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洋一號A星到海洋一號D星 揭秘中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從海洋一號A星到海洋一號D星

  揭秘我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隨後,衛星太陽翼順利展開,衛星在軌運行穩定,狀態良好,標誌著衛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開啟了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的新篇章。

  這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第四顆海洋水色衛星。從2002年實現我國海洋衛星「零」的突破,到如今開啟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中國航天人用了18年的時間,在海洋衛星領域成功打造出以「海洋一號」系列衛星命名的中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實現我國海洋衛星「零」的突破

  2002年5月15日,隨著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轟鳴聲響徹雲天,海洋一號A衛星搭乘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這填補了我國海洋衛星領域的空白,實現了我國海洋衛星「零」的突破,也開啟了「海洋一號」衛星系列發展的新紀元。

  據五院專家介紹,海洋一號A衛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代海洋水色衛星,星上裝載有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和海岸帶成像儀,主要用於海洋水色、水溫環境要素探測,為我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河口港灣的建設和治理、海洋汙染監測和防治、海岸帶資源調查和開發以及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等領域服務。

  「海洋一號A衛星的成功發射使我國躋身於世界海洋空間觀測強國之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專家表示,在軌運行期間,海洋一號A衛星獲取了大量水色遙感探測數據,探測範圍覆蓋了全球海域,在我國海洋權益維護、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災害預報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2年,「『海洋一號』衛星星地一體化系統及其應用」項目獲得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我國海洋衛星中的「壽星」

  2007年4月11日,同樣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我國第二顆海洋水色衛星——海洋一號B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再次於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據海洋一號B衛星相關負責人介紹,海洋一號B衛星星上載荷同樣為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和海岸帶成像儀。與海洋一號A衛星相比,B衛星的觀測能力和探測精度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結合國內最先進的衛星工程研製經驗,專門針對海洋一號B衛星開展了可靠性提升工作,首次採用最低功耗模式進行設計,並採用了國內獨有、專為小衛星設計的太陽帆板驅動機構,有效提高了衛星在軌設計壽命,同時最大程度地保證了海洋一號B衛星在軌運行的穩定與可靠。

  海洋一號B衛星相關負責人表示,海洋一號B衛星設計壽命由A衛星的2年提高為3年,而其實際在軌壽命達到了9年零10個月,成為我國小衛星領域有名的「壽星」。

  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海洋業務首發星

  2012年3月,國務院批覆了《陸海觀測衛星業務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要建成滿足國土資源領域各主體業務應用系統規模化運行、支持其他行業相關應用需求的衛星業務體系。

  按照這一規劃,2018年9月7日,第三顆海洋水色衛星——海洋一號C衛星成功升空,拉開了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海洋業務衛星的序幕。

  隨著海洋一號A、B衛星的退役,海洋一號C衛星承擔起我國海洋水色觀測的使命。據五院專家介紹,C衛星星上搭載了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海岸帶成像儀、紫外成像儀、星上定標光譜儀、船舶自動識別系統五大載荷,可實現對全球海洋水色的長期、連續、穩定探測,並支撐海洋環境信息保障、海洋預報減災、海島海岸帶動態監測與海域使用管理、全球變化數據服務等業務。

  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顯示,自成功發射以來,海洋一號C衛星在遠洋漁業巴布亞紐幾內亞金槍魚漁場海域水色、水溫監測,黃東海滸苔覆蓋面積、分布範圍及漂移方向實時監測,海冰、赤潮、溢油、森林火災、圍填海監測,可可西裡鹽湖的封凍結冰監測中都作出了突出貢獻。

  2019年8月,海洋一號C衛星為我國第十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提供了海冰密集度、海冰分布範圍和海冰覆蓋面積等觀測數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專家稱,衛星的極地航線服務保障能力,為此次北極科考順利完成提供了高效環境信息。

  推動我國邁向航天強國的步伐

  2020年6月11日,隨著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內發出的沖天轟鳴聲,海洋一號D衛星踏上了新的徵程,也拉開了我國加快推動海洋衛星領域探索創新的新篇章。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專家介紹,海洋一號D衛星上配置5個載荷,其中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可用於探測全球海洋水色要素和海面溫度場,海岸帶成像儀可用於獲取海岸帶、江河湖泊生態環境信息,紫外成像儀可用於近岸高渾濁水體大氣校正精度,定標光譜儀可用於監測水色水溫掃描儀可見光近紅外譜段和紫外成像儀在軌輻射穩定性,AIS系統可用於獲取大洋船舶位置信息。

  此外,海洋一號D衛星將和當前服役中的海洋一號C衛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稱,海洋一號D衛星與海洋一號C衛星成功組網後,將實現雙星上下午組網觀測,每天白天獲取兩幅全球海洋水色水溫遙感圖,大幅提高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使我國在海洋水色遙感領域躋身國際前列,將有力推動我國邁向航天強國的步伐。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從海洋一號A星到海洋一號D星 揭秘我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海洋一號D衛星三維渲染圖。本文圖片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隨後,衛星太陽翼順利展開,衛星在軌運行穩定,狀態良好,標誌著衛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開啟了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的新篇章。
  • 海洋一號D星發射 打造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6月11日2時31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該星將與海洋一號C星組成中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鄭逃逃攝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將大幅提升中國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對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氣候變暖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將開啟中國自然資源衛星陸海統籌發展新時代,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 中國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打造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據國家航天局官網消息,6月11日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該星將與海洋一號C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大幅提升我國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對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氣候變暖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將開啟我國自然資源衛星陸海統籌發展新時代,助力海洋強國建設。據悉,海洋一號D星是我國第四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的首批海洋業務衛星之一。
  • 海洋一號D星成功發射!將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新華社發)記者從國家航天局、自然資源部獲悉,昨天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該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是我國第四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它將和服役中的海洋一號C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大幅提升我國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
  • 海洋一號D衛星發射成功 打造中國首個民用海洋衛星星座
    海洋一號D衛星是我國海洋水色系列衛星的第四顆衛星,屬於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海洋業務衛星。衛星由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海洋一號D衛星三維模擬圖(航天五院提供)衛星採用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CAST2000小衛星平臺,設計壽命5年。
  • 搭載長徵八號,廈大海絲一號衛星發射,在太空助力海洋研究!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衛星進入測控站覆蓋區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海絲一號衛星宣傳片海絲一號檔案海絲一號衛星可用於為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的遙感反演、海洋災害監測、洪水監測和地表形變分析等提供有力支持。近年來,隨著微電子技術、快速低成本發射和衛星模塊化等技術的不斷成熟,全球微小衛星產業正處於蓬勃發展期,發射數量逐年大幅增長。
  • 「你好,海洋!」廈大海絲一號發射任務成功
    廈大說,目前衛星已進入測控站覆蓋區,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這顆衛星由廈門大學、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研製,是國內高校首顆近海與海岸帶遙感衛星、國際首顆C波段輕小型SAR衛星、「海絲」星座的首發星。
  • 海洋一號C衛星:南極繪圖圓滿完成,我國又添一極地科考利器!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尤其是在航天航空技術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我國於是著手設計製造了專門針對基地考察的「利器」——海洋一號C衛星。據悉,我國的海洋一號C衛星搭載的是海岸帶成像儀(CZI),這種成像儀相較於傳統的遙感器來說,具有更高的信噪比以及更大的動態範圍,因此海洋一號C衛星對極地的觀測效果是更好的。
  • 陳雙玲:暢遊在絢爛的水色海洋裡
    他們發現,穿透到海水中的光,受海洋中懸浮物、浮遊植物、溶解物及海水分子的選擇性吸收和散射的影響,產生不同的顏色,在海洋學術語中這被稱為水色(Ocean Color)。傳統的觀測技術不能實現大規模的海洋水色觀測,使人類對水色的影響了解有限。
  • ​陳雙玲:暢遊在絢爛的水色海洋裡
    他們發現,穿透到海水中的光,受海洋中懸浮物、浮遊植物、溶解物及海水分子的選擇性吸收和散射的影響,產生不同的顏色,在海洋學術語中這被稱為水色(Ocean Color)。傳統的觀測技術不能實現大規模的海洋水色觀測,使人類對水色的影響了解有限。
  • 海量海洋衛星數據,在線實時發布,海洋衛星數據分發系統投入運行
    摘要: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研製開發的海洋衛星數據分發系統正式投入運行,海量海洋衛星數據,在線實時發布,通過該系統,廣大用戶可以查詢和下載需要的海洋衛星數據,為用戶獲取海洋衛星數據提供了有效的參考。
  • 中國首顆商業SAR衛星搭載長徵八號發射成功,研發方「天儀研究院...
    本次「長徵八號」火箭共搭載5顆試驗性衛星,包括「海絲一號」、「元光號」、國電高科天啟星座08星、智星空間智星一號A星等,五顆均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相關衛星載荷將對微波成像等技術進行在軌驗證,開展空間科學以及遙感、通信技術試驗與應用。
  • 解析度優於5米的光學遙感衛星:揭秘「實力之星」資源一號02D
    新華社北京9月12日電題:解析度優於5米的光學遙感衛星:揭秘「實力之星」資源一號02D新華社記者胡喆12日,中秋前。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了一顆名字很樸實的衛星——「資源一號02D衛星(又名5米光學衛星)」。之所以又被命名為5米光學衛星,和其「中解析度光學遙感衛星」的特點有很大關係。
  • 剛剛,「海絲一號」衛星搭載長徵八號,發射升空!
    其中,由廈門大學 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等單位聯合研製的
  • 我國成功發射天通一號02星 厲害了我的國
    中國「天通一號」有多優秀?1顆可抵美銥星72顆,傳輸比美還要快。大國威武,我國成功發射天通一號02星,科技不斷進步,中國夢,我們的夢,厲害了我的國。  天通一號02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研製,是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終端組成。天通一號02星入軌後,將與天通一號01星組網運行,構成空間段。
  • 木星最大的衛星,竟比水星還大!還擁有地下海洋!
    而且它的衛星數目也有很多。到目前為止,人類總共發現了79顆自然衛星!可以說木星家族是非常龐大的。一度讓人們認為,它是衛星數量最多的行星。不過這個記錄被土星打破了,而今天小編為大家講述的是木星衛星之中的一個。這個衛星體型非常大,已經超越了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如果不是它圍繞著木星轉而是圍繞著太陽公轉的話,說不定真的可以成為一顆行星了。
  • 剛剛,中國電科38所研製國內首顆商業SAR衛星發射成功
    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島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中國電科38所和天儀空間研究院聯合研製的國內首顆商業SAR衛星「海絲一號」送入預定軌道。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了解到,「海絲一號」歷時1年研製完成,具有輕小型、低成本、高解析度特點。
  • 多圖|衛星視角下的南沙群島
    海洋一號C衛星搭載的海岸帶成像儀(CZI)相較於傳統對地觀測遙感器具有高信噪比和大動態範圍的特點,特別適合20米水深以淺大、中型珊瑚礁生長帶的觀測。下面,就讓我們跟隨海洋一號C衛星海岸帶成像儀以及高分二號全色多光譜相機的「視線」,飽覽一下南沙群島各類島礁的美妙絕倫。
  • 遼寧省地礦集團建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遼寧海洋資源環境研究...
    近日,遼寧省國防科技工業辦公室正式批覆地礦集團地研院公司建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遼寧海洋資源環境研究應用中心」,該中心是目前遼寧省唯一一家涉及海洋資源領域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中心,為遼寧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 氣象要為海洋經濟發展服務
    為了加強海洋氣象觀測和服務,氣象部門不斷建設和完善觀測服務網。目前,已在營口、連雲港、廈門等沿海城市建成了10多個專業海洋氣象臺,在24個島嶼建成了自動測風站,並初步建成了由近20部天氣雷達組成的較為完整的沿海天氣雷達警戒網,嚴密監視著海上天氣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