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新華社《中國記者》雜誌、京原路8號微信公眾號推出專題,盤點第十六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難忘的新聞策劃、採訪經歷,鄭州報業集團社長以《難忘16歲少年葉沙和「一個人的籃球隊」》為題,深情講述了中國新聞獎獲獎短視頻「一個人的籃球隊」幕後感人故事。文章說:「唯有愛的流轉,能讓這個社會更美好。講好中國故事,這是我們媒體人畢生要做的一件事情。」本報今日全文轉發。
2019年8月30日晚,國際籃聯籃球世界盃開幕式在北京水立方舉行。
開幕式上,一支名為「葉沙」的籃球隊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在親自講述它的故事時,一向以硬漢形象示人的國際巨星成龍哽咽了……
此刻,我坐在電視機前靜靜地看著。當拍打籃球的光影人出現在舞臺,「我是葉沙,葉沙的肺。我是葉沙,葉沙的胃。我是葉沙,葉沙的眼睛……」的聲音和籃球的拍打聲響徹球場的那一刻,我淚流滿面……仿佛看到那個生命定格在了16歲的少年葉沙,真的回來了!
從業24年,從一名普通記者,到成為一名擁有幾十億國有資產的黨報集團社長、董事長,我見證著中國報業24年的風雲變化,也經歷著鄭州這座城市24年的蝶變;我們共同策划過無數新聞報導,也參與過各種國家級重要會議。
然而,新聞職業生涯中最讓我難忘的和心靈震撼的,是這個16歲少年葉沙的報導。世界上最動人的事是善良回應善良,世界上最溫暖的愛是愛的延續和傳承。
一個人的籃球隊,成全的不僅僅是7個生命的延續,更是無邊的善和愛意的延續,更深遠意義和價值是他的善和愛推動了整個中國器官捐獻事業的發展。
時光拉回到2017年4月27日,葉沙的離開很突然。這個年僅16歲的少年因為突發腦溢血,被送進醫院急救室後搶救無效去世,少年甚至沒來得及好好和父母話別,就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我拿到了一張葉沙生前的照片,看得出這是個英俊的孩子,濃黑的眉毛,眼睛不大卻很有靈氣,嘴角不經意地向上揚著。正處豆蔻年華的葉沙,性格外向,平時成績也很好,多次獲得考試優秀獎、單科王、優秀學生稱號。他酷愛打籃球,個子有一米八,生前的理想是報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命運卻和這家人開了一個過分殘酷的玩笑,明明幾天前還活蹦亂跳的兒子,卻突然間就不和自己說話了,溫熱的身軀也漸漸冰冷。這對年輕的夫妻心痛得無法呼吸,只是趴在兒子的身體上一遍一遍地哭泣、呼喚。
隨後,父母做了一個慎重的決定,把葉沙的器官捐獻!長沙市紅十字會也介入進來,葉沙的生命在7位素不相識的人身上得以延續。這7個人有礦工、鏟車司機、警官、學生,最大的54歲,最小的只有14歲,這些人無一例外地因為葉沙的捐贈獲得重生。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計劃組織一場公益活動,得到葉沙父母的同意。他們找到其中五位受益人,問是否願意組一個籃球隊,這五個人都說:「葉沙生前那麼喜歡籃球,我們的生命是葉沙給予的,我們必須讓他的生命和夢想傳承下去,我們都是葉沙!」
我在網上看到這則公益消息,少年葉沙的重生震撼了我,我們立刻組成「冬呱視頻」葉沙專題報導團隊,派出記者採訪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詳細了解前後故事後,決定跟拍全程,製作一部新聞專題紀錄片。
我安排視頻採訪編導團隊分別前往北京、長沙、內蒙古等地開展各項採訪工作,前前後後持續了四個月之久,我們終於等來了這支特別的籃球隊——葉沙隊。
2019年1月,我們的編導團隊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的幫助下,跟隨「葉沙籃球隊」,走進WCBA的賽場,記錄下了他們幫助葉沙圓夢的溫情時刻。作為媒體人,這是我們第一次和人體器官捐獻走得如此近,在葉沙球隊身上,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
這支籃球隊有自己的特殊球衣,每個人的球衣號碼,共同組成一個日期:2017年4月27日。
這是葉沙離開他摯愛父母的日子。
編導團隊提前5天趕到呼和浩特,看到內蒙古籃協主席巴特爾在賽前為五人安排集訓,他們五個人高的高,矮的矮,老的老,少的少,一點點地從零學起,運球、傳球、扣籃……
集訓過程的活動量是平時的好幾倍,這五個人又是接受器官捐獻手術的病人,身體排異現象和體力狀況都不盡如人意。
但他們知道,這是葉沙的夢想。當練到疲憊時,五隻手交握在一起,在訓練前,他們總是鼓勁兒般地大喊一聲——「葉沙!加油!」
更幸運的是,我們編導團隊突破各種採訪難題,順利拿著攝像機走進了WCBA全明星賽賽場。
當這支特殊的籃球隊進場時,中國籃協主席姚明起身、肅立向入場球隊致敬。
普通人站在專業籃球的賽場,本身就需要勇氣,他們即便站在籃筐底下投球,都很難得分。搞不清比賽規則,對罰球線也不是很清楚……
儘管如此,沒有一個人嘲笑他們,觀眾席上的人們報以一陣陣熱烈的掌聲,不斷有人起立,吶喊聲裡夾雜著淚水:「葉沙隊,加油!葉沙隊,加油!」
和前方採訪編導團隊反覆溝通後,在剪輯葉沙這個故事時,我決定去掉以往短視頻創作中常用的技巧手法,選擇用樸實的鏡頭語言講述,讓故事的觀感更接近現場。讓器官捐獻的基層工作人員講述最初的困難,抽絲剝繭,用直白展示真實。
讓人們在真實中獲得心靈震撼,正是這種創作理念讓這個故事得以閃耀光芒。
我們把這次比賽拍成了短視頻專題《我捐了心肝肺腎眼角膜,他們幫我圓籃球夢》(簡稱「一個人的籃球隊」)。讓我沒有想到的是,片子在網上炸開了。短短幾天內,視頻專題片登上各大平臺熱搜榜,被央視《新聞聯播》報導,人民日報、新華網和各行業「大V」轉發。截至目前,播放量超5000萬,用大愛震撼人心,用真誠打動了人心。
其實在中國,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人約有30萬人,但每年器官移植的比例,卻僅為30∶1,僅有約1萬人能等來移植的機會。葉沙的故事感動了無數的普通人,激勵大家捐獻器官,救助他人,傳遞善愛,甚至有人在看完葉沙的故事後,立即籤了器官捐贈志願書。
更讓我充滿自豪的是,視頻專題被廣泛傳播後,中國器官公益捐獻中心的數字呈幾何式上升:短片播放前,中國器官捐獻9年內是99.2萬人,播放之後,一個月就新增了11.2萬人志願登記器官捐獻,突破了100萬。截至11月28日,有效志願登記器官捐獻人員262.9萬餘人。一個個數字的背後,是更多人的生命得以延續!
我想,這個暖心的故事,讓更多的患者看到了希望的光。一個人平均可以捐獻3.5個器官,可以想像這樣一個故事播撒出多少新生的種子!正如一些網友在評論中這樣寫道:「有些人死了,他還活著!」小切口呈現大主題,小人物釋放大能量,小故事彰顯大感動,小行動推動大捐獻。融合傳播時代,短視頻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形態和記錄方式,在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傳播正能量上,具有獨一無二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2020年,這個短視頻專題獲得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在寫這篇文章時,「一個人的籃球隊」故事被《少年的你》的製片人關注,他找到鄭州報業集團,要將其投資拍攝成為電影,讓少年葉沙的大愛故事和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走向大屏幕,讓生命的種子在中國大地健康生長,讓大愛故事傳遞給更多人,感動更多人加入這個公益事業。
唯有愛的流轉,能讓這個社會更美好。
講好中國故事,這是我們媒體人畢生要做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