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名利場的很多人,一直在默默努力著,盼望著,期望著,能有一天,會有所謂的伯樂發現自己這匹千裡馬。
但是結果總是事與願違。
看看歷史書,總是戚戚小人壓制坦蕩君子,嶽飛、于謙等君子總是被小人所害。
再看看身邊許多同事,能力遠不如我們的,工作還比輕鬆的,要不就是能力比我們進步得快的多,要不職務比我們提升得快的多。
這其中,除了背景、關係等等原因之外,大多是因為能討得領導喜歡,也就是常說的會奉承、會來事。
其實,仔細想想,奉承不完全就是拍馬屁。和人溝通,多講好話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
許多人之所以說不出口,不是因為不想說,大部分還是不敢說、不會說,掌握不了說話的藝術,特別是沒有掌握好奉承的「度」。
而清朝曾國藩身為十年連升七級的官員,他在《曾國藩家書》《曾國藩日記》等等書信或筆記裡面提到了自己的四條心得,對咱們或許有所啟發。
一、明確上下級關係
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官場上或在職場上,一般地位比其他地方要森嚴的多,從一品到九品,還分了正副級,九品之下還有龐大的不入流的胥吏、衙役、糧長、裡長、保長各種亂七八糟的層級,而所在的單位、部門或者科室的領導往往是我們的直接上司。
曾國藩告訴我們,需要首先處理好與領導的關係。
曾國藩與穆彰阿與道光皇帝之間的關係就處理的很好。
在清朝的官場上,領導的位置有點像三明治——上面有更大的領導壓著,下面又需要管理的基層下屬,一般壓力都比較大。
不管什麼領導,最看重的都是下屬的忠誠度。
我們沒有必要公開地對領導大加讚賞,只需要做到關鍵一點就很好了,即通過行為讓領導知道,我們是懂上下尊卑的,我們要讓領導知道我們自己的定位十分清楚,而且我們是絕對站在他這邊的。
二、積極參與,適度示弱
在清朝的官場上,有的人資歷很老,甚至很多領導的資歷都遠比不過他們。
所以,對於這些資歷深厚的老人,明面上的奉承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而且還容易讓自己的領導產生尷尬。
曾國藩告訴我們,可以使用一些比較恰當的技巧:適度參與與領導有關的一些重要工作,在上級派下的任務面前不「倚老賣老」,不推諉扯皮,保持謙遜低調,適度示弱,充分體現責任感。
曾國藩組建湘軍的時候,就碰到過很多倚老賣老的將領,最開始是和那些腐朽墮落的官僚硬扛,後來兵變差點害死曾國藩,最後曾國藩開始變得圓滑,變得和光同塵起來,但是不代表曾國藩變得和那些同僚一樣,而是更加努力的編制湘軍。
此外,多保持微笑,要保持謙和,讓領導和同事每天對我們的印象都是積極向上的。
三、把讚美轉化為日常問候
如果刻意去結交人脈、奉承過頭,容易讓領導和同事產生不滿。
曾國藩告訴我們:其實不妨把口頭奉承轉化為日常的問候、商量和關心——哪怕是其他衙門的領導,或者是厭惡的人,時間長了,肯定會有所回報。
《曾國藩家書》裡面有很多是勸自己弟弟上進的書信,但是也有很多是誇讚某某幹事麻利,某某是塊當將的好料子,在《曾國藩奏摺》《曾國藩日記》裡面更是如此,而且誇讚的對象不只有皇帝、太后、老師等等,還包括自己的同僚,下屬,幕僚,為此曾國藩的幕僚中出現一大批著名的人才比如左宗棠、李鴻章、郭嵩燾等等。
當然,如果認為對方不值得讚美奉承,那就不必刻意去做,虛偽的讚美只會使雙方尷尬,適得其反,《曾國藩奏摺》裡面也有很多參某某官員的奏摺,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參江西巡撫陳啟邁和鼓勵李鴻章參光緒的帝師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
大家和和氣氣可以,但是不能耽誤正事。
四、製造經常見面的機會
如果剛進某某衙門,想要獲得領導認同,不妨利用這種方法。大家都喜歡和熟人打交道,領導也是如此。
比起不熟悉的下屬,領導更信任經常在自己面前出現,或者了解的人。
曾國藩告訴我們:工作期間甚至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想著躲避領導,而應主動製造機會多和領導碰面、接觸、交流。
比如,去吃飯或者在茶水間碰到領導時,不要一言不發,可以利用機會和對方聊聊,尤其是工作之外的事。
曾國藩就憑藉這一點,得到道光帝的賞識,為此十年連升七級。
人和人之間的共同點,能讓雙方產生好感,比如都喜歡打羽毛球,能立刻增加對方對我們的信任感和親近感。曾國藩就是喜歡寫日記,練書法,然後給自己的老師、同僚、下屬們看,來培養一個比較好的氛圍,為此曾國藩建立了一個晚清時期最龐大也最有才能的幕僚團。
奉承拍馬,本身是個貶義詞,但實際這個詞的背後,體現出的「加強溝通的主動性、換位思考的靈活性」等要求,卻是值得去反思和借鑑的。
《曾國藩》這套書可以清楚的了解晚清第一名臣是如何,而且對大家很關注的官場政治、帝王心術、人倫道德、以及人情世故的人際關係都有著深入闡述,並且從人性的角度去看待歷史人物,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只有人生的無奈和殘酷的社會現實所迫,不僅能學到歷史知識,長見識,豐富經驗,更能娛樂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