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於抑鬱症患者成功自救的故事,對比其他專業書籍,這本書更加感性,從一個親歷者的角度講述了和抑鬱症抗爭多年的心路歷程,他告訴我們:即便是痛苦的人生也可以在痛苦中找到活著的意義。@鴕鳥說話
01丨每個人都曾有過一段灰暗的時光,抑鬱者的那段時間更是難熬至極
《走出抑鬱症》的作者王宇,現在是一位心理諮詢師,如果不是他自己訴說,也許沒人會想到,他曾經是一名抑鬱症患者。本書的第一部分就講述了作者與抑鬱抗爭的很長一段日子,那些毫無色彩的時光,痛苦而絕望,但也讓他變得更加堅忍和成熟。
從高中時代開始,他就陷入了抑鬱狀態不能自拔。經歷了自我掙扎、自我懷疑、自傷和自殺行為以及在絕望中到北京求醫的多個歷程。最終藥物沒有帶給自己根本的改變,卻給了他另一條路,他開始了自我探索,開始跑步、結束自我封閉的狀態、主動聯繫朋友、為自己做行為訓練。終於,他逐漸地走出了抑鬱的泥淖,接受現實並開始學會快樂,享受生活,最終戰勝了抑鬱症。
這部分的內容更像是一部自傳微小說,樸實無華的文字,將一個絕望無助的高中大男孩,從抑鬱的漩渦中拯救出來。這些看似輕描淡寫的文字,都是作者在那些暗無天日的時間裡留下的內心痕跡。產生抑鬱症的真正的內因、或者說本質因素是一個人的人格特點。
國內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認為:從深層心理學上說,在抑鬱症患者的人格結構中,有一個嚴厲的懲罰者,這個懲罰者會時時監控他或者她的言行,一旦出現哪怕一點點過錯或者失誤,這個懲罰者就會以極其嚴厲的方式實施制裁和譴責。抑鬱症患者的自責自罪、自我價值感低下、活力降低,都來自這樣的自我攻擊。
《走出抑鬱症》的作者就是如此,比如他向自己喜歡的女孩子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意,遭到了對方的冷漠對待,他本可以重振精神,繼續追求。或是真的無法打動對方,讓那些好感留在心裡,就做普通同學就好,但他內在的懲罰者一直在讓他感覺到自己是在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無疑為他的抑鬱提供了人格基礎。
02丨抑鬱症的藥物治療必不可少,但心理因素確實最為關鍵的
抑鬱症所帶來的嚴重 危害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抑鬱者有自殺的危險;其次,患上抑鬱症會很大程度地影響自己和家人的關係、生活質量,把本來美好的生活變成痛苦的旅程,所以對抑鬱症的積極治療是至關重要的。
《走出抑鬱症》的第二部分,作者主要講述了抑鬱者的一些心理和生理上的變化,以及自己對抑鬱症進行初步治療的過程,由淺入深過渡到更為專業的內容上。因為在服藥一小段時間後,自己並沒有大的變化,所以他摒棄了藥物治療,主要以心理治療為主。心理治療可以使用的方法走路時的放鬆術、冥想放鬆術、呼吸放鬆法、順其自然法,以及大名鼎鼎的情緒ABC理論。
關於ABC理論,在書中有很詳細的介紹,通俗裡理解就是:事情就是這麼個事情,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你怎麼想是你的事兒。深陷負面情緒時,隨之會產生很多負向思維,反過來影響情緒,讓自己更加抑鬱。所以調整自己的認知,在抑鬱症的心理治療中尤為重要,認知-行為療法也是從情緒的ABC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到目前被證明對抑鬱症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
不過在我看來,作者在這一部分的內容上只談到了心理治療,還是略有片面。藥物在中重度抑鬱症上的使用還是必不可少的,而作者之所以放棄藥物治療,是由於藥物「沒有起效」。但抑鬱症藥物治療需要有一個過程,達到治療濃度之後才能緩解,所以急不得,也千萬不能將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心理治療上,遵醫囑才是最重要的。當然,作者作為心理諮詢師沒有大談特談藥物治療,也是非常遵守心理諮詢倫理的,不過還是要再強調一遍,遵醫囑才是最重要的。
點擊
03丨想要根本上擺脫抑鬱症,就要直面那些自身的問題,能救自己的,只有你自己
《走出抑鬱症》的第三至第六部分,用大量篇幅去描述了那些影響我們情緒的深層因素,核心思想就是消滅那些深藏內心的「完美主義」想法。
每個人都有對生活的期待與嚮往,正是因為人有理想和目標,所以人類社會才得以發展和延續。
賈伯斯就是典型的追求完美的一個代表人物,他追求極致的用戶體驗,如果你使用過蘋果公司的產品就會有感覺。所以他成就了獨一無二的蘋果帝國,但也因為對自己過於苛刻,他在追求完美的路上過早地倒下了。
精神分析學派的弗洛伊德最早將人格結構歸納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那個我,遵循的是快樂原則,那些所有邪惡的、不符合社會道德的想法,都是本我產生的。而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則,注重社會規則、倫理法律,用來限制和打壓本我產生的那些不符合社會綱紀的想法。在本我和超我之間博弈之後,就是在生活中真實存在的自我了。
如果一個人超我過於強大,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對自己無休止的打壓、不滿意、指責等等,這種長期向內的壓抑,就是一種自我攻擊。長此以往,就一定會引發負面情緒,甚至產生嚴重抑鬱。所以後面這四部分內容,作者集中去描述了跟 「完美主義」相關及其引發的一系列關係問題,譬如人際關係、工作問題等等,具體到了一些細小的不合理信念。
在我看來,這些內容歸根結底,還是要和情緒ABC理論建立起聯繫,因為超我的強大,引發一系列不合理的信念和對自己的嚴苛要求,這和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論遙相呼應。而那些內心中的不合理信念,仍是要自己去解決。
作者也談到了抑鬱者的逃避心理,在實際案例中確實有「因病獲益」情況的存在,由於自己患上了抑鬱症,就會獲得他人的關注、他人更多的理解,這也會反向影響到抑鬱者,讓他們更加沉浸於抑鬱不想拔出來。
但如果要擺脫抑鬱症,僅僅是逃避,也不過是掩耳盜鈴,那些真正走出抑鬱症的人,無一例外都是敢於直面疾病,並且願意走出自我救贖的第一步。能救自己的,只有你自己。
總結:
《走出抑鬱症》是一本適合所有人讀的書,不論是作者自身的抑鬱經歷,還是從理論角度由淺入深對抑鬱症成因的剖析,都非常具有針對性,可謂 「一針見血」。如果你正在飽受抑鬱症的困擾,那這本書非常適合你,他會讓你對自己有更清晰的認識,給你改變的勇氣;如果你身邊有抑鬱者,你也可以通過閱讀這本書,給到他一些心理上的支持,幫助他走出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