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八綱辨證(八綱證候間的關係)

2021-03-04 青醫說執醫考試

1. 風邪致病的臨床表現有

A.身重而痛

B.皮膚瘙癢

C.疲乏無力小吉

D.肢體麻木

 

2.下列除哪項外,均可見於風淫證候

A.發熱惡風

B.皮膚瘙癢

C.半身不遂

D.四肢抽搐

E.咳嗽

BD   C

 

細目六   八綱證候間的關係

八綱證候間的關係,主要可歸納為證候相兼、證候錯雜、證候轉化、證候真假四個方面。

 

要點一 證候相兼、錯雜與轉化(寒證轉化為熱證、熱證轉化為寒證、實證轉虛)的概念

(一)證候相兼的概念

廣義的證候相兼,指各種證候的相兼存在。本處所指為狹義的證候相兼,即在疾病某一階段,其病位無論是在表、在裡,但病情性質上沒有寒與熱、虛與實等相反的證候存在。臨床常見的八綱相兼證候有表實寒證、表實熱證、裡實寒證、裡實熱證、裡虛寒證、裡虛熱證等,其臨床表現一般是有關綱領證候的相加。如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無汗,脈浮緊等,為表實寒證:五心煩熱,盜汗,口咽乾燥,顴紅,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為裡虛熱證。所謂表虛,主要是指衛表(陽)不固證(偏於虛寒),然而以往常將表證有汗出者,稱之為「表虛」,表證無汗者,稱之為「表實」,其實表證的有無汗出,只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毛竅的閉與未閉,是邪正相爭的不同反應,毛竅未閉、肌表疏鬆而有汗出,不等於疾病的本質屬虛。

 

(二)證候錯雜的概念

證候錯雜指疾病某--階段,不僅表現為病位的表裡同時受病,而且呈現寒、熱、虛、實性質相反的證候。八綱中表裡寒熱虛實的錯雜關係,可以表現為表裡同病、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臨床辨證應對其進行綜合分析。證候間的錯雜關係有四種情況:第一類是表裡同病而寒熱虛實性質並無矛盾,如表裡實寒證;第二類是表裡同病,寒熱性質相同,但虛實性質相反的證候,如表實寒裡虛寒證;第三類是表裡同病,虛實性質相同,但寒熱性質相反的證候,如表實寒裡實熱證,即「寒包火」證;第四類是表裡同病,而寒與熱、虛與實的性質均相反的證候,臨床上除可有表實寒裡虛熱證外,其餘組合則極少見到。

 

(三)證候轉化的概念

證候轉化指疾病在其發展變化過程中,其病位、病性,或邪正盛衰的狀態發生變化,由一種證候轉化為對立的另一種證候。證候的轉化包括表裡出入、寒熱轉化、虛實轉化。


1.表裡出入

表裡出人是指病情表與裡的相互轉化,或病情由表人裡而轉化為裡證,或病邪由裡出表而有出路。-般而言,這種病位上的變化,由表人裡多提示病情轉重,由裡出表多預示病情減輕。掌握病勢的表裡出人變化,對於預測疾病的發展與轉歸,及時改變治法,及時截斷、扭轉病勢,或因勢利導,均具有重要意義。

(1)由表入裡

指證候由表證轉化為裡證,即表證人裡。表明病情由淺人深,病勢發展。

(2)由裡出表

指在裡的病邪有向外透達所表現的證候。表明邪有出路,病情有向愈的趨勢。

 

2. 寒熱轉化

指疾病的寒熱性質發生相反的轉變。寒證化熱示陽氣旺盛,熱證轉寒示陽氣衰憊。

(1)寒證化熱

指原為寒證,後出現熱證,而寒證隨之消失。寒證化熱常見於外感寒邪未及時發散,而機體陽氣偏盛,陽熱內鬱到一定程度,寒邪化熱,形成熱證;或是寒溼之邪鬱遏,而機體陽氣不衰,由寒而化熱;或因使用溫燥之品太過,亦可使寒證轉化為熱證。如寒溼痺病,初為關節冷痛、重著、麻木,病程日久,或過服溫燥藥物,而變成患處紅腫灼痛;哮病因寒引發,痰白稀薄,久之見舌紅苔黃,痰黃而稠;痰溼凝聚的陰疽冷瘡,其形漫腫無頭、皮色不變,以後轉為紅腫熱痛而成膿等,均屬寒證轉化為熱證。

(2)熱證轉寒

指原為熱證,後出現寒證,而熱證隨之消失。常見於邪熱毒氣嚴重的情況之下,或因失治、誤治,以致邪氣過盛,耗傷正氣,正不勝邪,機能衰敗,陽氣耗散,故而轉為虛寒證,出現亡陽的證候。如疫毒痢初期,高熱煩渴,舌紅脈數,瀉利不止,若急驟出現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微,或病程日久,而表現出畏冷肢涼,面白舌淡,皆是由熱證轉化為寒證。虛實轉化指疾病的虛實性質發生相反的轉變。提示邪與正之間的盛衰關係出現了本質性變化。實證轉虛為疾病的一般規律;虛證轉實常常是證候的虛實夾雜。所謂實證轉虛,指原先表現為實證,後來表現為虛證。提示病情發展。邪正鬥爭的趨勢,或是正氣勝邪而向愈,或是正不勝邪而遷延。故病情日久,或失治誤治,正氣傷而不足以御邪,皆可形成實證轉化為虛證。如本為咳嗽吐痰、息粗而喘、苔膩脈滑,之見氣短而嘴、聲低懶言、而白、舌談、脈弱:成初期見高熱、口渴、汗多、脈洪數,後期見神疲嗜睡、食少、咽幹、舌嫩紅無苔、脈細數等,的是邪雖去而正已傷,由實證轉化為虛證。

 

要點二 證候真假(寒熱真假、虛實真假)的鑑別要點

某些疾病在病情的危重階段,可以出現一些與疾病本質相反的「假象」,掩蓋著病情的真象。所謂「真」,是指與疾病內在本質相符的證候所謂「假」,是指疾病表現出某些不符合常規認識的假象,即與病理本質所反映的常規證候不相應的某些表現。證候真假的內容主要包括寒熱真假與虛實真假。其鑑別主要指真寒假熱與真熱假寒的鑑別以及真虛假實與真實假虛的鑑別。

(一)寒熱真假的概念

當病情發展到寒極或熱極的時候,有時會出現一些與其寒、熱本質相反的「假象」症狀或體徵,即所謂真熱假寒、真寒假熱。

1.真熱假寒

指內有真熱而外見某些假寒的「熱極似寒"證候。其臨床表現有四肢涼甚至厥冷,神識昏沉,面色紫暗,脈沉遲。身熱,胸腹灼熱,口鼻氣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飲,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而幹,脈有力。由於邪熱內盛,陽氣鬱閉於內而不能布達於外,故可表現出四肢涼甚至厥冷、脈沉遲等類似陰證的假寒現象;邪熱內閉,氣血不暢,故見神識昏沉、面色紫暗;熱邪內蘊,傷津耗液,故見身熱、胸腹灼熱、口鼻氣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飲、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而幹、脈有力等實熱證的表現。真熱假寒證常有熱深厥亦深的特點,故可稱作熱極肢厥證,古代亦有稱陽盛格陰證者。

2.真寒假熱

指內有真寒而外見某些假熱的「寒極似熱」證候。其臨床表現有自覺發熱,欲脫衣揭被,觸之胸腹無灼熱、下肢厥冷;面色浮紅如妝,非滿面通紅;神志躁擾不寧,疲乏無力;口渴但不欲飲;咽痛而不紅腫;脈浮大或數,按之無力;便秘而便質不燥,或下利清谷;小便清長(或尿少浮腫),舌淡,苔白。由於陽氣虛衰,陰寒內盛,逼迫虛陽浮遊於上、格越於外,故可表現為自覺發熱,欲脫衣揭莜,面色浮紅如妝,躁擾不寧,口渴咽痛,脈浮大或數等領似陽熱證的表現。但因其本質為陽氣虛衰,肢體失其溼照,水液不得輸布、氣化,故觸之胸腹必然無灼熱,且下肢厥冷,口渴而不欲飲,咽部不紅腫,面色亦不會滿面通紅,並見疲乏無力,小便清長,或尿少而浮腫,便質不燥,甚至下利清谷,脈按之無力,舌淡,苔白等裡虛寒的證候,故可知其所現「熱」症為假象。真寒假熱實際是陽虛陰盛而陽氣浮越,故又稱虛陽浮越證,古代亦有稱陰盛格陽證、戴陽證者。

 

(二)寒熱真假的鑑別要點

辨別寒熱證候的真假,應以表現於內部、中心的症狀為準、為真,肢末、外部的症狀是現象,可能為假象,故胸腹的冷熱是辨別寒熱真假的關鍵,胸腹灼熱者為熱證,胸腹部冷而不灼熱者為寒證。對於寒熱真假的辨別,《溫疫論.論陽證似陰》指出:「捷要辨法,凡陽證似陰,外寒而內必熱,故小便血赤;凡陰證似陽者,格陽之證也,上(外)熱下(內)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為據,以此推之,萬不失一。」確為經驗之談。

 

(三)虛實真假的概念

虛證與實證,都有真假疑似的情況。《內經知要》所謂「至虛有盛候」「大實有贏狀」,就是指證候的虛實真假。

1.真實假虛

指本質為實證,反見某些虛贏現象的證候。其臨床表現可有神情默默,倦怠懶言,身體羸瘦,脈象沉細等表現。但雖默默不語卻語時聲高氣粗;雖倦怠乏力卻動之覺舒;肢體贏瘦而腹部硬滿拒按;脈沉細而按之有力。由於熱結腸胃、痰食壅積、溼熱內蘊、瘀血停蓄等,邪氣大積大聚,以致經脈阻滯,氣血不能暢達,因而表現出神情默默、倦怠懶言、身體羸瘦、脈象沉細等類似虛證的假象。但病變的本質屬實,故雖默默不語卻語時聲高氣粗,雖倦怠乏力卻動之覺舒,雖肢體羸瘦而腹部硬滿拒按,脈雖沉細卻按之有力。因此《顧氏醫鏡》雲:「聚積在中,按之則痛,色紅氣粗,脈來有力,實也;甚則默默不欲語,肢體不欲動,或眩暈昏花,或洩瀉不實,是大實有贏狀。」

2.真虛假實

指本質為虛證,反見某些盛實現象的證候。其臨床表現可有腹部脹滿,呼吸喘促,或二便閉澀,脈數等表現。但腹雖脹滿而有時緩解,或觸之腹內無腫塊而喜按;雖喘促但氣短息弱;雖大便閉塞而腹部不甚硬滿;雖小便不利但無舌紅口渴等症。並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或淡白,脈虛弱,舌淡胖嫩等症。多為臟腑虛衰,氣血不足,運化無力,氣機不暢,故可出現腹部脹滿、呼吸喘促、二便閉塞等類似實證的假象。但其本質屬虛,故腹部脹滿而有時緩解,或內無腫塊而喜按,可知並非實邪內積,而是脾虛不運所致;喘促而氣短息弱,可知並非邪氣壅滯、肺失宣降,而是肺腎氣虛、攝納無權之故;大便閉塞而腹部不甚硬滿,系陽氣失其溫運之能而腑氣不行的表現;陽氣虧虛而不能氣化水液,或腎關開合不利,可表現為小便不通;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或淡白,脈虛弱,舌淡胖嫩,更是正氣虧虛的本質表現。因此《顧氏醫鏡》雲:「心下痞痛,按之則止,色悴聲短,脈來無力,虛也;甚則脹極而不得食,氣不舒,便不利,是至虛有盛候。」

 

(四)虛實真假的鑑別要點

虛實真假的辨別,關鍵在於脈象的有力無力、有神無神,其中尤以沉取之象為真諦;其次是舌質的嫩胖與蒼老,言語呼吸的高亢粗壯與低怯微弱;病人體質狀況、病之新久、治療經過等,也是辨析的依據。

編輯:青檸

相關焦點

  • 學好中醫診斷學基礎,記住這幾張表就夠了
    免費資源一、中醫診斷學概論主要內容:四診:望、聞、問、切診;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辨證:八綱辨證、病因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診斷:常見疾病診斷及證侯診斷;症狀鑑別
  • 中醫辨證100句
    1.1 八綱辨證八綱辨證通過綜合分析四診取得的資料,探求病性、病位、病勢等情況,歸納為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類證候,從總體上概括證候實質,是中醫辨證的基本方法。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存在相關的論述,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指出診病之要應首辨陰陽,為八綱辨證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開始運用八綱對疾病進行辨證論治,如方隅《醫林繩墨》曰:「仲景治傷寒,著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無出乎表、裡、虛、實、陰、陽、寒、熱,八者而已」。至明代,八綱辨證最終形成。
  • 中醫人不能不知的「腹證十綱」(上)
    導讀:《傷寒論》中有很多腹證,痞滿,痞硬,急結等,那麼,這些名詞代表了什麼樣的含義,又有什麼樣的區別?想明白這些問題,就一起來系統學習學習腹證十綱——痞、滿、硬、結、緊、軟、動、音、痛、不仁。腹證十綱即痞、滿、硬、結、緊、軟、動、音、痛、不仁十個胸腹部主要症狀。
  • 中醫臟腑辨證診治法,原來這麼深邃
    臟腑診療位於中醫診斷與治療的首位,其地位舉足輕重。要弄清楚中醫臟腑辨證診療法,首先要知道臟腑的概念。臟腑即五臟、六腑、奇恆之腑。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六腑包括小腸、膽、胃、大腸、膀肌、二焦。奇恆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等。講養生不離臟腑,講病證虛、實、寒、熱不離臟腑,講經絡、針灸也不離臟腑。
  • 強大乾貨:中醫人不能不知的「腹證10綱」!
    十綱是辨腹證論治的依據之要,是構成腹診——腹證——論治的肯綮。腹證的表現儘管是複雜的,變化是微妙的,但基本內容可用十綱歸納,綱舉目張。腹證的辨證亦要參合中醫四診和基本理論,臨證要靈活圓機,辨證論治,勿墨守成規,拘泥不變。
  • 中醫人不可不知的 「腹證十綱」
    腹證十綱即痞、滿、硬、結、緊、軟、動、音、痛、不仁十個胸腹部主要症狀。十綱是辨腹證論治的依據之要,是構成腹診——腹證——論治的肯綮。
  • 從《傷寒論》中學習辨證施治的奧秘!
    除了病因、病種等基本理論以外,還要明確內外因相結合的問題,「八綱」辨證與「八法」施治的關係。六經的理論是以六氣為基礎的,體內六氣的變化,也就是六經病理的根本所在。這種變化主要通過自然界六淫之氣和身體內六經之氣的互相作用而產生。
  • 八綱脈與正常脈的理解
    八綱脈的理解
  • 一張圖搞懂中醫表證
    中醫有著悠久的傳統,發展出一套獨立的醫學理論體系。辨證是中醫診斷基礎,辨證用於確定疾病的部位(表裡)、性質(寒熱虛實),在辨證的基礎上,古人們總結出對證的藥方。所以,中醫講究對證開方,往往一個方子用於多種疾病,只要這些疾病表現症狀相同。同時,對於同一種疾病,也常有不同方子,因為一種疾病在不同體質的人身上表現不相同。
  • 中醫診斷學—筆記(十三)病位辨證②
    脈緩或弱,為脾氣虛弱之證。 【辨證要點】納少,腹脹,便溏加氣虛症狀。(三)脾虛氣陷證概念:是脾氣虧虛升舉無力反而下陷的證候。成因:多由脾氣虛進一步發展而致。【辨證要點】胃脘痞滿、隱痛喜按、納少加氣虛症狀。(八)胃陽虛證概念:胃陽不足,胃失溫養,以胃脘冷痛及陽虛症狀為主要表現的證。成因:多因嗜食生冷,過用苦寒,久病失養,其他臟腑病變傷及胃陽,或脾胃陽氣素弱等原因所致。
  • 周楣聲:針灸辨證與湯液辨證的異同
    二、湯液辨證與針灸辨證的區別性——八綱辨證不能適應於針灸 八綱辨證早已成為中醫辨證的準繩,這是臨床辨證施治時所首先想到的。八綱辨證所強調的就是虛實寒熱,而灸法則是不分虛實寒熱,這對針法的功效來說,也可類似,但不如灸法之昭著而已,這乃是湯液辨證與針灸辨證的主要區別所在。異病異治,以病概症,異病同治,以症概病的差異:異病異治者,以病概症,所辨在病,所治亦在病,異病同治者,以症概病,所治亦在症。所治在病者求其本,所治在症者識其標,求其本者重在知裡,識其標者重在知表。
  • 辨證施治 中醫戰疫因人制宜
    對於本次最新疫情,張伯禮院士指出,許多患者表現為「溼熱疫」的證候,這是由於發病在夏至節氣前後;同為新冠肺炎,但與此前的辨證施治有所不同,正是體現了因時、因地、因人辨證施治的中醫個性化治療特色。中醫治療疫病已有數千年歷史,積累了大量成功的實踐經驗,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論體系。作為中醫精髓的辨證施治,是通過審證求因,辨析病機,分清主次,以認識和解決疾病的過程。
  • 2017年考研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考試大綱
    評價的標準是高等醫學院校中醫臨床醫學專業優秀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於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擇優選拔,確保中醫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Ⅱ考查目標 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考試範圍包括臨床醫學人文精神,基礎醫學中的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臨床醫學中的中醫內科學和針灸學。
  • 八綱辨證之真寒假熱+真熱假寒
    臨床上把本質是熱證而表現為寒象的叫「真熱假寒」,本質是寒證而表現為熱象的叫「真寒假熱」。
  • 跟我學中醫 | 婦科疾病的辨證要點與常見證型
    婦科採用的辨證方法主要是臟腑辨證和氣血辨證,個別採用衛氣營血辨證。如產後發熱的感染邪毒型,病變表現了溫熱病的發展全過程,此時用衛氣營血辨證就較為合理。當然無論何種辨證方法,盡可以八綱統而論之。茲將婦科疾病常見證型,按臟腑辨證和氣血辨證祥列如下:一、臟腑辨證證型將按照證型、婦科特徵、全身證候、舌象、脈象進行闡述。
  • 中醫四診 你了解多少?
    由於古文中「聞」兼有聽、嗅兩方面的含義,所以中醫中的「聞診」指的是通過聽聲音和嗅病氣來測知病況。在某些情況下,「聞」甚至可以作為對疾病診斷用藥的主要依據,例如根據不同特點的咳嗽聲來判別疾病的真實面目,或是肺燥(氣候乾燥所致的咳嗽),或是肺實(風痰所致的聲帶麻痺),或是肺損(久咳傷肺,如肺結核、喉結核等)。  至於問診,人們更不陌生。
  • 如何才能真正求得方證對應?
    國慶與中秋相逢月兒正圓抬頭賞中秋的圓月低頭吃著月餅不忘仲景把六經八綱在腦海中細細咀嚼
  • 中醫也可以性感迷人:讀讀那些美麗的中醫著作
    《筆花醫鏡》全書共分四卷:卷一是四診、八綱及外感內傷、虛勞等的辨證論治原則;卷二是臟腑證治,主要是內科雜病的論治原則及方藥。以臟腑為綱,以十二經分部,以表裡、虛實、寒熱為目,先明病因病機,再敘證候表現,後列方藥。藥物均按功用分為溫、清、補、瀉四個隊,又按藥力之緩急分為猛將與次將兩類。選方皆常用有效簡便者;卷三為兒科病;卷四為婦產科病。本書的卷二將藥物列隊的寫法,是頗具特色的,初學者可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