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海洋!」廈大海絲一號發射任務成功

2020-12-26 東南網廈門頻道

「你好,海洋!」廈大海絲一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海絲一號檔案

●體重:約180公斤

●波段:C波段

●最高解析度:1米

●最大成像幅寬:100公裡

●是「千裡眼」也是「透視眼」,在太空助力海洋研究

東南網12月2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梁靜 通訊員 歐陽桂蓮)昨天中午12時37分,海絲一號衛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廈大說,目前衛星已進入測控站覆蓋區,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這顆衛星由廈門大學、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研製,是國內高校首顆近海與海岸帶遙感衛星、國際首顆C波段輕小型SAR衛星、「海絲」星座的首發星。

它有多大?

重量不到傳統衛星1/10

廈大介紹說,海絲一號大約重180公斤左右,相當於3個成年人的體重,而傳統SAR衛星的重量一般都在幾噸左右。

雖然海絲一號衛星的重量不到傳統SAR衛星的十分之一,但正如電子設備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發展的那樣,現在衛星也逐漸趨向於輕小便捷。

校方介紹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別看它小,它可是千裡眼,它的成像幅寬最大為100公裡,解析度最高可達1米,同時它又是透視眼,可以穿透雲層進行全天時全天候的觀測。

它能幹些啥?

在太空助力海洋研究也能監測陸地

要知道海絲一號是怎樣工作的,首先要知道什麼是SAR。

廈大介紹,SAR的全稱叫合成孔徑雷達。雷達在太空中不斷地向地球發射信號,並從接收到的信號中獲取信息。那麼合成孔徑雷達是什麼呢?它就像一臺相機,然而它不是一臺普通的「相機」。當海絲一號掃過特定區域時,它會不斷地運動,運動的同時又對某一特定目標進行拍攝,獲取一系列的影像。

這些影像還只是半成品,海絲一號還會對這些影像進行數字合成,最終獲得高清的遙感影像。

從海絲一號的遙感影像能獲得什麼?

廈大說,大家可能平常只看到海洋美麗的外表,卻不知道她性格多變。當她發起脾氣時就會興風作浪,自然災害和全球氣候變化都與海洋息息相關。海絲一號衛星不僅用於觀測海面的風場、波浪、內波、海冰等信息,也能用於觀測颱風、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科學家們通過這些資料能夠更好地了解海洋多變的性格,讓我們更好地預測與防範海洋自然災害。

當然,它的工作不止局限於海洋,在陸地上也能大顯身手,比如識別洪水區域、監測地表形變等。

它還有「兄弟姐妹」嗎? 二號衛星明年發射,將構建「海絲」星座

廈大還透露,海絲一號衛星是「海絲」星座的首發星,該星座還包括將於2021年上半年發射升空的海絲二號多光譜水色小衛星。

「海絲」星座由廈門大學、天儀研究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福建省招標採購集團有限公司和三明市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策劃,擬協同更多合作單位發射多顆輕小型SAR衛星和多光譜水色小衛星。

廈大說,海洋科學是廈門大學的優勢學科之一,經過近百年的學科發展,如今已擁有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水聲通信與海洋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洋遙感大數據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嘉庚」號海洋科考船、東山太古海洋觀測與實驗站、聯合遙感中心及衛星接收站等一系列重要涉海科研平臺和重大設施。

海絲一號衛星使廈大現有的海洋觀測能力從水下、地面向天空延伸,將進一步推動海洋科學、生態學等「雙一流」建設學科的發展。

據透露,目前,廈大還在籌建海洋大數據應用技術創新研究院。

相關焦點

  • 廈大研製!剛剛,「海絲一號」衛星搭載長徵八號,發射升空!
    其中,由廈門大學 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等單位聯合研製的 海絲一號衛星
  • 搭載長徵八號,廈大海絲一號衛星發射,在太空助力海洋研究!
    剛剛「海絲一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海絲一號衛星宣傳片海絲一號檔案體重:約180公斤波段:C波段海絲一號衛星可用於為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的遙感反演、海洋災害監測、洪水監測和地表形變分析等提供有力支持。近年來,隨著微電子技術、快速低成本發射和衛星模塊化等技術的不斷成熟,全球微小衛星產業正處於蓬勃發展期,發射數量逐年大幅增長。
  • 海洋一號D衛星發射成功 打造中國首個民用海洋衛星星座
    人民網北京6月11日電 (趙竹青)11日2時31分,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隨後,衛星太陽翼順利展開,衛星在軌運行穩定,狀態良好,衛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海洋一號D衛星是我國海洋水色系列衛星的第四顆衛星,屬於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海洋業務衛星。衛星由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
  • 海洋一號D星發射 打造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6月11日2時31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該星將與海洋一號C星組成中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鄭逃逃攝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將大幅提升中國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對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氣候變暖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將開啟中國自然資源衛星陸海統籌發展新時代,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 中國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打造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據國家航天局官網消息,6月11日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該星將與海洋一號C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大幅提升我國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對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氣候變暖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將開啟我國自然資源衛星陸海統籌發展新時代,助力海洋強國建設。據悉,海洋一號D星是我國第四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的首批海洋業務衛星之一。
  • 海洋一號D星成功發射!將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6月11日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一號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記者從國家航天局、自然資源部獲悉,昨天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該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是我國第四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它將和服役中的海洋一號C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大幅提升我國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
  • 從海洋一號A星到海洋一號D星 揭秘我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海洋一號D衛星三維渲染圖。本文圖片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隨後,衛星太陽翼順利展開,衛星在軌運行穩定,狀態良好,標誌著衛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開啟了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的新篇章。
  • 從海洋一號A星到海洋一號D星 揭秘中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從海洋一號A星到海洋一號D星  揭秘我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從2002年實現我國海洋衛星「零」的突破,到如今開啟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中國航天人用了18年的時間,在海洋衛星領域成功打造出以「海洋一號」系列衛星命名的中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實現我國海洋衛星「零」的突破  2002年5月15日,隨著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轟鳴聲響徹雲天,海洋一號A衛星搭乘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 中國首顆商業SAR衛星搭載長徵八號發射成功,研發方「天儀研究院...
    北京時間12月22日中午12時37分,由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天儀研究院」)研製的「海絲一號」衛星和「元光號」衛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兩顆衛星正常進入預定軌道,遙測參數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 我國成功發射天通一號02星 厲害了我的國
    VR日報11月13日消息,每一次出徵都是萬無一失,每一次作戰都是圓滿成功。中國「天通一號」有多優秀?1顆可抵美銥星72顆,傳輸比美還要快。大國威武,我國成功發射天通一號02星,科技不斷進步,中國夢,我們的夢,厲害了我的國。  天通一號02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研製,是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終端組成。
  • 剛剛,中國電科38所研製國內首顆商業SAR衛星發射成功
    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島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中國電科38所和天儀空間研究院聯合研製的國內首顆商業SAR衛星「海絲一號」送入預定軌道。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了解到,「海絲一號」歷時1年研製完成,具有輕小型、低成本、高解析度特點。
  • 天通一號02星成功發射!幕後還有這些故事……
    ,成功將天通一號02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時隔17天,西昌發射場指揮大廳再次點亮宣告任務成功喜訊的大紅屏,此次任務按時發射、安全發射、成功發射,取得了新一輪高密度發射任務的三戰三
  • 你好,天問一號!火星,我們來了!
    你好,天問一號!火星,我們來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天問一號」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 天銀星際|「長八」首飛成功,眾星天際共遨遊!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2日中午12時37分,由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天儀研究院」)研製的海絲一號衛星和元光號衛星&智星空間一號A星(簡稱:「京工一號」)一同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 一個明星的誕生|紀念「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
    1970年4月24日,中國獨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由「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發射並成功地進入地球軌道,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個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從此,中國正式跨入航天時代。「651」任務「東方紅一號」衛星於1965年開始研製,最初由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新組建的衛星設計院負責。1968年,國防科委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衛星研製工作轉由該院負責。該院最初的骨幹力量來自中科院各單位以及第七機械工業部(簡稱七機部)部分人員。
  • 海上發射!一箭九星!
    ◎ 王偉童 高崇芮 陳海鵬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9月15日9時23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採用「一箭九星」方式,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535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
  • 「胖五發射」:中國執行地外行星探測發射任務的裡程碑
    探測火星之路充滿坎坷人類探測火星起步於20世界60年代,2020年之前實施了44次火星探測任務,只有8次成功著陸。 根據發射要求,「胖五」需要託舉火星探測加速到每秒11.2千米以上的速度,完全擺脫地球引力,將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
  • 吉林一號將以一箭九星方式發射,SpaceX融資後估值達460億美元
    「吉林一號」高分03系列衛星將以「一箭九星」方式擇期發射2020年8月20日上午7時許,長光衛星公司在航天信息產業園吉星樓南廣場舉行了「吉林一號」高分03系列九顆衛星發車出徵儀式。發射成功後,「吉林一號」高分03系列衛星將與在軌的「吉林一號」衛星組網,為林業、農業、草原、海洋、資源、環境等行業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的遙感數據和產品服務。
  • 嫦五成功發射!Get這次任務的重點……
    我國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中國自2004年正式實施探月工程以來,不斷探索,歷經十六載,成功完成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和四號任務以及嫦娥五號高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實現了「五戰五捷」的輝煌戰績。
  • 天通一號02星成功發射背後故事:服役36年的經緯儀,送君最後一程
    封面新聞記者 李媛莉11月12日23時59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天通一號02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舉意味著,在擺脫長期依賴國外衛星移動通信服務的道路上,我國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