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防治肥胖日」並不存在,它也未必能讓胖友們瘦下去|GymSquare

2021-02-14 精練GymSquare


作者/晟傑

編輯/GymSquare編輯部

5月11日的今天,被稱為「世界防治肥胖日」,但在呼籲減肥的同時,可能很少有人發現「世界防治肥胖日」其實不存在,它從未得到官方承認。

 

這場紀念日的來源查無實據,由「世界衛生組織WHO確立」是媒體的統一說法。但是WHO官方未曾設立這一紀念日,僅有的世界肥胖日World Obesity Day於歷年10月11日舉行,直到今年被提前至3月4日。

 

「世界防治肥胖日」並不存在,而它也未必能讓廣大胖友們瘦下去。

■ 「世界防治肥胖日」

來源:新浪微博

在今天的「世界防治肥胖日」上,一場極端的肥胖歧視重新上演。僅在微博平臺,就能看見諸如「胖就沒有人認識你,要麼瘦要麼死」的公眾口號。

 

而這種社會性歧視,其實會造成越胖越不想動,甚至負面心理症。原因在於,社會性歧視分別與心理健康、自殺意念呈顯著正相關,相反,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已被證明對超重肥胖青少年自殺意念有顯著預測作用。

事實上,今年3月4日,在真正的世界肥胖日上,《科學》和《柳葉刀》子刊雙雙發文呼籲,摒棄肥胖偏見。

 

兩篇文章都指出,社會公眾往往認為個人的體重增加,是由懶惰或貪婪造成的。但是,減肥並不完全受意志控制,而生物、遺傳和環境因素更是導致肥胖的關鍵因素。

 

在世界對肥胖充滿偏見的當下,遠離狂熱口號對肥胖進行公正客觀描述,或許才是防治肥胖的第一步。

             

「世界防治肥胖日」,

並不存在

今天是5月11日,但不是「世界防治肥胖日」。

 

這場紀念日僅存在於國內,媒體公眾都以「5.11世界防治肥胖日」為題,宣傳與肥胖有關的健康科普內容。最關鍵的在於,它被認為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所確立的。

 

但是,WHO官網無「5.11世界防治肥胖日」的任何相關內容,而百度詞條內,用來表示防治肥胖日的「To prevent obesity」,也不存在於英文網絡中。

 

「世界防治肥胖日」是假的,它既不夠官方,也不具備世界性。

■ 來源:新華網

 

追溯它的來源,很大程度在於2010年的一篇國內媒體文章——《專家呼籲將每年的5月11日定為世界防治肥胖日》。

 

該片文章中,引用了北京同仁醫院內分泌科醫學工作者,對於肥胖危害的評價,但是對專家呼籲設立防治肥胖日,卻簡單略過。如今這篇文章,也已被各個媒體平臺刪除。

 

而更具中國語境特點的來源在於,5.11的諧音是「我要1」,其中「1」代表苗條。通俗地講就是「我要瘦」。

 

這場防治肥胖的世界性紀念日,更多在於國內的口耳相傳。

 

相較而言,僅有的世界肥胖日World Obesity Day,已在歷年10月11日於全球範圍舉行,並從今年開始提前至3月4日。

該紀念日是由非營利性組織世界肥胖聯合會World Obesity Federation,與WHO共同建立,旨在改善全世界的肥胖危機。

■ World Obesity Federation在全球的活動地點

至於這場烏龍事件,其實最早在2018年就被權威提出。

 

國際代謝手術卓越聯盟(IEF)主席黃致錕,曾於2018年在個人微博指出,不存在「世界防治肥胖日」,世界性紀念日創立的前提,應先得到權威組織的認同以及定案。

 

他也指出,雖然一年365天都應該防治肥胖,但在以國際紀念日進行宣傳前,其實應謹慎些許。

 

同時其個人微博底部,也附加了「過了個假的世界肥胖日」的話題連結,但是相較「世界防治肥胖日」的相關話題,僅有1500萬的微博閱讀量,意味著澄清事件的關注量不算多。

■ 來源:@黃致錕個人微博

                   

不存在的防治肥胖日,

未必能讓胖友們瘦下去

今天的「世界防治肥胖日」並不存在,它也未必能讓廣大胖友們瘦下去。

 

因為在科普代謝疾病的同時,一場較極端的肥胖歧視正在上演。僅在微博平臺,就能看見諸如「胖就沒有人認識你,要麼瘦要麼死」的媒體口號。

 

雖然有觀點提出肥胖歧視,可能對肥胖患者的健康有益處,但是體重歧視與死亡率升高,和其他慢性疾病和病症都有緊密的聯繫。

 

部分實驗中受試者受到肥胖歧視時,他們的飲食會增加,其自律性降低和他們的皮質醇水平相對於對照組更高,特別是那些認為自己超重的人。

 

此外,調查顯示體重歧視與逃避運動有關,正如實驗和調查工作所表明的,體重增加帶來的體重恥辱,在於經過長期的歧視影響。患者選擇減少運動或者不運動,從而導致增加體重和患有癲癇的風險。

 

體重歧視的影響甚至可能延伸到跟死亡率有關。

 

在健康和退休研究中,包括13692名老年人和美國中年(MIDUS)研究5079名成年人,報告顯示體重減輕的人死亡風險增加60%,與BMI無關,研究解釋這種控制BMI的關係的潛在機制可能反映了社會壓力和間接的影響。

 

除了身體的疾病,體重恥辱也對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數據表明,患者因體重而受到歧視的體驗情緒而導致焦慮症的可能性,大約是其他人的2.5倍。然體重歧視對心理健康的這種不利影響不僅限於美國,體重相關的反應也被證明可以預測其他國家的抑鬱風險。

 

重要的是研究表明,這種關聯通常從都是從歧視到精神健康狀況不佳。

                 

防治肥胖第一步:

不要歧視肥胖

治肥胖第一步,是不要歧視肥胖。

 

今年的3月4日,真正的世界肥胖日開啟,《科學》、《柳葉刀》子刊雙雙發文,並呼籲制定強有力的政策和立法,來改善肥胖歧視。

 

其中,《Nature Medicine》指出,使用帶有侮辱性的方式來宣傳反肥胖運動,是有害的。公共衛生部門應停止這種做法,相反應對對肥胖進行公正客觀描述。

 

換句話說,公眾的不科學描述,是造成肥胖歧視的主要原因。

比如,改善肥胖並不完全受意志控制,而生物、遺傳和環境因素是導致肥胖的關鍵因素。在GymSquare「錢楓又胖了」一文中曾提到,太胖的人可能真的做不到自律。

 

分割胃的胃旁路手術之所以能控制食慾,在於降低了BMI超過37.5人群的飢餓激素,幫助恢復至能正常進行「減脂、減肥」的生理範疇,因為單憑人類意志,已經很難抵擋過胖後的進食慾望。

 

另一篇發表於《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的文章則反問,為什麼一系列關於肥胖的評價都是消極、恐懼的?相反,關於癌症的語言是積極、樂觀。相較於癌症,肥胖更是一種負擔。

 

該文章作者也發布了一份肥胖評價指導方案,以幫助社會評論者客觀地評價肥胖。

 

舉例來說,儘可能使用對象描述,如「重量、超重」;避免「肥胖的人」,並改為「患有肥胖症的人」,準確描述體重增加的科學成因,不暗示他們由於懶惰、貪婪導致的無法控制肥胖。

 

這些指導方案,被認為是能改變評價肥胖的方式,並且有助於擺脫對肥胖的刻板印象。因為「改善肥胖,不只在於少吃多動」。■ GYMSQUARE

-END-

歡迎給GymSquare精練公眾號

標星🌟或「在看」

GymSquare

與精益練習者,建設自由健身廣場

GymSquare是一個原創的精品健身內容平臺,

公眾號後臺回復「開場」


相關焦點

  • 「錢楓又胖了」,因為太胖真的做不到自律|GymSquare
    舉例來說,分割胃的胃旁路手術之所以能控制食慾,在於降低了BMI超過37.5人群的飢餓激素,幫助恢復至能正常進行「減脂、減肥」的生理範疇,因為單憑人類意志,已經很難抵擋過胖後的進食慾望。另一方面,社會對肥胖人群的「體重羞辱」,也已經被證明會引起這類人群皮質醇水平的升高,以及不願意再運動的負健康心理狀態。
  • 無糖食品不罪惡,但吃了未必不長胖|GymSquare
    更重要的是,對於超重或肥胖人群,沒有發現任何代糖有效減肥的證據。另一方面,「吃不胖」餅乾等無糖產品,也是中國代謝症候群群體,需要謹慎食用的。有國內研究,調取市面上三組代表性無糖食品,通過斐林滴定法檢測,結果顯示無糖食品含糖量合格率為80%。
  • 肥胖率過半的中國成年人,是時候去健身了|GymSquare
    面對日益嚴重的肥胖問題,國際生命科學學會中國辦事處在2002年,組建「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在對我國21個省24萬人口的體重指數(BMI)、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等數據匯總分析後,同意將BMI值「24」作為中國成人超重的界限,「28」作為肥胖的界限。
  • 【科普】今天,是世界防治肥胖日!需要減重的朋友看這裡~(內含肥胖...
    高糖高熱量的西式飲食方式在全球各地蔓延,肥胖在世界範圍內愈演愈熱。肥胖是一種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謝性疾病,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壓、非酒精性脂肪肝、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中風和多種癌症的危險因素,可伴有記憶力減退、精神疲倦、嗜睡、性功能下降等多種症狀。
  • 大胖肚子減不下去?和10多種病有關的肥胖,專家教你吃瘦!
    回想起18歲的自己,無論喝多少杯「秋天的奶茶」,還是不會胖,但到了三、四十歲,胖就在一夜之間。每天都要上秤祈禱的你,恨不得自己只有「半斤八兩」,但肚子就像吸鐵石,走到哪吸到哪...有些人在外是這樣--如果不加以控制,時間一長就會發展成【腹型肥胖】,俗稱「啤酒肚」、「蘋果身材」。
  • 越吃越瘦的「負卡路裡食物」真的存在嗎?
    後臺就有人問了,阿九阿九,為什麼有的人怎麼吃都吃不胖啊?這個世界上越吃越瘦的「負卡路裡食物」真的存在嗎?阿九看到這個問題,自信地一拍胸膛,當然存在啦!而且就在你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呢!這時候的食物A就成了所謂的「負卡路裡食物」,而且越吃,耗能越多。越吃,就越瘦!最典型的「負卡路裡食物」,是指我們日常喝的冰水。
  • 一場非人道實驗,告訴你不要節食減肥|GymSquare
    而更重要的是,「明尼蘇達飢餓實驗」也是節食不減肥的有力證據之一。 首先,節食的他們都成為了易胖體質。 即使在實驗中暴瘦「一條大腿的重量」,但在飲食恢復期的受試者們,發生了極其明顯的反彈現象。 總的來看,一場節食後產生的生理「易胖體質」,以及心理「暴飲暴食」,會讓瘦下來不再容易。
  • 我明明不胖,為什麼也長「肥胖紋」?一文解救裂開的皮膚
    請驕傲地告訴別人:這是我曾經成長、生娃、健身擼鐵換來的「勳章」。我明明又高又瘦,為什麼也長「肥胖紋」?你看我這紋,還有機會嗎?別急,身體上出現的這種奇怪紋路,今天一次說清楚。 肥胖紋、生長紋、妊娠紋……其實全都是一回事,都叫膨脹紋或者萎縮紋,下文統稱膨脹紋。
  • 厭食者:被卡路裡支配的人|GymSquare
    熱量限制未必是健康標準,更多人亟待採納的是健康生活方式。相比從極端地限制進食獲得精神安慰,可持續的科學膳食攝入,以及偶爾的「欺騙餐」是維繫心理健康的前提。除此以外,運動健身,也不再僅為瘦身減脂,而是成為一種利於身心的日常活動組成。 即使是獲得更好身材的本質目的,也在於更好的生活。
  • 少吃多動還不瘦?你已經被「日常胖毒」入侵,生活習慣暗藏危機!
    那麼你就錯了,看不見、聞不到、甚至讓你感覺不到的這些你沒想過的「胖毒」都可能才是讓你瘦不下來的「真兇」!減肥圈萬年不敗正規法則「少吃多動」,卻並不適用於每個人!當你減少卡路裡攝取,同時努力的搭配運動,卻還是有瘦不下來的時候。那麼你就該重新審視你的日常生活了!
  • 母親懷孕時健身,給了我們不易長胖的天賦|GymSquare
    懷孕時健身,真的能讓孩子「瘦」在起跑線。作者/晟傑編輯/GymSquare編輯部母親節需要感恩的,還有媽媽們給予不易長胖的天賦。這種神奇天賦一直存在,但直到最近才被發現。棕色脂肪也是「減肥特供肉」——能把脂肪轉化成熱量。母親懷孕時健身,真的能讓孩子「瘦」在起跑線。
  • 「要麼瘦要麼死」:為了減肥,她們切掉了三分之二的胃
    之所以能達到減重的效果,一方面是因為胃縮小後,食物的攝入量會被限制住,而另一方面,它會減少飢餓激素的分泌,提供更快的飽腹感,並降低食慾。「所以,我能瘦多少?」「我不能保證你具體會瘦多少,但你一定會瘦下來。如果你能在手術後按照要求,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大概率是不會反彈的。」好的,這就夠了。
  • 如何改變「易胖體質」
    所以,體重只是你減肥歷程中,比較直觀的一個參考指標,絕對不是減肥全部。如果你的減肥過程中只盯著體重,也不會走的太遠。進一步講,你以為,你的體重一夜之間變得和身邊的瘦子朋友一樣,你就真的變成一個瘦子啦?大錯特錯了你!!!一個「合格」的瘦子,不僅僅是體重正常,真正的瘦子們,維持體重和身材的「秘密」,源自心理上「健康」的狀態。
  • 「防治肥胖日」火爆網絡的生酮瘦身和211飲食,誰是好用的減肥法?
    楊莉 多項研究表明肥胖具有遺傳傾向,一些對雙胞胎、領養子女家庭和家系的調查發現,肥胖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雙親均為肥胖者,子女中有 70~80%的人表現為肥胖,雙親之一 ( 特別是母親 ) 為肥胖者,子女中有 40% 的人較胖。人群的種族、性別不同和年齡差別對肥胖發生的影響不同。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對肥胖發生的作用約佔 20~40%。
  • 肥宅們的二次元私教:《流汗吧!健身少女》|GymSquare
    同時,強調弱化體重的重要性,以及「兩個月極致瘦身」,往往來自極端飲食的結果,也講解了飲食代謝紊亂後,可能造成的復胖現象。■ 脂肪和肌肉的科普而在訓練方面,則回答用戶們「擔心練太壯」的擔憂。同樣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也有「差一點就去健身房辦卡」的評論出現。而以@靈魂健身楊老師為代表的博主,將分析動漫內的運動科學,作為專題視頻。 進一步來說,它已成為肥宅們的二次元私教。
  • 健康餐減肥,但更是當代人的安慰劑|GymSquare
    ,能抵消生理熱量負擔,但在更多當代年輕人心中的實際作用,是去除心理肥胖恐懼。早在2007年,《消費者研究期刊》就曾完成實驗,證明「健康光環Health Halo」的存在。通過對316位消費者調查,研究者發現,卡路裡相同的賽百味三明治和麥當勞漢堡,消費者對「健康」的賽百味卡路裡估計顯著更低。
  • 佛系健身,也是一種有效健身|GymSquare
    相較而言,過度節食將導致大腦體重下降,形成肥胖反彈。耶魯大學研究顯示,41%的人減肥失敗,並在大約5年後體重反彈,「罪魁禍首」是大腦,因為節食過程大腦體重偏低,為了避免身體「挨餓」,會在恢復飲食後使身體多攝取能量。
  • 5.11防治肥胖日|減肥可以喝蘇打水嗎?
    今年的5.11防治肥胖日即將到來,小7就來跟大家聊聊減肥這個熱議的話題。中國人體重超重人群達2億,肥胖人群超過9000萬,因超重和肥胖引發的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病等疾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輕化趨勢。肥胖人群嚴重超標,專家呼籲設立5·11為「世界防治肥胖日」。5·11的諧音是「我要1」,最後的那個「1」代表苗條,通俗地講就是「我要瘦」。面對中國高達2億的體重超標人群,這無疑是喊出了我們的心聲。
  • 沙縣小吃,也可以是中國人的健康餐|GymSquare
    相對健康的標杆,能追溯到百年前。烤豆乾、豆腐丸、燙嘴豆腐,較豐富的豆類製品,是正統沙縣小吃主打「營養健康」的來由之一。這也是相傳南宋末年皇帝南逃時,沙縣小吃城關派的食材偏好。至於在烹飪方式上,曾經為了躲避債務,在外謀求生路的沙縣夏茂鎮農民們,陸續從1992年開始,建立風格迥異的沙縣小吃門店。
  • B站健身,真香|GymSquare
    而較高的用戶粘性,up主們的「高產」行為,能在一鍵三連的基礎數據中體現。甚至,僅以B站健身類目所在的時尚分區來看,服飾、美妝的熱門視頻表現,已不及健身類目。 人人都在B站健身。這裡是一片原創健身內容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