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礎也是曼生設計的一種壺款之一,其造型穩重而大方,這也是因為他的造型來源於古代使用十分普遍的柱礎。 柱礎,是用來承受房屋立柱壓力的一塊墊基石,在古代的時候古人為了不讓木製的立柱受潮溼而腐爛,於是在木柱的底下墊一塊石墩,使柱腳與地隔離開,起到了相對防潮作用。只要是木架的房屋每一根柱子都有一個柱礎,缺一不可,在防腐爛的同時又加強了柱基的承壓力,所以在古代人們對礎石是十分的重視。隨著年代的推移,柱礎也因需求發生變化,柱礎漸漸成為柱子的收頭,使得單調的柱身發生視覺上的變化,後期更是在柱礎上使用雕刻藝術,使得民間的建築花樣繁多,後人更是將柱礎演變成具有審美功能的裝飾,成為藝術品。 以柱礎為壺型,使壺顯得別致且優美,更顯示其穩重,此壺型亦一直流傳下來。
此壺是顧景舟先生根據傳統壺體演變所創作品,名為華穎。在古字中沒有「花」字,「花」為後世字,故而古時「花」亦用「華"」代之,華穎的「華」意為「花」,華穎所表達的意境為:招展的花意。 作品摘手圓、蓋圓、壺身圓、三圓壘疊在圓壺底上,分外精神,遙望猶如花苞初綻。從「掇球」變形而來。
匏瓜壺是曼生十八式之一,與曼生葫蘆有異曲同工之妙,然其獨特之處亦是其他造型無可比擬的,把玩此壺有如返璞歸真之意,此壺最初用意是以解相思之若。 曼生為官之後因為清朝相關制度規定有些官員是不可以帶家眷在身邊的,所以曼生只能與妻分隔兩地,無法長相廝守,因為曼生愛壺成痴,便想到以壺寄相情,然不管怎麼設計都沒有一把讓自己中意的,有一次他無意中讀到曹植《洛陽賦》中一句話: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隻獨勤,被其中的匏瓜吸引,仔細研究得之這是葫蘆的變種,又叫瓢葫蘆,更有意思的是在古代匏瓜是男子無妻獨處的象徵,這正與此時曼生的處境極為相符,於是找來一匏瓜日日觀察創作出此款匏瓜壺。 曼生寄情於物,表達了對妻子的思念,因而紫砂壺也是世人情感的一種寄託!
龍蛋壺是紫砂壺器型中的經典一類,其圓滑可愛的造型深受壺友喜愛。作品做工小巧精緻,壺身通體為蛋狀,壺身光滑圓潤,短嘴為直流狀,倒把拿捏方便,扁圓珠紐。 關於龍蛋壺的起源,有這樣的記載,清代吳鼎梅《陽羨茗壺賦》:「圓者如丸,體稍縱,為龍蛋。」這是最早的龍蛋壺式。龍蛋的造型是取於蛋型。 「龍蛋壺」造型取於蛋形,在詩經《貔貅出世》中記載,龍的九太子貔貅是從龍蛋中破殼而出的,而在民間,貔貅既有闢邪的意思,又有家有貔貅萬事無憂的含義在裡面,在東方文化中,龍又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吉祥圖騰,以「龍蛋」來命名,是一種美好的祝願與寄託,圓潤可愛的造型,吉祥美好的寓意,讓這個「龍蛋壺」平添了一種拙味和稚氣的親切感。
扁腹壺式,為程壽珍早期製作。紫砂素胎,加彩後再次回窯燒制,壺身飽滿,壺嘴舒展,銜接自然,渾然一體。壺身一側書法「紫黃泛綠沁詩脾」,左署「南林氏題作」。蓋內「壽珍」小章為其早期用印。
程壽珍(1858-1939):自號冰心道人,是一位勤勞多產的紫砂壺名家,師承其養父邵友庭,擅長制形體簡練的壺式。作品粗獷中有韻味,技藝純熟。所制的「掇球壺」最負盛名,壺是由三個大、中、小的圓球重疊而壘成,故稱掇球壺。該壺於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賽會和芝加哥博覽會得金獎,當時名重一時。
漢君壺源於曼生扁石壺之式,器型與曼生扁壺相仿,但器型有些笨拙後經藝人不斷改進,至清末民初時基本定型,為平蓋漢君壺,以王寅春所做為最佳器型。其後漢君與各名家手裡均有所改進,經反覆提煉,尺度嚴謹,比例適中。當君壺壺身扁圓,大口斜肩,直壁腹,腹以下又斜收,平底;三彎式圓方管流,扁方形圓形耳,蓋採用虛嵌式結構,呈圓弧形凸起,橋形鈕,作品整體感強,自然舒暢。
天際壺是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首創,在造型構架與裝飾手法上均緊扣「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突出了空闊長天,煙波浩淼的主題意境。構思空靈而想像奇幻,把千年名詩的精髓與瑰麗糅入砂器,再加以手工藝術點染,其手法的運用妙如行雲流水,令昔景重現,得饗世人。 作品設計挺秀穩重,端凝大方,比例恰當,線條明朗,壺嘴、壺把與壺鈕造型簡約豐潤,與壺體契合工整,觀之整體有渾然融合之感。作品氣勢渾雅,境界開闊,氣韻濃鬱,意象清峭;增一分嫌濃麗,減一分顯清簡,攝藝術之深美,輔裝飾手法之和諧,開闔頓挫,層染跌宕,如水到渠成,無一絲造作痕跡。
在朱泥壺中,惠孟臣.惠逸公.陸思亭諸家原皆為清代制壺好手。 早期的思亭壺,壺嘴曲度較小,流口簡練,以竹刀落款於蓋口牆沿,筆致尚稱工整;年代稍晚些的思亭壺,風格柔美,曲線明顯,流口較尖,署款則各式皆備,有竹刀寫刻,也有鋼刀雙鉤刻,罕見鈐印者。 思亭壺式以其俊秀高雅,留名於朱泥陶史。閩南俗諺:「一無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思亭排名優於孟臣,有可能是思亭壺式俊挺,佇立茶船之中,有若蟜龍昂首,氣韻出眾。
江南多水,長河上的斜拉橋、曲拱橋,村前屋後的木橋、石橋、竹橋,這些連接此岸與彼岸的形態各異的紐帶,隨處可見,這些江南水鄉最常見的元素被用到的紫砂壺上,別有一番韻味,作品的最初創作者是顧景舟,壺身呈扁圓形,折肩圈足,曲流環狀柄,壓蓋式,橋型鈕。此壺造型端莊、秀美、新穎脫俗,在柄的環狀之上稍加改動即可安放拇指,又與壺蓋鈕相呼應,真可謂匠心獨運、設計巧妙。蓋與肩部均以凹線、階狀分割空間,自上而下視之,有一環扣一環水波蕩漾之感。壺蓋上的鈕正像一座小橋矗立於湖水之中,上新橋壺或由此而得名。
在今天的玩壺人看來,高20.5釐米,口徑9.4釐米的大彬提梁實在是一把大壺,可是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尚屬小物。時大彬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器型上「改大為小」,「改俗為雅」,奠定了紫砂壺基本的審美傾向,使紫砂壺能進入文人生活,成為文房清玩,提升了紫砂壺的文化內涵。這也讓時大彬成為紫砂宗源上的第一座高山,讓無數後人仰止。 粗看很不起眼!大彬提梁身筒成較大且豐滿的扁球形,上部圓環狀提梁粗大,六方三彎嘴,六瓣平扣鈕,壓蓋,圈底,溜肩,素身。 再看耐人尋味!身筒以實託虛,圓環以虛帶實,上下兩個圓弧構成的虛實對照,達到了視覺上的微妙平衡,整體上讓人感覺氣勢雄健,渾然一體。所謂「周接四海之表,浮於元氣之上」。 三看驚為天物!大彬提梁如佛趺坐,清風朗朗。《夢溪筆談》中說:「星辰居四方而中虛,八卦分八方而中虛,不中虛不足以妙萬物」。虛實結合猶如畫中留白,園林借景,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這種古典美學的神奇光彩,閃耀在小說、繪畫、書法、戲劇、建築等傳統藝術的各個領域.
未完待續。。。。
行陶砂
致力於打造最精美的紫砂作品
集型之美 行陶之魂
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欣賞更多精美紫砂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