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協和醫院主治醫師李琦:在重症隔離病房成功搶救一位突發「腦疝...

2020-12-23 南方周末

(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手術結束後,李琦(左一)和同事合影。 (受訪者供圖/圖)

我們判斷,等待覆雜的流程轉運到手術室,怕是等不及了。我們決定,把病人所在的單間隔離病房,作為臨時手術室,直接在床邊做微創手術。

如果用電鑽,病人的骨末和血液的飛沫,會擴散得到處都是,對在場的醫護人員,以及整個病房來說都很危險。所以只能用手鑽,可以控制鑽的速度以及用力的程度,儘量減輕噴濺的程度。

2020年2月17日,中國疾控中心「新冠肺炎應急響應機制流行病學組」,在《中華流行病學雜誌》發表的文章指出,中國確診新冠肺炎患者中,53%的患者並未報告其基礎性疾病情況。

對於患有其它基礎性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而言,他們的境況更加危險,醫生在搶救這類病患過程中,面臨的感染風險和救治難度都會更高。

2月22日,武漢市協和醫院西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琦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講述一次搶救有基礎疾病患者的過程。2月21日凌晨,一位患有「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新冠肺炎病人突發「腦疝」,在李琦和同事的全力搶救下,病人成功脫險。

以下為他的自述:

2月21日凌晨,我在協和西院6樓的隔離病房值完班,脫下防護服後,心情稍微放鬆。剛換完衣服,一個電話打過來,說西院11樓東病區,有一名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病人陷入昏迷,讓我立即過去搶救。

剛脫下的防護服趕緊又穿起來,搭乘電梯趕到11樓東。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老年人群體的多發疾病。腦萎縮之後,腦組織和顱骨之間的間隙增寬,頭部受到輕微撞擊就會出血,當出血量累積到一定程度,便壓迫正常的腦組織,進而影響呼吸和心跳,我們稱這種情況為腦疝。當天那位老人的突發狀況就是腦疝。

腦疝意味著病人已處於生死線邊緣,隨時都可能去世。由於病人是新冠肺炎患者,住在重症隔離病房,結合病人早前CT影像和身體情況,我們判斷,等待覆雜的流程轉運到手術室,怕是等不及了。

必須馬上把堆積在腦內的血放出來,腦組織才能回歸到原位。

0時30分,我們決定,把病人所在的單間隔離病房,作為臨時手術室,直接在床邊做微創手術。

腦疝是腦外科最緊急的手術,對同時出現腦疝和新冠肺炎的患者實施手術,主要有兩個難點。

一個是消毒,平時我們用碘伏消毒就可以,但對於新冠患者的手術,需要用碘酒和酒精,反覆消毒6次。再一個,是對房間的消毒,包括床單、病人物品的消毒。顱內是一個閉合系統,腦裡邊最乾淨,你把它打開之後,跟外界相通,感染的風險很高。

第二就是防護。這場手術必須上三級防護,戴外科或N95口罩、面屏,除了防護服之外,我們還必須要穿隔離衣,和一次性的手術衣。最外層是一次性無菌手術衣,和最外層的無菌手套一樣,都是為了保護病人。不能光想著保護自己,還得要保護病人。

劉婕妤護士當天也是值班到夜裡12點,我告訴她先不要離開醫院,準備去11樓做手術,餘光宏醫生從附近的酒店趕到醫院,這場手術由我們3個人配合完成。我們在換防護服的同時,趙華主任將這次手術所需要的部分微創器械,從漢口開車送過來。

15分鐘後,器械到達協和西院,我們直接帶著手術器械,到達11樓病房,0時50分,手術開始。

頭髮是我給剃的。在外面剪頭髮是用電推剪,現在醫院條件不允許,一時也找不到。再一個,電推剪推得不乾淨,會有頭髮茬留在上面,一般都是用醫院備皮刀。

因為不能預計手術的效果,我們一般會把頭髮全部剃光。如果微創效果不好,發現腦內大出血,要做開顱的準備,所以,必須先把頭髮全剃光。如果放了引流管再去剃頭,第一程序過於繁瑣,第二感染的風險會高很多。

我們先要用顱骨鑽把顱骨鑽開,放置一個引流管,讓腦內的血順著引流管出來,否則血越積越多,呼吸中樞受壓過緊,就會停止呼吸,這就是腦疝導致死亡的原因。

顱骨鑽有兩種,一種是電鑽,一種是手鑽,手鑽就是手動的。但是這個病人,沒有用電鑽,因為電鑽產生的氣溶膠很多。

這是和我們平常做手術不同的地方,如果用電鑽,病人的骨末和血液的飛沫,會擴散得到處都是,對在場的醫護人員,以及整個病房來說都很危險。所以只能用手鑽,可以控制鑽的速度以及用力的程度,儘量減輕噴濺的程度。

手鑽要求很高,如果鑽得過深,就會導致新的出血和新的損傷,如果鑽得過淺,後續的引流管放不進去,如果孔太大,那就失去了微創的意義。

而且這次還有一個新的挑戰,平常我們戴一層手套,鑽的時候手感很好。但是,現在要戴三層外科手套,手會更緊,而且也沒有觸感,對深度的把握要差很多,在鑽的過程中,能明顯感覺到手感跟平常是不一樣的。

鑽到最後一層時,我們三個人都很緊張,病房裡,大家屏息凝視。

引流管管徑是4毫米,孔徑是5毫米,多出來的這1毫米,就是醫生放管的空間。鑽的時候,骨孔必須保證管子剛好能夠進去,而且角度合適。置管的時候,由於沒有太大的活動空間,我們要保證它準確地從骨孔穿過去,然後置放在合適的位置。

如果引流管放得到位,通過腦組織自身的腦活動,就可以把血排出來。21日的手術置管非常順利。管子約30公分長,整個過程一共引流70毫升的血,持續時間約兩個小時。

最初,病人對我們的提問答非所問,而且,出現了嗜睡的症狀,在搶救之前,甚至陷入昏迷狀態。凌晨1時20分,手術結束,我們把消毒鋪巾移開,呼喚病人,他慢慢睜開眼睛,而且能夠說自己的名字,這意味著手術成功了。

相關焦點

  • 八樓重症病房 生命有「五種」顏色
    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八樓病區,這五種顏色是醫護人員每天最大的牽掛,因為這對應著他們收治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生命狀態。它們被醫護人員標註在交班記錄中,用來區分患者的病情。3月15日,八樓病區迎來了第37位重症患者康復出院。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八樓重症監護病房交班記錄表。受訪者供圖(一)輾轉多家醫院後,50歲的陳桂蘭(化名)被救護車送到了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來自北京市支援湖北醫療隊的北京友誼醫院護士長張微微接到她時,她吸著氧氣,呼吸急促,端坐在轉運床上。護士們抬她到病床上,詢問姓名、年齡,從哪裡來。
  • 「中國夢·踐行者」武漢協和醫院發熱門診:以青春之軀駐守戰疫堡壘...
    武漢協和醫院發熱門診:以青春之軀駐守戰疫堡壘前哨。視頻剪輯:綦智鵬武漢協和醫院發熱門診團隊。武漢協和醫院 供圖  這是一個特殊的團隊。  其中,咽拭採樣10253人次,搶救急危重症1134名,緊急心肺復甦57人次,呼吸機救治400餘人、插管17人,輸液治療22842人次……  這個團隊就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發熱門診(以下簡稱「武漢協和醫院發熱門診」)。
  • 凌晨四點的重症病房,我們一起守候黎明
    當武漢整座城市陷入沉睡,重症病房並不平靜。夜晚寒冷而漫長,會有很多事情發生,醫護徹夜守護著病房的平安。2月27日凌晨3點36分,漢口醫院重症病區,在送別父親後,李明(化名)站在病房外看著正在接受消毒的病床,久久不願離去。他78歲的父親入院三天後不幸離世。
  • 武漢協和西院湘雅病房「疫」事:白衣天使變身「發明家」
    (抗擊新冠肺炎)武漢協和西院湘雅病房「疫」事:白衣天使變身「發明家」中新網長沙2月19日電(通訊員 王潔)礦泉水瓶變尿壺、自製營養吊牌、創意「襪套」成約束帶……武漢協和西院湘雅病房中的白衣天使瞬間變身「發明家」,把醫護聯合查房中發現的問題
  • 武漢隔離病房裡,看不見的戰役
    在武漢,300多名心理醫生陸續抵達,開展專業的心理幹預服務。疫情即將過去,他們仍將留守,為普通人提供心靈支撐。▲3月8日,武漢協和醫院西院隔離病區,醫護人員為患者整理被褥。病房裡任何的風吹草動,對李欣都如同滔天巨浪,病重的病友仿佛是一面面鏡子,映出她可能的未來:原來呼吸是如此艱難的一件事,原來看起來好好的也會突然病危,原來真的有人因此而死。她覺得自己得了抑鬱症。▲3月8日,武漢協和醫院西院,醫護人員安慰新冠肺炎患者。
  • 重症救治醫院協和西院終於實現「床等人」,一線醫護一周輪休兩天
    今天(3月2日)下午,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和他的團隊,再次在廣州連線馳援武漢協和醫院西院(簡稱「協和西院」)的廣東醫療隊,就新冠肺炎危重病例進行遠程會診。據悉,兩地遠程會診常態化運作,每周一下午舉行。
  • 北京協和醫院立體化支援武漢「戰疫」
    一邊是由張抒揚書記領隊的協和援鄂醫療隊,韓丁副院長、護理部吳欣娟主任和孫紅副主任護師、感染內科李太生教授、劉正印教授和曹瑋副教授,心內科嚴曉偉教授、重症醫學科周翔副教授、消化內科吳東副教授等核心組成員參加。醫療隊駐地、中法新城院區ICU、北京協和醫院多點接入,近10個頂尖學科的20餘位專家共同為一位極危重症患者的炎症風暴問題展開討論。而這樣的高級別遠程會診,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重症醫學科王宏志主任圓滿完成支援任務返回醫院
    8點就前往新冠肺炎定點醫療機構報到上崗,他也是腫瘤醫院第一位進入隔離病房開展工作的同志。鑑於腫瘤醫院特點,之前很少遇到重症病毒性肺炎,對這次突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更是知之甚少,為了打好有準備之戰,王宏志積極向北京另外兩家新冠定點醫院的ICU主任學習取經,為疫情救治工作做好準備。
  • 北京協和醫院黨委書記:援鄂接管重症ICU是生命相託最後一站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5月5日就北京協和醫院援鄂醫療隊援鄂抗疫等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據悉,1月26日至4月15日,北京協和醫院先後派出4批、共186位醫務人員馳援武漢,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負責重症救治,是最後一支撤離湖北的國家醫療隊。
  • 延邊大學附屬醫院開展隔離病房突發事件應急演練
    這裡是新冠肺炎隔離病房汙染區,3樓重症監護室棚頂有大量漏水現象,需要緊急派人進行維修。」「收到,我們會馬上通知相關部門進行搶修。9月28日,隨著一通電話,延邊大學附屬醫院(延邊醫院)正式開啟了隔離病房漏水應急處置演練。
  • 上海一產婦突發羊水栓塞,多家醫院合力成功搶救過程被披露
    醫護人員全力搶救。@青絲白縷 圖       日前,上海一名31歲產婦臨產時突發罕見的羊水栓塞,上海多家醫院合力急救,40多名醫護人員忙碌24小時,用53袋血,將產婦從「鬼門關」拉回。       8月18日,一婦嬰副院長孫靜稱,此次搶救成功是醫療水平的成功,更是一個醫療的奇蹟。同時,家屬非常理解和配合,如果家屬有任何遲疑和不配合,那手術肯本無法做下去。產婦突然失去意識       8月16日凌晨3時,一名懷孕38周的孕婦出現臨產徵兆,兩小時後到達一婦嬰南院,住進病房待產。
  • 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講述援鄂抗疫:「包床到人、包床到組,每人一策」
    5月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北京協和醫院援鄂醫療隊相關負責人和專家回答媒體提問。北京協和醫院醫療隊是最後一支撤離武漢的國家醫療隊。在武漢期間,這支醫療隊經歷了怎樣的考驗?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韓丁給予了回應。「按照分工,協和醫院醫療隊負責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的重症加強病房,收治的都是從別的醫院和其他病區轉過來的重症病人。」韓丁說,用老百姓話講,都是生命垂危的病人。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醫療隊援漢記:把出徵視為正常遠行
    這支隊伍平均年齡不到34歲,由來自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感染性疾病科、重症醫學科、急診科、普內科等科室的3名醫師、8名護理人員組成。周華是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重症醫學科的副主任,在隊伍中最具危重症患者搶救經驗,與死神對抗——這項最驚險、最艱巨的任務落在了她的肩上。
  • 重症患者數量超過ICU的床位數怎麼辦?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援鄂...
    會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援鄂醫療隊領隊、醫學工程部主任朱慶棠表示,武漢協和醫院西院那時候重症患者非常多,重症患者是需要送到ICU去救治的,但是當時ICU的床位比較緊張,這些患者有可能失去搶救機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派出的隊伍裡面有18個專科, 40%的隊員長期在ICU工作,90%以上的隊員有ICU工作經驗,所以提出,要在普通病區裡面增設高端設備,建設具有ICU功能的高級生命支持單元。
  • 險情不斷一直在戰鬥…武漢隔離病房南京護士「4小時日記」
    武漢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南京鼓樓醫院已派出三批醫療隊馳援,其中第三批醫療隊接管了武漢市第一醫院兩個重症病區。昨天,記者連線了戰鬥在重症病區的醫療隊員陳慧,講述了自己戰鬥在隔離病區的故事。  帶著「包大人」進隔離病房  2月18日凌晨,武漢市第一醫院重症病區,這是第三批援武漢抗疫醫療隊隊員陳慧第一個進艙班。
  • 新生兒隔離病房:武漢的「毛毛」們
    這裡,是武漢最特殊的隔離病房。 新生的喜悅與病毒的陰霾交織。年紀最小的,一出生就送了過來;最大的,也不過才兩個多月。
  • 新冠重症隔離病房長啥樣?這位女護士竟畫了出來……
    7號車廂的平板電腦愛好畫畫的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腎內科護師廖佳穎,在去武漢之前專門在包裡塞了一部平板電腦。平日裡,她常常用畫筆給病人表達臨床問題,通過繪畫傳遞健康教育和病人護理方面的小常識。赴武漢開展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意味著工作強度地加大,平板電腦是她工作之餘唯一可以繪畫用的工具。
  • 國際頂級期刊:戰疫一線新發現,降低武漢協和病亡率
    北京市援鄂醫療隊、北京朝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張黎明團隊,聯合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超聲影像科謝明星團隊、血液科胡豫團隊,以「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病率、危險因素及轉歸」為題,5月19日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irculation》(《循環》,影響因子23.054)在線發表論文
  • 在ICU病房護士都做了什麼?北京協和醫院護理部主任吳欣娟詳解
    「對於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過程中,護士是主力軍,要為患者提供非常專業的護理工作。」會上,北京協和醫院護理部主任吳欣娟介紹了護理人員在護理病人過程中所做的工作: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院區ICU病房,收治的病人都是最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患者病情變化非常迅速,而且常常合併有多器官衰竭或有多種併發症,治療上非常複雜。
  • 重症患者數量超過ICU的床位數如何解決?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回應
    有記者提問,在這次救治的工作當中有個重要舉措,就是把重症患者集中到高水平醫院,然後由高水平的醫療隊進行集中救治,重症患者數量超過ICU的床位數,這個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援鄂醫療隊領隊、醫學工程部主任朱慶堂介紹,我們援鄂醫療隊共有三批150人馳援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