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正在吞噬汽車!

2021-01-16 君臨

今年以來,新能源車板塊的焦點似乎正在轉移。

如果說,去年新能源車大熱,炒的還是硬體、整車和製造端的復甦,那麼今年以來,市場的關注點已經向軟體轉移了。

幾個信息是在同步發生的:

首先,元旦第一天特斯拉就宣布model Y大降價,特斯拉似乎正要往5%毛利率的小米模式拔足狂奔。

我們都知道,小米是學蘋果的,而蘋果矜持了多年後,最近也傳出在跟韓國現代合作,準備親自下場造車了。

蘋果最引以為傲的護城河,是其強大的軟體IOS系統和APP生態,是軟體在支撐著其上萬億美元的商業價值。

正因為看懂了這個趨勢,後來的幾乎所有蘋果門徒都在強調其軟體生態。

比如在蔚來的最新款產品eT7的發布會上,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自動駕駛技術NAD,這個技術採用了蔚來自主研發的Aquila超感系統,和NIO Adam超算平臺。

不過,市場幾乎所有的注意力都被同一天發布的固態電池所吸引了。

固態電池的出現,對於新能源車的續航來說無疑是個天大的利好,但值得玩味的是,估值高昂的新能源車板塊卻直接被嚇崩了。

此時此刻,硬體技術的升級似乎已不再能給新能源車的市夢率繼續貼金了。

另一邊廂,一批跟智能駕駛相關的概念公司卻紛紛突破了新高。

百年汽車工業,從手工鍛造到T型車流水線,從車載冰箱再到車載電腦,經歷了機械時代、電氣時代、電子時代。

變的是配置,不變的是底層架構和遊戲法則。

那麼現在,那個老態龍鐘的汽車行業,即將跨入軟體定義汽車時代,軟體價值正處在指數級增長的前夜,傳統定義下的「汽車」,不過是一具被寄生的軀殼。

過去的底層架構和遊戲法則快要不好使了,汽車行業進入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時刻。

軟體即將吞噬汽車,還在有條不紊的吞噬世界。

1

2020年12月13日,《巴倫周刊》引用1999年網際網路燒錢引發泡沫的故事,寫了篇《美股泡沫可能會再次破裂》。

不過在文章中,作者自己似乎也不太確定泡沫的問題。

因為「這次不一樣」。

大漲的新上市公司雖都是些創新型公司,但業務已經成型,深受投資者追捧;

改變人們工作、生活和出行方式的超高速增長的公司,更是似乎有無限量的資金可用。

要說美股的泡沫論喊了多年,已不太稀奇。

所謂泡沫,破了才算,而且泡沫和騙局,也不能硬扯到一起。

沒破之前,就得多聽聽市場的看法。

就在巴倫雄文發表當天,美股依然牛市不衰,那天收盤後,美國市值前七的依次是:

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臉書、阿里。

市值介於2萬億到6千億之間。

這些公司,其實本質上都是軟體公司。

但這裡面,蘋果看起來最可疑。

一個賣設備的玩意兒咋混進去了,還高居市值榜首?

其實不然,蘋果最大的價值,在於創建了一個龐大軟體生態,將軟體開發者納入其生態,使之成為生態利益的分享者、依附者、建設者。

形成一個「軟體多——吸引用戶——吸引開發者——軟體多」的正反饋循環,從而不斷加固其競爭壁壘。

蘋果就可以在產品生命周期內持續獲得收益。

這些收入包括數字內容、iCloud、AppleCare、ApplePay和授權費等。

所以,軟體生態系統才是其掌控用戶的核心所在。

蘋果2020年第四財季報告顯示,營收為647億美元,其中服務收入達145億,佔比逾兩成。

是的,儘管佔比不高,但要知道,絕大多數用戶是離不開蘋果軟體「全家桶」,才會為其高昂的硬體付費。

反觀那個不打算從硬體掙錢的小米,2020年Q3,儘管小米交出一份靚麗的財報。

單季營收721.6億元,同比增長34.5%;經調整淨利潤41億元,同比增長18.9%。

但其網際網路服務收入僅為57.7億元,佔比僅8%,如果將33億的廣告收入拿掉,那更是慘不忍睹。

實際上,小米業績遠超預期,歸功於手機銷量逆勢大幅增長,其中小米10系列高端機功不可沒。

先不說雷布斯是否違背初心使命的問題,但起碼這種增長是高度不確定的。

假如下一款高端手機不被市場接受,小米業績就可能大打折扣。

這就和蘋果有天壤之別。

在硬體上,當安卓機在堆參數,堆攝像頭,進行激進的創新以爭奪用戶。

蘋果卻可以閒庭信步,保守創新,卻依舊擋不住用戶的購買熱情。

所以簡單來說,蘋果和小米的差距,就類似軟體和硬體之別,在於軟體生態的價值,帶來的硬軟體一體化優異體驗。

2

繼續翻看美股市值榜,市值超過千億美元的硬體公司,只有五家:

英偉達,3279億

英特爾,2095億

思科,1890億

高通,1694億

AMD,1166億

是的,佔了數據通信一半市場的思科,移動處理器晶片市場3成以上的高通,近年來產品打了翻身仗的AMD,市值只有阿里的四分之一,蘋果的零頭。

上面兩家牙膏廠,且不說英特爾,在當前AI計算風口猛吹下,英偉達市值也不及阿里的一半。

沒上榜的,還有許多曾赫赫有名的公司。

成立於二戰前的惠普,硬體起家,主營業務是電腦和印表機等硬體,營收一度是矽谷的龍頭老大,有近三十萬員工。

但目前市值只有300億美元左右。

曾經在桌面PC時代不可一世的戴爾,就算收購了全球最大的企業存儲廠EMC,難兄難弟加在一起,如今市值也不過500億,今年初甚至跌到不到200億。

過去輝煌無比的藍色巨人IBM,雖然目前市值剛破千億美元,但硬體銷售在營收結構中處於邊緣,早已算不上硬體公司。

最慘的要數電腦硬碟行業。

上個世紀最後十年,儘管單位面積存儲量增加了千餘倍,但是價格卻跌了7成。

三大硬碟巨頭十年投了65億美元搞研發,但年終一算帳,還累計虧損8億美元。

威騰電子的老總曾無奈的自嘲,造硬碟是:

「持續時間最長的工業界慈善項目」

諷刺的背後,是硬體行業註定的悲劇宿命——

正是硬體成本的大幅下跌,才使得軟體公司加冕為王。

硬碟行業的反面典型告訴我們,儘管在美國搞慈善還有160億市值,但星辰大海是別想了。

蘋果的正面典型告訴我們,有前途有想法的硬體公司,一定要通過硬體來捆綁、推廣自己的軟體和標準,不然就是在為他人做嫁衣,搞慈善。

眾所周知,硬體成本下降的根本動力來自晶片行業的摩爾定律:

晶片性能18~24個月翻一番,單位成本下降一半。

雖然現在的人們在聒噪摩爾定律已死,理由是物理極限無法突破。

但我們不能光拿個錘子,就滿世界找釘子,

摩爾定律本質上是個經濟規律,不能局限在某個行業上。

3

過去幾十年,晶片公司將產品賣到市場,將研發費用分攤到更大的產品基數上,從而提升利潤率。

然後再將利潤投入到研發上,進一步提升性能,降低單位成本,而價格的降低又發現了更大的應用市場,如此正反饋螺旋式上升。

鋰電池其實也是類似。

單位質量的能量密度的提升,成本下降,發現了更大的應用市場——手機到汽車,又進入提升單位質量的能量密度,降低成本的正反饋循環。

類似的規律,甚至在傳統製造業上也可以觀察到。

來源:網易新聞

上圖拍攝於德國二戰時的亨舍爾工廠,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產地。

別小看這位埋頭焊輪子的老哥,這位德意志焊接王才是納粹帝國工業皇冠上的明珠。

要是這位仁兄頭天喝個大醉,本就寒磣的虎式產量,就要再少一輛。

當德意志的工匠們在雕琢帝國的戰爭藝術品,全然不顧後勤人員對虎式難以維護的咒罵時。

大洋彼岸的美國人卻認為,對坦克這種大規模戰爭易耗品,不需要什麼工匠精神。

美國人將謝爾曼分解為一個個易於生產的模塊計劃,分發進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的汽車工廠,創造人類歷史上又一個工業生產奇蹟。

截止二戰結束,虎式只能生產1700來輛,謝爾曼則是五萬輛,37比1圍毆虎式。

1941年,美國製造了3964輛坦克;1942年,這一數字飆升到24754。

這種模塊化生產理念,不僅通用性和可靠性極佳,學者們在其間發現的「學習曲線」,裡面就蘊含了摩爾定律的邏輯。

美國學者在二戰中發現,在飛機製造工業的裝配操作中,產出增加一倍,勞動時間大約降低20%

所謂模塊化生產,其實也可以看做一種「軟體」,即組織生產的思維和制度,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算法」。

類似的技術進步速度,成本下降幅度,其實在很多領域都可以觀察到。

諸如寬帶、雲計算、光伏、內存等等。

也就是說,當創業成本,或者說技術門檻大幅下降,幾個人開發的產品可能迅速通過網際網路接觸到幾十億潛在客戶時。

過去制約生產力發展的硬體瓶頸已不是主要矛盾。

全新的軟體應用,才能創造核心價值。

往小了說。

就好比快手、抖音上的網紅,幾個人一部手機就可以創造有線電視過去難以企及的收視率,一條直播帶出上億的貨。

而電視上的各類節目,還需要龐大的製作團隊,昂貴的明星,繁瑣的製作流程,還不一定賺錢。

往大了說。

比如滴滴和共享單車,極大的衝擊的傳統計程車業。

比如公眾號,算法驅動的信息流,甚至B站,其崛起加速了傳統媒體的衰落。

比如QQ音樂、騰訊視頻、愛奇藝的崛起,徹底顛覆了實體音像店市場。

又比如美團,其崛起,硬是從體量巨大的餐飲業中創造了新的價值。

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

儘管做硬體很辛苦,板凳要坐十年冷,技術含量甚至比軟體高,但並不代表它能攀上價值鏈的頂端。

我們說軟體吞噬世界,吞噬物理世界,就是這層道理。

所以在真實的世界裡,軟體的價值往往大於硬體。

應用軟體的價值大於底層的系統級、標準化軟體。

矽谷而非底特律出身的特斯拉,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

4

2019年4月,特斯拉推出FSD(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動駕駛)。

這是基於Autopilot(自動輔助駕駛)的的功能,FSD能在泊車、變道、召喚等方面協助司機,功能正在不斷完善。

儘管這玩意兒有點標題黨,但並不妨礙特斯拉將其賣個好價錢。

目前,FSD是全球售價最高的汽車自動輔助駕駛產品。

FSD在中國市場售價為6.4萬,相當於M3售價的1/4,而在美國,FSD售價是1萬美元。

從2019年10月國產M3正式開售算起,到2020年10月1日那次調價,2年時間,國產M3一共經歷了5次調價。

標準續航後驅升級版車型由最初的35.58萬降到了如今24.99萬,降幅近10萬。

從未經歷過車企如此殺價的中國人驚呼「割韭菜」,其實就說明了大眾還是在拿底特律眼光看特斯拉。

要知道,特斯拉銷售收入結構的變化,說明它正在成為一家軟體公司,即:

硬體價格不斷下跌,軟體價格不斷上漲。

一向張揚的馬斯克卻從來沒有大張旗鼓的宣揚,硬體利潤要低於多少多少。

馬斯克稱,每次推出新版FSD,都會在一周後漲價,而且還會創新付費形式,比如月租方式。

特斯拉的中國好學生蔚來,也是有樣學樣,近期就將其自動輔助駕駛系統NIO Pilot進行了功能拆分。

所謂拆分,指有15個功能的NIO Pilot,縮水到6個賣1.8W,必須現金支付。

門檻的降低,觸達更多用戶,可以培養用戶為軟體付費的習慣。

來源:蔚來APP

2020年9月,蔚來李斌稱,有超過50%的蔚來用戶,選擇了NIO Pilot。

此外,NIO Pilot還在不斷升級,更完善更實用功能,必將提升NIO Pilot選配率,從而提高單車營收和毛利率。

NIO Pilot待升級功能菜單 來源:蔚來APP

純電汽車的電子電氣架構是智能汽車最佳的架構。

一方面,汽車硬體通常具有的冗餘能力是其顯著特徵。

另一方,電氣架構相對燃油架構更簡潔,模塊化程度更高。

這就意味著其功能可以通過軟體的配置或升級實現「進化」。

在這種架構下,汽車軟硬體實現分離,出現安卓和蘋果那樣的基礎系統供應商是大勢所趨。

有了作業系統,自然會有應用軟體,換言之,汽車領域將複製類似手機的商業生態。

汽車不再是「沙發加四個輪子」,而是「手機加四個輪子」。

買車不再是一錘子買賣,用車體驗可以藉助軟體不斷優化。

5

去年8月13日,華為三大汽車作業系統集體亮相。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認為,在迎接汽車產業的變革中,實現軟體定義汽車是關鍵一環。

來源:汽車之家

實際上,早在2019年,華為就宣稱要做智能汽車增量零部件供應商,強勢進軍汽車領域。

儘管華為宣稱「不造車」,但巨頭入場還是讓業界深感焦慮,畢竟華為曾經還說過不造手機呢。

更微妙的在於組織架構的變化。

11月底,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部門的管轄關係,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

這也說明,在華為看來,汽車不是汽車,而是「手機」。

是的,軟體吞噬汽車已是大勢所趨,但汽車畢竟也不是手機。

當前擺在造車新勢力面前的頭等問題,還是先把硬體賣出去。

特斯拉的M3,類比iPhone 4就比較合適。

換言之,不能用今天的手機思維看智能汽車,因為後者還處於「史前」階段。

如今一臺手機動輒上千萬臺銷量,而購車的高成本讓用戶數量積累緩慢,這或許意味著手機界單純靠流量獲取收入的方式難以成功。

儘管自動駕駛軟體證明汽車軟體商業化可行,但更豐富的「收割」方式還有待探索。

不過,在智能汽車軟硬體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之時,汽車軟體生態必將隨之而來。

雖然目前還無法具體想像,但不難推測,軟體吞噬汽車後。

一定會帶來超低的延遲,超低的邊際成本,開放的界面接口,湧現出巨大的規模效應,形成超低的單位成本,孵化出極為複雜的生態。

我們堅信,未來汽車領域一定會誕生媲美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商業奇蹟。

關注君臨,我們將和您一起見證。

投資充滿著風險,我們不能拍拍腦袋就能輕易做出的決定。

除了基本面的機會分析,還需要對財務風險、業績確定性、業務競爭格局等進行更深入的考察。

作者:君臨團隊。

更多成長股分析、行業解讀盡在「中國新一代投資研究服務機構」——君臨財富。

相關焦點

  • 造車夢加速 寶能汽車成立汽車軟體公司
    [資訊-牛車網] 11月16日,寶能汽車集團官方對外宣布,正式成立汽車軟體公司——前海七劍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來將致力於成為一家智能汽車軟體及創新業務模式供應商。
  • 軟體產業爭奪「定義汽車」新機遇
    繼2019年成立智能汽車BU(業務單元)和推出智慧車載HiCar解決方案之後,華為確認,正在將智能汽車BU與消費者業務在汽車端的布局整合,以進一步形成合力。  業界認為,華為推出的HiCar解決方案,其最大優勢在於,基於其龐大的存量用戶,以及手機與車機的協同,通過與車企合作,可以在消費者層面極大提升汽車的智能體驗。  百度的動作則更為激進。
  • 吞噬星空動漫在線觀看
    這款軟體針對動漫愛好者而開發的一款看動漫軟體,為上千萬動漫愛好者提供漫畫、動畫、資訊、論壇一站式全方位動服務,更有吞噬星空動漫在線觀看,快來下載試試~
  • 軟體定義汽車,未來出行如何演變?
    自動駕駛、萬物互聯……未來汽車的模樣一再被業內討論,不少技術已經實現落地,智能化趨勢看起來已經勢不可擋。對於車企來說,未來汽車是機遇,也是挑戰。打造未來出行,比拼的不僅僅是硬體,更是由智能軟體系統建構起來的用戶體驗。智能軟體與基礎駕控的結合,才是開啟未來出行的鑰匙。
  • 稱重管理軟體滿足汽車衡稱重應用
    稱重管理軟體稱重管理軟體是我公司根據電子汽車衡研發的一種基於C/S和B/S相結合模式而設計的地磅稱重系統,用戶利用計算機管控汽車衡功能,實現無人值守自動計量,存儲每次稱重操作的詳細記錄,滿足常規的汽車衡稱重應用,實現了稱重數據在企業各部門之間的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並能較大限度地防止作弊現象。
  • 軟體定義汽車始於面向服務的總線變革 車載乙太網迎來黃金時代
    車輛的軟體與組件相互綁定,無法統一對軟體進行開發和修改。在於運行時的靈活性低,系統在後續無法進行拓展。在新型面向服務的架構中,需要有中立的接口定義。乙太網基於IP的通信方式,使得將面向服務的架構引入到汽車電子電氣系統中變得容易很多,應用程式的功能與組件結構不再強相關。
  • ARCFOX俞晨:軟體定義汽車需要社會分工協作
    華為不用說了,是國內或者全球非常優秀的軟體ICT企業。它現在進入了汽車市場,並且我們把它的科技力量帶到了汽車版塊。所以這兩個合作夥伴支撐了我們產品的品質和發展。同時這款阿爾法T是我們的第一款產品,這款產品軸距在2915mm,是一個標標準準的電動車。
  • 傳統車企頻發力,軟體定義汽車時代已來?
    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和網際網路行業的興起,汽車「新四化」成為業內共識。在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和共享化中,軟體都起到了絕對的主導作用。自動駕駛靠軟體驅動,新能源汽車電池管理以及整個能量管理系統都和軟體相關,移動出行更是如此。未來,汽車產業超過80%的變革來自電子架構和軟體,在整車價值體系中,軟體和內容的位置急劇提升。
  • 智能網聯汽車的科技支撐:底層基礎軟體源自成都企業
    面對自動駕駛和5G時代的來臨,晶片算力越來越強,汽車電子化程度越來越高,軟體規模不斷擴大,「軟體定義汽車」已成為當下汽車行業熱議的焦點。據第三方的有效數據來源,汽車軟體和電氣電子元件(E / E)市場預計複合年增長率為7%,該市場將從如今的2380億美元增長至2030年的4690億美元。
  • 鄒露君:迎接汽車數位化變革 EB提供產品化的底層軟體創新技術
    「軟體定義汽車」是2020年的熱議詞彙。  有些業內專家認為,智能汽車時代,軟體在車輛性能價值中越來越重要。但不是說,硬體不重要,它是基礎,未來一定是「軟體定義汽車」。如果未來汽車不能OTA升級的話,可能會慢慢被淘汰;如果車企不深耕此領域的話,有可能走「諾基亞」的老路。
  • 英語精讀筆記|超快時尚正在吞噬世界
    Ultra-fast Fashion Is Eating the World超快時尚正在吞噬世界1.Fashionbrands have always played on our aspirations andinsecurities, and on the seemingly innate desire to express ourselvesthrough
  • Polestar升級軟體 增加全輪驅動沃爾沃汽車後輪扭矩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高級汽車製造商沃爾沃汽車(Volvo Cars)近日推出由北極星(Polestar)研發的升級版新軟體,可以增加全輪驅動沃爾沃汽車後輪的扭矩分配,從而實現更動感的駕駛。
  • 軟體定義汽車丨產業重新分工和洗牌期將加速到來?
    我是億歐汽車分析師何奇。剛剛楊總總結了對於汽車產業新十年的洞察,但是我們還是有很多問題,需要請行業專家來為我們解讀。今年我們聽到的最多的就是軟體定義汽車,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了五位嘉賓,他們都是軟體和汽車行業跨界領域裡面的大咖人物,我們開始今天的對話。
  • 你的軟體正在偷窺你!!莫慌,有我在~
    機長找了半天,終於找到了這款 Access Dots , 它是一款能夠在屏幕頂部用小綠點、小黃點提醒,有應用正在用你的攝像頭和麥克風的 Android 應用。話不多說,來體驗一下,安裝後打開軟體:可以看到,軟體頁面非常簡潔,只有一個軟體的名稱,和一堆看不懂的英文,其實關注最重要的開關按鈕就行了,現在圖片這樣是已經開啟的狀態。
  • 科技壟斷正在朝著縱向發展
    當前的某些技術壟斷企業就在反客為主,他們與供應商之間的關係正在發生變化。隨著軟體企業在計算領域中的地位節節攀升,硬體發展的幕後推手已經由半導體公司變成了科技公司。軟體徹底吞噬了整個世界,如今的科技巨頭都開始向技術棧底層的硬體滲透。而英特爾等公司則開始落後。當前,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擁有絕對的計算主導權,並將其作為服務出售。
  • 調整後的Polestar軟體使4x4沃爾沃汽車更偏向後方
    沃爾沃的體育分支機構Polestar更新了其Polestar工程優化附件軟體,以幫助向沃爾沃全輪驅動汽車的後輪施加更大的扭矩。該軟體僅在汽車處於最運動的動態駕駛模式或駕駛員關閉電子穩定控制系統時激活。通過調整後的系統,更多的扭矩被推向後方,並且被推向更多的頻率,這意味著汽車具有更像後輪驅動的感覺,沃爾沃聲稱這種感覺可以使運動更加運動,操控性更好。除了新的扭矩矢量功能外,Polestar工程優化附件還提高了自動換檔,保持拐角處的檔位,加速油門響應並增強了發動機的動力。
  • 攜手山東寶雅、Telechips 潤和軟體進軍汽車電子領域
    原標題:攜手山東寶雅、Telechips 潤和軟體進軍汽車電子領域   12月8日下午,潤和軟體
  • 汽車怠速抖動測試軟體哪個好?
    汽車怠速抖動軟體很多,比較好的是友趣安駕。安裝方便,使用簡單,準確度高,只要手機就可以,無需任何外設。通過一般的手機軟體應用市場都可以下載友趣安駕,按照提示安裝就可以。友趣安駕使用方法:1、把手機放在車內平穩的地方,例如扶手箱、副駕位或中控附近平臺。2、打開友趣安駕,點擊開始。
  • BlackBerry與亞馬遜AWS聯合推出互聯汽車軟體平臺
    1月9日消息,據鳳凰網科技獲悉,BlackBerry宣布與亞馬遜AWS達成合作,共同推出用於車載應用的互聯汽車軟體平臺。該平臺將BlackBerry QNX實時作業系統的功能安全性和網絡安全性與AWS雲端和車載物聯網服務相結合,將助力汽車OEM廠商將包括駕駛艙的個性化、汽車聲學系統調節、車況監測等網際網路汽車服務迅速推向市場。另外,截至2019年12月底,亞馬遜已經與10家汽車製造商合作,在其熱門車型上嵌入Alexa系統。
  • 進軍汽車電子領域 潤和軟體旗下子公司與山東寶雅、Telechips達成...
    原標題:進軍汽車電子領域 潤和軟體旗下子公司與山東寶雅、Telechips達成戰略合作   12月8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