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240餘枚足跡超8個種類

2021-01-14 金臺資訊

人民網福州1月12日電 (陳歡歡)12日,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這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其中包括植食性蜥腳類、大、中、小型鳥腳類、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小型獸腳類等至少8種造跡者。該化石產地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

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彭光照認為,福建在恐龍化石資源方面具有很大潛力,從地質資料得知,福建恐龍生活的中生代地層出露非常廣泛,尤其與江西、廣東毗鄰的閩西地區一些盆地,比如上杭、連城、武平、漳平、永安等地。這次上杭恐龍足跡群的發現是福建恐龍化石發現的一個良好開端。

據現場專家介紹,該發現對福建省的恐龍化石研究具有裡程碑意義,對研究閩西距今約8000萬年晚白堊紀時期的古環境、古地理、古生態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此次發現對全球白堊紀晚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多樣性研究也具有重大意義。

相關焦點

  • 福建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這個地方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發現了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首度發掘就有240餘枚恐龍足跡化石!這是中國迄今發現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發掘現場圖片視頻公開!
    240餘枚足跡! 超8個種類! 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 福建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位於 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城南社區龍翔西側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240餘枚,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
    、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從此結束了福建省「沒有恐龍」的歷史。、四川昭覺、浙江東陽等地的晚白堊世足跡點。 考察第二天就找到恐龍在福建生活的證據 此前,在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中,除了天津、上海、福建、海南、青海和港澳臺都發現過恐龍化石,包括恐龍骨骼化石、足跡和蛋化石。綜合各方麵條件,福建省最有希望實現零的突破。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存在的證據
    記者12日從福建省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這也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的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址(2020年11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
  • 240枚腳印距今8千萬年!中國首次出土大型恐龍類足跡
    位於中國福建省的龍巖上杭縣發現了恐龍足跡群,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經過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這些恐龍足跡群距今8000萬年、至少8種、240餘枚,是中國目前發現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紀恐龍足跡群。
  • 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隱藏著大自然什麼秘密?
    巴中市通江縣毛浴鎮一個小山坡的石板上發現了疑似恐龍腳印,經過古生物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現場鑑定,這些腳印確係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距今約1.3億年。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留下腳印的恐龍連同那個遠古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透過1.3億年的腳印,我們能洞悉大自然的哪些秘密?
  • 這裡曾有恐龍出沒!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存在的證據。小型恐爪龍類足跡(2020年11月9日攝)。記者12日從福建省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這也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 新疆發現世界最大亞洲足跡屬恐龍腳印
    《科學通報》2020年第18期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的論文「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上最大的亞洲足跡」。新發現的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其中大型足跡為一新種:牛氏亞洲足跡,是世界上亞洲足跡屬中最大的類型。
  • 了不得:5歲男孩發現恐龍足跡!連種類都鑑別出來了
    導讀10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在四川通江縣毛浴鎮境內發現恐龍足跡,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孩子媽媽把圖片視頻傳給北京的專家,10 月10日,北京和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一行抵達現場予以了確認。在一塊面積約20平米的石頭表面,共發現五個足跡,專家判斷為白堊紀早期恐龍,距今約1.3億年。
  • 西藏昌都發現疑似馬門溪龍類足跡群
    本報北京12月12日電(記者張蕾 通訊員王董浩)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發現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足跡保存於昌都地區的中侏羅統察雅群紅色泥質粉砂巖或紅色粉砂質泥巖中,含足跡地層的巖性以及原生沉積構造和無脊椎動物遺蹟指示了濱湖相的沉積環境,說明這些恐龍曾經活躍於古昌都湖周圍。該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的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的恐龍分布範圍。
  • 【光明日報】西藏昌都發現疑似馬門溪龍類足跡群
    足跡保存於昌都地區的中侏羅統察雅群紅色泥質粉砂巖或紅色粉砂質泥巖中,含足跡地層的巖性以及原生沉積構造和無脊椎動物遺蹟指示了濱湖相的沉積環境,說明這些恐龍曾經活躍於古昌都湖周圍。該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的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的恐龍分布範圍。
  • 臨沂又現神秘恐龍足跡 小坑有三四個手掌大(圖)
    在這次考察鑑定中,專家們有了意外的重大發現——— 在對恐龍足跡化石進行鑑定後,一名國外專家在足跡化石周邊的土壤下發現了1組5個長有兩個腳趾的恐龍腳印。  據新華社報導,恐龍足跡研究專家馬丁·洛克利介紹,這是一種叫馳龍的恐龍足跡化石,新發現的馳龍足跡化石為中國第5例、世界第8例,填補了山東省空白。
  • 足跡化石或將揭開雙足鱷魚的神秘面紗
    類似這樣的腳印雖然以前也發現過,卻是在更為古老的巖石中。在三疊紀時期(2.52億至2.01億年前),鱷魚的親戚(鱷形超目的一個類群)是陸地上佔據著統治地位的爬行動物,其中包括一些像恐龍一樣用兩條腿行走的動物。這種形態在該時期末期應該已經消失,然而通過分析來自韓國晉州組一些年代較晚的地質痕跡發現,在三疊紀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有這種兩足鱷魚的身影。
  • 福建龍巖現雲豹足跡 林業局:幾十年來首次發現
    但是,他卻發現不對勁,山場附近,竟莫名多了堆白鷳鳥的羽毛,鳥的屍骨卻不知所終。更蹊蹺的是,下過雨的泥路上,竟然留下連串動物足跡,「梅花」形狀。  讓他更加訝異的是,接連兩天,都在附近發現連串動物足跡。最大的足跡,竟寬達「12釐米」。白鷳鳥的羽毛,也發現了三堆。  究竟是何猛獸,竟有如此大的「梅花」形腳印?肖華鳳將目標鎖向「華南虎」。
  • 內蒙古發現36種恐龍,它們如何被發現的?這幾大發現堪稱世界之最
    目前全世界發現的恐龍已超過1000多種,中國已經發現的恐龍有200多種,內蒙古發現的恐龍已達36種之多,12個盟市有9個盟市發現過恐龍化石。;同時又擁有豐富的恐龍骨骼化石和恐龍足跡化石。
  • 這個地方,隨處可撿到恐龍蛋化石,是侏羅紀時代恐龍樂園!
    走進博物館,大廳裡陳列著一副20米長、8米高的大型蜥腳類骨骼,周圍是翼龍、偷蛋龍等幾種恐龍模型。其中一隻被聲音和電控制的模擬霸王龍,抖著頭髮尖叫。它威力強大,栩栩如生,讓人懷疑它是幾億年前闖入侏羅紀公園的。
  • 科學家發現2.4億年前足跡
    地質調查顯示,這批足跡化石組合保存在么鋪鎮紅龍村中三疊統安尼階關嶺組松子坎段的薄至中厚層泥質白雲巖的層面上。該段地層曾產出了著名的羅平生物群——包括豐富的魚化石和海生爬行動物骨骼、節肢動物和棘皮、雙殼、腹足、腕足和菊石等無脊椎動物化石以及植物化石群。足跡點區域屬於瀉湖或淺海沉積。
  • 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留下腳印的恐龍連同那個遠古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透過1.3億年的腳印,我們能洞悉大自然的哪些秘密?,從晚三疊世-早侏羅世-中侏羅世-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晚白堊世各個時代的地層中均有發現,在我國獨一無二   川內幾處知名的大規模恐龍足跡化石群   1 峨眉川主恐龍足跡化石點   2 古藺漢溪恐龍足跡化石點   3 資中金李井恐龍足跡化石點   4 昭覺三比羅嘎恐龍足跡化石點
  • 雲探秘|第六站——朝陽化石谷
    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濟贊堂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是2010 年10 月對外開放的非國有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館內展出的化石標本物種豐富,幾乎涵蓋了熱河生物群所有的門類。博物館根據化石的種類劃分為8 個展廳,分別為木化石廳、哺乳動物廳、鳥廳、龍廳、植物廳、昆蟲廳、兩棲類廳、魚類廳。(1)木化石廳。
  • 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這是我國境內發現的第一個以白堊紀樹蕨莖幹化石為主的生物群。目前已發現白堊紀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十幾種。這些化石的發現為研究我國東北地區恐龍時代古生態、古氣候、古環境、古植被演變提供了重要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