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淫功德分(附不淨觀圖)
戒淫功德分第三 《七佛滅罪經》說:「受持不邪淫的戒律,就會得到五位善神的護衛。第一位名叫貞潔善神,第二位名叫無欲善神,第三位名叫淨潔善神,第四位名叫無染善神,第五位名叫蕩滌善神。」 《佛般泥洹經》中,佛對柰女說:「不邪淫的人有五種福德:第一、受到眾人稱譽;第二、不懼怕縣官;第三、自身安樂;第四、死後生天;第五、清淨無染,得涅槃道。」 《戒德香經》說:「不淫佚的人,決不會侵犯他人之妻。這樣的善人,生生世世都在蓮花中化生。」
-
不淨觀對治淫慾心(夢參老和尚)
大家要看破財色,那是假的、虛幻的,看破了之後,你才能夠解脫。外在的美貌是假的,那是外皮,內在的五臟六腑是髒的,除了水就是尿,五臟六腑,生髒之下,熟髒之上,最髒了。要這樣來作不淨觀,觀你的身體對治貪慾降伏貪心。
-
《不淨觀圖片》非修不淨觀者慎入不淨觀
不淨觀(節錄自安士全書) 世間一切苦惱,都由愛欲而起。世間凡夫無法斷除愛欲之心,見到美色便神魂顛倒,愛水從骨內溢出,慾火在眼中燃燒,於是色膽包天,縱情妄為,造下深重的罪業。他們平時或許還能顧及禮義,愛惜自己的名譽,到了此刻便把廉恥之心拋到腦後。對鬼神的報應尚且不存畏懼,一般的道德禮教又怎能約束?
-
如何學習才能通達《瑜伽師地論》?
關於修行的前方便,要重視戒律儀、根律儀;正修習時,對於什麼是所緣境?如何修習止、觀、舉、舍,解說詳盡。 初學靜坐,有腿子痛的問題,但這很容易過去。當腿子不痛時,就剩兩件事:一是昏沈,一是散亂。論中說到對治的方法:要先安住淨戒,而後學習根律儀、悎寤瑜伽,還要於食知量、正知而住;這樣甚至能使令正式的睡眠減少,靜坐時昏沈的可能性就更小了。一旦障礙減少,靜坐很容易相應。
-
大念處經 | 觀法
會令未生起之疑不生起,已生起的疑要根除,要斷除。修行或者有價值或者是無有價值,修行或者是精進或者是懈怠,都是取之於信心、信念、淨信。禪修者應當清楚明白五蓋是五種煩惱,阻礙止禪和觀禪的進步。受五蓋腐化的心不柔軟、不識業,因為不煥發,它是脆弱的,而且不可能會獲得神通,會獲得禪定,會獲得受益的。五蓋障礙生起的時候,儘可能覺知並放下。如果持續的生起,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對治的。
-
簡述佛教的三明、六通、三種禪
(三)依通,依藥、護符或咒等而得之通力。(四)報通,依業之果報而得之通力。(五)妖通,妖怪所具之通力。所謂神通,其實即是今人所說的特異功能,佛教從不炫耀神通,不似今人,稍有點異能便出來走江湖,但佛教卻認為需要神通,如藏密大成就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云:「福智為自性,資糧圓滿因,一切佛共許,為引發神通。
-
傷寒論 & 不淨觀
革囊就是我們一個皮囊,然后里面全是眾穢,就全是汙濁之物,汙穢之物就是不淨觀你要看到一個美女,你要覺得她是個美色包裹的皮囊,然后里面全是汙穢,但它不究竟。所以這個不是究竟的,不淨觀不是一個救人的究竟,不是一個佛學上可以升騰出來的究竟。那我們就要引入禪這個概念,禪的歷史可要比佛教的久遠很多。如果你去上瑜伽健身課被佛陀看到的話,很可能他認為你在修禪,就是為什麼?因為我們有五種不淨相,如果生處不盡和種子不盡,那麼都成立的話,那麼一切性行為都不應該,就是說如果人人都學佛,人類豈不是要滅絕了?
-
老和尚開示,四念處觀之三禪的覺受還是不清淨的
第一是「境總觀別」,如舉一觀身不淨,也觀其他受、心、法三境統統是不淨。別用一觀,總觀身、受、心、法四境。用不淨觀,觀身不淨、觀受不淨、觀心不淨、觀法不淨,四境皆是不淨。用苦觀,觀受是苦、觀心是苦、觀法是苦、觀身是苦,四境皆是苦。用無常觀,觀心無常、觀法無常、觀身無常、觀受無常,四境皆是無常。用無我觀,觀法無我、觀身無我、觀受無我、觀心無我,四境皆是無我。
-
從貪嗔痴的對治得到的清淨心,在修行四禪八定,才能得正定
應該怎樣對治這「五蓋」呢?用不淨想對治貪慾,用慈悲想對治嗔恚,用光明想對治昏沉睡眠,因為我們的昏沉睡眠就好像無明黑暗一般,用止息想對治掉舉惡作,用緣起想對治疑蓋,疑就是「痴」根。在「五停心觀」裡面,不淨觀對治貪慾,慈悲觀對治嗔恚,緣起觀對治愚痴,界分別觀對治我慢,「我慢」是自以為是,覺得自己很偉大,持息念對治尋思散亂,尋思散亂也就是疑心,用觀呼吸的方式止息下來。
-
如何對治貪慾【益西彭措堪布】
有關人體的常識告訴我們;不論男女,都是由三十六種不淨物堆聚而成,三十六種不淨物是:毛、發、爪、齒、薄皮、厚皮、筋、骨、骨髓、脾、腎、心、肝、肺、小腸、大腸、胃、胞、屎、尿、垢、汗、涕、淚、唾、膿、血、黃、白、痰、陰、肪、脂、腦、膜。所謂的美妙身軀就是由這些不淨物組合而來,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餘可稱為身體的了。
-
關於不淨觀白骨觀的正確看法!
這本身就是一種對異性的極其不尊重,而不淨觀白骨觀的本質主要是為了對治我們的邪思邪念,對女性不起一個邪念,正常對待她們才是最好的尊重。修習不淨觀白骨觀不是叫你仇視女性,不是叫你去歧視鄙視她們,最根本的還是對治我們自己的邪思邪念,教你看破人體的真實本質。很多人認為修習不淨觀白骨觀很噁心,完全就是非正常人的思想。我跟你說,現在西醫的解刨學知道吧!
-
論動中禪與觀心法門
你倒好,到了有能力利益社會的時候,你退縮了,一門心思觀空,坐禪,你白白花了你父母與國家二十年的心血呀!老弟!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六祖曰:"內心不亂為定,不覺外相為禪。"行住坐臥,何時何地不能修禪?你非得把父母妻兒拋棄了才能修禪?什麼人應該出家?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人可以出家。如果你不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人,那你得負起你該負的責任。
-
《問禪》:若無明師印證,如何自知開悟?
然若不遇師,如何能學道?然若不開悟,遇師何能識?這一個「學」與「遇」、「悟」與「識」之間的悖論,在這一節中有詳盡的討論。彼時有師不求印證固非也。此時無師而不欲學者亦非也。空劫無佛可也。末法無師亦可也。無佛無師言異而義一。時別而心同。比夫人之幼而無力。須得父母看成。倘幼而喪親者。為復自成其身而創立家業耶。為復自棄其生而付諸水火耶。歷觀古人立大功業者。多有幼而無怙長而自成其身。豈曰無親而不欲全其生。
-
【讀經隨筆】為什麼要誦《瑜伽師地論》?
關於修行的前方便,要重視戒律儀、根律儀;正修習時,對於什麼是所緣境?如何修習止、觀、舉、舍,解說詳盡。初學靜坐,有腿子痛的問題,但這很容易過去。當腿子不痛時,就剩兩件事:一是昏沈,一是散亂。論中說到對治的方法:要先安住淨戒,而後學習根律儀、悎寤瑜伽,還要於食知量、正知而住;這樣甚至能使令正式的睡眠減少,靜坐時昏沈的可能性就更小了。一旦障礙減少,靜坐很容易相應。
-
「懶癌」如何治?
懈怠無處不在,一種表現方式是不想學習佛法,無明愚痴;另一種表現方式是世間的懈怠——世間八法什麼都想做。針對這兩方面對治懈怠,要多觀無常。我們一到修行時就開始拖延、懈怠:「今天就算了,明天再說吧。到了明天,「太晚了,今天真累了,這個地方不舒服,那個地方不舒服,好像生病了……後天再說吧!」一直這樣找藉口,今天不做拖到明天,明天不做拖到後天,慢慢地懈怠到現在。現在玩微信特別多的人修行更加懈怠。看電影、吃東西、購物、換蘋果手機等,從來不會懈怠,新品一出來就以最快的方式去搶。你可以懈怠,無常卻不會對你懈怠。
-
如果不認識五欲的過失,不對它呵責厭離,就很難開發各種禪定三昧.上能下傑法師系統授課(天乙班.2018.07.28.上.含音頻)
這些五欲經常欺騙迷惑一切凡夫,破壞善法,如果不認識五欲的過失,不對它呵責厭離,就很難開發各種禪定三昧,所以需要呵責。」1、訶色慾。色慾即指男女形貌端正,及世間上妙寶物等,能令愚痴的人見即生愛,作諸惡業。行者在修行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貪染心重,不能得定,此時就要轉修助道法門。如果是貪著男女相的就要修九不淨觀。
-
觀心很好,但一定要弄明白 !
傾湫倒嶽,觀而能止!我不用照,止何所止。正如佛子所說,觀心很好,但一定要弄明白,不然可惜。——小編佛法不出「止觀」二門,看念頭,即是平時所說的「觀心」,也是止觀中的一種。所以看念頭要不摛不縱,看那念頭來來去去,你只是知道它而已,時間長了,念頭對你的影響力越來越小,乃至消失。當念頭消失,能看的當然也隨之不存,當下一片空白,那是證悟嗎?其中細微,於此不說。
-
止法正行—如何修住心(五過八對治)
要對治它一共有八種方法,如果能把它斷除的話,得定就很容易了!一、懈怠對治四法【初於三摩地起加行時,懈怠是過失。對治此過共有四法。《中邊論》云:「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所依謂希求三摩地之欲心,此是勤修三摩地之因。能依謂精進。所因謂見三摩地功德之信,此是欲心之因。能果謂輕安,此是精進之果。
-
南海禪音--佛法對治熱惱
最後看見附近的鄰居庭院裡種了幾株,便向他們要了一些。左手香依然又香又涼,敷了之後灼熱的疼痛感消除不少。我想,傷口的灼熱之所以能夠紓解,是因為明白左手香這種藥草的功能,並確實敷在傷口上;要對治熱惱,又要去何處找尋解熱的「左手香」呢?記得《增一阿含經》有個故事,有位比丘不願意為殘暴的優填王說法,佛陀便告訴他:「骯髒破舊的衣服,必須清洗才會幹淨。