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化石谷是國家AAAA 級旅遊景區,是以化石文化為主題、古生物博物館為核心、互動體驗為特色的新型文化旅遊景區,也是古生物學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觀賞性、互動性和趣味性。2014 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
化石谷景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龍城區傳奇路1 號,坐落在國家重點化石保護區內,總面積30000平方米,建築面10000 平方米,其中展覽區面積6000平方米。
化石谷景區是全國極其少見的建立在化石遺址上的景區,記錄了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的生命演化史,再現了完整的遠古熱河生物群,為遊客呈現了化石世界中最絢爛繽紛的生命奇蹟!
逛景區
1. 神樹洞
神樹洞為鎮園之寶。這裡展陳著距今億萬年前的樹神,這棵大樹生長在距今1.6 億年的侏羅紀時期,倒伏後受富含二氧化矽的地下水的影響,雖然經歷了地質變遷、火山爆發,竟奇蹟般地將軀體保留至今,將原本腐爛的木頭變成了不朽的寶石。這棵樹神全長約19 米,重達30 噸。
2. 樹化玉雕館
3. 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濟贊堂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是2010 年10 月對外開放的非國有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館內展出的化石標本物種豐富,幾乎涵蓋了熱河生物群所有的門類。博物館根據化石的種類劃分為8 個展廳,分別為木化石廳、哺乳動物廳、鳥廳、龍廳、植物廳、昆蟲廳、兩棲類廳、魚類廳。
(1)木化石廳。所藏木化石是地質學所稱的矽化木中的極品,它誕生於距今2 億多年的中生代時期,突發的劇烈地質變化使樹木深埋地下,在極為苛刻的地質條件下形成。
(2)哺乳動物廳。最初真正的哺乳動物的出現,甚至比恐龍還要早。但在巨型爬行動物長期統治的時期,這些早期的哺乳動物只能保持與家鼠和鼩鼠類似的體形和生活方式。此廳通過化石和復原圖,還原了這些早期哺乳動物是如何在身形龐大的恐龍時代生存下來,並且熬過了恐龍滅絕時的大災難。
(3)鳥廳。鳥類是地球生命鏈的重要一環。近十多年來,在遼西及其周邊地區已發現早期鳥類化石14 目24 屬40 餘種,鳥廳以展出不同階段的鳥類化石來揭示鳥類及其飛行起源的問題。遼西熱河生物群的鳥類化石,目前已發現3 000 件以上。
(4)龍廳。以朝陽地區出土的大量帶羽毛的恐龍化石為主線,詮釋了帶羽毛的恐龍與鳥類起源和羽毛起源的關係,為探討早期鳥類的演化,證明鳥類起源於小型獸腳類恐龍提供了確鑿的證據。
(5)植物廳。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對植物化石的發現和了解不多,所以熱河生物群中植物的研究起步較晚,但也取得了不少成績。已經發現的植物化石有苔蘚、蕨類、銀杏、蘇鐵、松柏類和開花的植物。其中,銀杏、蘇鐵、松柏類尤其豐富。被子植物也正是從這一時期才開始出現的,著名的種類有遼寧古果、中華古果。
(6) 昆蟲廳。昆蟲是節肢動物門的一綱。雌、雄異體,大多經過變態發育,最早出現於泥盆紀,一直延續至今。中國昆蟲化石主要產於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及新近紀地層的頁巖中。展廳主要展出遼西的上侏羅統—下白堊統淺綠褐色緻密頁巖中的擬蜉蝣、遼蟬、蜻蜓、蜜蜂等。
(7)兩棲類廳。兩棲動物是最原始的陸生脊椎動物,最早出現於古生代的泥盆紀晚期,中生代出現了現代類型的兩棲動物,其皮膚裸露而光滑,被稱為滑體兩棲類。
(8)魚類廳。展廳主要展示遼西熱河生物群的魚類化石代表。從20世紀初開始,國內外古生物學家在遼西相繼發現了大批魚類化石,包括潘氏北票鱘、豐寧北票鱘、劉氏原白鱘和長背鰭燕鱘,弓鰭魚類等。種類豐富的魚類化石無疑為古魚類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4. 恐龍挖掘現場
在化石谷景區的東側,矗立著兩座正在噴發的火山口遺蹟。2016 年在化石谷景區升級改造施工的過程中,在此發現了魚化石,經過進一步挖掘發現了多種古生物化石,如魚類、鳥類、恐龍類等。經古生物學家鑑定,這些化石的時代屬於中生代早白堊世,距今1.2 億年左右,地層屬九佛堂組經典地層。
探秘+科普
景區核心區內的博物館擁有國家一級保護類化石標本數百件,三級以上的化石標本上萬件。這裡有中華十大傳世名石之一——紅金龍、地球上的第一朵花——遼寧古果、最早飛向藍天的恐龍——赫氏近鳥龍,模式標本有李氏中國蘇鐵、李氏朝陽獸、濟贊堂奇獸、傳奇甲龍,漂洋過海去巡展的帶冠孔子鳥、顧氏小盜龍。
1. 紅金龍
此木化石橫截面天然形成一條紅金龍,形象逼真,詮釋了大自然的美與神奇。
2. 遼寧古果
科學研究表明,遼寧古果出現於1.25 億年前,比以往發現的早期被子植物還要早1500 萬—2000 萬年。呈突起狀似葉子的部分其實是它的果實——小豆莢,每個豆莢裡面都有2—4 粒種子。這樣的果實給種子提供了最完美的保護,這正是有花植物獨具的特徵。
3. 赫氏近鳥龍
一種帶羽毛的恐龍物種,距今約1.6 億年。較以往熱河生物群中最早的帶毛恐龍中華龍鳥的時代要早約2 000 萬—3 000 萬年,較以往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鳥類要早約幾百萬至1 000 萬年。赫氏近鳥龍化石在其骨架周圍清晰地分布著羽毛印痕,特別是在前、後肢和尾部分布著奇特的飛羽,這種特徵在滅絕物種中還尚無先例。它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代表著鳥類起源研究的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4. 李氏中國蘇鐵
模式標本,以標本發現者李海軍的姓氏命名。該標本是目前全世界蘇鐵類的新屬,產自遼寧北票距今約1.6 億年的中侏羅統髫髻山組。
5. 李氏朝陽獸
哺乳動物的新種,屬三尖齒獸目,產自距今約1.3 億年的早白堊世。有較為進步的肩帶和前肢、較為原始的腰帶和後肢,顯示出明顯的鑲嵌演化現象。它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有胎盤類哺乳動物。此為國家一級保護化石,研究論文在《科學通報》上發表。
6. 濟贊堂奇獸
新屬新種的模式標本,以博物館名命名,並建立了一個新的科級分類單元——神獸科。這個屬種的建立,進一步增加了棲息於侏羅紀森林中的類群的多樣性。據研究者孟津和毛方園介紹,以往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都是支離破碎的,濟贊堂奇獸是迄今發現的哺乳動物標本中保存最為清晰完整的一件,尤其是下頜骨的保存狀況非常完美。正是由此,才讓研究者最終確定了它的身份。該化石的發現為燕遼生物群及其生活環境的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並提出了需要解決的問題。
7. 傳奇甲龍
屬甲龍科,名字意為「裝甲」或「結實的蜥蜴」,是出現在白堊紀晚期的草食性中等體型恐龍。它的背部有厚重的背板,尾巴如高爾夫球棒。所有的骨骼緊緊相連,甚至沒有多餘的空間容納腦部。甲龍可長達7—10 米,重達3—4 噸。這隻甲龍全長4.6 米,據科學家推斷,它僅僅還是甲龍的幼年個體。由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徐星親自組織研究。它在遼西的出現,證明了遼西也有巨型恐龍,而且保存非常完整,十分罕見。
8. 帶冠孔子鳥
骨骼結構十分完整,並有著清晰的羽毛和頭冠印跡。這些特徵使得孔子鳥成為最出名的中生代鳥。這種鳥生活在距今1.25 億—1.1 億年時,孔子鳥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擁有無齒角質喙部的鳥類。它的形態與德國的始祖鳥有許多相近之處,如頭骨沒有完全癒合,肱骨比橈骨長,手上長有3 個帶爪的指等。孔子鳥的個體與雞的大小相近,上下頜沒有牙齒,有一個發育的角質喙,它的脊椎骨退化,胸骨發育,尾巴很短。從進化角度來看,在形態上孔子鳥比始祖鳥顯得進步,生活時代也應該比始祖鳥晚。
9. 顧氏小盜龍
這是目前發現的第一批會飛的恐龍。顧氏小盜龍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其身體上除了發育著絨羽狀羽毛外,在其前、後肢及尾後部還發育著非常長的扇形飛羽或尾羽。它的發現是鳥類起源於恐龍的主要證據。它長了4個翅膀,可以在空中滑翔,最終變成了飛行。這麼多的翅膀,在鳥類中也是很少見的。
網址—— http://www.huashiguchina.com
聯繫郵箱—— huashiguchina@163.com
聯繫電話—— 0421-6669999
微信公眾號—— 朝陽化石谷
雲探秘系列
雲探秘|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雲探秘|第四站——長興地質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雲探秘|第三站——本溪地質博物館
雲探秘|第二站——北京自然博物館
雲探秘|第一站——安徽省地質博物館
雲探秘|在線開啟三十餘家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教育基地之旅
全文選摘自《中國古生物學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概覽》一書,該書編於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90周年之際,旨在推動科普基地之間開展工作交流,反映中國古生物學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現狀和在古生物學科普教育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績,推動我國古生物學科普教育工作的全面發展。
網羅古生物相關資訊
穿越地球歷史億萬年
編輯:盛捷 學術審核: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