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晟傑
編輯/GymSquare編輯部
5月11日的今天,被稱為「世界防治肥胖日」,但在呼籲減肥的同時,可能很少有人發現「世界防治肥胖日」其實不存在,它從未得到官方承認。
這場紀念日的來源查無實據,由「世界衛生組織WHO確立」是媒體的統一說法。但是WHO官方未曾設立這一紀念日,僅有的世界肥胖日World Obesity Day於歷年10月11日舉行,直到今年被提前至3月4日。
「世界防治肥胖日」並不存在,而它也未必能讓廣大胖友們瘦下去。
■ 「世界防治肥胖日」
來源:新浪微博
在今天的「世界防治肥胖日」上,一場極端的肥胖歧視重新上演。僅在微博平臺,就能看見諸如「胖就沒有人認識你,要麼瘦要麼死」的公眾口號。
而這種社會性歧視,其實會造成越胖越不想動,甚至負面心理症。原因在於,社會性歧視分別與心理健康、自殺意念呈顯著正相關,相反,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已被證明對超重肥胖青少年自殺意念有顯著預測作用。
事實上,今年3月4日,在真正的世界肥胖日上,《科學》和《柳葉刀》子刊雙雙發文呼籲,摒棄肥胖偏見。
兩篇文章都指出,社會公眾往往認為個人的體重增加,是由懶惰或貪婪造成的。但是,減肥並不完全受意志控制,而生物、遺傳和環境因素更是導致肥胖的關鍵因素。
在世界對肥胖充滿偏見的當下,遠離狂熱口號,對肥胖進行公正客觀描述,或許才是防治肥胖的第一步。
「世界防治肥胖日」,
並不存在
今天是5月11日,但不是「世界防治肥胖日」。
這場紀念日僅存在於國內,媒體公眾都以「5.11世界防治肥胖日」為題,宣傳與肥胖有關的健康科普內容。最關鍵的在於,它被認為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所確立的。
但是,WHO官網無「5.11世界防治肥胖日」的任何相關內容,而百度詞條內,用來表示防治肥胖日的「To prevent obesity」,也不存在於英文網絡中。
「世界防治肥胖日」是假的,它既不夠官方,也不具備世界性。
■ 來源:新華網
追溯它的來源,很大程度在於2010年的一篇國內媒體文章——《專家呼籲將每年的5月11日定為世界防治肥胖日》。
該片文章中,引用了北京同仁醫院內分泌科醫學工作者,對於肥胖危害的評價,但是對專家呼籲設立防治肥胖日,卻簡單略過。如今這篇文章,也已被各個媒體平臺刪除。
而更具中國語境特點的來源在於,5.11的諧音是「我要1」,其中「1」代表苗條。通俗地講就是「我要瘦」。
這場防治肥胖的世界性紀念日,更多在於國內的口耳相傳。
相較而言,僅有的世界肥胖日World Obesity Day,已在歷年10月11日於全球範圍舉行,並從今年開始提前至3月4日。
該紀念日是由非營利性組織世界肥胖聯合會World Obesity Federation,與WHO共同建立,旨在改善全世界的肥胖危機。
■ World Obesity Federation在全球的活動地點
至於這場烏龍事件,其實最早在2018年就被權威提出。
國際代謝手術卓越聯盟(IEF)主席黃致錕,曾於2018年在個人微博指出,不存在「世界防治肥胖日」,世界性紀念日創立的前提,應先得到權威組織的認同以及定案。
他也指出,雖然一年365天都應該防治肥胖,但在以國際紀念日進行宣傳前,其實應謹慎些許。
同時其個人微博底部,也附加了「過了個假的世界肥胖日」的話題連結,但是相較「世界防治肥胖日」的相關話題,僅有1500萬的微博閱讀量,意味著澄清事件的關注量不算多。
■ 來源:@黃致錕個人微博
不存在的防治肥胖日,
未必能讓胖友們瘦下去
今天的「世界防治肥胖日」並不存在,它也未必能讓廣大胖友們瘦下去。
因為在科普代謝疾病的同時,一場較極端的肥胖歧視正在上演。僅在微博平臺,就能看見諸如「胖就沒有人認識你,要麼瘦要麼死」的媒體口號。
雖然有觀點提出肥胖歧視,可能對肥胖患者的健康有益處,但是體重歧視與死亡率升高,和其他慢性疾病和病症都有緊密的聯繫。
部分實驗中受試者受到肥胖歧視時,他們的飲食會增加,其自律性降低和他們的皮質醇水平相對於對照組更高,特別是那些認為自己超重的人。
此外,調查顯示體重歧視與逃避運動有關,正如實驗和調查工作所表明的,體重增加帶來的體重恥辱,在於經過長期的歧視影響。患者選擇減少運動或者不運動,從而導致增加體重和患有癲癇的風險。
體重歧視的影響甚至可能延伸到跟死亡率有關。
在健康和退休研究中,包括13692名老年人和美國中年(MIDUS)研究5079名成年人,報告顯示體重減輕的人死亡風險增加60%,與BMI無關,研究解釋這種控制BMI的關係的潛在機制可能反映了社會壓力和間接的影響。
除了身體的疾病,體重恥辱也對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數據表明,患者因體重而受到歧視的體驗情緒而導致焦慮症的可能性,大約是其他人的2.5倍。當然體重歧視對心理健康的這種不利影響不僅限於美國,體重相關的反應也被證明可以預測其他國家的抑鬱風險。
重要的是研究表明,這種關聯通常從都是從歧視到精神健康狀況不佳。
防治肥胖第一步:
不要歧視肥胖
治肥胖第一步,是不要歧視肥胖。
今年的3月4日,真正的世界肥胖日開啟,《科學》、《柳葉刀》子刊雙雙發文,並呼籲制定強有力的政策和立法,來改善肥胖歧視。
其中,《Nature Medicine》指出,使用帶有侮辱性的方式來宣傳反肥胖運動,是有害的。公共衛生部門應停止這種做法,相反應對對肥胖進行公正客觀描述。
換句話說,公眾的不科學描述,是造成肥胖歧視的主要原因。
比如,改善肥胖並不完全受意志控制,而生物、遺傳和環境因素是導致肥胖的關鍵因素。在GymSquare「錢楓又胖了」一文中曾提到,太胖的人可能真的做不到自律。
分割胃的胃旁路手術之所以能控制食慾,在於降低了BMI超過37.5人群的飢餓激素,幫助恢復至能正常進行「減脂、減肥」的生理範疇,因為單憑人類意志,已經很難抵擋過胖後的進食慾望。
另一篇發表於《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的文章則反問,為什麼一系列關於肥胖的評價都是消極、恐懼的?相反,關於癌症的語言是積極、樂觀。相較於癌症,肥胖更是一種負擔。
該文章作者也發布了一份肥胖評價指導方案,以幫助社會評論者客觀地評價肥胖。
舉例來說,儘可能使用對象描述,如「重量、超重」;避免「肥胖的人」,並改為「患有肥胖症的人」,準確描述體重增加的科學成因,不暗示他們由於懶惰、貪婪導致的無法控制肥胖。
這些指導方案,被認為是能改變評價肥胖的方式,並且有助於擺脫對肥胖的刻板印象。因為「改善肥胖,不只在於少吃多動」。■ GYMSQUARE
-END-
歡迎給GymSquare精練公眾號
標星🌟或「在看」
GymSquare
與精益練習者,建設自由健身廣場
GymSquare是一個原創的精品健身內容平臺,
公眾號後臺回復「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