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苔類植物新類群—新聞—科學網

2021-01-12 科學網

 

中新網南京4月18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8日消息,該所通過與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相關研究人員的合作,對緬甸克欽邦白堊紀中期琥珀苔植物進行深入研究,發現苔類植物新類群。

該項研究成果近期已發表於國際地學刊物《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

近年來,白堊紀琥珀中的古生物研究取得積極進展,但是對其中的苔類植物的了解和報導較少。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棟研究員、李亞博士,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Harald Schneider研究員以及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吳鵬程研究員合作,對緬甸克欽邦白堊紀中期琥珀苔植物進行深入研究並取得了系列成果。

該研究團隊報導了一塊保存較為完整且具解剖構造的耳葉苔科耳葉苔屬營養枝琥珀化石,並建立了深裂耳葉苔新種。

據了解,被命名為深裂耳葉苔的新類群主要特徵為營養枝側葉背瓣長卵形或橢圓形,葉尖具細尖,附體大且明顯,腹葉兩深裂。耳葉苔屬現生種的營養枝均不具深裂的腹葉,僅少數現生種的繁殖枝具有深裂的雌苞腹葉。

科研人員稱,光萼苔目大多數種類為附生植物,包括光萼苔科、耳葉苔科等7個科。分子系統發育研究表明苔類植物光萼苔目在白堊紀陸地革命時期多樣化速率明顯提高,但化石證據非常少。

光萼苔目是新生代琥珀化石中最常見的苔類植物,但相比而言在白堊紀琥珀中的記錄很少,通常由小碎片組成,而不是完整的植物。

迄今為止,緬甸白堊紀琥珀中僅報導有多囊苔科、扁萼苔科和耳葉苔科4屬6種等少數種類。當前深裂耳葉苔的發現,代表緬甸白堊紀琥珀生物群耳葉苔科的化石種的新進展,為進一步研究光萼苔目耳葉苔科在白堊紀中期的輻射和多樣性演化積累了化石證據。

本項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聯合資助。(完)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苔類植物新類群
    緬甸克欽邦白堊紀琥珀中的深裂耳葉苔。其中,綠色箭頭指示腹葉;藍色箭頭指示附體;青色箭頭指示假根。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4月18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8日消息,該所通過與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相關研究人員的合作,對緬甸克欽邦白堊紀中期琥珀苔植物進行深入研究,發現苔類植物新類群。圖為深裂耳葉苔重建圖。
  • 科研人員從琥珀中發現兩蜘蛛新科[組圖]
    圖為從緬甸克欽琥珀中發現的鋸氈蛛。新華社發(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供圖)新華社昆明11月25日電(記者莊北寧)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了解到,科研人員從緬甸克欽琥珀中發現兩個蜘蛛新物種鋸氈蛛和扁巨蛛,並基於新物種建立兩個新科,研究結果已在學術期刊《動物分類學報》英文版發表。據了解,白堊紀是陸地生態系統進化的重要地質時期,也是蜘蛛進化的重要階段。
  • 緬甸琥珀中的真雙子葉植物靜子花
    11月13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鑫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報導了一件在9900萬年前的緬甸琥珀中發現的靜子花(Lijinganthus revoluta)化石,為人們了解達爾文的「討厭之謎」提供了一個新的見解。
  • 最古老的「毛毛」蝸牛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10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他們在琥珀中首次發現保存了角質毛的陸生蝸牛,這對我們理解白堊紀蝸牛的多樣化,以及蝸牛與被子植物的協同演化有重要的意義。
  • 科研人員發現在1500萬年前的琥珀化石中發現一種奇特的花
    科研人員發現在1500萬年前的琥珀化石中發現一種奇特的花 2020-10-14 08:52:05 來源:科技日報 雍容華貴的牡丹、冰肌玉骨的水仙、出汙泥而不染的荷花……千百年來
  • 中科院植物所解析果實成熟作用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秦國政團隊和研究員田世平團隊初步明確了DNA甲基化與RNA甲基化之間存在內在關聯性,揭示了果實成熟調控的新機制
  •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新聞—科學網
  • 這種恐龍比蜂鳥還小 緬甸琥珀又有新發現
    近幾年發現的體型最小的恐龍——耀龍,身長25cm,大約相當於一隻鴿子。但是耀龍就是恐龍體型的極限嗎?最近的發現可能會讓你大跌眼鏡。本周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一種恐龍新物種的論文。研究人員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種以前未發現的恐龍的完整頭骨化石。這塊頭骨的尺寸比現生鳥類體型最小的蜂鳥還要小一些。
  • 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世界最古老動物精子,距今1億年
    一組古生物學家發現了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精子,這些精子1億年前被永久保存在緬甸琥珀中的介形蟲體內。其大小可達介形蟲整個體長的三分之一,被稱為「巨型精子」。介形蟲交配行為復原圖研究團隊由來自中國、德國和英國的研究人員組成。研究發現,介形蟲利用巨型精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在一億年前就已存在,這讓已知最古老的動物精子記錄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
  • 剛剛:科學們發現了世上已知最小的恐龍,就藏在緬甸琥珀中
    這個來自緬甸北部的標本,由一個困在9900萬年前的琥珀中的類似鳥類的頭骨組成。研究人員在著名的《自然》雜誌上撰文稱,這種恐龍的體型與蜂鳥相似——蜂鳥是現存體型最小的鳥類。這一驚人的發現可能有助於解釋小型鳥類是如何從恐龍進化而來的——恐龍通常體型更大。
  • 緬甸琥珀,到底值不值得收藏呢?
    眾所周知,琥珀是歷經千萬年時光的磨礪才形成的有機寶石,種類繁多,顏色豐富多彩,質地輕盈溫潤,非常珍貴,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而近年來,緬甸琥珀快速崛起,成為琥珀收藏中當之無愧的黑馬,那麼相對於其他產地的琥珀,緬甸琥珀究竟有何優勢呢?其實緬甸琥珀主要在以下5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恐龍 與蜂鳥大小相當
    圖源:太陽報【海外網3月12日編譯報導】科學家日前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研究人員將它命名為「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據英國《太陽報》11日報導,這隻恐龍的頭部比黑醋慄還要小,被完整地包裹在琥珀裡。它的細節也被琥珀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研究人員可以很好地利用3D技術還原它原本的結構。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高效塑料生物降解策略—新聞—科學網
    科研人員發現迄今已知的最高效的全菌PET塑料降解策略,證實了嗜熱全菌催化策略的優越性和應用前景。 目前,全世界每年的塑料產量已達4億噸且與日俱增。因有效降解困難帶來環境汙染問題引發普遍關注。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塑料因物理化學結構穩定,自然環境下難以分解,會引發長期生態問題。
  • 極其稀有的溶洞視覺感,緬甸琥珀中的珍品,緬甸根珀
    緬甸琥珀作為世界上古老的琥珀之一,它的品種繁多,今天小志主要講解一下緬甸的根珀。緬甸根珀,原來叫法是「珀根」,是緬甸雲南等地人民覺得這種不透明琥珀是琥珀沉底的那部分,所以冠以"珀根"一名,最原始的根珀為白色,而根珀滲入其他礦物質會形成不同顏色,如礦物質會讓根珀演變成黑根、花根,而酸性物質會讓根珀演變成黃根或根密。名字也由原來的珀根叫成了根珀。
  • 俄科研人員發現有助於預防新冠感染的植物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消息 俄羅斯波羅的海聯邦大學的科研人員發現,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藥用植物中,西洋接骨木的提取液預防冠狀病毒感染最為有效。該校新聞處稱:「西洋接骨木(Sambucus nigra)提取液在in vitro(體外試驗)中對流感病毒具有抗病毒作用,對呼吸道細菌性病原體也有作用。還有證據顯示,西洋接骨木可抑制人類冠狀病毒NL63(HCoV-NL63)的複製和附著,該病毒雖然有別於COVID-19的病原體,但也屬於冠狀病毒。西洋接骨木是預防和冠狀病毒感染初期最有效的藥草。」
  • 科研人員在雲南發現一植物新種金平異藥花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常玉選 攝中新網紅河12月22日電 (常玉選)記者22日從雲南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獲悉,該局科研人員聯合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者在保護區野外考察過程中,發現野牡丹科異藥花屬的一個新種——金平異藥花。目前,該植物在當地已發現1000餘株。
  • 控制澱粉品質的關鍵基因被找到了—新聞—科學網
    有一類澱粉卻是例外,那就是抗性澱粉,這類十分「個性」的澱粉不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在腸道中被微生物分解後能產生有益的短鏈脂肪酸。因此,提高澱粉中抗性澱粉的含量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科研人員通過非轉基因的方法成功提高了馬鈴薯澱粉中直鏈澱粉和抗性澱粉的含量,並對其機理進行了初步的解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趙魁義、姜明、婁彥景聯合西南林業大學教授田昆編著的《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   據悉,作為野外識別溼地植被與植物的工具書,《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共收錄我國溼地植被型59個群系67個群叢,以及常見的溼地植物659種(含變種和變型)。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薇甘菊屬C3植物,通過全基因組測序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在正常環境下(非乾旱高溫、荒漠戈壁等較惡劣環境條件)生長的薇甘菊可能存在另外一種光合作用碳同化途徑——景天酸代謝途徑(CAM途徑)。CAM途徑一般是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乾旱及半乾旱地區的一些肉質植物所具有的一種光合代謝途徑,其葉片氣孔白天關閉,夜間開放,是一種適應極端環境的光合代謝途徑。
  • 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 被古生物學家命名為眼齒鳥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