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如何畫筍、吃筍

2020-12-23 瀟湘晨報

國博珍藏雲欣賞。

這個季節,正是「雨後春筍」長勢喜人的季節。筍,是中國的美食,也是文人、畫家筆下所愛。

唐代詩人白居易就寫過一首食筍詩:「此州乃竹鄉,春筍滿山谷。山夫折盈抱,抱來早市鬻。物以多為賤,雙錢易一束。置之炊甑中,與飯同時熟。紫籜坼故錦,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經時不思肉。久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躕,南風吹作竹。」

日前,「國博珍藏雲欣賞」帶來昔耶居士——清代書畫家金農先生的《花卉蔬果冊》,帶領大家開啟一次畫上的美味之旅。這幅《花卉蔬果冊》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曾於「瑞彩平安——2020新春展」中展出。畫中,金農筆下這一把筍尤其新鮮,仿佛應春雷破土而出。

清代·金農,《花卉蔬果冊》之新筍,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金農,字壽門、司農、吉金,號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以布衣終老。早年讀書於學者何焯家,中年遊歷,晚寓揚州,鬻書畫自給。工詩文書法,創扁筆「漆書」,兼有楷、隸體勢。53歲後始工畫,其畫造型奇古,拙樸古雅。

作為揚州八怪之首,金農在詩、書、畫、印,以及琴曲、鑑賞、收藏方面都稱得上是大家。但他50歲才開始學畫,《花卉蔬果冊》繪於金農75歲時,分作新筍、菖蒲、蘭竹、茄子、葫蘆、蒼松、水仙等各式花卉蔬果。每幀均墨色清新,筆墨蒼潤,配以金農特有之「漆書」長題,書畫相契,更顯醇古質樸。

金農學養深厚,文學修養深邃,其詩文曾得學者毛奇齡、朱彝尊等人盛譽。此冊所題詩文均為金氏自作,反映了其詩、書、畫三絕的造詣,亦是文人畫詩、書、畫完美結合的體現。他配詩:「夜打春雷第一聲,滿山新筍玉稜稜。買來配煮花豬肉,不問廚娘問老僧。」筆調詼諧又生動,將春筍的做法和滋味描述得淋漓盡致。

有趣的是,金農還曾畫過《筍鼠圖》。畫面中,一隻老鼠正在把玩竹筍。初生嫩葉的竹筍顯得嬌嫩,老鼠則體態自然、雙眼直視,毛髮刻畫精細,分布錯落有致。

【來源:上觀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生機勃發,古雅拙樸——「八怪」之首金農墨梅作品欣賞(圖)
    金農自畫像金農的書法作品較揚州八怪中的其他人來說,傳世作品數量是非常少的。金農最初不以工書為念,然而書法造詣卻在「揚州八怪」中成為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別是他的行書和隸書均有著高妙而獨到的審美價值。他首創的「漆書」,是一種特殊的用筆用墨方法。「金農墨」濃厚似漆,寫出的字凸出於紙面。所用的毛筆,象扁平的刷子,蘸上濃墨,行筆只折不轉,象刷子刷漆一樣。這種方法寫出的字看起來粗俗簡單,無章法可言,其實是大處著眼,有磅礴的氣韻。
  • 揚州八怪題畫詩考釋:直抒胸臆,寄情於畫
    「八怪」之稱,清人文字記載始見於清末。汪鋆《揚州畫苑錄》中有「怪以八名」之說,凌霞有《揚州八怪歌》,前者旨在批判,後者則有褒揚之意。此後,揚州八怪被提及愈多,且褒多於貶。但「八怪」具體為哪幾位,歷來諸家說法不一,概括起來大致有三種界定。
  • 揚州八怪書法之魂
    王資鑫當揚州走進清代,迎來了落日輝煌,康乾盛世。不僅經濟繁榮,還在文化璀璨,其中彪炳中國書法史的,是泱泱然出現了一個以「怪」為標識的書畫集團。組構這個族譜的中堅,就是揚州八怪。其實,八怪之八是個虛數,這個團隊多達十五人;八怪之怪首在人怪,他們多歷坎坷,多懷激憤,偏離「正宗」, 同情平民,抨擊醜惡,表諸書畫,於是引以為怪。
  • 揚州八怪,書畫自出機杼!
    揚州八怪雖稱為怪,其實放到現在來理解更多的是指一種創新精神。「怪」主要指諸人衝破藩籬、大膽創新、個性鮮明、不拘成法的藝術創作精神和手法。「揚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躍於揚州地區的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總稱,美術史上也常稱其為「揚州畫派」。「揚州八怪」不是只有八人,確切來講有十五人,分別為陳撰、華喦、高鳳翰、邊壽民、汪士慎、李鱓、金農、黃慎、高翔、李葂、鄭板橋、楊法、李方膺、閔貞、羅聘。他們大多出身貧寒,生活清苦,清高狂放,書畫往往成為抒發心胸志向、表達真情實感的媒介。
  • 「揚州八怪」,怪在哪裡,是八個人還是一群人
    文/陳克斌說起「揚州八怪」,常常有人認為就是那八個在揚州賣畫的畫家,其實不然。「揚州八怪",是清.康乾時期活躍於揚州地區的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的總稱,也常稱其為"揚州畫派"。那麼,就竟「揚州八怪」是具體的八個人還是一批人,他們「怪」在哪裡?利用這個機會,弄弄明白。
  • 揚州八怪在書法的發展上到底有什麼作用?現在我們來看看
    清代的畫家書派是一支由清初四大畫僧和揚州八怪組成的奇特隊伍,他們每個人的書法風格迥異,強調個性的解放,具有強烈的反叛精神,把傳統的審美法則置之度外。現在,我們來說說揚州八怪的其中的幾位:(一)石濤石濤(1641-1724年)原姓朱,名若極,明朝王室後裔,後出家為僧,釋號原濟,又號石濤、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
  • 「揚州八怪」書畫究竟怎麼「怪」?快來藝博院親眼瞧瞧
    第一單元「揚州八怪」,主要展出金農、鄭燮、黃慎、汪士慎、李方膺、李鱓、高翔、羅聘這八位最早被評論家並稱的揚州畫家的作品,他們之間交往頗為密切,其藝術風格最能代表揚州畫派的藝術特點。第二單元「揚州畫派其他畫家」,主要展出為華喦、高鳳翰、邊壽民、陳撰、李葂、楊法等人的作品。這幾位畫家的畫風與「八怪」意趣相近,亦被後世歸入「揚州畫派」。
  •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以茶傲世
    鄭板橋在「揚州八怪」裡算是名氣最大的了。儘管有「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年齡大、資格老、文化厚實。但為人高傲,書畫也就清高了許多。相比之下,鄭板橋確有幾點優勢。一是他的學歷高,三朝三個臺階,而且也是做過七品縣令的人;二是掛印辭職沒有回蘇州老家,而是來到揚州鬻畫為生。三是其畫的蘭竹石獨樹一幟,書法自謂「六分半書」,行楷隸夾雜,猶如「亂石鋪街」。
  • 過往風流·楊海霞 金農:丹青不知老將至
    出生在杭州的金農被貼上「揚州八怪」之首的標籤,這一標籤的意義就是,直到如今,人們依然會認為,金農以神奇的方式,超越了他的時代和文化,他的價值無法低估。一如他畢生有金石之好,這種對永恆的追求,同時鑄造了他的書畫語言。
  • 他位列「揚州八怪」,為何書法仍不出名?原來是「怪」過頭了
    作為「揚州八怪」的一員,楊法位居其中,但名頭不太響。「八怪」是一個統稱。一個響亮的名詞有好處,可以讓人迅速記住,但也容易泯滅各自的個性差異,只落下一個「怪」字。楊法書法看待「揚州八怪」,最終還要回到個案本身。
  • 春天不吃筍,如同娶妻不洞房
    而在中國,春筍歷來受到追捧,可愛之處大致有三點:筍之容、筍之味、筍之雅。不禁猜想,難道是御膳房的筍不夠新鮮,逼得乾隆非得跑去揚州解饞?清代的美食家、戲劇家兼文學家的李漁,則說筍「清、潔、芳馥、鬆脆」,蔬食之美全都具備了,而且在肉食之上。
  • 坎坷波折的身世,不落窠臼的技法,特立高標的品行: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是清代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這些書畫家主要活動在揚州地區,推崇石濤、徐渭的潑墨技法,鄭燮(即鄭板橋)更是自稱「青藤門下走狗」。按照大多少人認可的說法,揚州八怪包括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八人。
  • 揚州八怪之首鄭板橋,書畫自成一派,10首詩詞更是獨樹一幟
    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在揚州地區,活躍著我國書畫史上舉足輕重的八位書畫家,他們被譽為「揚州八怪」。其中,鄭燮是「揚州八怪」中最具代表的一位,他一生只畫蘭、竹、石,可能你已經猜到了,鄭燮就是鄭板橋,他的詩書畫,世稱「三絕」。
  • 筍刺身、筍絲羹、鹽焗筍、牛腩燜筍……佛山人也太會吃筍了吧!
    張槎人煮筍,少不了沙口筍燜牛腩這道菜。牛腩經過各種秘制醬料的燜煮,將鮮香的汁水滲透到竹筍當中,與筍的甜爽完美融合,吃起來唇齒留香。冰鎮沙口筍也是必不可少的吃法。將筍切成筍片,清水煮熟,放在冰塊、冰雕上,蘸上醬油與芥辣,那味道,既清爽,又甘甜,勢必要攻陷你的味蕾!
  • 食單 再不吃筍,筍就變筍乾了……
    「我在故鄉,就吃了十多年筍。」——老魯寫過蠶豆以後就開啟了大型春日騙更之門……今朝讓我們聊一聊筍。說起來,冬筍已經快下市了,春筍也上市一個多禮拜,但今年,我竟然連一頓醃篤鮮都還沒有做過呢!再不燒醃篤鮮就只能吃扁尖冬瓜湯了當然扁尖冬瓜湯也是嗲的……我一直覺得,筍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
  • 吃筍,南方人有多認真?從浙江吃到廣西,從醃篤鮮吃到酸筍
    為什麼南方人如此熱愛吃筍? ▲在先秦時期,竹筍就曾被《詩經》提及,「其蔌維何,維筍及蒲」,可見中國人吃筍歷史之悠久。供圖/圖蟲創意南方人吃的筍,是從房前屋後、村頭山腳的竹林裡採出來的。宋代著名文學家兼「吃貨」、四川人蘇東坡就特別愛吃竹筍,寫過帶有筍字的詩詞就有數十首,還發出過「飽食不嫌溪筍瘦」的概嘆。隨著飲食文化的發展,南方人根據不同時節、地域和種類的竹筍,逐漸形成了各種吃筍的流派,也誕生了各式各樣以筍為材的美食。在南方人心中,筍可以與一切山珍海味搭配,可以涵蓋酸甜苦辣各種滋味,無論炒、燉、燜、煨,皆是上天送來的美味饋贈。
  • 以筍之名 致敬春天
    即使都叫「蝦子春筍」,上海和揚州的做法也各有千秋。此處選取4道春筍佳餚,以雨後春筍之美好寓意祝大家年年長、節節高。 如果你有什麼烹製春筍的心得,歡迎在評論區與我們分享。 製法 將春筍去筍衣,對半切開,焯水備用; 鍋入油燒至四成熱,下筍塊炸熟,撈出控油; 鍋留底油,入筍塊,加蔥薑汁、鹽、黃酒燒至入味; 將豌豆苗焯熟,撈出,擠去多餘水分,碼盤墊底,放入燒好的筍塊
  • 橄欖大師 | 《也說吃筍》
    喜讀何柏青先生《吃筍》大作,得知他對筍的研究頗深,至為欽佩。
  • 筍豆兒
    奶奶輕輕笑道,擰擰孩子們的小嘴巴:「是偷筍豆兒。」孩子們忸怩地笑成一團,奶奶幸福地撮幾粒筍豆,挨個地送到孩子們口中。每到春天,春筍上市,大家喜歡吃個時鮮。清美食家李漁在《閒情偶寄》中對筍評價極高:「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又道:「……益人者不盡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兩擅其長者,莫過於此。」
  • 尋味|安吉百筍宴:把筍的吃法做到極致
    早春時節,在有萬畝竹海的安吉,當地人吃筍可謂是「花樣百出」,炒、蒸、燜、熘、煮……一筍烹出百般味。每個吃貨的秉性都帶著貪婪的業障,每到一地不去尋麼當地美食小吃,就跟沒來過一樣。到安吉吃什麼?筍呀!一樣夠麼?曹位鈞給你一桌!曹位鈞是誰?今年72歲的老爺子是安吉廚藝江湖的大佬,單就筍菜這一內容,眾人只能望其項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