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對豆腐花的記憶,應該是從小時候開始的,每當放學,能吃到一碗冰涼的豆腐花,就是對自己一天最好的獎勵,白嫩的豆花泡在黃色的糖水裡,一勺豆花一勺糖水,入口即可感受到一陣豆香。
豆腐花是一道著名的傳統的小吃,歷史悠久,從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劉安時興起,以美味可口,別具風味的特點迅速流傳,當時就有詩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早知淮南術,安生獲泉布。現在豆腐花的樣式層出不窮,鹹的,辣的,蜂蜜的,桂花的……嘗試過很多新品,或許是比較戀舊,小編依然懷念傳統的豆花味道。
若論起傳統手藝,那就不得不提這家二十年手藝傳承的—姚記豆腐花,位於北站的夜市,如果是土生土長的柳州人,相信對這條小巷並不陌生,愛吃宵夜的人都知道這裡。
雖沒有青雲夜市那麼繁華多彩,但也絲毫不遜色,巷子裡應有盡有,麻辣燙,燒烤,湯包,甜品……只要你想到的,都能滿足。
二十年前,姚姐的母親在東站開了一小攤,以自己姓氏取名為姚記豆腐花,當時的豆腐花種類也比較多,有的在豆花裡加西米,有的加水果,但是不管放什麼,都會破壞豆花爽滑的效果,還容易敗味。
於是姚姐的母親就在豆花裡嘗試放入冰渣,當時的冰渣豆花是極少見的,也因此受到了人們的青睞。
或許老城區都逃離不了拆遷的命運,2003年姚記豆腐花搬遷至躍進路東一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北站夜市。
雖然搬遷,但老食客們也陸陸續續跟了過來,不久生意又漸漸火了,包攬了對面學校的學生,附近的居民,和慕名而來的食客。
生意雖然好了,但是年邁的母親似乎也吃不消了,姚家四姐妹這才決定,代替母親,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搬遷後的姚記豆腐花沒有好看的招牌,也沒有光鮮亮麗的環境,全憑味道在這條街站穩了腳跟。
店面不大,招牌也有些陳舊了,門前隨意擺放了幾張桌椅,沒有空調,更別提裝修了……
點一碗豆花,坐於鬧市街頭,這樣接地氣的環境迎來了很多的食客,無論冬天夏天都爆滿。
門前一個小推車用於點餐,豆花,冰渣,玉米,涼粉,分別裝在桶裡。
它家還有冰渣款的玉米糖水,涼粉,可以隨意搭配,玉米混豆花,涼粉混玉米,只要你喜歡,想怎麼來怎麼來。
每天晚上九點,人就漸漸多起來,姚姐動作嫻熟的拿著大勺往豆花裡一挖,手一傾斜,一塊水靈靈的豆花滑入碗裡,放入冰渣,一碗解暑神器出爐。
豆花入口即化,配上冰渣一起吃,入口嗑吱嗑吱響。有食客說:豆花的餘溫配上冰渣,有種冰火兩重天的感覺,口感相當豐富。
冰火兩重天 = 姚記豆腐花也就此流傳開來,有些慕名而來調皮的食客也玩起了小心機:老闆,來碗冰火兩重天!
有沒像我一樣一樣喜歡「吸」豆腐的,但是在這裡不行哦!
冰渣號稱姚記的一大特色了,別家的冰渣只是冰水製成,而姚記家採用黃糖煮水的方式,將黃糖混入水中煮沸,冷卻之後再放入冰箱冰凍兩天,工藝不複雜,但卻很繁瑣,憑空多了冷卻,冰凍,碎冰這幾道工序。
姚姐說要做好一碗豆花可不簡單,對食材和工藝非常講究,本地的黃豆雖然價格低些,但磨出的豆漿不香,也不滑口,所以一直堅持用北方的大豆,豆花都為當天製作。
早上七點,就開始忙碌了,首先把大豆磨成豆漿,其次是點漿,按照比例把石膏和水調勻,裝入容器內,再把煮好的豆漿趁熱衝入,蓋上蓋子,靜置5至10分鐘。
二十年過去了,姚記豆腐花在柳州人的心中依然佔據一席之地,用心做的東西總能受到歡迎,這些年,人的口味一直在變,但總有有一碗暖心的味道一直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