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就是我們生活中所說的土豆。馬鈴薯在我國是非常受歡迎的,不僅是蔬菜,也是一種主要的糧食作物。有著比較廣泛的種植面積,現在馬鈴薯的產量越來越高,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
很多種植戶都想提高種植效益卻不知道該怎麼做。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來簡單介紹一下提高馬鈴薯種植效益的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1、浸種催芽:馬鈴薯在種薯播種前要做好浸種催芽工作。首先將種薯切塊,每千克種薯可切成50塊左右。每個種塊要儘量保持大小一致,並且要有一個以上的芽眼。
然後將薯塊清洗乾淨,將其浸泡在多菌靈等藥劑中一刻鐘左右。再撈出晾乾,在播種前三周左右的時候,將薯塊放在溼沙中做催芽工作。
溫度控制在15度左右,當露出芽的時候便可播種。這樣能夠有效的提高發芽率,增強馬鈴薯的生長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種植效益。
2、去尾芽:經調查研究證明馬鈴薯的尾芽成株後,產值僅是頂芽或側芽成株苗的1/3,因此在切種薯時可以對尾芽棄置不用。
3、高壟培養:高壟培養兩頭培土,能添加活土層根莖部位土壤疏鬆,利於葡萄莖延伸,又能進步地溫,滿意前期根莖發育所需溫度。
4、適時播種:馬鈴薯的播種時間也是有所要求的,一般在每年的2-3月份。播種時間不宜過早過晚,過早的話,溫度過低,會抑制薯塊發芽,降低種植效益。
而播種過晚的話成熟時間自然也會有所延遲,可能會錯過上市時間,同樣影響種植效益。在播種後要覆蓋一層地膜,將株行距控制在60*25釐米左右。馬鈴薯的生長周期比較短,正常種植下,5-6月便可採收。
5、配方上肥:馬鈴薯在整個成長發育期需求很多營養,在土壤瘠薄、營養含量低的區域,有必要配方上肥以滿意作物成長發育對氮、磷、鉀和微量元素的需求,特別是塊莖膨長時間,由此能大幅度進步產值。
6、去花蕾:馬鈴薯可利用的有些是地下的塊莖,它底子不需求開花授粉取得,並且孕蕾開花又需求耗費很多的營養。要想取得高產,有必要見蕾就要掐去,以節約營養推進塊莖的成長。
7、少鏟多直趟:馬鈴薯能結塊莖的肉質根在土壤裡水平成長,通常因為深鏟切斷了肉質延生根,人為地形成減產,所以鏟完頭遍後只趟不鏟,以趟土壓草與手藝黏除相結合避免草荒,能有效地進步產值。
8、補鎂促產:專家研討證明,在馬鈴薯的成長過程中,尤其是薯塊膨大期,如鎂肥足夠,不只產值高,並且澱粉堆集多,質量好,因此在植株45cm高時,每株要以500-100g硫酸鎂兌水溶化後追入。
9、葉面噴肥:在施足底肥的情況下,從展葉起,每10天葉噴一次0.1%的硫酸鎂、0.3%的磷酸二氫鉀、1000倍的三十烷醇混合液,連噴3-5次,能明顯進步產值。
10、合理採收:在接近採收季節的時候,我們要經常觀察馬鈴薯的生長情況。當發現馬鈴薯植株葉片有發黃現象的時候,便代表著馬鈴薯已經逐漸成熟了。
然後在採收前30天的時候,要適當停止水肥等工作,避免營養水分過多,降低馬鈴薯的貯藏能力。在採收的時候要適當提高採收速度,防止陽光直射馬鈴薯,導致表皮變綠,降低商品價值,影響種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