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2020-12-21 人民網四川頻道

原標題:1.3億年前的恐龍腳印 隱藏著大自然什麼秘密?

  巴中市通江縣毛浴鎮一個小山坡的石板上發現了疑似恐龍腳印,經過古生物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現場鑒定,這些腳印確系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距今約1.3億年。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留下腳印的恐龍連同那個遠古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透過1.3億年的腳印,我們能洞悉大自然的哪些秘密?

  34處

  ●目前,全川共發現34處恐龍足跡化石點,分布在10個市(州)的16個縣(區)

  85%

  ●從地理分布上,四川盆地南部(樂山、自貢、內江、宜賓、瀘州)與涼山州地區的恐龍足跡化石點最為豐富,分別有16處和13處,佔全川恐龍足跡化石點的85%

  獨一無二

  ●地質年代分布上,四川的恐龍足跡化石涉及的地質時代連續而齊全,從晚三疊世-早侏羅世-中侏羅世-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晚白堊世各個時代的地層中均有發現,在我國獨一無二

  川內幾處知名的大規模恐龍足跡化石群

  1 峨眉川主恐龍足跡化石點

  2 古藺漢溪恐龍足跡化石點

  3 資中金李井恐龍足跡化石點

  4 昭覺三比羅嘎恐龍足跡化石點

  恐龍腳印如何形成化石

  可以想像這樣一幅畫面:1.3億年前的一天,風和日麗,一隻恐龍從濕軟的河灘地走過,留下了一串腳印。隨後,太陽曬乾了泥土,腳印像泥塑一樣被封存下來。

  此次發現恐龍腳印的地方,曾長期被當地群眾用作天然曬壩。對於石板上的印記凹痕,當地村民並沒有當回事兒,戲稱,「隻不過是當地道教名地雞子頂山上的雞留下的『雞腳印』。」

  但成都5歲男孩楊哲睿來此地看望外公時,卻不相信這個虛無縹緲的傳說。秉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小朋友根據相關知識判斷,「雞的腳印不可能這麼大」,堅持認為「這是恐龍腳印,還是獸腳類恐龍的腳印」。這一判斷最終得到邢立達的証實。

  這塊20平方米大的大石板表面,共發現有5個足跡,初步判斷系白堊紀早期恐龍,距今約1.3億年。「這組足印為獸腳類,行跡清晰,步幅較大,說明行走速度相對較快。」邢立達介紹,足跡長約35釐米,每個足跡有3個趾,推測恐龍的體長有4米多。

  這些腳印是如何形成的?可以想像這樣一幅畫面:1.3億年前的一天,風和日麗,一隻恐龍從濕軟的河灘地走過,留下了一串腳印。隨後,太陽曬乾了泥土,腳印像泥塑一樣被封存下來。

  但此時,這組腳印還只是「坯」,想要在1.3億年後和人類見面,還需要藉助地表的沉積物把自己「藏」起來,再「慢慢修煉」變成化石,等待後人揭開面紗。

  古生物遺骸要變成化石其實很難,而腳印化石的形成更是非常不易——如果億年前的地面太過幹硬,恐龍走過後隻能留下淺淺的印痕,足跡很快便消失了﹔然而如果地面過軟,腳印又很快會被周圍流動的泥沙埋沒。隻有在泥沙的溫度、黏度、顆粒度都很合適的地面,恐龍足跡才可能被保留下來。而且,這些腳印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空氣暴露,等留有痕跡的沉積物受到一定程度的「風幹」後,再「及時」被之後的沉積物覆蓋,且覆蓋的時間「必須不早不晚」。

  能不能找到那隻恐龍

  恐龍骨骼化石與腳印化石的形成條件可以說正好「相反」。恐龍腳印化石的形成,需要足跡暴露在空氣中一定的時間,這對包括骨骼在內的恐龍遺體恰恰是「致命的」。

  偵探片中,足跡常常是破案的重要線索,天才偵探往往能依靠案發現場的腳印迅速鎖定犯罪嫌疑人。

  確定是恐龍腳印後,人們不禁好奇,這隻留下腳印的恐龍會不會也生活在附近,它的骨骼化石是否也藏在附近某個角落?

  對此,邢立達持否定態度:「恐龍骨骼化石與其腳印保存在同一地點的概率微乎其微。」

  一方面,能讓恐龍骨骼成為化石的環境並非恐龍日常生活的環境。

  有恐龍腳印化石的地方,必須是恐龍曾經生存、活動的場所﹔但有骨骼化石的地方,卻並不如此。「恐龍死亡後,遺體需盡快進入有水的環境,並被細顆粒沉積物快速掩埋,才有機會成為化石。如長時間暴露在陸地空氣中,情況將大為不妙——風吹日曬、食腐動物侵擾、細菌分解等,都將極大降低其成為化石的概率。」邢立達指出,能最終成為化石的恐龍骨骼,最初多保存在水體中,但絕大多數恐龍卻隻棲息在陸地上。

  另一方面,恐龍骨骼化石與腳印化石的形成條件可以說正好「相反」。

  恐龍腳印化石的形成,需要足跡暴露在空氣中一定的時間,這對包括骨骼在內的恐龍遺體恰恰是「致命的」。「可以設想,有一隻恐龍,正好走到可以留下腳印的地方,並『恰好』在那裡死亡。此刻,如果有沉積物把遺體及周邊環境快速掩埋起來,那麼恐龍骨骼有可能保存成化石﹔但留下來的腳印,由於時間太短,沒有經過一段時間的『風幹』,將極難留存。」邢立達解釋,「反之,若腳印保存了下來,則恐龍的遺體也必定在空氣中暴露了相當時間。這期間,自然界中的各種力量早就將恐龍軀體連同骨骼破壞殆盡了。」

  小腳印探索遠古大世界

  通過恐龍腳印,古生物學家可以推測出恐龍的類型、大小、行跡等基本信息。在某些特殊條件下,恐龍腳印上還可能保存有皮膚印痕,可為研究恐龍皮膚結構、復原恐龍形態提供珍貴信息。

  「恐龍能留下足跡,說明當時的環境是溫暖濕潤的。」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自貢恐龍博物館原館長彭光照介紹,遠古時代的四川盆地,草木繁盛、氣候溫和。「那時的四川地區,水系發育良好,類似現在的江漢平原,既適合恐龍生存,也為化石形成提供絕佳條件。」

  四川地區產出的恐龍化石數量豐富、門類眾多、保存完好,是我國發現恐龍化石數量和種類最多的地區之一。其中,又以自貢最為出名。據了解,自貢地區已發現有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劍龍類等多種不同的恐龍,貫穿整個侏羅紀早、中、晚期,其化石數量之多、保存之完整,為世界所罕見。

  除了骨骼化石,四川也有豐富的恐龍足跡化石,已經命名的就有14屬18種,是我國恐龍足跡化石種類最多的地區。

  通過恐龍腳印,古生物學家可以推測出恐龍的類型、大小、行跡等基本信息。在某些特殊條件下,恐龍腳印上還可能保存有皮膚印痕,可為研究恐龍皮膚結構、復原恐龍形態提供珍貴信息。

  腳印「暴露」恐龍的生活行跡,由此,我們可以判斷出恐龍的運動狀態,如行走、奔跑、跳躍甚至「泳姿」等,這將進一步助力對恐龍生活習性的研究,尤其是恐龍的社會性與群居性,以及不同恐龍種群間的關系。此外,恐龍足跡還可以提供研究特定遠古環境與生態的線索,例如古海岸線的位置與形狀、水深及水流方向等,其相關研究,對人們進一步探索恐龍動物群地層、遠古生態、古生物地理時空分布等具有重大意義。

  四川特色恐龍知多少

  馬門溪龍

  國內迄今為止發現的體型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因在宜賓馬鳴溪渡口發現其化石而命名。據出土的骨骼化石推測,該類恐龍的脖子長度達12米,是當今世界上脖子最長的動物——長頸鹿的6倍。

  峨眉龍

  中型長頸蜥腳類恐龍,生存於侏羅紀中晚期,因化石首先於1939年在峨眉山東邊的榮縣發現而命名,是中國最常見的蜥腳類恐龍之一。

  四川龍

  中華盜龍科恐龍的亞種之一,與存在於北美洲的異特龍具有親緣關系。根據其骨骼化石測算,該類恐龍身長約8米,是存在於侏羅紀晚期四川盆地一帶極為兇猛的掠食性動物。

  華陽龍

  生活於侏羅紀中期,是至今發現的最早的劍龍類恐龍。其化石首度出土於著名的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以四川古稱「華陽」命名,其發現讓侏羅紀晚期生活於四川盆地的沱江龍、嘉陵龍、重慶龍等劍龍類恐龍的進化關系更加清晰。(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寇敏芳)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相關焦點

  • 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隱藏著大自然什麼秘密?
    巴中市通江縣毛浴鎮一個小山坡的石板上發現了疑似恐龍腳印,經過古生物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現場鑑定,這些腳印確係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距今約1.3億年。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留下腳印的恐龍連同那個遠古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透過1.3億年的腳印,我們能洞悉大自然的哪些秘密?
  • 了不得:5歲男孩發現恐龍足跡!連種類都鑑別出來了
    了不得:5歲男孩發現恐龍足跡!導讀10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在四川通江縣毛浴鎮境內發現恐龍足跡,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240餘枚,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
    、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從此結束了福建省「沒有恐龍」的歷史。、四川昭覺、浙江東陽等地的晚白堊世足跡點。足跡點的層面上保存了波痕、泥裂、蟲跡等豐富的沉積構造和遺蹟化石,顯示出恐龍在旱季湖畔(湖岸帶或湖灘)活動(如飲水、進食)的生活畫面。這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由多個足跡組成),也是目前中國範圍內發現的最大的恐爪龍類足跡。
  • 福建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240餘枚足跡超8個種類
    人民網福州1月12日電 (陳歡歡)12日,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這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其中包括植食性蜥腳類、大、中、小型鳥腳類、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小型獸腳類等至少8種造跡者。該化石產地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
  • 福建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這個地方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發現了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首度發掘就有240餘枚恐龍足跡化石!這是中國迄今發現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
  • 新疆發現世界最大亞洲足跡屬恐龍腳印
    《科學通報》2020年第18期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的論文「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上最大的亞洲足跡」。新發現的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其中大型足跡為一新種:牛氏亞洲足跡,是世界上亞洲足跡屬中最大的類型。
  • 四川盆地的形成原因
    四川盆地屬揚子陸臺一部分,稱為四川陸臺,屬較穩定的地區,但仍經過兩次大規模的海浸.第一次從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開始,延續到3.7億多年的志留紀,不斷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紀時發生加裡東運動,除了西部的龍門山地槽繼續下陷外,其餘地區上升為陸.2.7億年前的石炭紀末,發生範圍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為海洋佔據.二疊紀時海陸交替,形成重慶附近的南酮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存在的證據
    記者12日從福建省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這也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的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址(2020年11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
  • 中國首次出土大型恐龍類足跡
    位於中國福建省的龍巖上杭縣發現了恐龍足跡群,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經過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這些恐龍足跡群距今8000萬年、至少8種、240餘枚,是中國目前發現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紀恐龍足跡群。
  • 西藏昌都發現疑似馬門溪龍類足跡群
    本報北京12月12日電(記者張蕾 通訊員王董浩)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發現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足跡保存於昌都地區的中侏羅統察雅群紅色泥質粉砂巖或紅色粉砂質泥巖中,含足跡地層的巖性以及原生沉積構造和無脊椎動物遺蹟指示了濱湖相的沉積環境,說明這些恐龍曾經活躍於古昌都湖周圍。該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的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的恐龍分布範圍。
  • 【光明日報】西藏昌都發現疑似馬門溪龍類足跡群
    足跡保存於昌都地區的中侏羅統察雅群紅色泥質粉砂巖或紅色粉砂質泥巖中,含足跡地層的巖性以及原生沉積構造和無脊椎動物遺蹟指示了濱湖相的沉積環境,說明這些恐龍曾經活躍於古昌都湖周圍。該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的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的恐龍分布範圍。
  • 更古至今被稱「天府之國」,我國四大盆地之一,是著名紅層盆地
    大家可能僅僅只是知道四川這個省份是非常能吃辣的!但是其中還有這很多的東西大家肯定都不熟知。接下來就由小編來帶領著大家去領略四川的其他景觀!下面我們主要對與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及旅遊環境的形成和演變有較密切關係的地理單元做一簡要剖析。1.四川盆地這是我國主要地理單元之一。
  • 2億年前 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從2007年起,王永棟帶領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生代植物與環境科研團隊,與當時的四川遂寧市國土局及射洪縣國土局、四川煤田地質局137地質隊、曲阜師範大學、四川省地勘局化探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都理工大學和四川大學等單位合作,對四川盆地三疊系-侏羅系地層開展了多學科的深入研究,在四川盆地多處發現植物葉片、孢子花粉以及根莖化石,從中獲得的相關信息與全球多個剖面的研究結果一致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發掘現場圖片視頻公開!
    福建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位於 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城南社區龍翔西側 發布會現場 1月12日,記者從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城南社區龍翔西側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 5歲娃發現恐龍足跡?古生物專家確認|新民早報[2020.10.11]
    ■你發現了嗎?今年「雙節」長假期間,G40長江隧橋段的擁堵時長較往年明顯改善。這是上海首次全面運用實時數據「動態指揮」城市運行的成效。   ■5歲小朋友楊哲睿在國慶期間回到四川通江老家時發現恐龍足跡。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確認了在四川通江縣毛浴鎮境內發現的5個恐龍足跡,距今約1.3億年。
  • 臨沂又現神秘恐龍足跡 小坑有三四個手掌大(圖)
    「小坑」出現在去年 足跡發現很偶然  說起這些恐龍足跡的發現,王先生回憶,去年聽一位打石頭的工人提起,有塊石頭上布滿了像腳印一樣的小坑,大家都很好奇,隨後有人懷疑這是恐龍足跡。為了搞清楚這些小坑的來歷,縣裡先後請來了山東省地科院、中國地科院的專家學者,還請來了當時在加拿大留學的恐龍足跡學專家邢立達。
  • 李希霍芬:四川盆地史上一位重要的德國人
    同「絲綢之路」、「羅布泊」、「高嶺土」、「泰山系」相比,李氏與「四川紅色盆地」之間的故事略鮮提及。他在1872年到四川,即七次大旅行中的最後一次,2月2日由陝入川,歷經廣元、綿陽、德陽、成都、雅安、樂山、宜賓和重慶,4月30日由長江出川至武漢,在5月21日回到上海之後約又過了五個月便啟程回國了。
  • 重慶主城區發現侏羅紀早期肉食恐龍證據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6月1日發布消息稱,2019年3月由攀巖愛好者在重慶主城區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附近發現的一堆「雞爪印」,經組織相關古生物學專家團隊初步鑑定為誕生於一億九千萬年前的下侏羅統珍珠衝組獸腳類恐龍足跡群。
  • 位於四川盆地東部地區的「川東平行嶺谷」是怎樣形成的?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可以分為三級階梯,四川省剛好位於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之間,地形類型複雜多樣,高原、丘陵、平原、山地和盆地等地形類型在四川省都有分布,地勢起伏大,地勢落差十分巨大。四川省的地形分部可以分為東西兩部分,川西地區以高原、山地地形為主,海拔大多在3000米以上,越往西部總體海拔越高,從地形單元的角度來說,屬於我國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的組成部分,其中貢嘎山是四川的最高山峰,海拔為755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