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法院作為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法院之一,該院緊緊圍繞五項改革重點內容,做好改革「加減乘除」四則運算,著力優化訴訟前端司法資源配置,進一步加強「兩個一站式」建設,鞏固運用「道交一體化」改革成果,探索完善速裁快審程序,著力推動構建分層遞進、繁簡結合、銜接配套的多元解紛機制,提升司法效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司法需求。目前,改革試點取得了初步成效。
訴前調解做「加」法 司法服務「周末不打烊」
5月15日,武漢某公司到蔡甸法院起訴了一批合同糾紛案件,因案件事實比較清晰,經雙方當事人同意,將該案分流至訴前調解團隊進行訴前調解。調解員立即通過電話、微信等多種線上方式,了解案件相關情況。
周末不打烊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考慮到當事人平時上班沒時間,為了不影響其復工復產,蔡甸法院開設周末非訴調解綠色通道,於5月17日,對其中5件合同糾紛案件進行調解,經調解員耐心細緻的釋明相關法律規定後,雙方當事人當天均達成了一致調解意見,並表示不申請司法確認,當場履行完畢,涉案金額共計73000元。「感謝法院,從到法院遞交材料到結案,才短短三天時間就解決了。為我們節省了800多元訴訟費,還節省了時間。」申請人深有感觸的說。蔡甸法院為服務疫情防控期間復工復產,「周末不打烊」訴前調解模式已成為常態。
蔡甸法院全力推進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建設,今年組建專門訴前調解團隊,加強與人民調解、行業調解、律師調解之間的銜接,指導進駐我院的7位特邀調解員開展訴前調解工作,對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家事糾紛、勞動爭議糾紛,以及事實清楚、爭議不大的合同類糾紛等適宜調解的案件,在合法依規且充分尊重當事人意願的前提下,在立案前引導當事人先行調解,且調解不收取任何費用。建立了訴與非訴多元解紛格局,為當事人提供多種解紛渠道,降低解紛成本,引導更多的糾紛在訴訟外解決。
因受疫情防控影響,蔡甸法院於4月8日才開展訴前調解工作,截至目前共受理訴前調解案件257件,調解成功案件128件,為當事人節約訴訟成本近10萬元。讓人民群眾對司法有更多的獲得感。今年蔡甸法院受理進入訴訟程序的案件數同比下降了34.45%,「一站式」多元解紛工作成效凸顯,充分體現了依靠黨委領導在法治軌道上統籌各方資源力量的制度優勢,同時發揮了人民法院維護社會穩定的職能作用。
減少合議庭制度 強化獨任制
在司法確認中的運用
真沒想到,兩年的糾紛,到法院來一天就解決了,而且程序這麼簡單,當天就能夠司法確認,太方便了!」申請人很感謝法院的高效流程——5月18日,一起關於買賣合同的司法確認案件,由立案庭方雯法官獨任審理。
上海某公司向武漢某公司購買混凝土,雙方於2018年7月籤訂了買賣合同。後上海某公司因疫情原因,資金周轉困難,至今尚欠貨款及違約金共計160餘萬元未支付,雙方多次協商未果。後經法院特邀調解員訴前調解,雙方達成調解協議,並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因本案訴訟標的較大,涉及疫情後企業復工復產,應組成合議庭審理。承辦法官在研判案情後認為,案件事實清楚,雙方爭議不大,屬於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相關文件中規定的獨任制適用範圍,為了保障疫情防控期間審判資源的優化配置,決定適用獨任制審理該案。經詢問,雙方當事人對此均無異議。承辦法官在審查後認為符合相關法律規定,當日便將司法確認裁定書送達給當事人。
試點以來蔡甸法院共受理司法確認案件17件,全部予以司法確認,有效降低當事人解紛成本,充分保障人民群眾合法訴訟權益,訴訟與非訴訟解紛方式有效銜接,促進司法資源與司法需求合理有效配置,提升了司法質量、效率和公信力。
向信息技術借力做好改革「乘法」
減輕當事人訴累
今年2月10日開始,正值疫情爆發期間,蔡甸法院全面提升訴訟服務水平,依託訴訟服務大廳、武漢法院訴訟服務網、中國移動微法院、12368服務熱線,打造一網通辦訴訟全程業務的「智慧訴訟服務」新模式,為當事人提供熱線諮詢、網上立案、交退費、查詢、電子送達、舉證質證、調解、庭審等一站式服務。截至5月,通過網上立案23 件,線上審判 31件,線上調解28件,12368熱線處理326人次,讓當事人足不出戶辦理各項訴訟業務,滿足了疫情期間人民群眾的現代司法新期待和新要求。
蔡甸法院線上庭審
拓展運用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網上數據一體化處理」改革成果,作為全省第三家「道交一體化」改革試點單位,目前,蔡甸法院「道交一體化」網上數據處理平臺已上線,當事人利用手機、電腦等登錄平臺,即可申請鑑定、調解和申請在線處理糾紛,目前該平臺還實現了公安交管交通事故信息、駕駛員信息、車輛保險信息、鑑定進度、理賠費支付進度、住院治療費用多項信息共享,基本實現「一網通辦」。與公安交警、司法行政、保險、鑑定等部門建立一體化爭議解決機制,統一執法司法標準和證據規則,實現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促進在訴訟前高效解決糾紛。
截至5月,蔡甸法院道交團隊共受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件153件,其中通過智能庭審平臺審理的案件19件,平均審理時間僅為20天。當事人通過在線訴訟平臺起訴、繳費、電子送達、提交證據材料及舉證質證、庭審和調解,整個訴訟過程,經法院審核通過後,不再提交紙質原件,充分發揮電子訴訟的優勢,實現了全程留痕無紙化審判,改變了傳統庭審模式,大幅提升了庭審效率,為當事人節省了訴訟成本,進一步提升了法治服務保障力量。
在破除程序轉換難題 為辦案提質增速
為進一步優化司法資源配置,蔡甸法院建立「分調裁審」機制,將調解和訴訟導入不同程序,為簡案和繁案劃分不同跑道,讓糾紛通過最恰當的方式解決,努力讓案件辦得好、糾紛化解得早、群眾認可度高。
不斷優化速裁快審程序適用方式,使簡單案件訴訟從簡從快。蔡甸法院速裁團隊,集中辦理符合小額訴訟程序的案件以及事實爭議不大、標的額50萬元以下適用簡易程序的民商事案件。自今年1月以來,速裁團隊共受理案件223件,在依法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情況下,進一步簡化審理程序。庭前讓當事人填寫案件庭審要素表,通過比對,雙方共同認可的事實、分歧和爭議一目了然,庭審直接圍繞訴訟請求或者案件要素進行,大大簡化了訴訟程序。針對速裁案件多半是同類型案件的特點,為了簡化裁判文書製作,速裁團隊擬定由相對固定內容和格式的庭審筆錄、裁定筆錄、裁判文書電子模板,對裁判文書的事實構成、證據分析和判決理由進行簡化和濃縮。速裁團隊通過「網際網路智能庭審平臺」調解案件12件,讓當事人不必到法庭即可化解糾紛,利用信息技術改變審判方式,努力將新時代司法為民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通過簡化訴訟程序和裁判文書,速裁團隊平均結案周期從原來的20天縮短為10天,做到了簡案快審快結,為辦案提效增速。
蔡甸法院繁簡分流各項試點工作已全面啟動並逐漸步入正軌,秉持科學部署、改革創新的精神,將堅定改革決心,開拓進取,破舊立新,充分發揮司法職能作用,不斷為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注入新的司法力量。
供稿:立案庭 綜合辦公室
原標題:《做好改革「加減乘除」四則運算 不斷提升司法效能 ——蔡甸法院深入推進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