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2020-12-23 西部網

12月18日,記者從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上獲悉,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據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劉樹臣介紹,自2018年起,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自然博物館等多名古生物學家對海倫市動植物化石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發現了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這是我國境內發現的第一個以白堊紀樹蕨莖幹化石為主的生物群。目前已發現白堊紀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十幾種。這些化石的發現為研究我國東北地區恐龍時代古生態、古氣候、古環境、古植被演變提供了重要證據。」

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位於黑龍江海倫國家森林公園,峽谷上接小興安嶺餘脈,下至海倫市東方紅水庫上遊,谷長10餘公裡,是小興安嶺西坡向松嫩平原的過渡帶,該區域生態系統完整,森林更新演替良好,物種多樣性豐富。2018年以來,海倫市先後三次邀請多所國家權威機構的古生物學專家前來考察研究。

「此次發現的古生物化石呈礫石態廣泛分布於河谷中,產出量大。化石個體較其他地區的大。化石類型豐富,既有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又有恐龍、龜鱉類等爬行動物。」中國地質博物館研究員程業明說,「其中大量登普斯基蕨莖幹化石的發現也為中國白堊紀地層與世界其他地區同時代地層的對比提供了證據。」

根據研究,程業明推斷,海倫地區在晚白堊世為舒緩的濱淺湖環境,河流縱橫,海倫大峽谷正處於河流和湖泊交匯處。當時氣候應溫暖溼潤,植被茂盛,蕨類植物和松柏類裸子植物生長,湖岸有龜鱉類、恐龍類等其他脊椎動物生活和繁衍,形成良好的陸相生態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副總工程師張立東通過調查發現,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主要有白堊紀樹蕨類、蘇鐵類、松柏類3大類植物化石,古生代原生動物蜓類化石,無脊椎動物腹足類、爬行動物龜鱉類和恐龍骨骼3大類動物化石。通過綜合室內整理和區域地層對比,初步認為海倫大峽谷地層應屬於晚白堊世-新近紀地層。

專家認為,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的發現為探討東亞、西歐和北美地區白堊紀植物群關係提供重要依據。同時,該地古生物化石矽化程度高,古生物本身結構構造保存完整,且具有典型環境指示特徵,是展示地質歷史變遷、化石埋藏和發掘的極好地球科學科普場所,應進一步開展科學研究和保護利用。

(原標題黑龍江發現罕見化石!)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誰不說俺家鄉好】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誰不說俺家鄉好】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2020-12-20 19: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罕見!化石凝固霸王龍和三角龍「生死決鬥」瞬間
    在歷史考古中,想要找到億萬年前的高質量化石並不容易,古代生物的完整實例則更加困難。北卡羅萊納州自然歷史博物館將在2022年展出一對「決鬥恐龍」化石,可謂曠世罕見。據BGR報導,考古學家在蒙大拿州「地獄溪地層」(Hell Creek Formation)厚厚的巖石中發現了三角龍化石及幼年霸王龍化石,兩隻動物的化石都有損壞的痕跡,說明它們在進行殊死搏鬥,很有可能兩敗俱傷。很顯然,這是一場生死戰。雙雙死亡後,最終被埋在沉積物中,形成了大家眼前看到的這一幕。
  • 中國發現神奇恐龍,化石保持睡覺姿勢!
    來自遼西的新發現中國的遼寧省是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產地,特別是大名鼎鼎的熱河生物群,曝出了一個又一個震驚世界的大發現,我們耳熟能詳的就包括了中華龍鳥、小盜龍、羽王龍等等。圖註:在陸家屯村附近發現的化石,圖片來自遼寧古生物博物館來自陸家屯村的化石相當完整,骨骼保持著連結的狀態,可以說是精品。
  • 雲探秘|第六站——朝陽化石谷
    此廳通過化石和復原圖,還原了這些早期哺乳動物是如何在身形龐大的恐龍時代生存下來,並且熬過了恐龍滅絕時的大災難。(3)鳥廳。鳥類是地球生命鏈的重要一環。近十多年來,在遼西及其周邊地區已發現早期鳥類化石14 目24 屬40 餘種,鳥廳以展出不同階段的鳥類化石來揭示鳥類及其飛行起源的問題。遼西熱河生物群的鳥類化石,目前已發現3 000 件以上。
  • 目前的霸王龍形象都是化石復原圖,那麼它們有沒有可能長著羽毛
    我們現在看到的霸王龍形象都是通過化石復原的,那麼這些恐龍有沒有可能長著羽毛呢?下面小編就來帶大家分析一下吧。最早的霸王龍復原圖是滿身的鱗片,長羽毛的復原圖出現在21世紀,來自於中國遼西。遼西的熱河生物群代表了早期白堊紀的神奇世界,古生物學家們在遼西發現了大量長羽毛的恐龍化石,其中就包括我們上文所說的羽王龍和帝龍。
  • 科研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苔類植物新類群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4月18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8日消息,該所通過與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相關研究人員的合作,對緬甸克欽邦白堊紀中期琥珀苔植物進行深入研究,發現苔類植物新類群。圖為深裂耳葉苔重建圖。
  • 科研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苔類植物新類群—新聞—科學網
    ,發現苔類植物新類群。 該項研究成果近期已發表於國際地學刊物《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 近年來,白堊紀琥珀中的古生物研究取得積極進展,但是對其中的苔類植物的了解和報導較少。
  • 白堊紀的恐龍長啥樣?毛茸茸的!有點好看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批形態各異的恐龍羽毛,對我們理解白堊紀恐龍的體表覆蓋物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Ryan C. McKellar)、博士生皮埃爾·考克斯(Pierre Cockx)共同研究。
  • 內蒙古發現36種恐龍,它們如何被發現的?這幾大發現堪稱世界之最
    還保存著世界罕見的風沙埋藏狀態的恐龍化石。 科學家發現一隻竊蛋龍趴在一窩蛋上的化石,最初,人們以為這隻竊蛋龍是在偷蛋,後來,才明白實際上它是這些恐龍蛋的媽媽,在用長了羽毛的前肢抱住蛋給它們取暖。 三、建設化工廠時,發現一副恐龍骨架 1985年,在錫林郭勒盟的查幹諾爾的一處建設工地上,人們在建設一個大的化工廠時,發現了一副恐龍骨架,內蒙古博物館當即派人進行發掘採集。
  • 這種恐龍比蜂鳥還小 緬甸琥珀又有新發現
    目前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了很多體型較小,身長不足1米的恐龍,例如寐龍(53cm)和小馳龍(39cm)。近幾年發現的體型最小的恐龍——耀龍,身長25cm,大約相當於一隻鴿子。但是耀龍就是恐龍體型的極限嗎?最近的發現可能會讓你大跌眼鏡。本周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一種恐龍新物種的論文。研究人員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種以前未發現的恐龍的完整頭骨化石。
  • 中國是發現恐龍最多的國家,「巨型汝陽龍」竟是世界最大恐龍化石
    河南省汝陽縣劉店鄉有座「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這裡發現的生活於晚白堊紀早期(距今約1億年至8500萬年間)的汝陽恐龍動物群,是中國乃至世界晚白堊紀早期的一個重要恐龍物證,它的發現填補了我國晚白堊紀早期恐龍研究上的空白,對研究大型蜥腳類和結節類恐龍的分布、遷徙、演化以及揭示恐龍生活習性、生存環境和最終的突然滅絕等具有重大價值
  • 佳士得化石、礦物和隕石拍賣鑑賞(七)
    一個非常罕見的標本,來自義大利維羅納附近著名的石灰巖地層,位於義大利阿爾卑斯山南緣。這具化石非凡的三維立體展示了兩隻完美連接的螃蟹,它們的爪子張開。在它的背面發現了一個清晰的母珍珠標本和一個清晰的母標本。 Monte Bolca化石以其卓越的品質而聞名於世,這對螃蟹就是完美的例證。
  • 研究利用植物化石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
    化石是生物與環境在漫長地質時期協同演化的產物,因而是探討高原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以及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證據。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組織「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古生物科考隊,聯合國內外多家科研院所,經過5年的大量野外工作及相關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
  • 中科院團隊新發現!五億年前化石「麒麟蝦」揭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11月5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宣布發現了一種形似蝦一樣的動物化石——「麒麟蝦」,該化石來自5億多年前,身體兼具真節肢動物和節肢動物祖先類型的多種特徵,是打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這項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 安順市龍宮鎮發現古生物化石群
    Ⅰ號龍化石長約1.2米(頭部未出露),Ⅱ號龍化石長度約0.8米(頭部未出露)。 據附近一居民介紹,發現龍化石的山體,是30多年前他家建房時開山採石的地點,當時曾發現很多石塊上存在與魚、壁虎相似的圖案,但由於不知道這些有圖案的石塊是什麼東西,沒有重視,都被打碎來修房子了。
  • 農民發現恐龍頭骨化石 系北美最古老的暴龍物種
    加拿大的約翰·德格魯特(John De Groot)是一名農民,同時也是一名古生物學愛好者,他在艾伯塔省海斯市附近的一次徒步旅行中發現了這些化石。據艾伯塔省皇家泰瑞爾博物館的一份新聞稿說,化石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展出。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最早的花骨海綿類化石
    中新網南京2月26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6日消息,該所研究人員在安徽省南部涇縣北貢特異埋藏海綿動物群中發現並報導了奧陶—志留紀過渡期的花骨海綿化石。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花骨海綿類化石,可將其化石記錄提前了3億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