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宮果真有「龍」!安順市龍宮鎮發現古生物化石群

2020-12-21 騰訊網

誰說龍宮無「龍」?

近日,來自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12地質大隊大隊長宋繼偉、貴州旅遊地學研究院院長陳明華、安順市自然資源局地災中心主任柏成彪、IP島科普教育研究院專家周遠洋等一行,來到安順市黃果樹管委會龍宮鎮下苑村一座山上,考察了當地發現的龍、腕足類、珊瑚類等古生物化石群。

發現兩條清晰龍化石

專家在山上看到,在一塊多年前被開採出來的石板面上,有兩條身體交叉的龍樣化石。這塊石板呈近似長方形狀,最長處約2米,最寬處約1.5米,石板上一條龍化石為橫向,一條為縱向。兩條龍身體交叉,一條呈仰狀,一條呈趴狀。

考察人員用水將石板衝刷乾淨,再用毛巾將水擦去,龍化石的面貌更加清晰了。

龍化石的肋骨、脊椎骨、頭骨、尾骨等清晰可見,龍身彎曲的形狀很是美觀,是難得一見的地質遺蹟奇觀。

據112地質大隊前期調查人員調查,將這兩條龍編為Ⅰ、Ⅱ號,靠西側(趴狀者)為Ⅰ號龍,東側(仰狀者)為Ⅱ號龍。Ⅰ號龍化石長約1.2米(頭部未出露),Ⅱ號龍化石長度約0.8米(頭部未出露)。

據附近一居民介紹,發現龍化石的山體,是30多年前他家建房時開山採石的地點,當時曾發現很多石塊上存在與魚、壁虎相似的圖案,但由於不知道這些有圖案的石塊是什麼東西,沒有重視,都被打碎來修房子了。

據112地質大隊調查人員劉剛介紹,這處化石群的最初發現,是2020年8月13日。

當時,112地質大隊生態環境院在開展地質災害大排查工作時,調查人員劉剛、鮑淼、林權富、楊光祥、何騰躍等,在黃果樹管委會龍宮鎮下苑村一座山上發現了這處龍古生物化石,初步分析屬古生物化石的重大發現,並立即上報安順市自然資源局。

8月14日,貴州省自然資源廳組織古生物專家組匯同安順市自然資源局、112隊地質大隊相關人員共同前往現場調查核實。經古生化專家初步鑑定,該化石出露於三疊系中統青巖組地層中,距今約2.4億年,較關嶺新鋪生物群尚早約0.3億年,初步認定為海生龍幻龍化石。

另發現多處古生物化石點

據了解,為進一步發掘該古生物化石的科研價值,更好地保護這處古生物化石,112隊地質大隊成立了專業的地質調查小組,在收集前人的地質資料和科研成果的基礎上,對以往的資料進行分析,對該龍古生物化石地點及其周邊開展了1:10000地質調查、1:1000實測剖面取樣等工作,了解該處龍古生物化石賦存層位、產出狀況等,提出龍古生物化石賦存區域,為下一步古生物化石科研與保護提供依據。

化石群距離安順市中心約6公裡,海拔約1300m,附近有花安高速、007縣道通過,交通較方便。

化石群位於龍宮景區附近,該地集溶洞、峽谷、瀑布、峰林、絕壁、溪河、石林、漏鬥、暗河等多種喀斯特地質地貌景觀於一體,是喀斯特地貌形態展示最為全面、集中的景區,被譽為「天下喀斯特,盡在龍宮」。

據112隊地質大隊調查人員林權富介紹,2020年8月19日至9月2日,112隊地質大隊還在當地進行了野外調查,在化石點周邊數平方公裡範圍內,對含龍古生物化石層位及各古生物化石點進行實地調查。共調查了64個野外地質點,取樣18件,其中發現1處凝似龍古生物化石點、2處疑似雙殼等古生物化石富集點。

當天,專家在龍化石點附近,發現疑似龍化石點多處,還發現許多類似骨骼的化石,以及許多雙殼類、腕足類、珊瑚類、植物類化石。

專家認為,這兩條龍化石的發現,填補了中三疊紀黔南凹陷區海生爬行類生物演化的空白,對古生物演化過程及地史事件、氣候演變研究等方面意義重大,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龍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此處龍化石的形成成因是怎樣的?

據專家分析,調查區龍化石產於中三疊統青巖組上部一套薄層泥灰巖中,龍化石順層產出,嚴格受層位控制,在中三疊世,調查區處於臺地前緣斜坡相,在斜坡相可能存在島嶼或臺緣礁灘,島嶼附件的一定面積的淺水區,該淺水區域水體養分充足,適合生物大量繁殖。

大量繁殖的生物,為水生爬行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導致了該區域水生爬行生物的繁盛,當水生爬行生物死亡後被保存下來形成了化石。

通過本次調查工作,初步查明調查區地層層位、地質構造、龍化石保存層位、產出狀況等;新增龍化石點1處,疑似龍化石點2處,腕足類、貝殼類多處。

通過調查,獲得了調查區龍化石地層出露位置第一手現場資料。通過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總結了調查區的貴州的形成原因以及區內尋找龍的標誌,為今後在調查區內開展尋找龍化石工作提供依據。

據了解,由於本次調查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植被覆蓋較嚴重、露頭差、路線跨度長,本次調查工作未能將含龍化石層圈定,標誌層也還未完全確定。今後加大工作力度,動用相應的工程技術,揭露更多的龍化石保存層位,預期會發現更多龍化石。

專家預判,從目前情況看,在一塊石頭上就出現兩條龍,另有多處發現龍的骨骼,說明這一帶當時是有較大的龍群體存在,那麼在未揭露的地層中,可能會有較多的龍化石存在。

未解之謎還有待專家研究論證

據專家介紹,貴州龍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爬行動物,兩棲於濱海環境,屬蜥鰭類。

生於中生代三疊紀中期,距今已有2.43-2.31億年。

貴州龍化石,是20世紀50年代在貴州省發現的,故名「貴州龍」。其特點是頸長探出,頭近三角形,眼眶大而圓,四肢細長,前肢比後肢稍粗,爪短,體型酷似現代爬行類的蜥。其體長10-30cm,體雖小卻是龍族的祖先。

貴州龍生活在中三疊紀,現在的貴州興義一帶當時還是一片澤國,這裡生息著一種小型幻龍——貴州龍。它小腦袋、長脖子,身體寬扁,很像後來出現的蛇頸龍。它四肢仍保留趾爪,能像鱷魚一樣匍匐前行。它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裡,寬大的腳掌及細長的尾巴很適於在水中遊泳。與其他幻龍一樣,貴州龍也喜歡吃魚及小型水生動物。

據了解,目前發現的龍類化石很多,有恐龍、貴州龍、魚龍、幻龍等種類。至於龍宮鎮下苑村發現的這些龍化石,由於兩條龍化石的頭部均未出露,因此從外觀上還不能判斷其屬於哪一種龍類化石,還需有關專家作進一步研究考證後才能作出結論。

據悉,目前112隊地質大隊已經編制完成並提交了《貴州省安順市龍宮鎮玳瑁山古生物化石群地質調查報告》,對今後加強調查區古地理、古構造、古沉積環境的研究,詳細分析調查區龍的形成成因,為調查區內龍的調查、開挖、保護等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以上信息來源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

記者@賈華

相關焦點

  • 貴州龍宮果然有龍!安順市龍宮鎮發現古生物化石群
    來到安順市黃果樹管委會龍宮鎮下苑村一座山上,考察了當地發現的龍、腕足類、珊瑚類等古生物化石群。 據112地質大隊調查人員劉剛介紹,這處化石群的最初發現,是2020年8月13日。 當時,112地質大隊生態環境院在開展地質災害大排查工作時,調查人員劉剛、鮑淼、林權富、楊光祥、何騰躍等,在黃果樹管委會龍宮鎮下苑村一座山上發現了這處龍古生物化石,初步分析屬古生物化石的重大發現,並立即上報安順市自然資源局。
  • 貴州省發現化石群,傳說中的龍不是虛構,初次找到「龍化石」!
    從古至今關於龍的傳說數不勝數,甚至有很多人刻畫了龍的形象,一時間大家對龍的存在深信不疑,如果龍不存在的話,或許在十二生肖中根本看不到龍,不同的人對龍有著不同的看法,然而最近一段時間,在安順市發現的古化石群,或許會顛覆你對龍的認知。
  • 安順市31家A級景區向醫護人員免費開放
    3月26日,都市新聞記者從安順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獲悉,為致敬全國醫護工作者,自疫情結束,景區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安順市31家旅遊景區將向全國醫護工作者免費開放。安順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工作人員介紹,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醫護工作者不畏艱險、英勇奮戰,舍小家、為大家,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們是「最美逆行者」。日前,我們向全市旅遊景區發出對全國醫護工作者實行門票免費的倡議,此舉得到安順境內所有A級旅遊景區的積極響應。
  • 安順出土龍化石,傳說中龍圖騰的真實身份或許就是它
    最初的龍更像馬或是牛一樣的動物,身體較為粗壯,四肢較長。後來龍的形象逐漸發展為身體修長,四肢幾乎只剩龍爪的形象,成為盤龍。那麼若是真的存在龍,到底哪一個更接近真正的龍呢?最近,在安順市黃果樹管委會龍宮鎮下苑村發現了一些龍的化石。在一塊多年前被開採出來的石板面上,有兩條身體交叉的龍樣化石。
  • 福建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240餘枚足跡超8個種類
    人民網福州1月12日電 (陳歡歡)12日,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這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其中包括植食性蜥腳類、大、中、小型鳥腳類、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小型獸腳類等至少8種造跡者。該化石產地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
  • 福建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這個地方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發現了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首度發掘就有240餘枚恐龍足跡化石!這是中國迄今發現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
  • 這才是"侏羅紀公園" 射洪發現大規模原生矽化木化石群
    4月16日,射洪縣正式通過國家級化石產地的五年保護規劃,成為四川首家通過國家批准的化石產地規劃。古生物專家王永棟介紹,如果說自貢是侏羅紀恐龍為代表的動物群聚集地,射洪可以說是侏羅紀遠古森林的重要而獨特的集中產地代表。
  • 中國發現神奇恐龍,化石保持睡覺姿勢!
    來自遼西的新發現中國的遼寧省是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產地,特別是大名鼎鼎的熱河生物群,曝出了一個又一個震驚世界的大發現,我們耳熟能詳的就包括了中華龍鳥、小盜龍、羽王龍等等。圖註:在陸家屯村附近發現的化石,圖片來自遼寧古生物博物館來自陸家屯村的化石相當完整,骨骼保持著連結的狀態,可以說是精品。
  • 「第七屆安順市旅遊發展大會」安順公布2020年文化旅遊「十佳...
    9月28日,第七屆安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上公布了安順市2020年文化旅遊「十佳」系列結果。十佳旅行社分別是:關嶺自治縣奇緣谷旅行社、貴州黃果樹旅遊區匯遠旅行社、貴州金燦風景旅行社、貴州安順陽光假日旅行社、貴州悅遊旅行社、貴州新西南國際旅行社、貴州安順福運旅行社、貴州省安順市激情旅行社、貴州安順天馬旅行社、貴州安順秀美黔中旅行社。十佳旅遊商品共10個大類30種產品,分別是:「屯堡小孃孃」公仔為代表的民族文創類商品。木雕墜子為代表的屯堡文創類商品。
  • 古生物化石當「藥材」賣?陝西「龍骨」保衛戰進行時
    「土坡地勢夠高,有個望遠鏡周圍很多地方都能看得清。」鍾延亮說道。在榆林市子洲縣的一些山坳裡,埋藏著由於地質變化形成的「龍骨」,又叫古脊椎動物化石,屬於古生物化石的一種,有極高的學術科研價值和一定的藥用價值。前幾年盜挖「龍骨」現象嚴重,但由於只是認定其為藥材,涉案經濟價值不高,故處罰力度較輕。
  • 一個古生物化石,距今至少有3億年歷史,卻無人知道它是誰?
    曾經有哪些生物存在過?沒錯,我們無法穿越時空回到過去,想要研究探索地球生命史,我們能夠依靠的只有兩個法寶,一個是地質勘測研究,一個則是生物的化石。雖然過去的歲月我們無法親眼看到,但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卻會保存在巖石中。
  • 12生肖為何唯獨龍沒有實物?貴州發現骨骼酷似龍的化石
    作家這樣描繪它,「聲音響似銅盤,口角旁有鬍鬚,頷下有顆明珠,頭上有根尺木,有了這根尺木才能升天。呵口氣變成雲,又會變水又會變火。」《三國志》的作者羅貫中曾借曹操之口,說龍:「會變大會變小,會升天會隱身,還會起雲吐霧。飛在天空中,隱藏在海波裡。」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240餘枚,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
    、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從此結束了福建省「沒有恐龍」的歷史。次日,在進一步清掃化石所在的層面後,十個、數十個、上百個足跡逐漸被發現,從而揭開了上杭恐龍足跡群大發現的序幕。
  • 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這是我國境內發現的第一個以白堊紀樹蕨莖幹化石為主的生物群。目前已發現白堊紀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十幾種。這些化石的發現為研究我國東北地區恐龍時代古生態、古氣候、古環境、古植被演變提供了重要證據。」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證據—新聞—科學網
    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 繪圖 張宗達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該研究中的化石樣本揭示了海生動物肢體同步運動、划行或撐行的運動方式——即對稱的左、右肢同時運動。研究發現的新足跡類群安順足跡和雙槳跡比雲南羅平縣關嶺組獅子山段產出的雙槳跡時代更早,代表了中三疊世(安尼期,約2.4億年前)出現的同步遊動樣式,其中安順足跡是迄今最早的關於楯齒龍或龍龜類動物遊泳或「撐行」運動的遺蹟化石記錄。
  • 星太奇:奮豆對古生物化石不屑一顧,館長怒把「鎮館之寶」亮出來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星太奇》的漫畫,星太奇和奮豆都是漫畫裡的主角,倆人都各有特長,星太奇代表了頑皮,奮豆負責搞笑的擔當,那麼他們在一起會發生什麼故事呢?讓我們來看看吧!星太奇:奮豆對古生物化石不屑一顧,館長怒把「鎮館之寶」亮出來話說這天奮豆等人一起來到了古生物的博物館,在這看能見到許多古生物的化石!館長拿出了一個得意化石,沒想到卻被給嘲諷了,認為這些化石太過於無聊,根本沒有任何的看頭!館長一怒之下把鎮館之寶拿了出來!
  • 松果仁研習社與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共建生物保護行動者中心
    近日,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文化起源地與生態記憶專項基金、浙江省七彩陽光公益基金會Enable社會創新發展專項基金和松果仁研習社完成三方籤約,共同成立「中國古生物保護青年行動者中心」,目的在於跨界整合多方資源,從而普及古生物化石、古人類文化起源、生物與古環境演化領域的公共知識,共同發展古生物與古環境保護領域的有生力量
  • 雲探秘|第六站——朝陽化石谷
    (4)龍廳。以朝陽地區出土的大量帶羽毛的恐龍化石為主線,詮釋了帶羽毛的恐龍與鳥類起源和羽毛起源的關係,為探討早期鳥類的演化,證明鳥類起源於小型獸腳類恐龍提供了確鑿的證據。(5)植物廳。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對植物化石的發現和了解不多,所以熱河生物群中植物的研究起步較晚,但也取得了不少成績。
  • 【誰不說俺家鄉好】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是研究東北地區恐龍時代植被、古環境、古氣候,探討東亞、西歐和北美地區白堊紀植物群關係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