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風邪致病的臨床表現有
A.身重而痛
B.皮膚瘙癢
C.疲乏無力小吉
D.肢體麻木
2.下列除哪項外,均可見於風淫證候
A.發熱惡風
B.皮膚瘙癢
C.半身不遂
D.四肢抽搐
E.咳嗽
BD C
細目六 八綱證候間的關係
八綱證候間的關係,主要可歸納為證候相兼、證候錯雜、證候轉化、證候真假四個方面。
要點一 證候相兼、錯雜與轉化(寒證轉化為熱證、熱證轉化為寒證、實證轉虛)的概念
(一)證候相兼的概念
廣義的證候相兼,指各種證候的相兼存在。本處所指為狹義的證候相兼,即在疾病某一階段,其病位無論是在表、在裡,但病情性質上沒有寒與熱、虛與實等相反的證候存在。臨床常見的八綱相兼證候有表實寒證、表實熱證、裡實寒證、裡實熱證、裡虛寒證、裡虛熱證等,其臨床表現一般是有關綱領證候的相加。如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無汗,脈浮緊等,為表實寒證:五心煩熱,盜汗,口咽乾燥,顴紅,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為裡虛熱證。所謂表虛,主要是指衛表(陽)不固證(偏於虛寒),然而以往常將表證有汗出者,稱之為「表虛」,表證無汗者,稱之為「表實」,其實表證的有無汗出,只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毛竅的閉與未閉,是邪正相爭的不同反應,毛竅未閉、肌表疏鬆而有汗出,不等於疾病的本質屬虛。
(二)證候錯雜的概念
證候錯雜指疾病某--階段,不僅表現為病位的表裡同時受病,而且呈現寒、熱、虛、實性質相反的證候。八綱中表裡寒熱虛實的錯雜關係,可以表現為表裡同病、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臨床辨證應對其進行綜合分析。證候間的錯雜關係有四種情況:第一類是表裡同病而寒熱虛實性質並無矛盾,如表裡實寒證;第二類是表裡同病,寒熱性質相同,但虛實性質相反的證候,如表實寒裡虛寒證;第三類是表裡同病,虛實性質相同,但寒熱性質相反的證候,如表實寒裡實熱證,即「寒包火」證;第四類是表裡同病,而寒與熱、虛與實的性質均相反的證候,臨床上除可有表實寒裡虛熱證外,其餘組合則極少見到。
(三)證候轉化的概念
證候轉化指疾病在其發展變化過程中,其病位、病性,或邪正盛衰的狀態發生變化,由一種證候轉化為對立的另一種證候。證候的轉化包括表裡出入、寒熱轉化、虛實轉化。
1.表裡出入
表裡出人是指病情表與裡的相互轉化,或病情由表人裡而轉化為裡證,或病邪由裡出表而有出路。-般而言,這種病位上的變化,由表人裡多提示病情轉重,由裡出表多預示病情減輕。掌握病勢的表裡出人變化,對於預測疾病的發展與轉歸,及時改變治法,及時截斷、扭轉病勢,或因勢利導,均具有重要意義。
(1)由表入裡
指證候由表證轉化為裡證,即表證人裡。表明病情由淺人深,病勢發展。
(2)由裡出表
指在裡的病邪有向外透達所表現的證候。表明邪有出路,病情有向愈的趨勢。
2. 寒熱轉化
指疾病的寒熱性質發生相反的轉變。寒證化熱示陽氣旺盛,熱證轉寒示陽氣衰憊。
(1)寒證化熱
指原為寒證,後出現熱證,而寒證隨之消失。寒證化熱常見於外感寒邪未及時發散,而機體陽氣偏盛,陽熱內鬱到一定程度,寒邪化熱,形成熱證;或是寒溼之邪鬱遏,而機體陽氣不衰,由寒而化熱;或因使用溫燥之品太過,亦可使寒證轉化為熱證。如寒溼痺病,初為關節冷痛、重著、麻木,病程日久,或過服溫燥藥物,而變成患處紅腫灼痛;哮病因寒引發,痰白稀薄,久之見舌紅苔黃,痰黃而稠;痰溼凝聚的陰疽冷瘡,其形漫腫無頭、皮色不變,以後轉為紅腫熱痛而成膿等,均屬寒證轉化為熱證。
(2)熱證轉寒
指原為熱證,後出現寒證,而熱證隨之消失。常見於邪熱毒氣嚴重的情況之下,或因失治、誤治,以致邪氣過盛,耗傷正氣,正不勝邪,機能衰敗,陽氣耗散,故而轉為虛寒證,出現亡陽的證候。如疫毒痢初期,高熱煩渴,舌紅脈數,瀉利不止,若急驟出現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微,或病程日久,而表現出畏冷肢涼,面白舌淡,皆是由熱證轉化為寒證。虛實轉化指疾病的虛實性質發生相反的轉變。提示邪與正之間的盛衰關係出現了本質性變化。實證轉虛為疾病的一般規律;虛證轉實常常是證候的虛實夾雜。所謂實證轉虛,指原先表現為實證,後來表現為虛證。提示病情發展。邪正鬥爭的趨勢,或是正氣勝邪而向愈,或是正不勝邪而遷延。故病情日久,或失治誤治,正氣傷而不足以御邪,皆可形成實證轉化為虛證。如本為咳嗽吐痰、息粗而喘、苔膩脈滑,之見氣短而嘴、聲低懶言、而白、舌談、脈弱:成初期見高熱、口渴、汗多、脈洪數,後期見神疲嗜睡、食少、咽幹、舌嫩紅無苔、脈細數等,的是邪雖去而正已傷,由實證轉化為虛證。
要點二 證候真假(寒熱真假、虛實真假)的鑑別要點
某些疾病在病情的危重階段,可以出現一些與疾病本質相反的「假象」,掩蓋著病情的真象。所謂「真」,是指與疾病內在本質相符的證候所謂「假」,是指疾病表現出某些不符合常規認識的假象,即與病理本質所反映的常規證候不相應的某些表現。證候真假的內容主要包括寒熱真假與虛實真假。其鑑別主要指真寒假熱與真熱假寒的鑑別以及真虛假實與真實假虛的鑑別。
(一)寒熱真假的概念
當病情發展到寒極或熱極的時候,有時會出現一些與其寒、熱本質相反的「假象」症狀或體徵,即所謂真熱假寒、真寒假熱。
1.真熱假寒
指內有真熱而外見某些假寒的「熱極似寒"證候。其臨床表現有四肢涼甚至厥冷,神識昏沉,面色紫暗,脈沉遲。身熱,胸腹灼熱,口鼻氣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飲,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而幹,脈有力。由於邪熱內盛,陽氣鬱閉於內而不能布達於外,故可表現出四肢涼甚至厥冷、脈沉遲等類似陰證的假寒現象;邪熱內閉,氣血不暢,故見神識昏沉、面色紫暗;熱邪內蘊,傷津耗液,故見身熱、胸腹灼熱、口鼻氣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飲、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而幹、脈有力等實熱證的表現。真熱假寒證常有熱深厥亦深的特點,故可稱作熱極肢厥證,古代亦有稱陽盛格陰證者。
2.真寒假熱
指內有真寒而外見某些假熱的「寒極似熱」證候。其臨床表現有自覺發熱,欲脫衣揭被,觸之胸腹無灼熱、下肢厥冷;面色浮紅如妝,非滿面通紅;神志躁擾不寧,疲乏無力;口渴但不欲飲;咽痛而不紅腫;脈浮大或數,按之無力;便秘而便質不燥,或下利清谷;小便清長(或尿少浮腫),舌淡,苔白。由於陽氣虛衰,陰寒內盛,逼迫虛陽浮遊於上、格越於外,故可表現為自覺發熱,欲脫衣揭莜,面色浮紅如妝,躁擾不寧,口渴咽痛,脈浮大或數等領似陽熱證的表現。但因其本質為陽氣虛衰,肢體失其溼照,水液不得輸布、氣化,故觸之胸腹必然無灼熱,且下肢厥冷,口渴而不欲飲,咽部不紅腫,面色亦不會滿面通紅,並見疲乏無力,小便清長,或尿少而浮腫,便質不燥,甚至下利清谷,脈按之無力,舌淡,苔白等裡虛寒的證候,故可知其所現「熱」症為假象。真寒假熱實際是陽虛陰盛而陽氣浮越,故又稱虛陽浮越證,古代亦有稱陰盛格陽證、戴陽證者。
(二)寒熱真假的鑑別要點
辨別寒熱證候的真假,應以表現於內部、中心的症狀為準、為真,肢末、外部的症狀是現象,可能為假象,故胸腹的冷熱是辨別寒熱真假的關鍵,胸腹灼熱者為熱證,胸腹部冷而不灼熱者為寒證。對於寒熱真假的辨別,《溫疫論.論陽證似陰》指出:「捷要辨法,凡陽證似陰,外寒而內必熱,故小便血赤;凡陰證似陽者,格陽之證也,上(外)熱下(內)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為據,以此推之,萬不失一。」確為經驗之談。
(三)虛實真假的概念
虛證與實證,都有真假疑似的情況。《內經知要》所謂「至虛有盛候」「大實有贏狀」,就是指證候的虛實真假。
1.真實假虛
指本質為實證,反見某些虛贏現象的證候。其臨床表現可有神情默默,倦怠懶言,身體羸瘦,脈象沉細等表現。但雖默默不語卻語時聲高氣粗;雖倦怠乏力卻動之覺舒;肢體贏瘦而腹部硬滿拒按;脈沉細而按之有力。由於熱結腸胃、痰食壅積、溼熱內蘊、瘀血停蓄等,邪氣大積大聚,以致經脈阻滯,氣血不能暢達,因而表現出神情默默、倦怠懶言、身體羸瘦、脈象沉細等類似虛證的假象。但病變的本質屬實,故雖默默不語卻語時聲高氣粗,雖倦怠乏力卻動之覺舒,雖肢體羸瘦而腹部硬滿拒按,脈雖沉細卻按之有力。因此《顧氏醫鏡》雲:「聚積在中,按之則痛,色紅氣粗,脈來有力,實也;甚則默默不欲語,肢體不欲動,或眩暈昏花,或洩瀉不實,是大實有贏狀。」
2.真虛假實
指本質為虛證,反見某些盛實現象的證候。其臨床表現可有腹部脹滿,呼吸喘促,或二便閉澀,脈數等表現。但腹雖脹滿而有時緩解,或觸之腹內無腫塊而喜按;雖喘促但氣短息弱;雖大便閉塞而腹部不甚硬滿;雖小便不利但無舌紅口渴等症。並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或淡白,脈虛弱,舌淡胖嫩等症。多為臟腑虛衰,氣血不足,運化無力,氣機不暢,故可出現腹部脹滿、呼吸喘促、二便閉塞等類似實證的假象。但其本質屬虛,故腹部脹滿而有時緩解,或內無腫塊而喜按,可知並非實邪內積,而是脾虛不運所致;喘促而氣短息弱,可知並非邪氣壅滯、肺失宣降,而是肺腎氣虛、攝納無權之故;大便閉塞而腹部不甚硬滿,系陽氣失其溫運之能而腑氣不行的表現;陽氣虧虛而不能氣化水液,或腎關開合不利,可表現為小便不通;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或淡白,脈虛弱,舌淡胖嫩,更是正氣虧虛的本質表現。因此《顧氏醫鏡》雲:「心下痞痛,按之則止,色悴聲短,脈來無力,虛也;甚則脹極而不得食,氣不舒,便不利,是至虛有盛候。」
(四)虛實真假的鑑別要點
虛實真假的辨別,關鍵在於脈象的有力無力、有神無神,其中尤以沉取之象為真諦;其次是舌質的嫩胖與蒼老,言語呼吸的高亢粗壯與低怯微弱;病人體質狀況、病之新久、治療經過等,也是辨析的依據。
編輯:青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