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二季作區,馬鈴薯一年兩種兩收,但主要還是春季栽培,佔到當年栽培面積的90%以上。春季主要是生產商品薯,產品主要銷往廣州、香港、新加坡等地區。
1、種薯的準備
二季作區,一般根據氣候特點,選用早熟優質品種。另外,也要根據市場需求和用途,選擇種植品種,才能獲得高產和較高的經濟效益。現在山東市場上種植面積最大的是魯引1號(有的地方稱為荷蘭7號),另有少量的大西洋等其他加工品種。
種植品種確定後,就要選擇優質脫毒種薯,脫毒種薯因為除去了影響植物生長的病毒,恢復了品種的優良種性,因而能發揮出最高的產量水平。在同樣的栽培條件下,產量比未脫毒種薯增產30%~50%,商品性提高10%~20%。但是現在種薯市場比較混亂,市場上到處銷售脫毒種薯,建議到信譽好的科研單位或大公司購買脫毒種薯,品質比較有保證。
2、土地準備
(1)土地選擇:馬鈴薯的種植以選擇土層肥厚、地勢平坦、疏鬆透氣、排灌方便的土地為佳。土質最好為沙壤土,因為疏鬆透氣的土地非常有利於馬鈴薯鬚根的生長,便於吸收養分,植株生長旺盛,為高產優質打下堅實的基礎。土地酸鹼度以微酸性較好。
馬鈴薯口茬的選擇也很重要。因為有許多病原菌是通過土壤傳播並且能在土壤中存活很多年,馬鈴薯的良好前茬應是禾穀類作物,如小麥、玉米、棉花、大豆等,不僅可以獲得較高產量,產品質量也較高。馬鈴薯忌與茄科作物連作。茄子、番茄、辣椒、菸草等均有相同的病害。茬口選擇不當,病害發生嚴重。馬鈴薯正常生長需要疏鬆透氣的土地。深耕可使土地疏鬆,通透性好,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還能消滅雜草。一般耕作深度不能低於30釐米,如果耕地過淺,土地保墒能力差,雨水不易下滲,易積水,影響植株生長。土地應整平耕細,使土地顆粒大小合適,因土地結構好能縮短出苗時間,減少病蟲害對出苗的影響。
(2)肥料準備:馬鈴薯是高產喜肥作物,施基肥一定要充足,一般要求每畝施入優質農家肥2500~3000公斤。馬鈴薯對磷元素和鉀元素的需求量大,農家肥以腐熟的雞糞為好,複合肥要求磷鉀肥含量較高,每畝施入50公斤。
3、種薯處理
種薯的選擇要保證品種的純度,把病原菌侵染的塊莖進行剔除,破損以及畸形的塊莖、薯形發生變化、芽眼突出、表皮龜裂者均不能作為種薯。因為種薯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播種後出苗的整齊度,影響到產量和品質。
作為馬鈴薯生產,整薯播種是最理想的,可最大限度地保存種薯中的養分,減少病菌傳播的機會。整薯對病原菌及惡劣條件的抗性強,有利於出全苗,出壯苗,保證植株生長整齊健壯,能比切塊播種增產17%~30%。整薯播種因為減少了切塊環節,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切塊傳播病菌,也減少了病毒病的發生,節省了人力物力。
最理想的種薯大小為25~30克,最大不超過50克。如果種薯太大,為了節約種薯,要將種薯切塊,切塊不應小於20~25克,每塊種薯要有1~2個芽眼。每500克種薯能切20~25塊。切塊過小,養分、水分少,抗旱性差,播種後容易缺苗。切塊過大,雖然所帶養分多,能保證出苗率,但浪費種薯。切塊時遇到病、爛薯,應棄之不用,並將切刀消毒,用75%酒精反覆擦洗切刀或用肥皂水浸泡。種薯切塊後,在陰涼處晾乾傷口,就可進行催芽。催芽方法很多,一般常用溼沙或溼鋸末覆蓋催芽。催芽場所要選擇陰涼處,不能陽光直射;溫度要保持在15~20℃;溼沙或蛭石的溼度以手攥成團,伸手散開為宜;場所要乾淨清潔,避免雜菌感染,通風良好,避免雨淋日曬。
適合的催芽時間選擇,春季應在播種日期前一個月催芽,而秋季要在播種前半個月催芽。秋季因高溫多雨,薯塊易腐爛,一定要催大芽播種,才能獲得全苗壯苗。
4、播種
(1)播種時間:適時播種,是獲得優質高產的關鍵。春季地膜覆蓋能提高地溫,可提前10天播種。春播馬鈴薯一般播種後30~40天出苗,青島沿海地區可推遲至3月中旬。對一些早熟栽培,播種期可提前至1月底2月初,收穫時間可提前至4月底5月初,此時鮮薯上市,能獲得較高經濟效益。
秋季馬鈴薯播種期,山東地區一般在8月上旬,而青島地區由於8月份前期高溫多雨,一般推遲至8月下旬,如果播得過早,高溫高溼易導致爛種;如果晚播,生長期太短,也難以達到理想產量。秋馬鈴薯要獲得理想產量,必須出苗後有60天的生長期。秋季只要催大芽播種,出芽速度快,出齊苗,就能獲得高產。
(2)播種深度:播種深度根據各地的土壤條件和氣候條件確定。在土質疏鬆,氣候乾旱地區宜適當深播;在黏土地和氣候溼潤地區,宜適當淺播。地溫低、土地溼潤宜淺播,地溫高而乾燥地區宜深播。發芽健壯的種薯宜深播,芽細弱、衰老宜淺播。沙壤土的播種深度為10釐米左右,黏土地播種深度為5~8釐米。播種過深,影響出苗,播種過淺,地下莖節數少,會減少結薯數量。
(3)播種密度:播種密度要因地制宜,根據播種品種以及地力條件確定。密度大,結薯數會增加,但薯塊平均重量會減少。種植密度小,大薯數會增加,結薯數會減少。土地肥沃,可適當稀植,土地肥力差,可適當密植。一般稀植3500~4000株/畝,密植5000~6000株/畝。
5、田間管理
馬鈴薯在山東地區從播種到收穫只有短短的90多天,外界條件又不是很適宜。這就需要掌握一些田間管理技術,來調節這些矛盾,創造馬鈴薯生長的適宜條件,使馬鈴薯獲得較高產量。
(1)澆水:如果播種時墒情好,就直接播種。如果土壤太旱,就要造好墒,再播種。播種後覆上地膜,在出苗前一般不需澆水。出苗後至整個生長期,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澆水次數。總的原則是:馬鈴薯在整個生長期都不可缺了水,要保持土壤疏鬆溼潤。水分不能太多,不規律的供水會引起土壤忽幹忽溼,使塊莖不規則生長從而影響品質。夏季灌水也是降低土壤溫度的方法。在收穫前5~7天應停止澆水,促使薯皮老化,有利運輸和貯藏。
(2)除草:應在馬鈴薯齊苗後及時除草,減少雜草與馬鈴薯爭光照和養分。除草還能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減少病原菌侵染的機會。
(3)追肥:施足基肥後,一般不需要追肥。如果出現缺肥,就要追肥。追肥宜早不宜晚,施肥後要及時灌水,使肥料溶於水中,易於根部吸收。微肥一般葉面噴施,吸收效果好,還節省肥料。
(4)培土:一般結合中耕除草培土2~3次,植株封壟前進行完。第一次培土要早,出苗後苗高5~6釐米時第一次培土,在株高20釐米第二次培土,在植株開花期封壟前培完。培土要儘量高,以利於薯塊生長發育和膨大,並防止塊莖外露變綠。壟頂要培成寬肩壟,不要培成尖頂。
(5)病蟲防治:對馬鈴薯危害最大的就是晚疫病。因此在植株生長期,重點要防治晚疫病。對馬鈴薯品質和外觀影響大的是地下害蟲,要注意蚜蠟等地下害蟲的防治。蚜蟲能傳播病毒,也會影響塊莖產量和質量,因此要嚴格防治蚜蟲,尤其是種薯田。
6、收穫
馬鈴薯成熟後應及時收穫,以減少病蟲害侵染,收穫前一周停止澆水,使薯皮老化。春薯應在高溫雨季來臨之前收創。因為高溫使塊莖停止膨大,產量基本不會增加,並且雨季收刨的塊莖也不耐貯藏。
秋季馬鈴薯莖葉枯黃或經霜打死後即可收穫,不能拖延時間太長,以免淺表塊莖受霜凍,貯藏時爛薯。
收穫時選擇晴天、土壤乾燥時收創,在田間晾乾表皮後再運輸。這樣可以保證薯皮乾爽,減少擦傷,降低貯藏期腐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