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一周年「成績單」:半導體陣營持續利好加身,14家晶片企業總...

2020-12-26 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楊柳 陳鋒 上海報導

對中國半導體行業而言,科創板可謂天降甘露,開板一年以來,半導體行業到科創板上市的熱情高漲。

據公開數據統計,截止2020年6月30日,科創板已上市企業116家,半導體企業14家,佔比12%,合計市值達到5228億元;其中11家企業均在百億市值之上,中微公司和瀾起科技市值過千億,分別約為1173億元、1149億元。在科創板總市值前10名公司中,半導體企業佔4家,近半壁江山。

此外,寒武紀、芯原股份、盛美半導體、格科微、上海合晶、恆玄科技等半導體明星企業也已經或即將登陸到科創板的「芯」版圖上。據《華夏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還有40餘家集成電路相關企業正在上市或上市輔導的過程中,科創板已經成為很多集成電路企業上市的首選之地。

6月29日,晶片製造巨頭中芯國際科創板IPO註冊成功又為半導體行業帶來一記利好。事實上,中芯國際的上市流程不到一個月,刷新了科創板的速度紀錄。從6月1日向上交所提出申報並獲受理,到證監會批准註冊,這個過程僅僅用了29天。

業內人士認為,這樣的速度,除了推行科創板快速靈活的上市機制,更重要的是科創板為更多的中國半導體企業發展提供了新契機。國產化浪潮下,科創板為半導體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而在外部的危機之下,不少企業逆勢崛起,在半導體細分領域取得進一步突破。

科創板企業基本覆蓋全產業鏈

從產業鏈分布來看,科創板的半導體相關公司基本覆蓋了整個半導體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從分布來看,科創板公司在半導體上遊產業和中遊產業的數量基本對半。

高端製造行業分析師張雨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半導體產業鏈上遊以半導體材料為主,中遊主要就是半導體的設計、製造、封測等環節,下遊則包含了電子設備、汽車、工業等各種各樣的具體應用場景。

自從在科創板上市以來,14家半導體企業均整體呈現上漲趨勢,其中11家公司股價相較發行價已經翻倍。

截止2020年6月30日,去年7月22日首批上市的安集科技累計漲幅高達881.55%,總市值204.55億,報386.25元/股。

作為一家半導體材料的企業,安集科技產品主要包括不同系列的化學機械拋光液和光刻膠去除劑,主要應用於集成電路製造和先進封裝領域。此前,安集科技成功打破了國外廠商對集成電路領域化學機械拋光液的壟斷,實現了進口替代,使中國在該領域擁有了自主供應能力,在行業中是根正苗紅的半導體產業鏈上遊企業。

2019年,安集科技實現營業收入 28541.02 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 15.1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 6584.60 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 46.45%。

同安集科技同時上市的中微公司是科創板上市值最高的半導體企業。

在科創板半導體行業5228億元的總市值中,中微公司、瀾起科技貢獻了主要力量,兩股總市值均突破1000億元。截止6月30日,中微公司漲幅達到655.98%,總市值達1218.68億元,報227.8元/股。

中微公司是一家半導體微觀加工設備公司,向全球集成電路和 LED 晶片製造商提供加工設備和工藝技術解決方案。中微公司基於在半導體製造設備產業的專業技術,涉足半導體集成電路製造、先進封裝、LED 生產、MEMS 製造等各種微觀工藝的高端設備領域,公司最主要的產品為刻蝕設備和MOCVD設備(有機金屬化學氣象沉積設備)。

另一家市值過千億的半導體企業則是瀾起科技,截止6月30日收盤,其總市值達1145.29億元,上市以來漲幅310%,報101.8元/股。

與安集科技、中微公司不同,瀾起科技處於半導體行業的中遊。如果說安集科技生產半導體原材料,中微公司提供半導體設備,那瀾起科技就是真正處於行業C位,生產核心晶片的企業。

張雨表示,半導體主要由四個組成部分組成:集成電路(約佔比81%)、光電器件(約佔10%)、分立器件(約佔6%)、傳感器(約佔3%),因此通常將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等價。集成電路按照產品種類又主要分為四大類:微處理器(約佔18%)、存儲器(約佔23%)、邏輯器件(約佔27%)、模擬器件(約佔13%)。

瀾起科技是一家集成電路設計公司,為雲計算和人工智慧領域提供以晶片為基礎的解決方 案,公司主要產品包括內存接口晶片、津逮伺服器 CPU 以及混合安全內存模組,也就是集成電路中的核心邏輯器件。

事實上,瀾起科技是科創板上盈利能力最強的半導體個股。2019年,瀾起科技營收17.377億元,同比減少1.1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9.32億元,同比增長26.60%。

此外,還有長陽科技、清溢光電、方邦股份覆蓋行業上遊,晶晨股份、樂鑫科技、聚辰股份處於行業中遊,晶片經過更加精細化的處理後最終流入下遊應用,例如物聯網、人工智慧、工業電子等領域。如此龐大的「組團」上市,基本覆蓋了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

細分領域空白漸補

雖然有企業營收出現下降,甚至還在虧損,但不少公司在半導體細分領域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有望打破國外絕對壟斷。

今年4月上市的滬矽產業則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大漲732.65,市值達798.89億元。

事實上,上海矽產業集團是一家半導體產業鏈上遊企業。公司主要從事半導體矽片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半導體矽片製造企業之一。業內人士認為,滬矽產業受到追捧也是因為其工藝水平打破了國產的空白狀態。

該公司在300mm拋光片與外延片技術指標已達到業界領先,率先打破了300mm半導體矽片國產化率幾乎為0%的局面,推進了自主可控的國產替代進程。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滬矽產業去年營收增長近48%,但其卻虧損0.90億元,系科創板唯一虧損的半導體企業。

此外,中微公司的MOCVD設備在2017年成功打破國外的壟斷,實現銷售收入從2016年的僅1558萬元激增到2017年的5.3億元,實現飛躍發展。根據IHS Markit統計,2018年中微公司的MOCVD佔據全球氮化鎵基LED用MOCVD新增市場的41%;尤其在2018年下半年,中微公司的MOCVD更是佔據了全球新增氮化鎵基LED MOCVD設備市場的60%以上。

而神工股份生產的集成電路刻蝕用單晶矽材料純度為10到11個9,量產尺寸最大可達19英寸,可滿足7nm先進位程晶片製造刻蝕環節對矽材料的工藝要求。與國外可比公司同類產品相比,公司產品純度標準高於韓國廠商,其他指標基本一致,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同時,上海微電子在被視為嚴重卡脖子的光刻機設備領域也是最有希望打破壟斷的國內企業。

業內人士認為,在目前為數尚不多的科創板半導體企業中,不少已經在細分領域實現了突破,甚至具備了國產替代的能力。

半導體行業持續利好

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6月30日,14家半導體企業均整體呈現上漲趨勢,其中11家公司股價相較發行價翻倍。

業績方面,2019年有10家企業營收保持增長,其中睿創微納營收增幅最高,達到78%;瀾起科技、晶晨股份、華潤微、神工股份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神工股份受終端需求下降和貿易摩擦升級的影響,營收大幅下降33%。

盈利方面,有8家企業淨利潤呈現增長,中微公司增速最猛,接近108%;營收下降的4家公司中,除瀾起科技外,另外3家企業淨利潤也出現下降,芯源微、華興源創、滬矽產業亦未能實現增長。

自2019年開始,晶片國產替代站上風口,A股裡一大批晶片公司紛紛崛起,股價開始飆漲,這引起了人們對半導體行業的廣泛關注。

註冊國際投資分析師賈亦真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國家層面發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以來,政策對於半導體行業的扶持一直在加大力度。更有大基金一期、二期從資金層面護航。目前半導體行業正處於成長期,估值高,業績增速高。在近一年的時間內,投資者關注熱點還會保持。整個行業在資金面的推動下,還有望享受估值的提升。

「但是影響行業整體走勢最關鍵的因素在於其本身的業績。在享受到高估值的同時,投資者也要求著較高的業績增速。若後期業績增速不及市場預期,可能會面臨殺估值、殺業績的戴維斯雙殺。除了業績的主因外,還有國家政策對於行業的扶持力度、大股東的減持力度等因素。」賈亦真認為。

何為危機?

不可否認,在部分關鍵設備領域和更為先進的工藝水平上,國內仍存在數代差距。「目前國內半導體行業的發展走勢主要受幾方面危機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助理教授王鵬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產業鏈危機方面,國內半導體行業的三大產業鏈環節與世界仍有一定差距。目前,半導體產業鏈主要分布在晶片設計、晶片製造、封裝測試三大領域,而在各個環節中,中國企業所佔據市場份額都較為靠後,尤其從晶片設計中的EDA與IP核部分來看,國外企業軟體商佔據了核心主流地位。

在市場份額危機方面,國內半導體行業面對著日韓美三國企業壟斷半導體設備市場的壓力。在全球半導體材料和設備市場中,日本企業佔據了52%和37%的市場份額;CIS晶片方面,全球前兩大供應商分別是日本的索尼和韓國的三星。此外,美國在半導體領域的領先優勢很大,據相關報導,美國有6家半導體廠商入選全球企業十五強,可謂獨佔鰲頭。

在技術危機方面,國內半導體技術落後國際先進水平。中國大陸的先進邏輯晶片製造技術落後於美國、中國臺灣等地區。目前,中國半導體發展最突出的領域就是Fabless,但大部分的中國Fabless主要瞄準低端和中端市場。因此,國內半導體技術和國外先進企業技術相比有比較大的差距。

「結合國內半導體行業的情況,未來國內半導體行業需要從供給側拉動各個環節實現分層次升級,挖掘存量技術,通過政府及機構單位聯合分散力量進行集群化升級,助力技術攻堅,實現國內市場半導體領域供給企業的產品迭代與市場份額滲透。」王鵬認為。

責任編輯:麻曉超 主編:陳鋒

相關焦點

  • 業績如何,誰最亮眼……讀懂科創板165家上市企業半年成績單
    總體看,科創板公司克服新冠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和外部環境變化的種種困難,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業能級,業績保持持續、穩定、快速增長,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科技創新企業的巨大發展潛力。一是業績總體保持高速增長。上半年,科創板上市公司共計實現營業收入1128.07億元,同比增長5.80%;共計實現淨利潤124.17億元,同比增長42.29%;扣非後淨利潤94.06億元,同比增長38.27%。其中,超六成公司實現營收增長,7家營業收入增長超過一倍;六成公司實現淨利潤增長,四分之一的公司淨利潤增幅在50%以上。面對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挑戰,取得這份「成績單」殊為不易。
  • 科創板一周年「成績單」:滬矽產業股價大漲753.74% 金山辦公市值直...
    原標題:科創板一周年「成績單」:滬矽產業股價大漲753.74%,金山辦公市值直逼1500億   從2019年6月13日正式開板開始,如今
  • 165家科創板企業半年成績單:研發投入佔比均值18.53%1/4淨利潤增幅...
    科創板上半年成績單出爐。截至8月31日,科創板165家上市企業通過中期報告、上市公告書等形式披露了2020年半年度業績。總體看,科創板公司克服新冠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和外部環境變化的種種困難,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業能級,業績保持持續、穩定、快速增長,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科技創新企業的巨大發展潛力。
  • 科創板迎來開市一周年!是什麼讓他們感慨「有你真好」
    摘要:科創板迎來開市一周年。今天,在科創板開市一周年之際,7家企業將集體在科創板上市。至此,科創板上市企業達到140家。這也意味著,在過去一年,每隔不到3天,就有一家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在全國各地,科創板上市企業利用募集資金,正持續投入研發和建設。科創板的出現,讓他們可以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一心一意謀發展。重要的是,英雄不問出身。科創板的創新性和包容性,讓更多的優質企業得以獲得助力。未盈利?可以!同股不同權?可以!紅籌架構,可以!
  • 科創板迎來第一波減持「高峰」,引市場大跌,半導體行業「吃香」?
    隨著7月22日首批科創板限售股解禁,科創板減持潮便一浪接著一浪。截至12月9日,已有42家科創板公司發布減持計劃,其中涉及133位股東,減持股票數量達7.94億股,平均每家企業減持1890.53萬股。
  • 通信晶片老將戴保家旗下ASR赴科創板!擬募23.8億!阿里、小米長江等...
    來源:財聯社APP又一家晶片龍頭要來科創板!12月15日晚間,翱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翱捷科技」)的科創板發行上市申請獲上交所正式受理。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的晶片設計領域人士稱,「翱捷,業內都叫ASR,你要知道他的老闆是誰,戴保家可是晶片行業裡面舉足輕重的人物,著名通信集成電路公司銳迪科的前老闆,無論是技術、市場還是資本運作方面都比較厲害。」
  • 從2019年「成績單」看科創板亮點
    新華社上海5月4日電(記者潘清)隨著上市公司「年報季」收官,登陸科創板的100家公司也全部披露了2019年年度報告或主要經營數據。業績穩中有升、創新成果喜人,科創板首份年度「成績單」裡有許多亮點。4月29日光雲科技掛牌,令科創板上市公司總數增至100家。在更具「包容性」的上市條件下,100家公司中有3家虧損企業、1家紅籌企業、1家設置特別表決權的企業,為A股市場創下了諸多「第一」。截至4月30日,科創板公司均已披露2019年年度報告,或按要求以上市公告書的形式披露2019年主要經營數據。
  • 科創板一周年百川匯流,國資通過資本參與高新技術培育顯成效
    作為資本市場的重大制度創新,科創板於2019年6月13日陸家嘴論壇上宣布開板,7月22日首批企業掛牌上市。時值運行一周年之際,由上海科技創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百川匯流·科創奔騰 科創板一周年」主題論壇於7月20日在陸家嘴中國金融信息中心成功舉行。
  • 創市紀|龍騰半導體董秘:科創板助推國內半導體產業挺進高端
    2020年7月22日,科創板正式開市一周年。站在這個時間節點,澎湃新聞推出《創市紀:科創板開市一周年特別報導》,邀請國內一流高新園區負責人,有意衝刺科創板的科創企業負責人,回顧設立科創板試點註冊制一年來的得失,展望新起點上,科創板的改革前景。
  • 科創板71家TMT公司半年報解密!晶片股爆發 中芯研發下血本
    原標題:《科創板 TMT 行業 2020 中報總結深度解析專題》作者: 諸海濱 趙昊一、 71 家科創板 TMT 公司中報首發2019 年 6 月 13 日,科創板首次開板,距今已一年有餘。截至 2020 年 8 月底,已有 175 家企業在科創板發行上市,其中 71 家 TMT 行業公司,佔比超過 40%。
  • 科創板成績單出爐:6成企業盈利 東方生物猛增12倍
    截至7月29日,科創板已有64家公司發布2020年上半年業績預報。據《華夏時報》記者統計,64家已發布業績預告的科創板公司中,報告期內出現虧損(包括續虧、首虧、減虧、增虧)的企業數量為16家,佔比25%;報告期內預告類型為盈利(包括預增、預減、略增、略減、續盈)的企業數量為40家,佔比62.5%,此外,還有1家扭虧為盈;報告期內預告類型為不確定的企業數量為7家。
  • 科創板「中考」成績出爐!165家公司上半年淨利124億,機構加速入場
    今年上半年,科創板上市公司共計實現營業收入1128.07億元,同比增長5.80%;共計實現淨利潤124.17億元,同比增長42.29%;扣非後淨利潤94.06億元,同比增長38.27%。總體來看,科創板上市公司在今年上半年業績保持高速增長。其中,超六成公司實現營收增長,7家營業收入增長超過一倍;六成公司實現淨利潤增長,四分之一的公司淨利潤增幅在50%以上。
  • 科創板日報:上市企業擴容至200家華大基因兄弟公司「報考」科創板
    今日科創板日報主要內容有:科創50指數跌0.53%,尚未盈利醫藥股跌幅居前;33家科創板公司提前預告2020年業績;科創板企業擴容至200家,總市值規模近3.2萬億元;華大基因兄弟公司「報考」科創板;亞洲矽業開啟科創板上市之路,擬募資15億元擴大多晶矽產能。
  • 科創板開市一周年交出「硬核」成績單 精彩對接中國最優科創生產力!
    原標題:科創板開市一周年交出「硬核」成績單,精彩對接中國最優科創生產力!  用註冊制建設、發展、監管和規範的科創板,通過關鍵制度改革,將市場化、法治化理念在科創板先行先試。經過一年的實踐檢驗,制度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改革向縱深邁進。  01、建立了較為齊備的規則制度體系  建立了涵蓋發行上市審核、發行承銷、交易組織、持續監管等業務條線的全鏈條規則體系。
  • 科創板運行將滿一年:募資超2000億科創成色鮮明
    新華社北京7月20日電(記者吳黎華)《經濟參考報》7月20日刊發題為《科創板運行將滿一年:募資超2000億科創成色鮮明》的報導。文章稱,科創板即將迎來開板「一周歲」。去年7月22日,科創板鳴鑼開市,首批25家公司在上交所掛牌上市交易。
  • 科創板上半年成績單來了!六成營利雙增,這家公司基金持股比例高達51%
    來源:中國證券報作者:黃一靈 科創板上半年成績單來了!截至8月31日,科創板共有165家上市企業披露中報業績。其中,市值前10%的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47%,淨利潤同比增長53.41%,優於科創板整體水平;共計實現營業收入547.31億元,淨利潤56.97億元,分別佔科創板整體營業收入的49%、整體淨利潤的46%。另一方面,除未盈利企業外,虧損排名前十的公司虧損金額佔所有公司虧損總額的比例達96%,個別企業業績下滑超過90%,經營風險需要持續關注。
  • 科創板一周年 27家藥企成績中最高漲幅近800% 4個百億富豪誕生
    文 | haon2020年7月22日, 國內資本市場的「改革試驗田」科創板迎來開市一周年。這一年來,在100多家科創板企業中,醫藥製造無疑是最亮眼的板塊之一,對此,新浪醫藥特別選取了其中27家成功上市的醫藥製造企業(不完全統計)做出盤點分析。
  • 人均「發錢」40億 科創板=造富熱土?「玻尿酸女王」成首富 神秘女...
    科創板強勁造富效應的示範作用,可望促進科技企業的長期投資與發展。伴隨科創板公司上市後的第一份成績單陸續發布,新財富後續還將追蹤科創板運作情況,敬請關注。科創板的推出,帶來了科技創新的新風潮,其中巨大造富效應的示範作用,是助力之一。
  • 公募「牽手」科創板一周年 1561隻基金重倉101家公司
    摘要 【公募「牽手」科創板一周年 1561隻基金重倉101家公司】公募基金作為資本市場中一支重要的機構力量,在科創板市場上所起的作用舉足輕重。
  • 科創板又一重磅文件落地:紅籌企業回歸再迎利好 四大難題全破解
    二是針對紅籌企業法定股本較小、每股面值較低的情況,明確在適用科創板上市條件中「股本總額」相關規定時,按照發行後的股份總數或者存託憑證總數計算,不再按照總金額計算。劉曉丹指出,目前已有近1200家紅籌企業在境外上市,亦有大量紅籌企業尚未上市,「其中很多代表性的科創類紅籌企業是科創板的『本命』選項,本土投資者也有強烈的需求。所以,科創板必須從制度吸引力的層面,回應這些紅籌企業的需求,回應投資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