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騰訊新聞「哈勃計劃」稿件,著作權歸AI財經社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劃重點
1、一塊月餅投料成本僅兩三元,定製200元禮盒,利潤可達130元;
2、過期月餅券成隱形利潤,有上市公司一年獲4000萬收入;
3、今年月餅價格整體下降10%以上,200-300元的中端價位賣的最好。
文 | AI財經社 邵藍潔
編輯 | 孫靜
今年月餅券有點涼涼
每年中秋節前的幾天,月餅券「黃牛」的生意就開始收尾了。
李志恆家的月餅券生意已經做了十幾年,算是子承父業。每年中秋前兩個多月,是他一年當中的黃金時間:搞得好,可以賺到當月本職工資的幾十倍;但今年行情有點慘澹,據他粗略計算,所賺可能只有幾倍。
做「黃牛」並不複雜,收券、賣券,賺差價,但裡面的門道兒很多。「收券你得要一個人帶你入門,貿然去一個小區或者商場、超市門口收券,可能會被別的黃牛打走。」李志恆說,在上海,各大商超門口的地盤基本都被劃清界限。
圖/視覺中國
據他介紹,月餅券的「黃牛」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大黃牛」,有能力囤幾百萬、上千萬元的券,相當於經銷商角色。他們每年五六月就開始跟商家談今年的預訂量,同時爭取部分返還;另一種是「小黃牛」,從散戶手裡買券、不囤貨,根據市場行情立馬再轉賣出去。
收券的時候,當地老字號和全國大品牌的月餅券比較穩定,可以隨便收。比如在上海,本地人很喜歡「杏花樓」。收券的時候,就要先去了解這個品牌的出廠價和市場價,清楚價差空間。比如標價100元的月餅券,杏花樓可能75元賣,或者五六十塊錢有人願意買,「黃牛」就會45元收,這樣一張券能賺30元。
相比「小黃牛」小心翼翼地觀察市場變化,大黃牛可能更爽快一點。如果從品牌處拿到5折價格,5.3折就往外賣,因為他們對接的大部分是公司福利採購,走量為主。「品牌方不在乎這些券最後是通過什麼渠道、賣給了誰。貨還沒做,券就賣光了,先賺一筆錢回來,他們多開心。」李志恆透露。
月餅券是一個經典的證券化商品。月餅廠商印了一張100元的月餅券,以65元賣給了經銷商,經銷商以80元的價格賣給了消費者A,消費者A將月餅券送給了B,B以40元一張賣給了黃牛,廠商最後以50元一張向黃牛收購。如此一圈走下來,廠商沒有生產月餅,賺了15元;經銷商作為「中間商」,到手15元;A送了人情,B「提現」40元,黃牛從中再賺10元。
對於廠商來說,除了賺到差價,還有一部分隱形收入,來自於沒有兌換的月餅券。月餅時令性很強,月餅券一般有1-2個月的兌換期,但每年總會有人忘記兌換。當然,商家也沒有打算生產月餅券等額的月餅,「假如發1000張券,先生產100盒月餅就行了。」李志恆說,廠家印券很多,但實際上生產很少,這個在業內很正常。
這種「遺忘成本」其實是商家的純利潤。這是所有預付卡的隱秘角落,不要小看這些錢。
舉個例子,2017年上半年,高鑫零售發布財報,預計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大幅增長,而淨利潤增長主要是預付卡尚未動用餘額產生的其他收入。換句話說,沒有兌換的預付卡被企業當成了淨利潤,而這一數額高達4.6億元。
知名月餅廠商元祖食品,其2019年一季報數據顯示,通過結轉「過期購物券」,增收近2700萬元。根據公告,類似操作預計全年可帶來超過4000萬元的收入。
不過,隨著月餅券掃碼取貨的形式越來越廣泛,兌換率也在增長,但是月餅券閃閃發光的好日子其實已經很難維持了。李志恆說,從2018年開始,市場上流通的月餅券明顯在減少,2020年預計比去年直接減少在30%以上,「在以往行情好的時候,賺錢很容易,看你的量,翻十幾倍,幾十倍的也有,今年只有幾倍吧。」
不好賺錢的感覺,張濤也有。他做月餅券代理七八年了,哈根達斯、星巴克、稻香村、五芳齋等等各大品牌都有,但是去年是他幹這行的最後一年,「還好去年沒做了,今年疫情,大家互相走動的少,禮品市場肯定差。」
張濤判斷,月餅券市場已經是一個成熟的行業,競爭相對並不激烈,繼續做依舊可以賺到錢,只是會越來越少。打個比方,去年能賺100萬,今年可能就賺20萬元,但是從長期商業布局的角度,資金的側重點要放到別的地方去。
定製200元的禮盒,利潤可做到130元
在各種節令食品中,月餅可能是喜歡者最少、但是存在感最強的。沒人關心月餅好不好吃,大家只在乎它是不是看起來很貴。一位會員超市的相關人士向AI財經社透露,「我們中秋月餅銷售中,福利其實能佔到挺大的一塊。」
許麗華是浙江湖州一家食品廠的銷售經理。她告訴AI財經社,從廠家自己的品牌來看,簡裝月餅,一盒8塊,只要19.8元。但是加了簡單的包裝盒,放12塊月餅,價格就升到79元一盒。如果定製,根據客戶不同的需求,比如月餅的口味,包裝盒的材料、創意等等,一般每盒就能升到200到500元,「定製的話,至少要幾萬塊月餅起步。」
圖/視覺中國
許麗華所在的工廠為某知名網紅、知名網際網路零食品牌、大型連鎖餐飲品牌定製月餅,「中高端的月餅需求量最大,包材、原料、內配、外包,各個環節我們都可以提供解決方案。」她強調,月餅口味其實變化不大,最重要的是包裝創意。「如果你定製200塊的禮盒,利潤可以做到120-130元,看你們的需求。」
從元祖股份、廣州酒家這兩家上市公司的財報,可以看出品牌月餅的利潤空間有多大。去年,廣州酒家月餅系列產品的毛利率是62.27%;元祖股份月餅禮盒的毛利率更高,達到了65.85%。所以,當你看到所有品牌、餐飲企業都在賣月餅的時候,也就不必奇怪了。
對於月餅生產廠家來說,雖然日常也在做其他糕點產品,但在溢價空間上遠遠比不上月餅,「半年不開張,開張吃半年」已經是日常了。以元祖股份為例,2019年,元祖股份全年利潤2.48億元,但其中有2.40億元來自於第三季度,月餅的作用不可忽視。
張濤告訴AI財經社,一塊月餅的投料成本也就兩三塊錢,加上人工、水電、房租,以及物流配送成本後,總成本也不會太高。但現在的月餅卻越來越貴,普通蛋糕店裡生產的月餅也都在一二十塊錢了,禮盒裝的就更貴。「一個包裝盒30塊錢的月餅禮盒,看起來就已經很有檔次的了,那禮盒定價要在400-500元左右。這種月餅不可能是自己買回家吃的,都是團購的客戶,只看品牌和包裝,口味無所謂。」
一般情況下,月餅廠家都有設置兩條產品線:一條零售線,可以理解為個人消費者生產的;一條禮品線,專門做禮盒裝,兩條產品線會在產品上稍微作出區隔,比如禮品裝的月餅中經常會出現看似名貴的食材——海參、鮑魚、燕窩。即便如此,兩條線的產品和成本相差不大,但禮品類的商品一定會大於正常的市場價。
從經濟學原理來看,價格是商品的貨幣價值表現。但是很難說,一塊簡單的月餅,加上華麗的包裝,就真的值四五百塊錢。
更值錢的或許是送禮的面子。也正因為有這種需求存在,中紀委多年前就發文提醒,要嚴防月餅腐敗的「死灰復燃」。一塊月餅甚至成為中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的節日「考題」:有人送月餅,收不收?答案是下屬、管理服務對象送的,不能收。
網站案例顯示,2017年、2018年中秋節前後,北京市海澱區城管執法監察局督察隊黨支部副書記、隊長(試用期)唐毅分兩次收受某公司前臺經理楊某某贈送的月餅、紅酒等禮品,被公開通報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這種自上而下的整頓風氣,間接也傳導到銷售終端環節。就物美朝菜店總經理王永震多年在渠道終端的經驗來看,過去五年以來,變化的不僅是月餅,還有白酒、紅酒等其他禮品類商品,「五年之前,中秋節的白酒禮盒賣得也特別好,但是現在,超市的白酒都是單瓶的,從來不做禮盒;月餅禮盒也是同理,大家都知道,散裝的跟禮盒裡的沒區別,就是多個盒子,價格翻了好幾倍。」
月餅回歸常識
9月25日物美超市一開業,王永震正忙著賣場內的月餅促銷。每年節前4-5天,正是超市月餅的銷售高峰。按照銷售安排,每年8月底月餅上架,但是品類不完整,9月初全部品相的月餅開始進入營銷期,一直持續到節前最後五天。
圖/視覺中國(超市月餅打折促銷)
這最後五天,正是商家打折促銷的時間。「按照八、六、四、三這樣的折扣,最後一天是一折,很多自己吃月餅的,會在這幾天來買,非常划算。賣不完的月餅全部報損。」王永震說。
小小一塊月餅,每年只有兩個月的銷售周期,但市場份額已經近200億元,容納了8600多家企業。這意味著,在八月十五之前的兩個月,市場上每天至少銷售3億元的月餅。
不過2020年由於疫情,依賴福利、禮品場景的月餅受到了重創。原本浮華的禮盒風格,今年也都低調了,價格水分也少了,相應的利潤和去年相比也有所下滑。
即使沒有疫情,月餅行業的發展也在回落。中國焙烤食品糖製品工業協2019年時預計,當年全國月餅行業整體銷量和銷售額的增速將達5%-8%,這一數字在2018年是5%-10%。
禮品線回落明顯,零售線反而在堅守,只不過換了一副面貌。為了捕獲消費者的芳心,迎合他們的「喜新厭舊」,零售線的月餅每年有每年的奇葩款,比如酸菜牛蛙、芹菜、巧克力臘牛肉、腐乳、竹炭,似乎反差越大,越會激起購買慾望。畢竟這年頭,誰會樂意只品嘗一塊相貌平平的五仁月餅呢?
王永震回憶,2015年之前,月餅的銷售還是很熱鬧的,主要品牌又是十幾個。當時香港的一些品牌很火,但是這幾年,消費者對月餅的認知發生了顯著變化,「之前中秋節不買月餅是過不了節的,現在大家對月餅都沒有什麼感覺了,可買可不買。」
據他介紹,今年物美門店裡只有四個品牌的月餅:北京稻香村、南稻、仿膳、全聚德,整體品相數也比去年減少了10%,價格則下降了10%以上,「現在的包裝沒有那麼花哨,比較重視產品的品質。200-300元的中端價位賣的最好。」
更加接地氣的月餅,明顯更容易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僅以物美朝菜店為例,截至9月25日,其月餅銷售已經有了30%的同比增長。
脫去證券化的外衣,抹去腐敗通貨的塵汙之後,人們可能會看到,一塊慢慢回歸「常識」的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