂展示專櫃落戶西藏昌都
    內容提要:昨日獲悉,由市對口支援西藏前方指揮部與市文旅局、天津中新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市非物質遺產保護中心、昌都市藏醫院共同主辦的蔵醫藥文化平行展開展,本市「中華老字號」達仁堂宣傳展示櫃也在昌都茶馬廣場「仙露」藏藥直銷店亮相。
  • 重慶康刻爾製藥等四家知名藥企攜手西部航空 為西藏昌都公益捐贈藥品
    該批藥品包含內分泌類藥品鹽酸二甲雙胍緩釋片(Ⅱ)、呼吸類藥品鹽酸氨溴索口腔崩解片、消化類藥品鋁碳酸鎂咀嚼片、骨科類藥品阿法骨化醇片、皮膚類藥品地奈德乳膏和清熱類藥品華森甘桔冰梅片等,將通過西部航空免費運送前往西藏昌都,用於支援藏區各級醫療機構的疾病防控工作。
  • 26米長的馬門溪龍做了「美容「,「無人「博物館文物都挺「忙
    該館標本部副主任夏曉飛站在古爬行動物展廳裡,指著「明星展品」——馬門溪龍骨架化石打開了話匣子,「這個大傢伙全長26米,僅脖子就超過13米,維護難度可想而知。」夏曉飛說,發掘的化石受到各種因素制約,幾乎不可能是「完好無損」地出土,對於缺失的部分會用石膏或樹脂材料製成的仿製品補全。這套巨大的馬門溪龍骨架化石,就有十多處是後補的。
  • 為傳奇昌都代言,著名歌星降央卓瑪獲西藏昌都市旅遊大使稱號,市長...
    西藏昌都,位於橫斷山脈腹心,處於川滇藏旅遊金三角區的要衝,著名的瀾滄江、怒江、金沙河等大河奔騰於深山峽谷中。 昌都是西藏的「東大門」,名符其實的「雪域之門」。昔日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是康巴腹心文化的靈魂之所在!
  • 福建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這個地方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發現了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首度發掘就有240餘枚恐龍足跡化石!這是中國迄今發現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
  • 福建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240餘枚足跡超8個種類
    人民網福州1月12日電 (陳歡歡)12日,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這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其中包括植食性蜥腳類、大、中、小型鳥腳類、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小型獸腳類等至少8種造跡者。該化石產地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
  • 速看,西藏昌都這三種特色美食,有沒有讓你垂涎欲滴呢?
    #昌都#昌都市古稱「康」或「客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所轄七個地區之一,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位於西藏東部,處在西藏與四川、青海、雲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經之地,也是「茶馬古道」的要地。
  •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老西藏精神」歷久彌新——十八軍後人重走父輩...
    十八軍後代蘆繼兵在西藏昌都與幹部群眾座談時慷慨激昂的一番話,讓在場的很多人都忍不住淚眼婆娑。    在西藏昌都解放70周年之際,30餘名十八軍後代從全國各地到四川成都集合出發,沿著父輩的足跡重走進藏路。他們在沿途觸摸、感受父輩們在藏的點點滴滴,親眼見證西藏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深刻感受到「老西藏精神」的深刻內涵,立志要將這種精神代代傳承發揚下去。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240餘枚,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
    、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從此結束了福建省「沒有恐龍」的歷史。足跡點的層面上保存了波痕、泥裂、蟲跡等豐富的沉積構造和遺蹟化石,顯示出恐龍在旱季湖畔(湖岸帶或湖灘)活動(如飲水、進食)的生活畫面。這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由多個足跡組成),也是目前中國範圍內發現的最大的恐爪龍類足跡。
  • 半個世紀前,在西藏遇見「龐貝末日」
    1973年,我從昌都汽車修理場被調到昌都地委宣傳部,擔任美工,主要的工作,是繪製一批大型宣傳畫,放置到昌都當時唯一一條水泥路兩邊——這條路,從地委大門,穿過銀行與百貨商場,直抵瀾滄江大橋橋頭。 自然不會有像樣的工作室,我的創作,全部在機關食堂的一塊空地上進行。
  • 新疆發現世界最大亞洲足跡屬恐龍腳印
    《科學通報》2020年第18期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的論文「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上最大的亞洲足跡」。新發現的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其中大型足跡為一新種:牛氏亞洲足跡,是世界上亞洲足跡屬中最大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