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化石當「藥材」賣?陝西「龍骨」保衛戰進行時

2020-12-21 中國長安網

「龍骨」上的承載

——陝西破獲重大文物案件系列報導之一

辦案民警在清點化石碎片。(資料照片)

收繳的部分「龍骨」。

編者按

文物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陝西是文物大省,許多中國古代文明燦爛與輝煌的歷史印記,就深藏在腳下這片三秦熱土中……

2019年,陝西省公安機關共破獲文物案件250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97人,追繳文物3027件。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的全國打擊防範文物犯罪成果展上,陝西省的參展案件及文物數量均居全國首位。傲人的成績,一方面反映出三秦大地歷史文化的悠久,另一方面更展示出陝西省公安機關打擊文物犯罪的輝煌戰果和保護文物的堅強決心。

4月1日,陝西省榆林市子洲縣槐樹岔鄉月牙樹臺村。

在走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後,村民張某帶著我們來到這個山坳,這裡有一個至今讓他心悸的洞口。他曾是盜挖「龍骨」的一員,在一次挖掘中發生塌方,他的腰部被砸傷,斷了8根肋骨。後因為盜挖「龍骨」,他被判了緩刑。

落日的餘暉,灑落在山坳裡的小樹之間。警察與曾經的盜掘者在這裡並肩而行。張某曾因錯誤的認知,與作為「龍骨」保護者的當地警方成為對立者。而現在,對「龍骨」有了正確認識的張某,堅定地與警方站在同一戰線,一同守護著深藏在家鄉土地下的「龍骨」,守護著三秦大地歷史的記憶。

「就是前面那個山坡,我們去年5月份辦案的時候,就在那裡蹲守了好幾天!」

循著粗獷的嗓音,記者看向了子洲縣馬岔派出所所長鍾延亮所指的方向,那裡是一道比周圍地形略高的土坡。

「土坡地勢夠高,有個望遠鏡周圍很多地方都能看得清。」鍾延亮說道。在榆林市子洲縣的一些山坳裡,埋藏著由於地質變化形成的「龍骨」,又叫古脊椎動物化石,屬於古生物化石的一種,有極高的學術科研價值和一定的藥用價值。前幾年盜挖「龍骨」現象嚴重,但由於只是認定其為藥材,涉案經濟價值不高,故處罰力度較輕。這幾年隨著「龍骨」科研價值的凸顯,保護「龍骨」也成了當地公安的重要工作之一。

給我們帶路的張某也搭話道:「『龍骨』越來越少了,是應該保護起來了……」

■山坳裡的「龍骨」

2019年5月中旬的一天,一陣急促的報警電話打破了子洲縣公安局馬岔派出所的寧靜。

「槐樹岔鄉有人在盜挖『龍骨』。」

簡單的一句報警,引起了馬岔派出所所長鍾延亮的警覺。在及時向子洲縣公安局主要領導匯報後,鍾延亮和民警們開始了縝密的偵查。因為無法確定具體盜挖地點,鍾延亮便從犯罪嫌疑人的活動軌跡入手。6名民警分成兩組,一組在槐樹岔鄉月牙樹臺村幾個盜掘「龍骨」的地點輪班蹲點守候,另一組進行走訪排查。5天後,民警發現該鄉張石畔村村民左某明、張某應兩人頻繁往返於兩村之間,形跡可疑。在確定兩名嫌疑人後,民警決定依法對月牙樹臺村左某明的親戚張某的住處進行突擊檢查,結果發現了未來得及處理的「龍骨」780餘公斤及作案工具。隨後,民警在繼續深挖線索後,發現村民張某國也長期進行盜掘活動,隨即將其抓獲,在其家中查獲「龍骨」25.2公斤。後經查明,張某國從2018年12月起,陸續盜掘「龍骨」380餘公斤,獲利1.2萬餘元。

■填補陝西省辦理「龍骨」案空白

據鍾延亮介紹,盜掘「龍骨」案的難點一是抓捕難,因為山裡視野開闊,即使民警看到在某一個山坳裡有人盜掘,但往往趕過去時,犯罪嫌疑人就已經跑了。另一個難點就是「龍骨」價值的認定和鑑定難,而榆林市榆陽區偵辦的陝西省第一起「龍骨」案,給他們辦案起到了很大的參照作用。

說起陝西省第一起「龍骨」案,榆林市公安局榆陽分局刑偵大隊民警何永斌這樣介紹道,2010年以前,當地人都把「龍骨」當藥材出售,從2011年1月1日《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正式實施之後,人們才對「龍骨」有了正確的認識。在榆林警方和政府的大力宣傳下,當地盜掘古生物化石案已少有發生,近年來的案件大多都是外地人流竄作案。

2019年3月17日,犯罪嫌疑人楊某從外地駕車至榆林,經多方打聽,發現該市榆陽區麻黃梁鎮附近有「龍骨」,便先後僱用11人盜掘,同年4月1日被民警當場抓獲,並在其租住的村舍中繳獲疑似「龍骨」,稱量共計1298公斤。經審訊,該盜掘團夥使用特製工具作案,分工明確、手法專業。犯罪嫌疑人歸案了,但如何確定法律責任又成了一個難題,因為以往沒有辦理過類似案件,犯罪嫌疑人往往辯稱自己是在挖藥材,但「龍骨」的意義又遠不止藥用價值這麼簡單。後榆林市公安局決定,將涉案的「龍骨」送往西北大學。經地質學系專家鑑定,涉案「龍骨」屬於新近紀元北方常見的三趾馬動物群種類,包括羚羊、三趾馬、似大唇犀,該類化石具有很大的保護和科學研究價值。

從偵辦的陝西省第一起「龍骨」案件起,涉及古脊椎動物化石的相關案件的辦理,開始有了一個完整的可參考的辦案流程。該案的順利辦結,彌補了陝西省辦理此類案件的空白,推動了榆林市在全市範圍內組織開展古生物化石保護和專項整治行動。

■打擊保護並重

2019年4月,榆林市公安局橫山分局得知,轄區石窯溝辦事處某村一處山坳裡,被側挖開14個土洞,疑似盜掘「龍骨」,但盜洞已經被廢棄。專案組民警認為,犯罪嫌疑人不會輕易放棄已經挖好的盜洞。民警姚建餘和同事決定對該地進行不定期巡查。同年10月,當自以為風聲過去的李某等6名犯罪嫌疑人再次前來盜掘「龍骨」時,被巡查的專案組民警當場抓獲,現場查繳「龍骨」93公斤。

公安橫山分局刑偵大隊大隊長賀鑫介紹道,該案的破獲及時消除了安全隱患,極大地震懾了此類犯罪,有效遏制了破壞文物及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而此類案件的偵破帶來的啟示是,不僅要注重對犯罪嫌疑人的抓捕,更要對探、掘、盜、運、銷「一條龍」的「龍骨」文物犯罪網絡進行全鏈條打擊,同時,還要加強與文物部門的協作,打擊和防範並重,不僅要打,更要保護。

在打擊盜掘「龍骨」犯罪過程中,榆林市公安局黨委始終高度重視,從刑警支隊、網安支隊、技偵支隊、法制支隊等部門抽調精兵強將,成立由常務副局長劉世津任組長、刑警支隊支隊長馬銳任副組長的專案組,在全市掀起了打擊盜掘「龍骨」犯罪高潮。2019年,該市共破獲盜掘「龍骨」案件64起,抓獲犯罪嫌疑人43人,追繳「龍骨」3100餘公斤。馬銳介紹道,上述案件的破獲,大部分都有熱線舉報、警民聯合的共同點,這說明了當地民眾對「龍骨」的保護意識在逐步提高。(董麗君高虎)

相關焦點

  • 龍骨被當作藥物食用,它真身是一種化石,有一種神奇的效果?
    筆者:扶蘇1899年,熟知醫理的國子監祭酒王懿榮來鶴年堂抓藥,偶然間發現一味名為「龍骨」的藥材中含有一些特殊的劃痕,看起來像某種圖案和文字,並且委託山東商人範維卿大量收購這類藥材。被作為中藥使用的龍骨,是一種古生物骨骼化石在隨後的研究中,藉助於金石學基礎,王懿榮判斷這些「龍骨」上的痕跡屬於一種早期文字,並將其命名為「甲骨文」,還初步推測它們起源於商代,從此開啟了漫長的文字研究歷程。
  • 甲骨文的歷史:最早被農民發現當藥材賣,藥店還嫌品質差拒收
    中藥裡就有一種藥材叫作龍骨,那顯然是將動物骨頭的化石研磨入藥。有幾個地方盛產龍骨——廣西、雲南、廣東的西邊,北邊有山東半島沿海地帶。這些地方都是因為地殼隆起,造成地質變化,將原來埋藏在土地裡的動物骨骸封存入更深的地底下,變為化石。所以,今天在中國研究古生物化石最理想的地方就是廣西、雲南、貴州一帶。這一帶甚至出土了極為重要的恐龍化石。
  • 安順市龍宮鎮發現古生物化石群
    Ⅰ號龍化石長約1.2米(頭部未出露),Ⅱ號龍化石長度約0.8米(頭部未出露)。 據附近一居民介紹,發現龍化石的山體,是30多年前他家建房時開山採石的地點,當時曾發現很多石塊上存在與魚、壁虎相似的圖案,但由於不知道這些有圖案的石塊是什麼東西,沒有重視,都被打碎來修房子了。
  • 安順市龍宮鎮發現古生物化石群
    Ⅰ號龍化石長約1.2米(頭部未出露),Ⅱ號龍化石長度約0.8米(頭部未出露)。 據附近一居民介紹,發現龍化石的山體,是30多年前他家建房時開山採石的地點,當時曾發現很多石塊上存在與魚、壁虎相似的圖案,但由於不知道這些有圖案的石塊是什麼東西,沒有重視,都被打碎來修房子了。
  • 星太奇:奮豆對古生物化石不屑一顧,館長怒把「鎮館之寶」亮出來
    星太奇:奮豆對古生物化石不屑一顧,館長怒把「鎮館之寶」亮出來話說這天奮豆等人一起來到了古生物的博物館,在這看能見到許多古生物的化石!館長拿出了一個得意化石,沒想到卻被給嘲諷了,認為這些化石太過於無聊,根本沒有任何的看頭!館長一怒之下把鎮館之寶拿了出來!
  • 一個古生物化石,距今至少有3億年歷史,卻無人知道它是誰?
    古生物化石,指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蹟,包括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化石及其遺蹟化石。古生物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的科學依據。我們都知道,地球在數十億年的歲月裡,地質並不是一直保持穩定,而是平均每隔數千萬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大的地質活動。
  • 松果仁研習社與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共建生物保護行動者中心
    近日,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文化起源地與生態記憶專項基金、浙江省七彩陽光公益基金會Enable社會創新發展專項基金和松果仁研習社完成三方籤約,共同成立「中國古生物保護青年行動者中心」,目的在於跨界整合多方資源,從而普及古生物化石、古人類文化起源、生物與古環境演化領域的公共知識,共同發展古生物與古環境保護領域的有生力量
  • 藥材「龍骨」變為國寶「甲骨」?近代甲骨的發現傳奇
    據說,最早將甲骨作為藥材賣給中藥鋪的人名為李成,他是居住在河南安陽小屯一帶的剃頭匠。有一次,李成渾身長滿膿瘡,由於他家境貧寒,沒錢買藥,於是便將自己挖出來的甲骨磨碎成粉後敷在膿瘡上,沒想到,甲骨磨成的粉末竟然可以吸膿止血。從此以後,李成便將甲骨作為「龍骨」賣到中藥鋪。
  • 坐擁世界頂級化石資源卻門可羅雀
    目前我國自然博物館產權單位、主管部門各不相同,但都面臨著類似的困境:本該敞開大門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但由於缺少運營經費支撐,只能通過收取門票衝抵水電、人工、折舊等成本,更談不上對設施和展品進行更新、開展相應的市場推廣和品牌包裝,由此也陷入了「越收門票人越少,人越少經營越困難」的惡性循環。
  • 城口雞鳴寺之謎:石碑表面驚現不明古生物化石,近看像蟲,遠看如羽毛
    ▲被高山環抱的雞鳴寺近日,我們在該縣走訪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個久藏於雞鳴寺中的秘密。今日,我們邀請到權威專家揭開其中謎題。寺中石碑鑽出一條「蟲」據當地有關記載,雞鳴寺始建於東漢年間,相傳漢光武帝劉秀路經正在修建的寺院,時逢雄雞啼曉,故此得名。
  • 失傳已久的金瘡藥,只因配方中的龍骨太昂貴,你知道龍骨是啥嗎?
    而如今,金瘡藥更是失傳已久,那麼這種珍惜的藥材到底是什麼製造的,以致於如此稀有。根據古人記載這其中所含有一種名貴的中藥材,這便是龍骨。那龍骨又是什麼呢?其實,說的就是上古時代的恐龍化石。古代的科技不發達,人們見到這些化石也沒有什麼概念,更是認為這龐然大物便是「龍」。
  • 被用於中藥的螃蟹化石,「石蟹」
    螃蟹化石國內最早文獻記錄出自一千多年前的《日華子諸家本草》中的一味中藥「石蟹」,別名:蟹化石、大石蟹、靈石蟹、石螃蟹。《日華子諸家本草》著作年代尚無定論,一般認為是五代時作品,或稱北宋初年作品。本書原著早在宋代已經佚散,但其主要內容,可在《證類本草》與《本草綱目》等書中見到。
  • 古生物化石已經出土60多年,可是科學家們到現在都不知是什麼怪物
    我們都知道對於古生物的研究,其實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而且還需要有一定的想像力才行,不然就只能「嘎然而止」。就比如在61年前出土的神秘化石,科學家到現在都不知道它是什麼,只能叫它「怪物」,它就是生物學界最著名的「怪物塔利」。
  • 雲探秘|第六站——朝陽化石谷
    朝陽化石谷是國家AAAA 級旅遊景區,是以化石文化為主題、古生物博物館為核心、互動體驗為特色的新型文化旅遊景區,也是古生物學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觀賞性、互動性和趣味性。2014 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
  • 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12月18日,記者從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上獲悉,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據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劉樹臣介紹,自2018年起,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自然博物館等多名古生物學家對海倫市動植物化石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發現了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
  • 三峽庫壩區「剝化石人」:敲石覓「寶」 視珍稀程度得獎金
    【解說】當天,在霧河村的一處化石發掘地,多位村民正在用鐵錘和小鐵鑽剝落一層又一層的石板灘薄板狀灰巖,在每層巖石上尋找古生物化石。從2014年開始,當地村民就開始受僱負責尋找化石,而李經巧和妻子楊萬萍則是「領隊」。
  • 龍骨的功效與作用 感冒咳嗽的人能喝龍骨湯嗎
    中藥龍骨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核心提示:倘若有些人對於中藥龍骨沒有具體的認識的話,一聽到龍骨這個名字的時候,還以為是龍的骨頭。其實並不是龍的骨頭,只是哺乳動物等骨骼的一部分罷了,它是一種中藥用品,它的功效也是比較多的,大家可以進行適當的了解。
  • 切薩皮克灣發現鯊魚的化石,可是鯊魚的腹部,還藏有一個化石
    作為美國境內的大型海灣,其岸邊沙灘面積自然極為寬闊,正因如此,在1945年時,美國有關部門便對此地進行大開發,將其改造成了一處旅遊勝地,每年都能吸引大量遊客前來觀光享樂。不過有趣的是,就在開發大工程進行過程中,生物學家麥克,卻有了一個意外的大發現。
  • 中國發現神奇恐龍,化石保持睡覺姿勢!
    來自遼西的新發現中國的遼寧省是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產地,特別是大名鼎鼎的熱河生物群,曝出了一個又一個震驚世界的大發現,我們耳熟能詳的就包括了中華龍鳥、小盜龍、羽王龍等等。遼寧省西部的陸家屯村附近,當地的農民發現了兩具恐龍化石,化石被位於瀋陽市東北大學的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徵集,編號分別為PMOL AD00114 和PMOL LFV022(PMOL是Paleontological Museum of Liaoning的縮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