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海洋!」廈大海絲一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海絲一號檔案
●體重:約180公斤
●波段:C波段
●最高解析度:1米
●最大成像幅寬:100公裡
●是「千裡眼」也是「透視眼」,在太空助力海洋研究
東南網12月2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梁靜 通訊員 歐陽桂蓮)昨天中午12時37分,海絲一號衛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廈大說,目前衛星已進入測控站覆蓋區,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這顆衛星由廈門大學、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研製,是國內高校首顆近海與海岸帶遙感衛星、國際首顆C波段輕小型SAR衛星、「海絲」星座的首發星。
它有多大?
重量不到傳統衛星1/10
廈大介紹說,海絲一號大約重180公斤左右,相當於3個成年人的體重,而傳統SAR衛星的重量一般都在幾噸左右。
雖然海絲一號衛星的重量不到傳統SAR衛星的十分之一,但正如電子設備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發展的那樣,現在衛星也逐漸趨向於輕小便捷。
校方介紹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別看它小,它可是千裡眼,它的成像幅寬最大為100公裡,解析度最高可達1米,同時它又是透視眼,可以穿透雲層進行全天時全天候的觀測。
它能幹些啥?
在太空助力海洋研究也能監測陸地
要知道海絲一號是怎樣工作的,首先要知道什麼是SAR。
廈大介紹,SAR的全稱叫合成孔徑雷達。雷達在太空中不斷地向地球發射信號,並從接收到的信號中獲取信息。那麼合成孔徑雷達是什麼呢?它就像一臺相機,然而它不是一臺普通的「相機」。當海絲一號掃過特定區域時,它會不斷地運動,運動的同時又對某一特定目標進行拍攝,獲取一系列的影像。
這些影像還只是半成品,海絲一號還會對這些影像進行數字合成,最終獲得高清的遙感影像。
從海絲一號的遙感影像能獲得什麼?
廈大說,大家可能平常只看到海洋美麗的外表,卻不知道她性格多變。當她發起脾氣時就會興風作浪,自然災害和全球氣候變化都與海洋息息相關。海絲一號衛星不僅用於觀測海面的風場、波浪、內波、海冰等信息,也能用於觀測颱風、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科學家們通過這些資料能夠更好地了解海洋多變的性格,讓我們更好地預測與防範海洋自然災害。
當然,它的工作不止局限於海洋,在陸地上也能大顯身手,比如識別洪水區域、監測地表形變等。
它還有「兄弟姐妹」嗎? 二號衛星明年發射,將構建「海絲」星座
廈大還透露,海絲一號衛星是「海絲」星座的首發星,該星座還包括將於2021年上半年發射升空的海絲二號多光譜水色小衛星。
「海絲」星座由廈門大學、天儀研究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福建省招標採購集團有限公司和三明市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策劃,擬協同更多合作單位發射多顆輕小型SAR衛星和多光譜水色小衛星。
廈大說,海洋科學是廈門大學的優勢學科之一,經過近百年的學科發展,如今已擁有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水聲通信與海洋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洋遙感大數據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嘉庚」號海洋科考船、東山太古海洋觀測與實驗站、聯合遙感中心及衛星接收站等一系列重要涉海科研平臺和重大設施。
海絲一號衛星使廈大現有的海洋觀測能力從水下、地面向天空延伸,將進一步推動海洋科學、生態學等「雙一流」建設學科的發展。
據透露,目前,廈大還在籌建海洋大數據應用技術創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