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龍骨」變為國寶「甲骨」?近代甲骨的發現傳奇

2020-12-21 杞棠鑑定

序 言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時出現的文字,記錄商朝人的佔卜活動,距今已有三千餘年。由於它被刻於龜甲或獸骨上,因此被命名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具有完備體系的文字,殷墟甲骨刻辭是現今發現中國最早的時王記實文辭。因而,甲骨成為語言文字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氣象學、農學、醫學、歷史地理學、考古學等多種學科的重要原始資料。

甲骨現世

甲骨最早出土於何年何月,目前尚無定論。在河南安陽殷墟一帶,自宋代以來,就不斷出土商代青銅器。因此,千百年前,在當地出土甲骨是有可能的,但歷代學者都沒有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

據說,最早將甲骨作為藥材賣給中藥鋪的人名為李成,他是居住在河南安陽小屯一帶的剃頭匠。有一次,李成渾身長滿膿瘡,由於他家境貧寒,沒錢買藥,於是便將自己挖出來的甲骨磨碎成粉後敷在膿瘡上,沒想到,甲骨磨成的粉末竟然可以吸膿止血。從此以後,李成便將甲骨作為「龍骨」賣到中藥鋪。

藥材龍骨

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在京任國子監祭酒(相當於中央教育機構的最高長官)的王懿榮(1845-1900)突患瘧疾,他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的達仁堂藥鋪購買中藥。

王懿榮

在買回的中藥材中,王懿榮無意中發現一味叫龍骨的藥材上面刻畫著一些符號。龍骨是古代動物的骨骼,這種骨頭上面怎麼會有明顯是人為刻畫的符號呢?這一點引起了對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榮的好奇。他拿起龍骨仔細端詳起來,發現這些符號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一種文字,但其形狀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為了找到更多的龍骨作深入研究,王懿榮派人到達仁堂,以每片2兩銀子的高價,把藥鋪所有刻有符號的龍骨全部買下。後來,他又通過古董商人範維卿等人進行搜購,累計收集甲骨1500多片。

經仔細研究,王懿榮發現所謂龍骨其實是幾千年前的龜甲和獸骨。他從甲骨上的刻痕辨識出「日」「月」「雨」「山」等字,後又辨認出幾位商代國王的名字。王懿榮的發現在社會各界引起極大轟動,從此,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被文人學士和古董商人競相搜求。

關於王懿榮從中藥中發現甲骨文的說法,有人曾提出過質疑,認為王懿榮在他的相關著述中並未對此事進行過記述,並認為王懿榮生病服用的龍骨應該是已經加工為細粒,無法辨認出刻痕文字。並且,當時宣武門外菜市口附近並沒有名為達仁堂的藥鋪。對此,據文史學家、收藏家、文物鑑定專家周紹良(1917-2005)說,當時在藥鋪出售作為藥材的龍骨,都是成塊、成片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藥鋪購買龍骨時還是如此。而當時的仁達堂藥鋪確實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一家名為西鶴年堂的中藥鋪。當時的西鶴年堂中藥鋪很有名氣,很多人都要去西鶴年堂購買藥材。因此,「王懿榮派人到菜市口的仁達堂藥鋪買藥」這一說法,也有可能是當時傳誤造成的結果。

甲骨文發現的故事,後來被人們稱為「一片甲骨驚世界」的奇蹟,1899年也被定為發現甲骨文的代表年,這是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驚人發現之一。

相關焦點

  • 藏在藥材裡的文字——殷商甲骨文發現的趣聞
    關於甲骨文的發現,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與一個名叫王懿榮的人有關。王懿榮是中國近代的金石學家、鑑藏家和書法家,是發現和收藏甲骨文的第一人。清代光緒二十五年,河南省安陽城小屯村旁因河水決堤,衝出許多哦甲骨,人們以為是龍骨,便用來當藥材治病。也正是因此,這批龍骨被藥材商收購輾轉賣到各地。
  • 持續深入的甲骨綴合研究
    資料圖片核心閱讀甲骨綴合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使碎片經過拼接,變為完整或較為完整的卜辭,成為可利用的珍貴史料。甲骨綴合研究的持續深入是不斷創新發展的過程,需持續努力、久久為功。一門學科必須有新材料不斷湧現,才能使其永葆生機。甲骨新材料的來源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源於甲骨出土,二是源於甲骨綴合。今年適逢甲骨文發現120周年,我們要更深刻認知甲骨綴合的意義。
  • 「一片甲骨驚天下」是什麼意思?
    「一片甲骨驚天下」說的是發現了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與甲骨學,是重建中國上古史,透視三千年前殷商社會生活景致,尋繹中國思想之淵藪、中國精神之緣起、中國信仰之源頭、中國傳統文化特質與品格之由來、中國藝術美學之發軔最真實的素材。所以說,發現甲骨文,對了解三代歷史打開了一道方便之門,我們能更接近歷史了。
  • 人工智慧綴合千年甲骨首款AI甲骨綴合產品——綴多多發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潘志賢 實習生 姬嫻禕)「冷門」不冷、「絕學」不絕,用人工智慧實現甲骨批量綴合,新科技與傳統文化跨越千年實現完美結合。在10月31日舉行的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二十三屆學術年會上,由河南大學主研的首款AI甲骨綴合產品——綴多多現場發布,首次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人工智慧批量綴合甲骨。
  • 甲骨文上的輝煌(九)——那些遺失海外的殷商甲骨
    殷墟甲骨自1899年發現後,先後出土15餘萬片刻辭甲骨,其中僅有約 5萬片為科學發掘所得,其他甲骨屢遭破壞或流失海外。據不完全統計,全球12個國家的文博館收藏了中國殷墟甲骨約2.67萬片,佔全部出土甲骨的近兩成。
  • 龍骨被當作藥物食用,它真身是一種化石,有一種神奇的效果?
    筆者:扶蘇1899年,熟知醫理的國子監祭酒王懿榮來鶴年堂抓藥,偶然間發現一味名為「龍骨」的藥材中含有一些特殊的劃痕,看起來像某種圖案和文字,並且委託山東商人範維卿大量收購這類藥材。在當時,對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村民來說,他們並不知道這些「龍骨」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只是根據某些「偏方」將其研磨,據說包治百病。幸運的是,包括王懿榮在內的學者對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儘可能保留了珍貴的甲骨信息,為此後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此基礎上,人們也十分好奇,難道真有人吃過「龍骨」嗎?
  • 郭沫若在甲骨綴合方面的開拓性貢獻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研究殷商時期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寶貴資料。在甲骨學研究領域,甲骨綴合是不可或缺的內容,體現了學者對甲骨材料搜集和整理工作的重視,可為進一步從事甲骨學研究提供較為可靠的資料。郭沫若先生不僅在甲骨學研究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在甲骨綴合方面亦是如此。
  • 高考2020年作文素材積累:讓鐫在甲骨上的文化「活」起來
    廣州日報:讓鐫在甲骨上的文化「活」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從甲骨文到楷書,回溯漢字字體演變歷程,感受綿延不絕的文明傳承
    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鑄在銅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金文。商代的字已經是很發達的文字了,最初產生文字的時代必然遠在商朝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於夏代。距今約四五千年以前的時代。 漢字是是我國古代先民發明的記載工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 全國首款AI甲骨綴合產品投入使用
    那麼我們在使用這些材料的時候,就會把它綴合起來,把它復原,通過甲骨上文字還有紋路等等,甲骨所提供的信息把它復原,這就是甲骨綴合。      以往學者們主要根據甲骨上的文字人工綴合甲骨,需要紮實的理論功底。      河南大學甲骨學與漢字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門藝      我們培養研究生做綴合,可能大約要一年的時間。
  • AI驅動的甲骨綴合 ——附新綴十則
    圖 1 人工智慧與甲骨文識別專題研討會(河南大學)利用計算機輔助甲骨綴合的實踐由來已久,很多從事甲骨綴合的學者都曾利用計算機來提高綴合效率。但計算機參與的甲骨綴合與人工智慧(AI)驅動的甲骨綴合是很不同的,過去的計算機綴合模型都沒有起到切實的綴合作用,也沒有幫助甲骨學家減輕綴合工作的勞動強度。因此,我們確定的首要目標是研發一個切實可用的綴合模型。而近年來人工智慧(AI)技術的突飛猛進,讓我們有機會更接近這一目標。
  • 清朝一學者去買藥,卻意外發現「龍骨」,隨後證實這是頂級國寶
    甲骨文是人類迄今以來,發現最早一種較為成熟的漢字,商朝晚期,王室之間會使用甲骨文進行相互溝通。中國近代史上,諸如王國維、郭沫若等等大師,他們都對甲骨文有著非常細膩的認識。然而清朝晚期,有位山東人去藥店買藥時,卻意外發現了一種名為"龍骨"的藥材。
  • 高一童變身考古學者 《第四片甲骨》引家仇國恨
    中國第一步反映考古題材的電視劇《第四片甲骨》日前在河南拍攝,該劇由獲得過金馬獎的導演曹榮執導,劉曉虎、舒耀瑄、方子哥、高一童擔綱主演。在《第四片甲骨》中,「大寶」女孩高一童變身考古學者何晴(在線看影視作品),面對第四片甲骨引出的家仇國恨,她做出了艱難的抉擇。
  • 有趣的甲骨文字「時」,還真是一個擬人有趣、生動逼真的文字!
    甲骨示例比如甲骨文字真的讓人流連忘返,沉浸其中有些難以自拔!見到一個個美麗的甲骨文字,總能從其中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古樸味道。有時候,發現一個有趣的甲骨文字,臉上總要保持很長時間的笑意,總覺得自己又從先祖們哪裡學到了一些質樸的符合天道的真理。比如今天要討論的這個甲骨文字「時」,我們知道「時間」即使是在現在,我們也很難用簡單的話語把她描述清楚。說到高深處,恐怕會有人拿出廣義相對論來討論時間的本質,至不濟,也會有人拿出《時間簡史》用霍金的理論來討論時間的起源。那麼殷商時期的先祖們是怎麼看待「時間」的呢?
  • 他去藥店抓藥,竟發現了3000多年前的中國古文字
    所謂龍骨,聽起來高大上,其實就是有些年代的龜甲與獸骨。眼前這批龍骨,是河南農民不知從何處挖得後賣給商販的,最終輾轉成了王懿榮治病的藥材。要是一般人,回家就把藥煎了,瞧都不多瞧一眼。可王懿榮酷愛收藏,是一位金石學家,在北京古玩圈小有名氣,就連這做中藥的龍骨,他都有興趣把玩一番。正是這個不經意的舉動,引爆了一個驚天秘密。
  • 「甲骨學堂」走進日照校園 唱響現實版《生僻字》
    古琴演奏祭孔大典學生們書寫甲骨文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陳平平 實習生 王燕雪 日照報導「我們中國的漢字,落筆成畫留下五千年的歷史……」曲阜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自去年開始籌備並成立的「甲骨學堂11月27日,曲阜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舉辦「甲骨大集」校園文化展示活動。甲骨文背後一撇一捺都是故事,「甲骨學堂」「甲骨大集」等校園文化活動,正是以創意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聆聽傳統文化背後的漢字故事。「我們學校老師自己編寫的甲骨文校本課程,學生們也很感興趣。」
  • 有趣的甲骨文字「麋」,是後世認定的四不像,還是對鹿的誤讀?
    甲骨示例拜讀甲骨文字,很多時候會產生出一種錯覺,好像遠在4000多年前的時代,先祖們的生活狀態遠比現在要豐富多彩!好像在一個狹小的生活空間內,先祖們幾乎見識到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所有的動物,從形體龐大的大象,到渺小的家鼠,在先祖們創造的甲骨文字中都有明確的標識。當然,現在很多動物,我們在中國的土地上要想看到的話,只能是去動物園了!有時候,很難想像,先祖們的生活時代,怎麼會在先祖們生活的區域內出現如此密集的動物種類呢?
  • 甲骨文:從中藥裡發現的中國最早文字
    2020年是甲骨文最早的發現者王懿榮殉難120周年。在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裡,設有王懿榮先生銅塑雕像,在放置銅像的長桌上還有兩包中藥,一包是打開的,另一包仍呈包裝形狀。這其中就有一段從中藥「龍骨」中發現甲骨文的故事。
  • 誰是甲骨文的最早發現者
    甲骨文的發現是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世界學術史上也值得大書特書」(李學勤語)。作為甲骨學史肇端的必備要素,甲骨文發現者成為諸多相關學術領域的關注對象。目前公認的甲骨文發現者為王懿榮。在翻檢藥物時,他發現其中有一味叫「龍骨」的中藥上有人工契刻的符號,頗類篆文。王是金石學家,素精於文字考訂,故判斷這是尚不為世人所知的上古文字材料。於是再派人到達仁堂去,將該店所存「龍骨」全部檢選一通,又得有字者若干,「細為考訂,始知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則確在篆籀之前」(王懿榮之子王漢章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