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時出現的文字,記錄商朝人的佔卜活動,距今已有三千餘年。由於它被刻於龜甲或獸骨上,因此被命名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具有完備體系的文字,殷墟甲骨刻辭是現今發現中國最早的時王記實文辭。因而,甲骨成為語言文字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氣象學、農學、醫學、歷史地理學、考古學等多種學科的重要原始資料。
甲骨最早出土於何年何月,目前尚無定論。在河南安陽殷墟一帶,自宋代以來,就不斷出土商代青銅器。因此,千百年前,在當地出土甲骨是有可能的,但歷代學者都沒有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
據說,最早將甲骨作為藥材賣給中藥鋪的人名為李成,他是居住在河南安陽小屯一帶的剃頭匠。有一次,李成渾身長滿膿瘡,由於他家境貧寒,沒錢買藥,於是便將自己挖出來的甲骨磨碎成粉後敷在膿瘡上,沒想到,甲骨磨成的粉末竟然可以吸膿止血。從此以後,李成便將甲骨作為「龍骨」賣到中藥鋪。
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在京任國子監祭酒(相當於中央教育機構的最高長官)的王懿榮(1845-1900)突患瘧疾,他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的達仁堂藥鋪購買中藥。
在買回的中藥材中,王懿榮無意中發現一味叫龍骨的藥材上面刻畫著一些符號。龍骨是古代動物的骨骼,這種骨頭上面怎麼會有明顯是人為刻畫的符號呢?這一點引起了對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榮的好奇。他拿起龍骨仔細端詳起來,發現這些符號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一種文字,但其形狀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為了找到更多的龍骨作深入研究,王懿榮派人到達仁堂,以每片2兩銀子的高價,把藥鋪所有刻有符號的龍骨全部買下。後來,他又通過古董商人範維卿等人進行搜購,累計收集甲骨1500多片。
經仔細研究,王懿榮發現所謂龍骨其實是幾千年前的龜甲和獸骨。他從甲骨上的刻痕辨識出「日」「月」「雨」「山」等字,後又辨認出幾位商代國王的名字。王懿榮的發現在社會各界引起極大轟動,從此,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被文人學士和古董商人競相搜求。
關於王懿榮從中藥中發現甲骨文的說法,有人曾提出過質疑,認為王懿榮在他的相關著述中並未對此事進行過記述,並認為王懿榮生病服用的龍骨應該是已經加工為細粒,無法辨認出刻痕文字。並且,當時宣武門外菜市口附近並沒有名為達仁堂的藥鋪。對此,據文史學家、收藏家、文物鑑定專家周紹良(1917-2005)說,當時在藥鋪出售作為藥材的龍骨,都是成塊、成片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藥鋪購買龍骨時還是如此。而當時的仁達堂藥鋪確實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一家名為西鶴年堂的中藥鋪。當時的西鶴年堂中藥鋪很有名氣,很多人都要去西鶴年堂購買藥材。因此,「王懿榮派人到菜市口的仁達堂藥鋪買藥」這一說法,也有可能是當時傳誤造成的結果。
甲骨文發現的故事,後來被人們稱為「一片甲骨驚世界」的奇蹟,1899年也被定為發現甲骨文的代表年,這是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驚人發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