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洋一號A星到海洋一號D星
揭秘我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隨後,衛星太陽翼順利展開,衛星在軌運行穩定,狀態良好,標誌著衛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開啟了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的新篇章。
這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第四顆海洋水色衛星。從2002年實現我國海洋衛星「零」的突破,到如今開啟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中國航天人用了18年的時間,在海洋衛星領域成功打造出以「海洋一號」系列衛星命名的中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實現我國海洋衛星「零」的突破
2002年5月15日,隨著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轟鳴聲響徹雲天,海洋一號A衛星搭乘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這填補了我國海洋衛星領域的空白,實現了我國海洋衛星「零」的突破,也開啟了「海洋一號」衛星系列發展的新紀元。
據五院專家介紹,海洋一號A衛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代海洋水色衛星,星上裝載有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和海岸帶成像儀,主要用於海洋水色、水溫環境要素探測,為我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河口港灣的建設和治理、海洋汙染監測和防治、海岸帶資源調查和開發以及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等領域服務。
「海洋一號A衛星的成功發射使我國躋身於世界海洋空間觀測強國之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專家表示,在軌運行期間,海洋一號A衛星獲取了大量水色遙感探測數據,探測範圍覆蓋了全球海域,在我國海洋權益維護、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災害預報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2年,「『海洋一號』衛星星地一體化系統及其應用」項目獲得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我國海洋衛星中的「壽星」
2007年4月11日,同樣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我國第二顆海洋水色衛星——海洋一號B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再次於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據海洋一號B衛星相關負責人介紹,海洋一號B衛星星上載荷同樣為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和海岸帶成像儀。與海洋一號A衛星相比,B衛星的觀測能力和探測精度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結合國內最先進的衛星工程研製經驗,專門針對海洋一號B衛星開展了可靠性提升工作,首次採用最低功耗模式進行設計,並採用了國內獨有、專為小衛星設計的太陽帆板驅動機構,有效提高了衛星在軌設計壽命,同時最大程度地保證了海洋一號B衛星在軌運行的穩定與可靠。
海洋一號B衛星相關負責人表示,海洋一號B衛星設計壽命由A衛星的2年提高為3年,而其實際在軌壽命達到了9年零10個月,成為我國小衛星領域有名的「壽星」。
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海洋業務首發星
2012年3月,國務院批覆了《陸海觀測衛星業務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要建成滿足國土資源領域各主體業務應用系統規模化運行、支持其他行業相關應用需求的衛星業務體系。
按照這一規劃,2018年9月7日,第三顆海洋水色衛星——海洋一號C衛星成功升空,拉開了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海洋業務衛星的序幕。
隨著海洋一號A、B衛星的退役,海洋一號C衛星承擔起我國海洋水色觀測的使命。據五院專家介紹,C衛星星上搭載了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海岸帶成像儀、紫外成像儀、星上定標光譜儀、船舶自動識別系統五大載荷,可實現對全球海洋水色的長期、連續、穩定探測,並支撐海洋環境信息保障、海洋預報減災、海島海岸帶動態監測與海域使用管理、全球變化數據服務等業務。
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顯示,自成功發射以來,海洋一號C衛星在遠洋漁業巴布亞紐幾內亞金槍魚漁場海域水色、水溫監測,黃東海滸苔覆蓋面積、分布範圍及漂移方向實時監測,海冰、赤潮、溢油、森林火災、圍填海監測,可可西裡鹽湖的封凍結冰監測中都作出了突出貢獻。
2019年8月,海洋一號C衛星為我國第十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提供了海冰密集度、海冰分布範圍和海冰覆蓋面積等觀測數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專家稱,衛星的極地航線服務保障能力,為此次北極科考順利完成提供了高效環境信息。
推動我國邁向航天強國的步伐
2020年6月11日,隨著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內發出的沖天轟鳴聲,海洋一號D衛星踏上了新的徵程,也拉開了我國加快推動海洋衛星領域探索創新的新篇章。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專家介紹,海洋一號D衛星上配置5個載荷,其中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可用於探測全球海洋水色要素和海面溫度場,海岸帶成像儀可用於獲取海岸帶、江河湖泊生態環境信息,紫外成像儀可用於近岸高渾濁水體大氣校正精度,定標光譜儀可用於監測水色水溫掃描儀可見光近紅外譜段和紫外成像儀在軌輻射穩定性,AIS系統可用於獲取大洋船舶位置信息。
此外,海洋一號D衛星將和當前服役中的海洋一號C衛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稱,海洋一號D衛星與海洋一號C衛星成功組網後,將實現雙星上下午組網觀測,每天白天獲取兩幅全球海洋水色水溫遙感圖,大幅提高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使我國在海洋水色遙感領域躋身國際前列,將有力推動我國邁向航天強國的步伐。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