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楣聲:針灸辨證與湯液辨證的異同

2021-03-04 針道傳承
在臨床上辨證的目的,雖然都是為施治指明方向,但是由於認識角度不同,理論體系不同,和所採取的治療措施不同,特別是病患的具體情況不同,故適用此者,未必適用於彼,適用於彼者,又未必適用於此。湯液與針灸是兩種懸殊很大的治療方法,因此在辨證角度上就應有所區別。
    一、湯液辨證與針灸辨證的一致性 湯液與針灸辨證的基本相同點就是在於前者為理法方藥,後者則為理法方穴,醫者理也,就是根據事物的基本規律,進行推理論證,再據理而立法,由立法而處方,因方而選藥。比如風寒外感、腠理不宣,因而頭痛發熱無汗,這是理,必須採取發表解肌,疏風洩熱的治則才能收效,這是法又必須在眾多的方劑中(如麻黃、桂枝、銀翹、桑菊之類)進行選擇,這就是方,待方劑確定之後,又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其中的某些藥進行加減,這就是藥。如此,才能完成辨證施治的各個步驟與環節。『 方劑是如此,針灸又何獨不然,仍以風寒外感,腠理不宣為例,同樣也應採取發表解肌、疏風洩熱的法則才能收效。而在眾多的發表法中如手太陰陽明,足太陽少陽均可擇穴入選,而後再配穴組方,由幾個孔穴組成一個穴組,這就是針灸的理法方穴。可見針灸的孔穴,就如同方劑的藥物,而在藥物與孔穴之間,也有著基本的相同之處,如藥味有酸苦甘辛鹹的不同,穴性也有木火土金水之別;藥性有寒熱溫涼平之分,穴性也有疼痛酸麻脹之異;藥物能歸經入髒,針灸更能氣至病所;藥物有宜丸宜散,宜膏宜酒漬水煮,孔穴也有宜出血、出氣,宜敷貼的不同;藥物能組成君臣佐使,孔穴也能配成母子生克。有了不同的藥性藥用和穴性穴用,就可靈活而切貼地完成湯液與針灸辨證施治的共同關係。由此可見,辨證是為施治服務的,首先是辨別發病之症,以審致病之因,再根據病變的性質,制定出各種相應措施和選用何種治療方法,才能方隨法立,法不離方,依法處方,因方選藥(穴)環環相扣,一脈相承,這也就是說湯液與針灸的臨床辨證其基本道理是完全一致的。        二、湯液辨證與針灸辨證的區別性——八綱辨證不能適應於針灸 八綱辨證早已成為中醫辨證的準繩,這是臨床辨證施治時所首先想到的。但恰恰相反,它就不能適用於針灸,其原因主要在於:陰陽同治與陰陽分治的差異:針灸作用的最大優點,在於雙相調節,即陽虛者其效可以扶陽、陰虧者其效可以救陰,且扶陽而不傷陰,救陰而不傷陽,這在湯液來說,就不能與之相比。特別是在灸法來說,更是陰陽不分,虛實不辨。灸法的主要功效,在古代的有關文獻中,曾不止一家與不止一書,多次地指出:「虛者灸之,使火氣助元氣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使熱邪隨火氣發散,火就燥之義也。」八綱辨證所強調的就是虛實寒熱,而灸法則是不分虛實寒熱,這對針法的功效來說,也可類似,但不如灸法之昭著而已,這乃是湯液辨證與針灸辨證的主要區別所在。異病異治,以病概症,異病同治,以症概病的差異:異病異治者,以病概症,所辨在病,所治亦在病,異病同治者,以症概病,所治亦在症。所治在病者求其本,所治在症者識其標,求其本者重在知裡,識其標者重在知表。知裡,不出抽象推理,失之模糊;知表,重在生動直觀,得之真實。異病異治者其弊在繁,異病同治者其要在簡,八綱辨證,也是以症狀為基礎所濃縮和概括出的一種辨證方法,是臨床症狀的再提煉,由八綱辨證法而辨症施治,進行發表攻裡等治則,還是一種見症治症,不出異病同治範疇,故見症治症與異病同治,乃是臨床施治的基礎。而「辨證施治」這一專有詞彙,已經明白指出,施治是在辨證基礎上進行的.而針灸的對症治療,則是見症治症、直接了當、簡捷明快,優於八綱及其他辨證法的轉彎抹角,空泛繁瑣。這也是八綱辨證不能適用於針灸臨床關鍵所在。可見針灸與湯液,同樣都是在對症治療,而針灸則是重在直觀,湯液則是重在推理,這就是針灸直觀辨證與八綱抽象辨證的差別。     三、針灸的幾種辨證方法 歷代以來,前人在臨床上,根據自己的見地與經驗,從不同角度與不同理論體系,創立了不同的辨證方法,尤以在湯液方面更為豐富多彩,後人根據這些用之於臨床實踐,都取得了指引與引導作用。而針灸方面不無相形見絀,能構成獨立體系而為人所奉行者殊不多見。現介紹針灸的幾種辨證方法,作為臨床之一助,或能有所裨益。    1.對經髒辨證的認識臟腑是根本,經絡是枝葉,以髒象與經絡學說為依據,識別與尋求罹患器官之所在而選穴針灸,自可免於無的放矢。《靈樞·經脈》對十二經髒病早有說明,但是古人所列舉的徵候,其中有許多今時並不多見,或根本未見,且常是互相交錯重疊,如手太陰與少陰,同有「臂厥」一症,手太陰臂厥是交兩手而瞀,這很難見到,而手少陰的「臂厥」則是嗌幹心痛渴而欲飲,則名與症並不相符。又如目黃一症,手陽明,手足太陽,手少陰厥陰、均有目黃;足太陰、少陰、均有黃疸,而足少陽膽與足厥陰肝,則反而無此見症,這對今天的辨症來說,將是相當混亂而缺乏指導意義。現根據《靈樞·經脈》的原意,參以《千金》、《外臺》、《聖濟》,及《諸病源候》諸書,簡表說明於下:經病髒病。   手太陰肺經 肩背上肢內外側酸痛,掌心發熱,大指無力,尿量少而頻,尿色清白或黃赤卒遺矢無度(大便次數突然增多) 肺脹、胸滿、咳上氣、短氣、心煩、口渴,缺盆中痛,口中有金屬氣味    手陽明大腸經 齒痛、頸腫、鼻幹、鼽、衄、口乾、肩臑痛、食指酸軟無力洩瀉腸鳴腸絞痛、鼓腸腹脹轉矢氣     足陽明胃經 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痺,惡寒發熱善呻數欠,尿黃、沿經脈所過有腫痛處或身以前有寒熱感,中(應作次)趾酸軟無力。面癰食不下或消谷善飢,善惡、心下急痛、嘔吐拒按賁響腹脹    足太陰脾經 舌本強、身體沉重無力、下肢內側或有腫痛、大趾酸軟無力左脅下脹痛,口甜、溏洩身黃    手少陰心經 嗌幹舌強、渴而欲飲、臑臂內後廉痛、掌中熱心痛、心動悸、脈結代、盜汗、自汗、口苦、下肢浮腫    手太陽小腸經 耳聾、頰腫、口舌糜爛、頸腫、肩臑肘臂外廉或有腫痛 臍腹絞痛、洩痢、尿赤    足太陽膀胱經 頭囟、項背腰髀膕等處,或有酸痛拘急、目脹痛鼽衄多淚少腹脹痛、尿頻尿急或癃閉    足少陰腎經 口熱咽幹舌舞、目昏視物不明,咳唾有血、喘促驚惕、不安、心懸若飢、飢不欲食、口鹹腰痛、腰部叩擊痛、小便短少、顏面及全身水腫    手厥陰心包經 面赤腋腫,肘臂攣急掌中熱。心煩,心痛,心中譫儋大動,胸脅支滿    手少陽三焦經 耳聾腋腫,喉痺,目銳眥痛,頰腫痛,耳後肩臑肘臂外側痛、四指酸軟無力全身水腫,小便不利    足少陽膽經 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頸腋下胸脅肋髀膝脛外踝或有腫痛、或四趾酸軟無力,多汗畏寒口苦、脅痛難轉側    足厥陰肝經 狐疝、遺尿、癃閉 胸滿、嘔逆胸肋痛、右肋下腫脹、痞塊、黃疸    2.經髒辨證取穴法。經髒辨證可以按照外經內臟的關係選穴施治。下述三法可供選用:    (1)經髒同治:在經髒同時有症狀出現時,可以經髒同治,以內治其髒,外治其經。治髒以俞募為主,治經以五輸穴為先。    (2)經髒分治:經病未必連髒,髒病也尚未及經者,治髒以俞募及背部反應穴,應用化膿灸為宜。治經以四肢相應穴,用溫和灸與針刺為宜。    (3)經髒互治:即經病治髒,髒病治經。如盜汗屬心臟的病理現象,可以選取其經穴陰郄而收偉效。面癰屬陽明經病(《靈樞·邪氣髒腋病形》:「中於面則下陽明」)則胃俞、大腸俞與中脘、天樞,均可分別取用。又如臑膕抽掣屬足太陽經病,可取膀胱俞,口甜屬足太陰髒病可取陰陵泉。諸如此類,不可勝述。    (二)氣血辨證病分氣血,是臨床辨證的重要環節,概言之病在氣分者多屬表,常變動不居,或陽熱亢盛;病在血分者每固定不移,或傷陰動血。如用於針灸臨床,則《針灸問對》較為明白易懂。即:「病有氣血之分,針家亦所當知。病在氣分遊走不定;病在血分沉著不移。以積塊言之腹中或上或下,或有或無是氣分也;或者兩脅心下臍周,一定不移,以漸而長者,是血分也。以風氣言之,左右上下,移動無常者氣分也;著而不移者血分也。病在氣分者,可以上病下取,下病上取,與左右互取病在血分者隨病之所在而取之。」如鬱熱在表者,當取手太陰陽明,以及大椎與風池等穴,最宜入選。如傷陰動血者,則足太陰厥陰,以及血海期門等穴,亦屬相宜。

    (三)壓痛辨證。 對於壓痛穴的產生及其臨床意義,上文已有詳述。一般的說,五臟俞募及其附近的壓痛反應,大體上是與所屬臟腑的病變相當。特以膽囊炎多在右肋下緣出現壓痛,這是為人所盡知的事實。而闌尾炎的壓痛出現在有下腹背面之闌俞,以個人經驗而論,幾乎有著絕時的準確性。症者佐證也,故壓痛反應自然也是病理的佐證與針灸辨症的特有體系之一。

    (四)先兆辨證。許多定時發作的疾病,常在發作之先,或是某種疾病將要發作之時,能先有某種不適或某種先兆,以瘧疾來說,或先頭痛,或先嘔吐,或先背部惡寒,或先四肢發冷,然後方全身發熱、汗出而解。又如《普濟方》曰:「凡熱病未發,但見赤色來皆熱診也。在顏為心熱,在頤為腎熱,在鼻為脾熱,在左頰為肝熱,在右頰為肺熱。見赤色當急刺之,審其井滎經腧之分,在陰則補陽瀉陰,在陽則補陰瀉陽。刺熱之大法也。其他的許多陳年痼疾反覆發作者,多在發作之先,能有先兆出現。如能針對先兆,進行灸刺以圖控制,則原有之病症也將不復發作。此即迎而奪之之治則也。這種辨證方法也可能為灸刺所特有,在湯液方面的應用可能不多。

    (五)隨機辨證。人身是一整體,某一臟器症狀的出現,往往不在其自身,而是受到另一臟器的影響,或是影響另一臟器,以咳嗽而論,《素問·咳論》早已指出五臟六腑皆能致咳,非獨肺也。如咳而尿出,膀胱之氣不固,乃膀胱咳也;咳而水瀉,大腸之氣滑洩,大腸咳也;咳而腹滿不嗜食,是脾胃之氣不充也;凌晨咳嗽風木之氣旺盛也。病因是致病的根本,病機是發病的環節。隨其機而究其原,辨證之要義畢矣,豈止於針灸辨證而已哉!


    1.局部辨證必須與整體機能相結合。中醫辨證的特點,就是主要著眼於整體,根據整體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不是僅僅注意於局部的某種變化。以麥粒腫為例,僅僅是一個芝麻大小的毛囊炎,而在遠離眼瞼周圍的背部,卻能出現壓痛及小紅點等反應,加作用於背部的反應點,而局部的症狀就會迅速消除,如果只著重辨明局部的徵候,與進行局部治療,不僅事倍功半,而且會招來許多不良反應,與不必要的麻煩。     2.抽象推理必須與生動直觀相結合。中醫的辨證方法,不論針灸或湯液,都是從中醫理論體系中派生出來的。而中醫理論的特點,都是從比類歸附推理衍繹而來,因此就必然停留在抽象概念這一範圍之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醫辨證多是以辨別人體在患病時的機能狀況為主,而不是辨認病患之本身,這在上面已經有過著重的說明。而近代的診察手段,均是以病變定位,以及確定體內的各種生理病理的具體變化為主,這自然就重在生動直觀。因此在臨床上既應以患病的機體反應為依據,又應以病患本身的情況為證明。古今結合,相得益彰,才能真正發揮臨床辨證的作用與意義。     3.不同的症候必須與不同的治療方法相結合。辨證的目的就是為了選擇手段。雖然同是為針為灸,但病種不同,具體手段自然也就不同,同屬針刺而有出氣出血之分,同屬艾灸而有直接與間接之別,故必須分別對待。

延伸閱讀:

周楣聲:艾灸養生治病的選穴要點和方法

周楣聲:如何對待熱症用灸

周楣聲:針灸與藥物的比較

周楣聲:灸感感傳的一般規律

周楣聲:灸感感傳的路徑與形式

感謝您抽出  · 來閱讀此文

更多針灸知識,記得關注我們哦👇


↓↓↓                                                         ↓↓↓

相關焦點

  • 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思想在針灸臨床中的運用
    但目前受學科分化與現代教育影響,針灸療法逐漸被其他方法所代替,針灸臨床治療群體在逐漸萎縮。為此,應該聲明,針灸和中醫一樣,既是一個整體不分學科,又是各科疾病的適宜療法,並且也應該遵循整體觀念與辨證(辨經)論治的思維模式。今轉載本文,與針灸同仁共同學習。
  • 六經辨證的思考總結
    不是外感或其傳變的病,就不適合六經辨證,比如金匱要略上的許多病,比如:穹歸膠艾湯證、當歸芍藥散證、下瘀血湯證、排膿散、大黃牡丹湯、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所論各病,.,就很難用六經辨證來辯,可以用氣血辨證、臟腑辨證、方證辨證等法來辨證。  有些就是外感風寒,也很難用六經辨證來辨證,比如咳嗽。
  • 辨證施治 中醫戰疫因人制宜
    對於本次最新疫情,張伯禮院士指出,許多患者表現為「溼熱疫」的證候,這是由於發病在夏至節氣前後;同為新冠肺炎,但與此前的辨證施治有所不同,正是體現了因時、因地、因人辨證施治的中醫個性化治療特色。中醫治療疫病已有數千年歷史,積累了大量成功的實踐經驗,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論體系。作為中醫精髓的辨證施治,是通過審證求因,辨析病機,分清主次,以認識和解決疾病的過程。
  • 中醫臟腑辨證診治法,原來這麼深邃
    中藥、方劑、針灸、推拿、按摩等為治療手段。臟腑診療位於中醫診斷與治療的首位,其地位舉足輕重。要弄清楚中醫臟腑辨證診療法,首先要知道臟腑的概念。臟腑即五臟、六腑、奇恆之腑。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六腑包括小腸、膽、胃、大腸、膀肌、二焦。奇恆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等。講養生不離臟腑,講病證虛、實、寒、熱不離臟腑,講經絡、針灸也不離臟腑。
  • 中醫辨證100句
    因此,現代醫家對中醫辨證體系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在傳統辨證方法的基礎上創新發展了諸多新的辨證方法體系,如微觀辨證、證素辨證、方證辨證、湯方辨證、病機辨證、病證結合等,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中醫辨證體系。2.4 湯方辨證暢達等在總結前人辨證思路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經驗提出了湯方辨證的概念,將湯方辨證的思辨範疇闡述為以下3點:(1)專病專方:即針對某一疾病擬定專方,只要診斷為某病即可徑投此方,適用於比較成熟的治療經驗。
  • 小青龍湯的6大辨證要點和臨床利弊
    為此,必須掌握小青龍湯的辨證,其辨證的關鍵,在於抓以下幾個環節:一、辨氣色小青龍證,為水寒射肺,或寒飲內伏。以上六個辨證環節,是正確使用小青龍湯的客觀依據。如果我們把「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的精神用於小青龍湯證也是適宜的,所以,六個證候環節也不必悉具,但見其中的一兩個主證而無訛誤,便可使用小青龍湯治療。小青龍湯是麻黃湯的變方,即麻黃湯去杏仁,加乾薑、細辛、五味子、半夏、芍藥而成。
  • 六經辨證之陽明病定法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病的核心,只有學會準確辨證,才能準確用藥,提升療效。 六經辨證是醫聖張仲景創立的一套簡便有效的辨證論治用藥體系, 作為一名中醫師,如果能學會六經辨證並且熟練運用,一定能做到藥到病除,贏得患者信任,提升門診量! 學中醫,必學六經辨證!
  • 辜老談水腫辨證 針藥論治
    水腫的治療,《素問·湯液醪醴論篇》提出「去菀陳壟」、「開鬼門」、「潔淨府」三條基本原則。《金匱要略》稱本病為「水氣」,按病因、病證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類。又根據五臟證候分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腎水。論述了發汗、利尿的證治要點:「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 牛皮癬辨證論治方法​
    辨證要點:(1)紅斑、丘疹,銀白色鱗屑,點狀出血或同形反應為主要診斷依據。(2)具有心煩口渴,便秘溲黃,舌質紅赤,脈弦滑數等內熱病證特點。(3)病程短,精神及飲食因素,感冒、扁桃腺炎及咽炎病史等,具有一定參考價值。治療法則:涼血化斑,清熱解毒。方劑舉例:克銀一方,涼血瀉火消風湯,白疕1號方,消銀一湯,牛角地黃湯,生地涼血方等。
  • 銀屑病辨證論治方法​
    辨證要點:(1)紅斑、丘疹,銀白色鱗屑,點狀出血或同形反應為主要診斷依據。(2)具有心煩口渴,便秘溲黃,舌質紅赤,脈弦滑數等內熱病證特點。(3)病程短,精神及飲食因素,感冒、扁桃腺炎及咽炎病史等,具有一定參考價值。治療法則:涼血化斑,清熱解毒。方劑舉例:克銀一方,涼血瀉火消風湯,白疕1號方,消銀一湯,牛角地黃湯,生地涼血方等。
  • 【醫生說】青春痘的中醫辨證論治
    因此,在臨床辨證時,應該以這些證候要素為中心,確立相應的治法。 青春痘臨床表現是什麼?      青春痘多發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皮損多發於面部及背部。青春痘(痤瘡)的非炎症性皮損表現為開放性和閉合性粉刺。閉合性粉刺(又稱白頭)的典型皮損是約1毫米大小的膚色丘疹,無明顯毛囊開口。
  • 病因辨證
    以咳喘突然發作,伴見寒象為特點(2)寒滯胃腸證:脘腹疼痛、腸鳴腹瀉、嘔吐(3)寒滯經脈:肢體厥冷,局部拘急冷痛(4)伴隨症狀:口不渴,小便清長,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脈弦緊或脈浮3、寒淫證的辨證依據新病突起,病勢較劇,有感寒原因可查,以寒冷症狀為主要表現。
  • 溼飲痰瘀辨證論治舉例(一)
    溼飲痰瘀辨證論治舉例(一)                       楊思遠 2017.12.15
  • 三焦辨證首辨病位,張仲景的三焦觀了解下!
    三焦首見於《黃帝內經》,有奇恆之府、三焦三部說等內涵,其中「三焦三部說」由清代醫家吳鞠通發展為三焦辨證,開創了從三焦辨治溫病的先河。《傷寒論》以三陰三陽辨證著稱,但仔細研讀,不難發現其中有三焦辨證的雛形,如243條「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159條「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282條「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俱。
  • 從厚樸七物湯談經方辨證(推薦)
    從厚樸七物湯談經方辨證作者/許家棟遲玉萍,女,39歲。初診日期:2014年4月23日。主訴:腹脹五年,加重半年。六病辨證:太陽陽明合病。處方:厚樸七物湯桂枝12g 炙甘草18g 生薑30g 大棗20g 厚樸48g 枳殼60g 大黃18g。水煎服四劑。二診:效極佳,藥後諸症皆愈,已無不適,故而停藥多日始來複診。
  • 蕁麻疹的中醫辨證治療方法,蕁麻疹的飲食禁忌
    以下是蕁麻疹的中醫辨證治療方法:  1、風寒證寒為陰邪,由於氣溫驟降、冬季寒冷、淋雨涉水或汗出當風,感受風寒之邪,邪入肌膚腠理,衛陽閉鬱,發為蕁麻疹。治宜疏風散寒止癢,選用麻杏苡甘湯和消風散加減。  2、風熱證熱為陽邪,春夏多見,風熱侵於肌膚,氣血相搏,外壅肌膚,發為蕁麻疹。其致病特點為:蕁麻疹多見於春夏較為炎熱的季節,皮疹多發紅,可能伴有咽痛、身熱、口乾等熱症,舌苔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清熱止癢。
  • 從《傷寒論》中學習辨證施治的奧秘!
    至於溫病,則更火熱氣盛,必劫液耗陰,茲不贅述。總之,《傷寒論》雖以風、寒二邪為病因,但在傷人之後,根據六經特點,即可見風、寒、熱、溼、燥、火六氣的變化,我們可因證識病,進行施治。 所以說《傷寒論》是重(體內)六氣的變化,而不重(外界)六淫的致病。上述僅是一般規律,而不是特殊規律,更不是絕對規律,臨證當舉一反三。
  • 辨證論治的淺識
    什麼叫辨證論治?淺言之,「因勢利導」而已,因勢即概括辨證,利導即概括論治。顧外感屬傳染病範圍,傳變迅速,倘審證不細,必致誤治,變生多端,故病辨證要確鑿,用藥用方要切合。《景景醫話》載由孫燕秋總結吳晉笙的病案,突出的說明了這點:「彭誠保患溼溫,鄒嘉平之侄應歡亦患溼溫,君謂彭體肥溼重熱輕,鄒體瘦熱重溼輕,同一滲溼清熱,而分量不同;汪承豫亦患溼溫,君謂熱為溼遏,宜先溫化,然後用苦寒淡滲,其治法又不同。
  • 【中醫文化】三焦辨證首辨病位,張仲景的三焦觀了解下!
    三焦首見於《黃帝內經》,有奇恆之府、三焦三部說等內涵,其中「三焦三部說」由清代醫家吳鞠通發展為三焦辨證,開創了從三焦辨治溫病的先河。《傷寒論》以三陰三陽辨證著稱,但仔細研讀,不難發現其中有三焦辨證的雛形,如243條「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159條「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282條「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俱。
  • 帶狀皰疹中醫辨證調理
    【辨證】肝膽熱盛,氣滯溼阻,兼感毒邪。【治法】清利溼熱,解毒止痛。【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0g,梔子10g,黃芩10g,生地15g,大青葉15g,連翹10g,生甘草10g,澤瀉10g,元胡10g,車前子(布包)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